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烽火教育记忆——坪石烽火,武水长流(三)

创建于2021-11-07
阅读 10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内迁清远连州东陂,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大中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展开教学。它们成为今日中大、华工、华农、华师、惠州学院、仲恺农学院等高校和华附、省实、广州培正、广州七中等中学的根脉所在。

在那段烽火岁月,掀开了一段华南教育抗战史,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这里诞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卢鹤绂·国难当头 回国执教

坪石镇的塘口村,风物秀美,现还保留了不少古朴的祠堂、旧宅。即使今天,人们也很难将此地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英文授课的先生、跋山涉水进行科考勘探的大学生……等一类事物相联系。但这就是七十多年前的真实场景。

1941年11月,设在塘口的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迎来了一位新教授,他就是刚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即归国的核物理学新星——卢鹤绂。



1941年,卢鹤绂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国难当头,卢鹤绂夫妇决意舍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为垒筑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洒尽自身的一腔热血。1941年9月3日,尚在蜜月期的卢鹤绂夫妇乘坐一艘荷兰客货船离开工作生活了五年之久的美国,启程前往香港。为此,卢鹤绂退出了自己当时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而不久后这两位物理学家正是凭借这一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10月31日,在香港启德机场,两人准备乘飞机到达广东北部南雄。当时乘坐飞机行李不能超重,每人携带行李不得超过20公斤。而炮火中的中国科研资料和书籍资料非常紧缺,卢先生便给大衣缝上许多插袋,把珍贵的英文书籍放入其中。安检时,安检人员一眼就看到了这个臃肿的“胖子”。当时国难当头,很多人都千方百计向内地运输宝贵的日用品,或是黄金。而卢先生携带的全是科研资料。安检人员感动于卢先生的行为,给予免检放行。

11月2日,卢鹤绂辗转来到了当时设在广东北部重镇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一职。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前后7年,颠沛流离,几度迁徙,三易校址。先迁云南,复迁粤北,三迁粤东仁化、连县。”

卢鹤绂夫妇到达坪石后得到了张云校长的宴请。随后两人由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引路,过河到塘口村安顿。夫妇俩住进一个小地主家后,康院长颇为感慨地对卢鹤绂夫妇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当时在中大的生活非常辛苦。1942年暑假,卢鹤绂的夫人产期将近,而坪石镇无妇科医院,夫妇俩不得不乘小舟去火车站。乘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后,因车站离县城医院很远,只好雇人力车。在人力车上,卢鹤绂夫人出现了产前阵痛。卢鹤绂不得不下车在车后助推。刚推到湘雅医院产房,夫人即生下长子永强。夫人出院回塘口村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而地上则是鸡屎、牛粪满地,污浊不堪。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又专心致志地在灯芯草点的油灯下备课。不过,卢先生后来也只是淡淡描述:“内地生活确实简陋。所幸夫人较能干,毎隔数日过河到镇上买菜,我劈柴,她烧饭做菜,我每晚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因系抗战时期,不以为苦。”

在回到祖国后,卢鹤绂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原本是有着非凡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可国内连实验室的影子都没有,他由此转向理论物理。在荒郊野外的古庙里,卢鹤绂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和近代物理。课程中充溢着世界最新的成果和思考。1944年,卢鹤绂写成《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应用》一文,第一次向国人介绍并预言了原子能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坪石烽火的日子是悲壮的,经过炮火洗礼的学术人才,同样硕果累累。曾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就在这里初登讲台成为教授,并与李约瑟就学术问题碰撞火花。马思聪、王慕理夫妇练习《思乡曲》的琴声,仍回荡在不少坪石人的心里。中国图书馆奠基人之一杜定友、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丁颖、化学工程先驱康辛元,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毕生从事的事业、秉持的家国情怀,始终都映射着坪石岁月的光华。

文案:陈芷晴

往期回顾:
阅读 10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