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宋学青
创建于2023-03-06
阅读 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无数个魂牵梦绕思绪万千的夜晚、无数个勾起回忆的特殊日子,思念与追忆在岁月的积淀下不断发酵。随着时光的流逝,父亲的音容笑貌没有逐渐淡去,反而越来越清晰。数年间,睡梦里父亲的相貌无数次跳入脑海,是那样的鲜活、真实。在漂浮虚幻的世界里,我和父亲演绎着一幕幕我想而未做的场景,我也追问了无数父亲在世时没来得及,或者没思考过的问题,父亲笑眯眯的,但却总是笑而不答。忽来忽去的梦反复出现,梦醒时亦如青烟,瞬间无踪。多年来很多想法,似一枚枚纤弱的细芽,在时间的浇灌下茁壮长大,为了给漂浮的灵魂有个交代,我知道该动笔了。

      父亲于1999年3月20日因病救治不当去世。我目睹了整个救治过程。那濒临前的挣扎,那种爱莫能助的绝望、震惊和悲怆,在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对死亡毫无概念的盛年,竟然猝不及防的残酷的展示在眼前,没有一句遗言。记得多日后规模空前的追悼会前,我竟看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擦拭父亲脸上的血迹,这一幕像一根刺,再次深深扎进了心里。在以后的日子,我翻看了无数医学书籍,回忆整个救治细节,执着的寻找答案。而学习思考答案的结果,让我对落后地区匮乏的医疗资源感到痛心疾首。

      父亲草草离世,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末日感,也心有不甘的想,苍天不公,这种感觉伴随我整整10余年,挥之不去。作为备受父亲宠爱的小女儿,那份难以言表的失落和不甘,那份难以走出的恐惧和孤独感,我从不愿意和人谈起。的确,明天和来世,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哪个先到来,因此努力珍惜今天,让每个太阳升起的日子都在起舞,活出自我,这成为我人生的信条

      父亲20年代出生于贵州书香世家,家境贫寒。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自幼读书勤奋。结义三兄弟情同手足,靠打工互助,分别先后完成大学学业。在生死与共的困难年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友谊一直持续到生命结束。其感人故事多次听父亲讲述。父亲195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昆明师范学院,开启了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也是在美丽的校园,结识了同为青年教师的母亲,从此这片红土地上,诞生了一个幸福的家庭。1958年,因支援地方调到了楚雄师范任教,1963年又调楚雄第一中任教。母亲因为两地分居,几年后也到了彝乡和父亲团聚。当时一批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老牌知识分子,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汇聚到楚雄一中。这批同龄人中的翘楚共同努力,创造了史无前例、至今无人能及的辉煌。我的姨父也是这批优秀知识份子的一员。他们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游刃有余的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桃李满天下。

      当时的楚雄一中,数理化、文体全面推进,真正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世界冠军诞生于此,父亲数次指挥的数百人的师生组成的大合唱比赛,其专业的艺术处理、其辉恢弘的气势,让专业州文工团望尘莫及。其中《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国际歌》(四声部合唱)更是唱响彝州。

      在母亲的描述和旧照片中,年轻的父亲英俊帅气,风度翩翩,潇洒倜傥。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年代,我眼里的父亲一直仪表堂堂,发丝梳理的纹丝不乱,穿旧的的确良衬衣领子永远干净挺括,老牌知识份子散发的儒雅气质鹤立鸡群。幼年的我从来都是仰视父亲,觉得父亲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父亲。

       三十余年的教书生涯,父亲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不管是在大学、中师、还是中学,不管是教音乐、书法还是语文,不管是当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还是班主任,父亲都爱岗敬业、一丝不苟。记得父亲当班主任的时候,把班级里的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和各任课老师经常沟通,定期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每到周末,父亲都会拎着黑色人造革提包,走街串巷,逐一拜访到每位家庭,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对每位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我们经常看到课余时间,父亲把学生叫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及时给予思想上的指导和帮助,,建立了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我半夜醒来,父亲在挑灯夜战的情景,已是家常便饭。看着家里那一摞摞学生的成长档案,我经常回想这样做教师是不是太辛苦了,这样不记回报的工作态度如今看来匪夷所思。

     父亲是位优秀出色的音乐老师,在过去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父亲用自己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编写了大学、中师、中学音乐教材。教材包含音乐常识、基础乐理、器乐曲和练耳视唱等内容。从六十年代起,先后创作了100余首革命歌曲,教师生们演唱。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给师生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高尚、优美的旋律,陶冶了情操。在校园里,在劳动休息时,在学校学军野营拉练的途中,都能听到父亲亲自带领师生们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嘹亮歌声。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彝州培养了一批批的音乐人才。组织的大合唱在乐曲的编排、艺术处理、现场指挥上,更是独树一帜。

      父亲还擅长书法艺术,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为了弘扬和传承祖国的书法艺术,针对学生们不重视书写、汉子书写差、不会书写毛笔字的情况,父亲向学校建议增开书法课,进行义务教学。在书法的教学中,没有教材,父亲自己制作,用钢笔在蜡纸、钢板上一笔一划的刻写成漂亮的《双钩字帖》发给学生临摹。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的汉字,耐心讲解汉字的演变,认真传授书法艺术,教会学生读帖、临帖的基本方法,每年采用筹办学校师生的书法比赛和展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兴趣,使很多师生受益终身,传为佳话。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物十余部,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书法家词典》,并多次参加国内展项。行、草、隶、篆、楷,样样精通,家里挂满条幅。彝州重要场所,父亲的墨宝比比兼是。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书法艺术,经常听父亲讲述柳体、颜体的结构、特点。家里有一个大大的工作台,那便是父亲经常习作的地方。他总是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书法,同时也教导我们要学习自然科学,敦促我们阅读专门购置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断灌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在那个混沌、价值取向不正常的年代,浓浓的书香氛围,为我们兄弟姊妹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爱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周召开家庭会议,每个孩子都要反思一周来自己的不足,做出努力改进的保证。父亲引导我们多反思,多思考,多总结,改正不足,优化自我。这些超前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受益终身。每天姊妹们围坐在小方桌前看书学习,成为一道风景。尤其在那个孩子们每天感受最强烈的便是饥饿,最快乐的事就是能吃饱的岁月,尤为可贵。多少年后,同龄人谈论起童年和少年时代,都说那个年代谁在学习?都在玩耍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被社会对知识的轻视所影响,一直从不松懈的在努力学习时,突然对父亲在知识一文不值的特殊年代,仍然执着的保持着对知识强烈的崇敬和追求的态度和行为肃然起敬。在人们都对未来茫然,四处找关系,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就去工作,或者利用手中职权,力求被保送做工农兵大学生的特殊年代,这种对文化学习近乎偏执追求的坚持,硬是让大哥坚守了四年的知青生涯。苍天有眼,1977年迎来了恢复高考的春天。哥哥们都幸运的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回想起来父亲竟然敢坚持用孩子的青春赌明天,让哥哥们在知青户坚守,等待高考,这该有多大的勇气啊!父亲那么坚信自己对未来的期许一定会实现的判断,让我每每回忆起来,都觉得我的父亲非常伟大。

      我眼里的父亲性格刚毅,追求完美,情感细腻, 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坚韧不拔的追求理想和保持不随波逐流的秉性,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人生,在那个前途无望、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这份执着和坚持尤为可贵。在饥饿都解决不了的年代,父亲却为我订购了月刊《儿童文学》 。父亲虽然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物质食粮,但却尽最大可能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我永远感谢父亲的教育,也为拥有有远见卓识的父亲而自豪。

      作为乐理专业毕业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父亲气质儒雅,风度翩翩。每年组织师生大合唱表演。大合唱表演成为当地民众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每次表演,人们都欢天喜地的提前去彝州唯一的灯光球场观摩。诺大的灯光球场,瞬间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当合唱师生顺序就位,伴奏乐队落座,一切准备就绪后,带着领结的父亲最后风度翩翩淡定走出,嘈杂的现场顷刻寂静无声。虽然音响效果不佳,但当优美的和声响起,几百人歌唱的气势的震撼,让偏僻落后的彝州人民,在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见识了大合唱的魅力,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心中最优美的旋律,由此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应该是父亲对社会最好的贡献吧。

      父爱如山,父亲用特殊的方式爱着他的孩子,在他心里,我想每个孩子都是一部作品。从呱呱坠地之时,父亲就用宝宝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过程,记录到我们会自己写日记的年纪。成年后,作为礼物每人一本厚厚的日记。作为父亲最小的孩子,自然养的略为潦草,因此我的日记是最薄的。翻阅父亲那娟秀的字迹,想着每天深夜,父亲还在爱心满满的撰写日记,深深的为父亲细腻、温情脉脉的爱所感动。也是从日记里,我才知道,我的名字的青字,取自荀子“劝学”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间的含义不言而喻。当我自己做了母亲,我也效仿父亲记录我的幼崽的成长过程,才发现那居然是件甜蜜但需要不断坚持才能完成的事情,从中也体会到父亲的不易,他是想给孩子们留下完整的美好的记忆。

      记得儿时的家总是充满了温馨的氛围,四合院被父亲种上了各种花草。热爱鲜花的父亲,把园子打造成了莫奈的花园,四季鲜花盛开,成为我们戏耍的乐园。在我记忆里,仅仅菊花就有几十个品种,栅栏是父亲用迎春花亲手编织的。每年春季,高高的围栏形成了圆形花墙,花墙上黄色的迎春花随风摇曳,姿态万千。院子里不同鲜花的盛开,昭示着春夏秋冬的变换,也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魅力。父亲打造的优美环境,教会了我们用心品味自然的味道,感受阳光滋润下万物生长的魅力。各种家族趣事,在美丽的花园里诞生。我们在花园里学习,在花园里戏耍,在花园里打闹....儿时的记忆,充满了美妙的画面感。     记得在上海上大学时,我去参观了好几幢有名的私人老宅,在惊叹建筑和花园的美妙结合之余,突然觉得,我们家虽然简陋,但也有普通人家所不曾拥有的私家花园,想起来心里充满了美美的满足感。

      父亲的家教极为严格,正常礼仪自不用多说,孩子们平时不能说脏话,不能穿脏衣服,写字不能倒笔画,必须正确的握笔、握筷,吃饭不能吧唧嘴等等。孩子们都必须分担家庭劳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唯独对我例外,分配给我的家务劳动,我经常完不成。大哥大姐自然是对我迁就有加,三哥颇有微词,父亲也自有办法,说道:你是哥哥,难道不该多做?原来面对娇宠的幺儿,父亲也很难一碗水端平。在我的记忆里,面对做错事的我,父亲高高抬起的手,从未落下。在家里,我算得上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如果每个家庭被硬性分派到必须揪出一个“资产阶级”娇小姐的名额,我想当之无愧只能是我了。成年以后,当被人夸赞能干的时候,想起幼年的我,不禁哑然失笑。这验证了人生就是最好的老师的俗话,的确生活会教会你一切。

      工作后即便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到节假,我们姊妹也不约而同的急着往家里赶,不仅仅是亲情的吸引和牵挂,对我而言更是怀着奔赴诗与远方的情怀,去和家人团聚。丰富的家庭活动,让我快乐,让我真正体味到家的滋味。如今这些快乐已经成为幸福的回忆。

      我一直仗着父亲的溺爱,骄视无恐,不懂事的时间委实太长。由于年纪小小就求学离开了父母,毕业后又各居两地。事业的忙碌,小家庭的牵绊,忽略了对父母最温柔的陪伴。记得一首歌曲的歌词是这样写的: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可是我有的时候,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等到风景都看透,我愿陪你看细水长流。这是首爱情歌曲,可想起父亲,却偏偏想起这段歌词。也许是仓促的离开让我无法释怀;也许是遗憾从未曾陪父亲看细水长流;遗憾经历人间冷暖,明白事理后,一直没有机会和父亲有直抵心灵的交流和对话。以至对父亲很多人生经历无从知晓,无法交流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再没机会分享他在经历人生最精彩的阶段、最黑暗的时刻、以及最感人和内心最温柔的时刻的情感体验。在那个特殊的、不能随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的年代,我想埋葬了多少人生精彩的感悟。  

      父亲是家庭灵魂的支柱,父亲早早离开,母亲的灵魂从此便飘摇了,娘家的概念也逐渐淡化消散...

       几乎每个人在小学阶段,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曾经写过自己的父母,那是被动的,讨老师和父母欢喜的写作。成年后再写父母,那就是用心来书写的,带着积淀在心中厚重的爱恋和敬重来写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从心尖流淌到笔端的。一眨眼,我也到了花甲之年,追逐事业急促的脚步慢了下来,几十年的人生阅历,让我对失去的弥足珍贵的情感有了更深的别样的体味。有人曾说过:每代人的青春都不是容易的。但如今我更想说,每代人的老年更为不容易,因为那是衰弱、孤寂、疾患的悲歌。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独自寂寞的、磕磕绊绊的走完余下的路程。父亲基因带来的坚毅和保持自我,母亲基因带来的善良和乐观,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足够的养分。我相信我和父母的灵魂是相通的。我们的灵魂,就像两根火车轨道,飞过万水千山,飞过银河星辰,永远平行,永远对视......。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们,您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3年2月13 完笔

作者简介:宋学青,1963年5月生,1984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工学学士。现在云南省某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技术工作,正高级工程师。喜爱读书、运动、摄影、旅游。热爱用脚步去丈量地球,用心灵去感知万物。信奉尼采的名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阅读 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