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什么病

佰仙&
创建于2023-03-07
阅读 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特发性震颤,也称为良性震颤、原发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这种手抖6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执行动作时出现手抖,多数可累及上肢、下颌或头部,但很少出现下肢抖动。发病初期一般症状较轻,病情逐渐加重,可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特别是做各种动作时手抖明显,如做饭、拿筷子、饮水、写字、开锁等动作时,手抖剧烈,甚至根本无法完成这些动作。部分患者说话的语调和声音也有所改变。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或劳累时,手抖会加重,而饮酒能使手抖短暂减轻。神经系统检查除手抖外无其它异常,目前普遍的治方法就是西医治,但“治标不治本”,极易复发。


特发性震颤,也称为家族或良性特发性震颤,原发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以震颤为唯一表现形式。原发性震颤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无法治愈,但并不影响病人的寿命。本病无任何年龄限制,但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引起患者手部颤动,头部颤动等。


特发性震颤,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主要指震颤性麻痹。特发性震颤具有头部、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等。


那么对于特发性震颤,中医是如何进行治疗的呢?这里就需要先一步了解中医对于疾病的认知,中医认为疾病一般属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或内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而对于特发性震颤,从中医角度来看,属于内风,无表证(也就是没有显性器官病变)。


刚开始是可能只是感到身体内的振动,兴奋或疲劳后会出现短暂的活动性震颤,之后震颤会持续存在。这时候震颤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不会对活动造成大的影响。随着病情的加重震颤会逐渐呈现反射性的震颤,出现频率增加,持续时间缩短。震颤幅度也会不断增加,常难以控制,甚至影响工作。当然了这种震颤并不会持续发作,因为震颤幅度、频率不同,在不同姿势、做不同动作时也常常会变动。这时震颤仍可自我抑制,只是更加困难,时间更短。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唯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特发性震颤多于十余岁或成年早期发病,临床表现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所以此病除经常给人带来外表和社交尴尬。


典型症状:唯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病人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也可以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相关症状:疲劳 焦虑 手的搓丸样动作 静止性震颤。具体如下:

1、颤抖,特发性震颤的开端你是否注意到,你周围的老人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手指出现了不由自主的震颤。一段时间后,这种震颤便慢慢地扩展到整只手,接着蔓延到左下肢、右侧上肢和下肢发作时。同时,老人的反应变得越来越迟钝,动作变得越来越缓慢,脸部表情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老人很可能患上了特发性震颤。


2、常焦虑,特发性震颤的先兆特发性震颤患者约40%伴有焦虑症状,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患者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常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严重者觉得有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濒死感。


3、总是夜间噩梦多,易患特发性震颤研究人员说,患有睡眠紊乱的老年人在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时,常会梦见有人侮辱、攻击、跟踪或责骂自己,由于大脑功能失调,他们的肢体或肌肉会在睡眠中作出反应,因此会出现拳打脚踢、尖叫和骂人等“防御行为”。


4、抑郁特发性震颤的一大信号;抑郁症还是特发性震颤的一个“信号”,作为疾病的一部分,抑郁甚至比颤抖等“运动信号”来得更早。但大部分患者都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这种内在情绪症状不仅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加重患者及整个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


特发性震颤跟帕金森病的震颤不同的是,特发性震颤是动作性震颤,不执行动作时完全放松,而且特发性震颤主要集中在上肢,一般下肢很少抖。另外,该震颤有时会累及到头部,包括声音会出现震颤,病人多数会有家族史即父母、兄弟、姐妹会有震颤,70%的病人可能会有家族史。震颤病人饮酒以后会有明显改善,但这种改善并不是永久的改善,酒劲过去后又会加重震颤。但是对于帕金森病的病人来说,喝酒完全不会减轻震颤,只有在特发性震颤的病人里面才会有喝完酒以后震颤减轻的情况。两种疾病的药物治疗也不一样。

阅读 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