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上讲台 携手育英才”活动纪实(五十四)

用户4029333
创建于2023-03-10
阅读 177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时间:2023年3月10日

地点:巴师附小五年级十四班教室

活动主题:春节传统文化

主讲老师:李仲南爸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李仲南爸爸想从春节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节日活动、节令食品等等带同学们探讨春节及其传统文化。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扫尘


扫尘的传统习俗 ,由来已久。歌谣说:“二十四,扫尘日。”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候新年的预备。扫尘便是年终大扫除,南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气。每逢新年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房顶天花、墙壁上的污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倒霉” ,来年清吉。

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布、洒扫六闾院子、疏浚明渠暗沟等。大江南北,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习俗专家标明,扫尘既有驱除病疫、央求新年健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意义。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新年繁忙气氛的信号。

守岁

守岁风俗又名“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气。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终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候新一年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喜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伸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替换的时间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而,守岁是新年的风俗之一。

守岁拜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办法多种多样,有的是本家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搭档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咱们聚在一起互相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运用各贴互相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新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老一辈拜年,祝老一辈人长命健康,老一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听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由于“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老一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风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规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当新年,无论城市仍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每当新年,中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山君。后来,中国民间在新年的时分,为驱避鬼魅,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便是桃符。到了五代,蜀主孟昶亲自在闲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新年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阅读 17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