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东森电视台之邀,浏览宝岛日月潭美景)
健康传播观,首先是指关于医疗健康行业的传播行为,既有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又有新媒体传播,如今天如火如荼的短视频;既有线上的内容传播,又有线下的人际传播,如会议、讲座、演讲、分享会、展示会等活动。其次,是正面的、健康的传播,也就是说,一切传播必须弘扬正气,强调人文关怀,传递正能量。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有温暖有情感,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是一切成功的内容产品的共同特征。本文所称的”健康传播“就包含了这两层意思。
关于正能量,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是我还是要先在此声明一下,健康传播者应该不仅仅将报道医疗行业的动态作为自己的职责,更应该从寻常的信息中挖掘社会意义,在推动全社会的身体健康的同时,纯洁人们的心灵,在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方面贡献力量。江苏广播推出的《我身边的好医生》等节目,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人世间》力图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众消解某些医学偏见,启发人们从更为深层的角度去看待医患问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我曾经创办的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栏目,从栏目名称来看就已经透露出对民生健康的浓厚情怀。
下面就重点谈健康传播的三个“技术问题”。虽然说是技术问题,但仍然是宏观的。
一、所有传播都应遵循传播学的一般性通则,健康传播亦不例外,如快速反应,在重大事件报道与热点报道中发挥专业影响力。 “6.23盐城阜宁罕见风灾”备受瞩目之时,江苏健康广播第一时间成立卫生应急新闻报道组,拟定报道计划,作为专业的医疗健康传播媒体,侧重于报道此次自然灾害医疗救援进展方面情况。报道组多次与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灾区救援一线的领导沟通,第一时间得知最新的指挥布署和救援工作重点、伤者救治情况。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例,灾难本身就是重大新闻,而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件的结果,他们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准确获得相关信息,并能时刻了解到事件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和处理的过程。专业医疗健康媒体以其专业性和多年培育的医疗资源,从医疗健康角度做深做透报道很有特点和优势。近年来,部分地方相继发生“伤医事件”,如南京儿童医院一起患儿母亲用ipad砸伤护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江苏健康广播在通过电波和新媒体发布事件进展同时,制作的“暴力伤医‘零容忍’”公益行动H5转发近200万,专业媒体彰显责任与担当。
二、专业性、科学性是健康传播的生命。本来,这一条也是所有传播的“一般性通则”,但是,在“泛娱乐化”的当下,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宽容度似乎是大大地提高了,因此我把健康资讯仍需坚守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作为一项特别的要求加以提出。健康一直是网络热捧甚至炒作的热点,互联网时代有不少人在生病以后第一件事不是去医院,也不是去药房拿药,而是拿出电脑或手机,上网搜索治疗方法。在任何人都可以手机报道的今天,医疗报道更需要专业、严谨的态度,通过真诚的公众服务确立媒体的专业性、可信度。准确真实的信息源、权威的发布者及科学的观点、标准化的采集过程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专业从事医疗健康传播的机构,对于参与报道的“记者”、“嘉宾”应有严格的准入规则,专家“朋友圈”应当来自权威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确保采访内容的权威性。回忆起《万家灯火》创办之初,我一个人来到北京,造访卫生部下属的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邀请他们推荐“相约健康万里行”的全国医疗专家,从一开始就让栏目立于不败之地。
三、“接地气”的同时,必需加强内容的策划与产品的迭代。健康传播的内容关系到受众的切身利益,通常传播的题材也来自于社会大众的生活,“ 接地气"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问题。一些电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在接受传媒的信息时,信息的内容和他的关系越紧密,就越容易引发心理共鸣,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有了这方面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健康传播可以忽略内容的策划、设计(即传播者“主观介入”的程度)。传统媒体上常见一些医疗健康类栏目,因为”好赖都有人看“,就疏于节目的形式创新,常常是千人一面的专家访谈,如果主持人是医学的外行,或者专家的表达力一般,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在手机自媒体上也不乏存在,一些专家虽然也愿意“发声”“露脸”,但心高气傲,缺乏专业的策划与设计,他们在互联网传播方面的精力多数是白费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健康与传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必须靠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健康传播产品。这里我联想到来自美国的TED演讲。TED演讲的全称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术,娱乐,设计”。医学内容的”技术“当然没有问题,但”娱乐“即传播的技巧方面往往缺乏(在传播与娱乐之间划等号,是一个纯传播学的话题)。更关键的是,将技术与传播结合起来的专门人才是相当缺乏的。希望有更多的年青的健康传播工作者,敢于像TED演讲的发明人一样,在健康领域”分享精英的观点“”传播一切有价值的理念“。
(日月潭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