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1912年),金菊坡私塾扩建为培英小学。
民国三年(1914年),那务鼠疫死亡30多人。
民国五年(1916年)5月,特大洪水,民房多塌,人畜伤亡惨重。
民国六年(1917年)农历九月初四,垭垌和安堡被山贼洗劫,残杀乡民七人。
民国八年(1919年),金菊坡咀郭挺拔出资并动用郭氏祖尝兴建高坡福地塱桥,长19米,宽1.6米,拱高4.5米。
五四运动后,那务境内小学逐渐开始招收高年级学年班,改革课程,发展现代教育。
民国十年(1921年),化县警察事务所更名为化县公安局,下辖乡设区署,至民国十七年,县公安局所属区署7个,第七区署设于壶垌圩。
民国十二年(1923年),军官蔡飞来化县办同善社传道,并在那务开设事务所。
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壶垌黄彰英入读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
民国十四年(1925年),佛埇村101岁黄居福为境内最长寿老人,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壶垌莫宴琦入读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
同年7月,黄彰英参加北伐,后在江西南昌阵亡。
同年秋,莫宴琦阵亡于北伐战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化县划分7区、153乡,壶垌圩为化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化县公安局第七区署改为化县公安局第七分局。
同年,修筑合江—壶垌段的化宝路线,抗战时被破坏,不能通车。
同年,由化县警察第七区所长林圣玺牵头,南地坡林氏编纂族谱。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壶垌黄氏宗祠建成。
同年,坡心冼太庙二次重修。
同年,全县重划7区、156乡。
民国二十五(1936年)8月,化县公安局第七分局改为化县第七区派出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留日人士、金菊坡郭秀峰出任《中华日报》总编辑。
同年,全县分为3区、57乡、1镇,以下废除里邻区划,设保甲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那务籍高州中学在读学生郭高厚与同学组织“读书真理会”,传播革命思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县立一中、县立工业职业学校分别北迁那务京堂、那务增村办学,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
上世纪40年代初,金菊坡富户郭端厚、郭文厚兄弟兴建金菊楼,中西结合,设计雅丽,一时冠绝化北。
民国三十年(1941年)农历十月初十,乡邑士绅联合创办陵秀中学,郭颖生为首任校长,叶松秀任学校董事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设2区、1镇、39乡、486保、6586甲,那务全境均直辖化县第二区,那务乡、壶垌乡为甲等乡,增甲乡为乙等乡。
同年,高州中学进步青年吴普田、黄日科、林林奉命回乡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同年,抗日将领张炎来那务指导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大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张炎起义军百余人以高华陈氏宗祠为据点,与国军血战。
同年7月,李特之创办壶垌中学。
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务乡民欢腾,爆竹声震天。
同年12月,金菊坡郭颖生当选化县参议会副议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暴雨成灾。
同年9月27日,那务游击队发动起义,攻占那冰保队,收缴全部枪支,随后三路游击队在上皇村汇合,退守六皇岭,10月3日,国军围攻六皇岭,义军艰难突围,2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
同年秋,那冰、京堂等叶、黄、全大族集资征地建京堂新圩。
同年,原陵秀中学校长郭藩被化县当局以“包庇共 党分子”罪名逮捕,熬狱半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节后,境内武装斗争复苏,那务乡组建了梁登仕武工队,增甲乡组建了黄克林武工队。
同年春,中共化县党组织领导建立新江区人民政府,黄克林担任区长,区政府设在壶垌圩头的黄氏宗祠,与国民党地方政权并存。
同年秋,壶垌中心小学迁至大旺垌勒竹围办学。
同年,合江白花激战,那务籍新四团战士牺牲4人。
同年,统计境内国民党员人数,那务乡有33人,增甲乡有29人,壶垌乡有56人,陵秀中学有5人。
同年12月,那务圩边埒口村李可育出任国民党化县党部书记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0日,中国青年党广东省化县党部成立,壶垌黄人立被推选为执委会主席。是日,增甲乡交通情报站站长王凯瑞在那务圩被捕,惨遭杀害。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春,白牛圩被废。
同年10月下旬,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那务、增甲、壶垌等乡政权相继向中共化北游击队投诚,周边村庄纷纷归附。
同年冬,端子根李氏宗祠遭国民党残部飞机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