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2.2.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 杨晓薇初中化学“名师+”研修共同体活动纪实22

暖蔚
创建于2023-03-14
阅读 6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本节课程设计思路理念

       本节课出自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首先由闻香水的气味引入新课,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感知分子很小肉眼不可见。进而通过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实验,以及观看其微观反应过程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等分子的概念。

       依据教材【图2-12】拼接分子模型,使学生切身感受分子的构成,并认识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继而更加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通过完成教材【实验2-5】、【实验2-6】、【实验2-7】以及实验2-6的创新实验得出分子特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课堂练习是教材讨论与交流的相关内容,贴近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学习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后作业必做题是教材的知识视窗计算分子有多大?旨在让学生切身感悟分子是一种微粒。选做题是设计实验方案,改进教材【实验2-6】,并画出实验装置图。(要求:绿色环保、污染少,节约药品)旨在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分层次布置作业,可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学生学习后的收获

1、通过实验的开展,提升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通过分子模型的组装,提升了模型认知的水平;

3、注重激趣环节的设计,通过导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本节课程能够在容量较大的前提下顺利完成预设内容;



4、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5、在课堂练习时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6、通过实验2-6的改进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养成增砖添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导致未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分子到底有多小,因而只能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并对比感知分子的大小程度。



阅读 6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