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同安区委教育工委、同安区教育局高度重视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千方百计地为青年干部的成长提供平台,在立足同安区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打开一扇门”,给予青年干部走出去的机会,引导广大青年干部在行走中思考,激发成长的内驱力,注入青干成长的“源头活水”,为同安教育高质量赶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月金陵,梦想启航好时节。2023年3月5日,同安区首期中学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在南京(金陵)开班,开启了两周的培训行程。初中组学员们在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度过了收获满满的一周。
文化立校润品格 多维评价促成长
青青垂柳千万缕,菁菁校园景如画。扬子江畔,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向我们走来。学校积极营造富有底蕴的育人环境,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价值理念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先后建设了书法长廊、行知长廊、礼义长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诗歌长廊”,以构成“六大长廊”校园景观,凸显了学校文化价值导向,开展浸润式品格教育;开发“新六艺课程”内容,构建“六维三级”评价体系,实现“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三级跨越,引导学生将内在的品格提升通过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做人的品格通过做事的品质体现出来,培养“行知合一的光明少年”。
莺飞草长二月天 问道金陵向“上中”
行走,收获学校管理的法宝。学校陈履伟校长携傅明宝书记、封海波副校长、王向芳副校长、徐萍副校长为学员们带来精彩讲座。通过讲座,学员们了解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具备的能力,也了解了课堂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指出“互生式”教学模式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学校要千方百计地搭建平台,依托项目化设计,在做好学校安全保卫的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德育活动的创新提升学生品格,打造一支教师志愿服务队,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深入课堂觅芬芳 聚力前行共生长
行走,收获师生成长的力量。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师生互生共长的大舞台。在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的“践行课标理念 助力减负增效”为主题的“课堂开放日”里,学员们看到了另一种生命成长的力量。
在这里,“互生式”课堂模式生机盎然。我们看到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转向“育生为本”,看到了“育生为本”的生动诠释。老师们抛出课堂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任务,通过情景体验、知识竞赛、动手实践等方式体验、探究知识的生成。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师生分工中有合作,教师在引导中有生成,学生在动手中有生长。课堂中,教师将学生放在教学视阈的焦点上,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引导有度,特别是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引导下,台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感受知识的生成,建构起“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解析——生生互评——论证”的课堂模式。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嵌入式评价得到了充分体现,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
深耕教育沃土 蓄能成长力量
行走,收获一线教学的经验。来自上新河初级中学的道德与法治、美术、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共六个学科的老师们分享了各自的学科建设情况。六个学科始终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着眼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一有机载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变革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各个学科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的富有特色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活动,特别是学校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除此之外,中华中学高中部批判性思维培养基地和“生命·生活·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更是让学员们大开眼界。打造特色基地,创新教育方式,中华中学有效推进了学校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转变。
且行且思拓新路 见贤思齐再出发
结束一周的学习,学员们齐聚一堂,同安区教育局吕子祥局长和人事科李志川科长亲临现场关心和指导,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的所思所悟。学员们畅所欲言,围绕“校长素养”“教育科研”“德育品牌建设”“课堂教学”“团队建设”和“文化立校”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交流。
学校教育教学成效是衡量学校办学的最好标尺。从中考区排名倒数到区第四名,校长的格局、气度和管理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领头校长“一”带动各个行政“一”、教师“一”、学生“一”,凝聚成一股绳,从抓学校教学入手,让“互生式”课堂展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文化立校”,立足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校园环境,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给予学生美的熏染,依托社团和体育活动,开展浸润式的德育教育;依托“项目化”活动,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将学校德育、教务、教研等有机融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评价机制,如评价学生侧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评价教师从团队评价入手等。
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管理的本质就是能在立足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积淀,以此凝练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而这些的实现都要着眼于师生的生长点,服务师生,为师生成长创造机会和平台。真正的好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且行且思,成长永远在路上。实践出经验,实践也出真知,激活青干成长的“源头活水”,同安教育,重新再出发,从“心”再出发。
学习感悟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制定符合校情的发展规划,努力提炼办学特色,走新课改理念下五育并举的融合发展之路。
——李海攀
看见自己、看见教师、看见学生,调动无数个“1”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一盘棋的思想盘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下好学校管理这盘大“棋”。
——陈美园
面对学校细琐事务,如果能以项目为抓手,分清主次,有追求,有所舍弃,方能到达想要的远方,也不至于终日繁忙却碌碌无为。
——林天敬
学校应重视文化建设,让学校成为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学校的文化积淀等开展文化建设。
——林灵通
真心服务,用心工作,爱心育人。
——洪或熹
共同理念指引共同愿景,形成多层次发展共同体,形成共同的育人趋向。
——曾水浪
互生式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温性地促进老师的成长,亦可为学生创建良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在平等的前提下,学会倾听、沟通和分享,互相生成,真正地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卓安慰
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善于搭建适合师生发展的舞台,以活动育人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叶诚恳
学校要善于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教学德育品牌,关爱师生心理健康,重视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毅力与性格品质,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高志明
以项目促研究,以活动为抓手,学校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平台,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舞台。
——叶雪苹
要始终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终生发展、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幸福感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以学促思,才能蓄能前行。
——邓翔菲
建议学校开设研学旅行课程,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廖丽梅
学校应深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确定学校文化主题,在文化主题的统领下,依托项目,开展德育和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叶艺驰
文:陈美园
图:林天敬
审核:李海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