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霞,女,1975年生,本科学历,1995年参加工作。入职以来,她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工作中,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团结同志,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
贫穷落后中,树立理想
郭老师经常和我们谈起她上小学的事。说的最多的是她的好朋友—杏儿。一提起杏儿,她总会流泪。杏儿和郭老师是同村好友,品学兼优。可是有一天,杏儿永远离开了学校。原因很简单,他的哥哥娶媳妇儿没彩礼,她不得不嫁人。还是个孩子的郭老师除了流泪还是流泪。从那刻起,她更加刻苦学习,经常挑灯夜读。她暗暗下定决心,要考一所师范学校,做一位乡村教师。她要用知识唤醒乡村人落后的认知;她要用知识改变乡村孩子们的命运。
学成归来后,不忘初心
张北师范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当时农村教育非常落后。一个班有40多个学生,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和老师一张嘴,便是全部的教学资源。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郭老师并没有气馁。她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外,还利用节假日多次去乡里、县里反映实际情况,为学生们争取更多的教育资助。即使这样,她微薄的236元工资还时不时会救济那些买不起书本的学生。然而让人最无奈的是学生退学务农。有时为了劝返一个学生,她披星戴月,家访10次、20次,只要孩子回来,她就高兴。
1996年3月,班内留守儿童——小丽再次提出退学,虽然学校已经减免了她的学杂费和书费。可是年迈的爷爷连最起码的生活费也供应不起。望着小丽纤弱的身影走出校门,郭老师顾不得多想骑上自行车急速追去。她向小丽爷爷承诺,只要让孩子继续上学,生活费她想办法。正巧当时有一对一帮扶,小丽便是其中的幸运儿。于是她顺利地读完了初中、高中,最后考上了张家口师专。小丽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吧!郭老师用青春勾勒着美丽的乡村教育。
披荆斩棘时,砥砺前行
2015年9月,服从教体局的调动,她来到北关小学教书。看似好转的教育形式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厌学、逆反、暴力像个毒瘤悄悄地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郭老师简直是华佗在世,她经常走近学生,深入学生,和他们谈心、学习、玩耍。学生们也喜欢围在她身边,就像无话不谈的忘年交。然而,在一次“如何关爱自己的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家庭优越和睦、乖巧可爱的小亮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想让妈妈去外地打工。”郭老师惊愕了半晌,没敢轻易追问,只是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小亮的举动在她的心里掀起了万丈波澜。课后,她找到小亮,搞清原因。原来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行为过激,经常撕作业本、批评、辱骂。她对症下药耐心地疏导了孩子后,及时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有些执拗的家长刚开始只是应付了事,可是她并不放弃,几次三番地开导、说服,最后家长终于接受了她的建议。在老师的见证下,家长和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着制定了学习计划。小亮得到尊重后,更努力、阳光了。小学毕业时,他捧着优异的成绩踏入了初中大门。
新冠肆虐时,逆流而上
在新冠盛行时,网课已成了家常便饭。隔着视频教学,学生的真实反应老师很难把控。每当看到焦头烂额的家长和愤愤不平的孩子,郭老师都心急如焚。于是一些纪困生成了她家的常客,她也成了一些学困生家的常客。
一次网课后,小丽妈妈带着哭腔和她诉苦,责骂孩子的不懂事,言辞极端,措辞尖刻。等家长情绪稍稍平静后,她婉言引导,虽然家长满口应允,可是她还是不放心,怕家长和孩子再起冲突。下课后,她又去家访,当母女的矛盾彻底化解后,她才放心地离去。
冬去春来,新冠已成常态。新学期,学生正常复学,她们班的孩子竟然没有一个掉队。
知识长河里,勇往直前
郭老师十分喜欢学习,无论工作多忙多累,她总是挤出时间学习。她不仅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还用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她一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类推进,逐层提高。历年来,她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成绩显著。付出总会有回报,她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市级群众最满意教师、市级骨干班主任,她撰写的课题、论文多次获奖。
郭老师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她不曾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她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将一直脚踏实地默默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