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数度造访意大利,基本都是去参观两年一度的博洛尼亚EIMA国际农机展览会。每次首站先到首都罗马,做短暂的停留后再从罗马驱车前往博洛尼亚。
梵蒂冈教堂
罗马城古建筑遗迹
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是一座必须经过的城市。通常,早饭后从罗马出发,约3个小时的车程就可抵达佛罗伦萨,意大利的酒店一般是下午2时以后才安排新一拨客人入住,所以到早了就会在下榻的酒店存放好行李后,抓紧时间安排一些著名的景点参观浏览。
佛罗伦萨下榻的酒店
佛罗伦萨城东南的小山上,有一座纪念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广场,广场不大,中央安放着一座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的复制品,除了在《大卫》像前照相留念外,该广场最摄人心魄的地方就是可以俯瞰整个佛罗伦萨城市,清楚地眺望被阿诺河一分为二的老城区玫瑰色的屋顶和雄伟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建筑。
大卫雕像 (复制品)
俯瞰佛罗伦塞城区
远眺圣母百花大教堂
游览完广场就到了午饭的时间,佛罗伦萨老城区全部是步行街,禁止各种汽车进入,佛罗伦萨的主要景点也基本是集中在老城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蚁拥蜂攒一般,填满了老城区的各条街道,如果天气放晴,临街的每家每户餐厅、咖啡厅、各种小吃店的门口都摆放上餐桌和遮阳伞,屋里屋外到处都坐满了人。
陪同笔者一行的导游兼司机舒先生是位华人,来自浙江温州,在意大利打拼近20年后,他看上去对佛罗伦萨城市和街道很熟悉,在老城边上的立体停车场内泊好车后,带领我们走小巷穿过一个菜市场,七绕八绕地来到市中心广场附近。
老城区里的菜市场
见我们正在商量午饭是吃中餐还是西餐,他向我们建议说:既别吃中餐也别吃西餐,到了佛罗伦萨就尝尝当地的著名小吃—牛肚包。
牛肚包
牛肚包对于笔者来说并不陌生,2016年11月到访这里时曾接受当地朋友的建议,品尝过牛肚包。只是那次体验是在晚上,排队的人很多,等到拿到手里时已经凉了,吃起来有些腥味,因此,对牛肚包并没有太好的印象。随舒先生转过一个街角,一眼就看到路边有个卖小吃的固定售货亭,上面显著的位置写着“Lampredotto”,这是意大利语“牛肚包”的意思。走近了看,这种售货亭和北京街头的固定售货亭并无两样,里面可以站立2~3个人,还要保证里面的人在操作时能够转得开身。
听舒先生介绍,这个摊位里的3个人是一家人,父亲和两个儿子,老父亲操着我们听不懂的意大利语在指挥两个儿子干活,两个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活干得干脆利落。所谓的“牛肚包”并不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白面擀成皮再包上馅,用蒸锅整出来的包子,充其量只能算是面包夹“牛下水”。
或许是用午餐的时间,售货亭前围着几个人,父子3人有条不紊地应对着每一位顾客。玻璃窗前明码实价,每个牛肚包大约4欧元,再加上一瓶啤酒或者一杯咖啡、一杯饮料,很显然一个人用不了几欧元就可以对付掉一顿午饭了,既经济又实惠。
牛肚包明码标价
排队买牛肚包的人
轮到给我们4个人做牛肚包了,只听两个儿子中的其中一人用中文向我们问候了一句:“你好”,然后手脚麻利地从下面的一个桶里拿出四个扁型圆面包,每个约有手掌大小,先是用刀子将每个面包划成两半,再用手指把每瓣面包的中间掏空,摆在了面前的台子上,又从旁边的一口冒着腾腾热气的锅里,捞出一大块煮熟了牛肚放在砧板上将热牛肚切碎,同时,还不停地征求顾客意见往里放些调料,红色的是辣椒酱,还有黄色、绿色等叫不出名字的酱;当地人还喜欢往里面加胡椒、番茄酱或生番茄。笔者虽然站在亭子之外,但是新出锅的“牛杂碎”煮熟后散发出特有的香气,早就把食客的胃口给吊得高高的了。
捞上一大块热气腾腾的牛肚
切成小块夹到特制的面包里
一切加工好后,准备用另一瓣面包盖盖了,只见洋师傅用叉子叉起面包,打开一个锅盖,把面包放进冒着热气的汤里煮了片刻,再取出来,然后盖在另一瓣面包上,再用纸包好递给顾客。据说,面包在热汤里稍烫片刻,就会变软了,吃起来更为适口。早就听说意大利的面包以硬著称,有些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吃不习惯,面包能把牙床磨破,这种做法或许能解决面包过硬的问题吧。
齐活! 牛肚包做成交到食客手里
从头到尾看到意大利人制作牛肚包的过程,感觉和中国陕西省的肉夹馍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东西方优秀的民间饮食文化,很多地方是相融相通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佛罗伦萨人很珍惜牛肚包这个地方名小吃,所用的牛肚据说是产自托斯卡纳山区里特有的牛品种,只用在当地,绝不外传,与当地人聊天,他们会很自豪地告诉你:出了佛罗伦萨你吃到的牛肚包一定是假的。
中国食客大快朵颐
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牛肚包非常受中国游客的青睐。笔者在圣母百花大教堂附近一条街道的西餐馆的玻璃上,看见用中文写着几个子:“最好吃的牛肚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