艾草产业

汉山土木
创建于2023-03-14
阅读 7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一部分   认识艾草

我国人类祖先发现认识艾草的经历

      我们的远古祖先在求生中,发现了各种取火技能,逐步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用火把生食做成熟食吃,提高了人的体质,抵御自然、动物、疾病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用艾草晒干弄碎、引火、保存火。史书记载的典型取火方法:用冰球聚太阳光引燃艾草法、钻木取火法、燧石取火等,但都是使用艾绒引火。

     《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古人早期取火,是用冰作凸透镜,用艾草做引火材料,聚太阳光,点燃艾草得火。所以艾草又称“冰台”。

       远古的人儿还常常将艾草编成细绳,悬挂起来,让点燃的那一端慢慢燃着,让艾易燃且燃得持久的特性得以发挥,火种也在温存的香气和亮光中保留下来。于是就产生了专门保存火的专业人家。

      在古代,人类不断受到瘟疫等传染病的攻击,当流行病爆发时,有时候全村的人都会感染,甚至死亡。而负责搜集艾叶、保存火种的那户人家却安然无恙。

艾草价值利用及文化发展历程

    一、艾草,功不可没的医学价值

      1.医学始祖经典《黄帝内经》 中华民族的祖先,不断追求人的健康与生命的长寿过程中,在探求天人合一、探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孜孜所求内心体验的励炼中,逐步发现和摸索出了经络、穴位体系。在文字发展成熟后,经验得到了记载,形成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其中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

       2.疾病、战争、瘟疫,始终威胁着人的健康、生存及种族的延续。

       历代用艾灸治病的代表医家如:汉·张仲景,晋·葛洪,隋·策元方,唐·孙思邈,宋·苏颂,明·李时珍、赵献可、张介宾等200余家。

      ①扁鹊 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难经》。齐桓公不愿听扁鹊之建议而最终死去;扁鹊用砭石(针刺法)+热熨法+服汤药法救活死(昏厥)去两天的虢太子,这两例充分证明了扁鹊的医术精到。其中之热熨之法就食用艾草和其他药物的灸治方法。

    

    

      ②华佗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还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三国麻沸散,外科手术,留有《青囊书》。华佗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这里的蒿就是艾草。

    

      ③张仲景,东汉末年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祛寒娇耳汤"《金匮要略》载有两个含艾叶方剂,为柏叶汤和芎归胶艾汤。又说“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这里的“火”,就是艾灸。

    

       ④孙思邈,唐代人。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孙氏运用艾叶,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而且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完备的艾灸体系,同时在艾灸治疗中创新了隔物灸法。他是医学史上的用艾高手,《千金要方·灸例》“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在临床上使用的灸治材料以艾火为主,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可贵的是,孙思邈根据不同的病证,在艾中加入一定 的药物,补充了单用艾作为灸用药材的不足。

    

       ⑤李时珍,明代人。李时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他扩大了艾叶的临床应用范围,成为后世医家应用艾叶的典范。《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总之,在华夏大地,各民族的人民均有独特的食用艾草治病的经典经验和理论,值得广泛总结和利用。

    二、艾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概括

      艾草的药用价值被人们广泛利用和认可,所以其意义也被历史记载,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承载寄托之物。

      1.《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诗经·玉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起不可佩’"。

      3.从这二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是很高的了,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4.两汉时期,科圣张衡在《南都赋》中介绍了艾草的耕种:“若其园圃,其香草则有薛荔蕙若……”东汉训诂学家张揖注:“薛,赖蒿也。”赖蒿即艾草。

       唐·孟洗(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里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治冷痢”。宋·苏颂《图经本草》载:“(艾叶)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为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篙,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书中附有‘。明州艾叶’,图,从现有的资料看,《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植物形态图和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叶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艾较早药用,是与艾应用于巫术、祭祀、占卜等方面有关。《山海经》中有扎当草以像人形、扎草人而疗人疾病的巫术记载,此中的“草”极有可能就是艾草,艾亦名医草、黄草。古代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艾扎成人形悬门窗上以祛邪驱鬼,即是受古代巫术的影响二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这种习俗,流传至今。艾在古代常被用于祭祀和“代蔑策”,蔑策,是指古代占卜用的蔑草。

        据文献介绍,建国前羌族、纳西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羊骨进行占卜、祷告,祭祀完毕后,要将艾叶或火草搓成颗粒,放于骨上并点燃。直至将骨烧裂。这与古代艾叶用于占卜祭祀的情况是相似的,这种医巫混杂的情况是早期原始的医疗活动特点,也是在早期的医巫混杂的医疗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艾叶的真正医疗价值,困而推动了艾叶较早应用于治疗疾病。

      6.传承是前年的端午节,是以艾为载体的优秀文化:一是把艾草的(去重、杀菌、抗病毒)无纸化;二是给予了艾草的深厚民族情结(爱国主义思想);三是把中华民族的情人节民俗化。“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可被毒气。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滋润灸疮不痛,又可代蔑草做烛。在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及食用艾叶以“避邪”、“镶毒气”的习俗.一些经史书籍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民间习俗的记载。

      今天,艾叶在民间的应用亦十分普遍,在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阳,由此可见,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的肯定。

      7.近代,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全面深人。在艾叶的品种、成分、药理、临床就影以及艾叶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的新冠疫情防疫中,艾草叶发挥了中药的预防作用。

艾草的植物特性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0.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8厘米,宽4-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在品种方面,发现全国各地除了以正品艾叶、艾篙A.olgaris、野艾篙A.la、lanlju坛efolia、魁篙APrinceps作为艾叶使用外,还有少数地区将菊科蓄属多种植物混作艾叶使用,据统计达20多种。在品质方面,以秦巴区域的阔叶艾为最佳。在艾叶采收期研究中,以艾叶的挥发油和醉浸出物含量以及艾叶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少为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一6月份)最为适宜。

艾草的人工种植技术(此处略)


第二章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殷商时代

     关于艾灸疗法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同一时代,《黄帝内经 灵枢 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施灸主要用艾绒。《孟子 离娄》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初具形态了。

二、春秋时代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得已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应该更早。

三、东汉时期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提出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有关灸法的内容12条,许多条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三国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灸疗专著--《曹氏灸经》,总结了秦汉以来灸法的经验。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已被运用到预防疾病,健身强体方面,而此时瓦甄灸的发明,为日后器械灸打下了基础。

    四、晋代时期

       在晋代,葛洪与鲍菇,如今被人们称之为中医夫妻档。书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颜。”传言,凡是鲍菇用红脚艾帮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也正因为此,人们便把此种红脚艾称为“鲍菇艾”。

    五、唐代时期

     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采用灸法预防传染病,治疗某些热性病的理论,并开创了灸疗器械运用的先河;至此,就发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了专业灸师。宋元时期灸法备受重视,国家医疗机构---太医局设针灸专科。

    六、明朝时代

      明代时针灸的发展高峰期,《针灸大成》《针灸大全》等一批针灸著作相继问世。人们开始使用艾卷温热灸,桑枝灸,神针火灸,灯火灸,阳燧灸等灸法。后人将艾卷温热灸的灸绒中加进药物,发展成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 

七、清朝时期  

      明末清初世乱纷纷,历朝名医编撰之典籍多数惨遭流落,针灸亦只在民间流传,至此灸法的发展进程曹受重大打击。时至清末,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灸法陷入了停滞发展时期,但由于简便安全,疗效卓著,因而得以在缺医少药的民间流传下来。 

八、现代时期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中医热”“针灸热”,艾灸疗法也随之复兴,并取得了长足进步,灸法在对休克、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等疑难疾病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艾灸还涉及减肥、美容等领域,备受医学界的瞩目。

第三章 艾草的价值利用与未来拓展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朝鲜、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药用价值:首先,艾草自古被称为“百草之王”、“医草”等。国家973计划里面艾灸项目科研成果明确指出,艾灸对人最适合的症状是艾草对人的“寒、湿、虚、於”,且疗效作用显著,也被国家定为新冠疫情防疫的重要中医之方。艾草不但可以治病防病,在保健、美容、减肥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古人说“知艾者福,善灸者寿”,艾灸的保健功效之深厚不言而喻。

        第二就是艾草的使用价值。艾草无毒,且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等。每逢立春时分赣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习俗。艾草被广泛来用制作糕点或做菜蔬(凉拌、做汤、炒鸡蛋、做饼子等)、爱饺子等,也可做艾酒、艾茶饮用。

    第三在家居和保健上效果独特。艾香熏,可以对空气消毒杀菌、抗病毒、净化空气、驱蚊虫、还有镇静安眠等作用。用艾草提取的艾精油,在美容、减肥、疏通经络中的应用效果突出,还可以制成花露水、厨房细节用的清洁剂,环保、无毒副作用。

      艾草对动物也有价值:艾草粉是很好的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其中做猪饲料时,针对不同的猪的作用,可添加3%~5%,均可预防猪瘟等作用。特别是对母猪有保胎、助产崽量的作用。在养鱼、养牛、养羊、养殖禽类均有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艾草在农业生产中也有较好的用处:1.艾草粉可以用做杀虫、抗病毒;2.艾草对狗尾草等有抑制作用,可以作为有机除草剂使用。3.艾草是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是雨水田里,对水稻生长效果独特。

       总之,在以上三个领域,艾草的价值拓展前景十分广阔。

                   2022年夏~2023年春.于南郑新集老家

                                       2023年3月初

阅读 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