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对接2022年4月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探索核心素养与学科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中国教育梦在2023年春季举办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展现全国一线名师的最新、最优课堂,用“课解新课标”的形式,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掌握新课标课堂要领,从而让“好课”在全国“燎原”。
3月4日上午,宁武县西关小学选派六名骨干教师参加这为期两天的活动,培训活动在太原市小店区金海洋大酒店三楼会议室展开。我们怀着万分的期待与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到名师荟萃之地。
来自深圳市教科院的白皛老师的课例《十五夜望月》,在学生已经学过这首诗时情况下对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一、课前交流,了解学情
开课伊始,学生交流了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的诗句,并检查了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着眼诗题,初步悟情
在学习古诗环节先从题目入手,完整讲述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白题目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用“诗人想到的+诗人的心情”这样的格式回答,尽量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读出诗人在哪里做什么的行为和情感,进而初步明白望月是一种行为和情感。
三、聚焦诗句,以声传情
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带着情感朗读,白老师告诉孩子们诗歌诵读不仅要放慢速度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接着用具体直观的节奏符号做标识,使学生自觉按照节奏标识诵读古诗,直接把握不同的节奏点所具有的不同的声音质感与色彩,感受到不同声音所承载的不同情绪。最后引导学生懂得:诗歌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基于诗歌的情境和画面进行联想,可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带着动作和情感进行诵读。
四、诗歌文化,以月寄情
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因为月亮代表团圆,诗人借此去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本节课白老师从“人尽望和落谁家”让学生知晓此刻天下所有游子都在望月思人,感悟诗人由己及人的格局、眼界,引导学生领会视角造就诗的伟大。这首诗不是局限于个人的思念。
白皛老师分享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诗教课》的讲座,作为诗教研究育人方向的先行者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白老师就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诗教课,如何备好诗教课,如何看待诗教课的现实价值,如何研究诗教课与现代文的联系等问题,以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优质诗教课例向我们娓娓道来。他首先诠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强调了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学习导向而非目标。接着围绕着“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诗教中落地”这个命题,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几方面逐一进行内涵解读和课例实操示范。白老师用边塞诗的示范课展示“我怎样教边塞诗”,通过“读进去”和“读出来”的路径,“边塞诗组诗”与“边塞诗一首”的比较,着眼于如何在诗教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鉴赏能力。白老师反复强调的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以文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感知世界,我们应拉进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古诗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诗教课堂去与古人共同感知永恒的“月亮”,用文学的眼光和视野去感受事物和民族文化,表达独属于中国人的民族情怀,通过语言运用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汲取力量并传承中华文明,让诗教课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让诗教课在语言运用中体现现代价值,找到再次创作的途径,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聆听了朱煜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课例《我变成了一棵树》,在朱老师生动活泼的课堂中,老师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视角。朱老师把整节课分解为“有趣的想象”“有趣的句子”“有趣的发现”三个任务群的教学,学生在梯度的学习活动中很好地达成了单元目标。
首先在课前互动童话的特点之后,通过认读词语来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进而借助词语来串联故事。
课中,朱老师耐心与学生一起梳理"有趣的想象",共梳理出六处:变成了树﹣﹣长出鸟窝﹣引来动物﹣引来妈妈﹣分享食物﹣树也饿了。以"有趣的想象"为线索将故事结构化,展示一条清晰的叙事线,为学生完成单元其他任务提供了表达框架。
朱老师把对言语形式的探究落在寻找"有趣的句子"上。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朱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文本细处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神奇的想象,饶有趣味地编织这个童话故事的。在这个过程中,朱老师始终没有"告诉"学生方法,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继续读、找、说、议,从句子一步步浓缩到细致动词,感知有趣的句子。不仅如此,朱老师还通过比较句子的差别,让学生知道,原来“有…有…”不是万能的,用得不好,就变得画蛇添足。
最后,朱老师通过自己板书圈住的词语来让学生发现故事的起因,进而串起整个故事线索。
整节课,朱老师站在大单元教学的视角,以终为始,围绕一个"趣"字,带学生走进故事中,有效地输入,积极地输出,师生阅读探究的过程充满趣味。
聆听了专家朱煜讲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强化的重要性,并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首先,本次研讨活动了解了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强化的重要性。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运用语言知识,在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及借助其他形式进行思维。
朱老师认为如果你让学生随便去谈,当六个小标题写完了,在学生的脑海里,依然是没有线索这个概念。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没有概念的,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是你想一个,他想一个,你想一个,等老师把它梳理好了,孩子的脑中依然是零散的一个、两个信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建立不起篇章的概念的,《我变成了一棵树》所属单元是习作单元,这篇课文是习作例文,所以一定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设计。所有孩子在脑海里得到了一个系统的建构思维,建立起了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完整的现实。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写作文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这就体现了板书的重要性,就是逻辑。这节课是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当然要讲想象。想象是怎么来的呢?想象是根据句子来的。所以说提醒小朋友一定要去看板书,看了板书,你就会一层一层把老师想教你的,以及老师没有想过的,都能够从板书里发现。
张学伟老师讲授了《学写倡议书》,通过观察倡议书的形式了解倡议书。然后回顾三年疫情期间出现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防疫每人提出三条倡议然后小组整合当堂汇报。《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与单元整体设计》讲座中指出,我们现行的教材是多文质精美,但具有阅读价值相对较低,而且被赋予了独特的教学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教课文本身潜藏的语文概念,包括语言文字、读写方法、文体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我们要确立用课文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
特级教师崔云宏执教了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教学环节精彩纷呈,崔老师用三个“学习任务单”贯穿整个课堂。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了作者,识记生字,并把本课与《昆虫备忘录》进行了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接着,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理清实验的过程,借助“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让学生尝试讲出实验过程,创设情境"小记者发布会"让学生现场实践,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崔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利用问题:为什么放纸袋?为什么走四公里?为什么要做记号?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体会法布尔做实验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崔老师还利用学习任务提示单,引导学生找出哪是作者看到的猜到的以及猜测的关键词,来体会法布尔是一个用心观察主动思考的人,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所拥有的美好品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坚持到底。
整节课,依据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价值,凸显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黄吉鸿老师讲授的《猫》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黄老师先是带领学生们认读了课文中一些易读错的生字,短语。通过如果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你会怎么分?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接着,黄老师以“它……却……”的句式让学生写出猫性格的古怪。
之后,黄老师出示了第五自然段,并圈出了“踩印”“小”“梅花”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不喜欢的动物在老舍的稿纸上走来走去,他还会不会用这些词。学生们开动脑筋,并结合生活实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喜欢猫,所以才会说猫在他的稿纸上“踩印了几朵梅花”,而“小”字则是一种亲昵的称呼,比如爸妈会叫我们“小宝贝”,如此一来,学生们就更能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了。
除此之外,黄老师对“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句话中的几个逗号进行深度解读:它们之间为何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其实这正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语用的精妙之处,只有用逗号才能把他平时对猫的细致观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节课,黄老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带领孩子们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们来说都是一场饕餮盛宴。
听了黄吉鸿老师的讲座《语文教学需要“微观分析”》感触颇深:黄老师用他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让我们明白了如何让语文教学微观化。黄吉鸿老师以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本”开头,以一首诗,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为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本,以文本细读,于细微之处品出绝句,锻炼语文功夫为主。让学生在细微之处品读语言,感受情感,提升语文素养。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王红梅老师讲授了《学写儿童诗》并做了《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讲座。王老师首先以“你最想变成什么?”这个问题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了儿童诗《春天怎么来》,并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小节,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一个“鞋”字,让学生去想,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联想的画面,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进行想象。 “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家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王老师展示的这首小诗,意外让孩子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写出来,给孩子们写诗提供了范式。
生活不止柴米油盐,更有诗和远方,王老师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诗意的世界,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
鱼利明老师作了《基于新课标下的教学突围与重构》的讲座,鱼老师通过板块的方式比较了新旧课标的不同,鱼老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教好才是王道,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学习与生活衔接到一起。鱼老师还告诉大家:阅读是最好的语文教学法和学习法,他还指出了任务群的误区,告诉大家要以实现教学价值的目的来进行任务群的搭建和学习。总之,一场讲座下来,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两天的学习时间,七位名师为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前来观摩学习的老师打开了全新的教学视野。大家汲取了名师的教学智慧,收获丰足。在名师的示范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吸收、借鉴与创新。西关小学的老师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启新时代的教学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不懈努力!
编辑:温春梅、戴锐、张俊香、绍俊芳、史文慧、王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