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近日记者深入高圳村福建省建宁大川生物菌业有限公司,亲眼目睹了农技部门通过宣传引导,企业应用食用菌新工艺栽培技术,成为食用菌提质增效标杆。
深入厂区,工人们正将原有的锅炉、拌料、装袋等制包设备进行拆除,并对旧料场、锅炉房进行重新规划,着手改建新的菌菇生产车间,进而提升公司食用菌产能。在公司的操坪上,停了一辆大型拖车,一位机手正熟练地将大框的菌包用叉车吊卸运往菌菇培养室,旁边吸引了本地一批附近种植茶树菇的菇农参观。据大川菌业公司刘沐奇总经理介绍,这车海鲜菇菌包是刚从顺昌县运来,数量有1.2万袋,使用叉车装卸菌包及回收空框的时间需2小时,工作效率非常高。
建宁大川生物菌业公司叉卸新工艺制作的菌包
公司大动作技改,记者好奇地问公司刘总,公司的菌包原来是自给,为何舍近求远冒着巨大风险去外地购买?刘总耐心地向记者算了两笔账,第一笔是经济账,公司一贯以来栽培的海鲜菇菌包自给,自产的菌包每袋重2.5市斤,生产成本是1.8元/袋,因为科研部门和农技部门在大川菌业公司经弟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有宣传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液体菌种制包工艺对提高产量有极大帮助,就想尝试,在农技部门帮助下,公司了解到顺昌县有社会化服务制包公司,经过和县食用菌站站长几次去考察和商洽,去年开始引进了第一批菌包,公司吃了第一只“螃蟹”,现在公司购买自动化液体菌种制作的菌包,每袋重量有3市斤,运到公司的合格菌包价格为2.4元/袋,这样不仅每袋菌包的成本下降,还把菌包的污染率下降至零,更主要是原料的转化率有了大幅提升。第二笔是时间账,公司原来自制菌包培养菌丝需要4个月,而外购的菌包因为之前已培养1个月,进入公司的培养室养菌只需3个月,刚好为公司缩短1个月的生产周期,无形中提高产能。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为验证刘总的说法,记者随着刘总走进产品分拣分组车间,仔细从外购菌包和自制菌包的海鲜菇包中随机选出几包分堆,可明显看到不同制包工艺产品的“个头”、密度、整齐度均有差别,自制菌包海鲜菇子实体小而疏,外购菌包子实体大而密,女工将两类产品分别切除“菌脚”后即称重,然后算出平均每袋的转化率,数据结果证实,液体菌种制包的转化率比自制菌包转化率足足高了16%,记者心里估算一下,以公司年产300万袋海鲜菇产能计算,通过应用新工艺菌包生产其降本增效至少在百万元以上,这可是一笔丰厚的利润!
通过科学管理,2023年第一批新工艺的海鲜菇长势更加喜人
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川公司在生产转型上也经历了小小的波折,刘总透露,去年10月下旬调进第一批菌包开始试种,公司老总和技术员心里都没有底,除了细心细致管理,也不知结果如何,至12月中旬产品临近采收,发现新工艺菌包的产量与自有菌包并无明显提高,心里感到凉凉,于是赶紧向制包厂商求援,厂商老总会联系同本地行家亲自到公司与建宁县食用菌站技术员进行联合技术会诊,大家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最后提出几项技术建议,公司技术员遵照技术建议悉心管理,直到后来的两批海鲜菇在3月初采摘,产量才有大幅提升。公司通过技改,今后自动化生产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好消息传得快,同行们都知道公司提质降本增效的消息,前几天,泰宁县农村农村局严副局长还带领同行来参观学习。
察看第一批购买菌包海鲜菇的长势
企业主与技术员联合会诊,提出生产建议
县食用菌站站长葛小平告诉记者,外购的菌包为采用液体菌种接种工艺,它与传统的固体菌种的相比,前者具有更大的生产优势。它工艺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工成本;菌种纯正,污染更少,操作简便,生长周期短,为工厂化生产提升产能;出菇整齐,适宜工厂化标准化和全年候生产等,这种“购包”模式是可行的,将来有条件,本地企业也可发展制包社会化服务。
建宁大川生物菌业公司敢为人先事例,对提升建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良好示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贡献食用菌产业发展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