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细雕琢,好课精打磨,一堂好课自然离不开千锤百炼。为了落实新课标育人理念,积极打造精品课堂,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周丽珠名师工作室于近日在实验小学开展磨课活动。
第一节课是实验小学的张英老师和四(3)班同学带来的《买文具-小数乘整数》。张老师首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0.2✖️4”并记录思考过程,接着依次呈现了五位同学的五种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思考,让学生逐步归纳出小数乘整数其实就是在求有多少个计数单位,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是柳城小学祝兰萍老师和四(8)班同学合作带来的《数学好玩-优化》。祝老师让学生先自主设计合理的沏茶方案,在交流讨论中寻找沏茶最优方案,明白将能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可以节省时间,实现时间优化;而在烙饼问题中,祝老师抓住关键,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烙三个饼的方法,得出交替烙才是最优方案。突破难点,让孩子们明白无论多少个饼,只要不让锅中有空余就是最优方案,实现空间优化。
课后,两位执教老师分别提出了自己在教学实施中的困惑,戴建阳、周丽珠两位老师聚焦两堂课的问题,对两节课进行了再梳理、精研磨、细改进。成功的教学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
通过磨课,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思考深入的课堂,更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快速成长。
《买文具》是四下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起始课,听了张英老师的课收获很多。课前张老师在与学生的轻松交流中明确了课堂要求。在课堂中,张老师用买文具的情景导入新课,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老师以清晰的理论、直观图形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这节课层次清楚,安排有序,重点突出,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整数实际上就是求有多少个计数单位。同时张老师注重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让数学学习更深刻。
祝兰萍老师上的《优化》这一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了“沏茶”和“烙饼”两个活动。通过“沏茶”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时进行一件事”效率更高,从而引出“优化”,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烙饼”的活动中,祝老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集体评议,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祝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祝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听起来毫不费力,同时又联系了之前学习到的时间最优化、效率最优化、费用最优化问题,让学生对前后知识产生联系。
这次活动我们非常荣幸地来到了实验小学学习。张英老师的《买文具—小数乘整数》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小数乘整数的新问题,一方面考察了学生旧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从不同的方法中归结到最后计算的算理上,其实都是在数计数单位的过程。殊途同归,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内在结构的互通性。
祝兰萍老师的《优化》一课,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用手和桌子演示烙饼的过程,生动形象又新奇有趣,很直观地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饼烙两面,每面3分钟的基本要求。同时,她抓住2个饼用同时烙而3个饼交替烙的最优方法作为后面知识的突破点,让孩子们明白无论多少个饼只要不让锅有空余就是最优方案。
最后通过周老师的评课,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将知识统筹融合对学生后续学习以及培训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应该在今后的课程中更多地去深入寻找知识的连贯性,并且给学生们更多的探究空间,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问题中找到问题再总结方法,概括结论。
张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充分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善于引导,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点。尤其是最后的练习题,沟通了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整数之间算理上的联系,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在习题的设计上,有层次,有想法,值得我们学习。
祝老师上课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并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尤其是在烙饼的问题上,由于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三张饼的交替烙法,祝老师此时就放慢了速度,让学生细细去体会烙三张饼的过程。她不仅精心准备了学具和探究单,还制作了教具、表格,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上台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去理解交替烙的方法,以及节省时间的缘由,从而突破了难点。最后,还带领学生回忆起设计春游坐车最优方案的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明确《优化》这节课就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优化,它达到的目的可以是时间优化,空间优化,费用优化,从而效率最大化。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本次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有了学习的机会,获益匪浅,感触很深。
张英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买文具”,引出本节课“小数乘整数”,让学生通过思考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小数乘整数就是再求有几个计数单位。同时与整数乘整数的对比也将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祝兰萍老师的《优化》也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沏茶”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先意识到可以优化做事先后顺序从而节省时间。在对“烙饼”问题的讲解中,祝老师也秉持课堂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发言,通过烙饼模型循序渐进地理解“一张饼”“两张饼”“三张饼”该如何烙最节省时间,从而引出饼的张数与所需最少时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对这两节课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意识到,在课堂中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方能获得教学效果最大化。
张英老师的《买文具》一课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非常地完整连贯。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学习单设计得比较开放性,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呈现自己的想法来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其中汇报展示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学生多种生成的展示和理解突破重难点,张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归纳出小数乘整数其实就是在求有多少个计数单位,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乘整数和小数乘整数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更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祝兰萍老师的《优化》一课也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启发。整节课内容丰富,重点学习“烙饼”问题,学生的学习形式比较多样,小组活动的开展和师生交流都处理得较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利用实物学具探究难点问题并加以引导,这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课后通过听戴老师、周老师的评析和其他听课教师的见解分享,我主要有以下收获:1、在课前教师自身要有预设,从而在课上对学生的学习单呈现便要有选择性及顺序性的呈现,体现教学环节的目的,更好地落实某一个教学目标。2、计算类的问题的算理其实是相通的,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渗透结构化教学思路,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及分数乘小数其实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要重视学生对知识联系性的把握。3、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多说多做多实践,不能因为害怕收不回课堂教学的方向就减少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时间。4、课堂上要有效创造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辨析更合适更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5、板书的设计非常重要,精心的板书可以呈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
图片:项静
编辑:祝兰萍
审核:周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