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敦煌 坚定文化自信

桃李成森
创建于2023-03-11
阅读 6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丝绸之路气象万千的敦煌艺术,是人类的瑰宝。西北之行,我们与敦煌擦肩而过。

     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九次集中研修第十一天,宁强教授的《敦煌艺术与中国的“美术文化”》结合自身多年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和生活经历。他从四川乐山到千年敦煌,从华夏文明到国际视野,娓娓道来,带领我们与敦煌进行一场超越千年、雅俗共赏的时空对话,让我们饱尝文化盛宴,弥补了缺憾。

      宁强,中国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密西根大学,康尼狄格学院。回国后,先后受聘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敦煌·西域佛教艺术,亚洲文明史,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艺术经济学等.在《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著有中英文专著5部,其中《敦煌石窟寺研究》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和“三个10学术原创奖”、《敦煌佛教艺术一一美术史的分析》获台湾“嘉新优秀学术著作奖”)、《中国敦煌学史》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

     今天的讲座由张文超博士主持。张文超博士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言语文化学博士。留学期间三次获得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学习,跨文化教育。曾多次参加日本E-learning教育学会的学术发表会,并获得该学会2018年度研究奖励金。

宁强教授总策划《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

     上午,宁教授围绕“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路径和思路”展开。他以“艺术家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代称”作为引题,分享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的差异思考,从四川美院的教学实际出发,剖析艺术生在艺考培训制度下“重艺轻文”,导致普遍缺乏创造力的现象,指出学生的成长需要全面的发展,不能唯技术论,作为教育者要给学生“开脑洞”,破除他们对原有权威知识的迷信,寻找创新思维路径,在知识海洋中徜徉,重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自觉。

唐勇力 《敦煌之梦——千手观音》

     宁教授从“什么是美术文化”?“Visual Culture”是什么?“中国当代美术文化与敦煌”三个子题开启敦煌文化之旅。

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大佛”释迦牟尼:似闭非闭、唇含笑意,以绝对的从容和宁静给予世人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什么是“美术文化”?宁教授从“美术”一词的来历,从贵族艺术与平民艺术的区别,阐述“美术”虽为舶来品,但美术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应该是文化。因为美术本身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文化载体,不是培养工匠,而是培养关注思想、情感、直觉和感悟表现的具有综合文化体系的艺术的人。

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诱惑之下人性选择

     “九色鹿”这个故事见于莫高窟北魏第257窟,是据三国时代吴国人支谦翻译的《佛说九色鹿经》绘制。画师没有按《佛说九色鹿经》所记载九色鹿面对国王时是跪拜,反而画出昂首挺立、慷慨陈词的九色鹿,突显不畏强暴、神圣威严不可侵犯的一面;国王低眉俯首聆听九色鹿的陈述,表现出善解人意和关怀之情。九色鹿本生故事主要讲述“施恩行善必得好报,忘恩为恶必遭严惩”的观念,亦是莫高窟唯一以动物为主角的本生故事画。

莫高窟第259窟的北魏坐佛像: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神秘、更迷人

     宁教授从近年来欧美流行用“视觉文化”替代具有贵族气的美术在中国引起的争议,阐述“Visual Culture”对人的影响。视觉文化是指个体通过特定的视觉文本去关照世界外物的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面对信息化时代,信息对视觉的冲击,文化由语言中心转变为视觉中心,视觉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我们教育者不能本本主义,过分强调文字在知识传授中的地位,应该在教学内容选择、重点的设定及教学方式方面作出变革。

     敦煌石窟作为东西方文化艺术融会贯通的古代艺术宝库,为当代中国美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宁教授谈新概念展“我与敦煌”,叙述视觉文化在美术中的创意,通过音乐、舞蹈、洞窟式的布展,营造一种综合、沉浸式的现场氛围,让绘画活起来, 让观众穿越不同艺术媒介、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继承与创新的敦煌文化精神之旅。与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共情,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宁强教授在创作《舍身饲虎》

     敦煌石窟作为东西方文化艺术融会贯通的古代艺术宝库,千百年来融合来自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元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高峰,为当代中国美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学习敦煌,研究敦煌,借鉴敦煌,弘扬敦煌,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筑牢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底气之源。

     敦煌是中国人的“诗和远方”。宁教授重温靳尚谊和唐勇力两位大师的成长之路,一个油画家和一个国画家,但殊途同归,在学习借鉴创新中探索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之路。“我是中国人,我很喜欢油画,画了一辈子油画,但我更是一个中国画家”“不学敦煌,难道学美国吗?”两位画家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向世人宣告敦煌艺术是中国人心灵深处浪漫与激情的灿烂花朵,是当代美术家融入血液的身份认同。

     今天宁强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课程《敦煌艺术与中国美术文化》,让我们从一幅幅壁画中了解古代敦煌地区的历史过往以及当时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境,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之伟大,中国古代艺术家之伟大。这些壁画塑像跨越了1000年,在继承传统并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让我们体会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看到古人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今中国在基本完成了全面脱贫之后,我们面临的更大挑战就是精神生活的挑战,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能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国家,更应该是有着丰满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国家,这样才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大国应有的样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中国最好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敦煌艺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如此丰富,它的教育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一个技法的问题,更应透过表面去窥探背后的文化内涵,去找到敦煌艺术与教育的结合点,让我们的孩子会学习、爱生活、有品位、有担当!

疾风劲草组和宁强教授合影

制作:疾风劲草组

组长:马  劲    

组员:戴启猛  林宇萍 陆铭中  陈韵湖 谭远森  黄海娟  陈捷  罗光宁  何大荣

口号:春风得意马蹄疾

阅读 6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