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归纳做文章 交流分享促提升——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召开2022年秋季教学论文发布会

京小月
创建于2022-08-29
阅读 13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1-2022学年结束,结合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让每位教师思考如何把新课标精神落地课堂,按照第五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学校分学科明确学年论文主题:语文老师紧扣“我的作文亮点”,写写一年来自己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老师选择本学期的一个数学教研专题,写写自己的思考、在课堂实践中的得与失;英语及综合学科老师,结合学期初的优质课大赛,谈谈自己如何在这节课上体现“高效”的。

         假期里,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7月30日,学校教科研室收到论文58篇,经学校评委组评审,评出一等奖14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24篇。

          8月28日下午,“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2022年秋季教学论文发布会”在多功能大厅举办,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聆听八位青年教师的交流和分享。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课堂学习较为枯燥。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缺乏持久的专注力和自控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呢?赵杰老师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上进行了游戏化教学的探索和实施。

           把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数学的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赵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节约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难得!

         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老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者。管理有效了,教学才会高效。如何借助课堂管理智慧提高课堂效率呢?尹晓军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巧借“管”理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借鉴巧用管老师的智慧,改变小组练习形式,提高小组合作效率,还改善了班级纪律。晓军老师的分享让在做的老师受益匪浅!

  日常习作实践中,如何解决中段学生“生活”向“习作素材”迁移呢?李正见老师从“四个维度”进行了有效探究,让学生领悟到习作选材的路在何方,风光无限的选材“绝顶”在哪里?李正见老师和大家交流了他的《“四维”选材的习作实践》。

         李老师从“横向思维画个圈——素材圈内选”“纵向思维定个点——素材有话说”“中心思维‘做体检’——素材说圆满”“发展思维搭展台——素材个性说”四个维度,阐述了“四维”选材的习作探究,是真思考,真实践!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在低年级,怎样让学生学会做加法,让加出来的丰富、灵动的词句段装扮自己的童话呢?让我们看看宋英莉老师是怎么做的吧。英莉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低年级作文教学中“巧用加法做文章”》。

          宋老师从加新鲜词,加三步句,加波折段三方面阐述了怎样“巧用加法”,不仅让自己的学生在习作上受益,相信也让在座的每位老师在思想上做了加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想要在课堂上“运筹帷幄”,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对此,岳崖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岳崖老师和大家交流了她的《关于做好作文前期准备的两点尝试》。

         岳崖老师的积累素材、范围界定都是自己脚踏实地做出来的,见解独到,方法有效。相信爱思考爱总结的岳崖老师定会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优秀!

          低年级童话写作,如何让学生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合理且精彩的童话故事,张玉静老师的三步实践很有启发性。她给大家带来了《有效引导,规范表达》。

           玉静老师从思维导图促想象、课堂指导促完善、作文评价重表扬三方面点亮童话作文教学,给孩子的想象开辟了一片绚烂的天空!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点较多,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让我们来看看一喆老师是怎样应对和解决的吧。王一喆老师和我们交流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一喆老师以三年级教材为例,针对如何抓好空间与图形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在座的老师都收获多多!

  小学英语课程应把“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养成了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等”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依据。任星晔老师和大家交流了她是如何践行高效课堂策略的。

         任星晔老师在英语课的设计上加入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环节,以达到语言应用生活的目的。真是新颖的设计,独到的思考!

  八位老师的交流和分享都干货满满,让在座的老师受启发得启迪,不仅知道了一篇好的论文要如何落脚,更知道了要想写出好的论文,平时一定要留心收集素材,才能有据可依,有米下锅!

          老师们交流完毕于校长进行了点评,于校长指出,写论文就要真思考真实践,平时多留心多留意教学中的问题积累素材,写论文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更要求年轻教师要不断学习,经常读书,找出自己的特长做支点,快速成长!

         最后四位校领导给获得一等奖的十四位老师颁奖并合影留念。听别人的分享,长自己的智慧!听完这八位老师的分享,在座的老师都有了不小的收获,相信每位老师都能够思考借鉴、创新,在今后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一次分享,一次收获,相信五小的每位老师定会带着满满的收获开启一个新的圆满的学期!

一等奖论文展示
《构建正比例概念模型教学例谈》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司 晶
        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某个概念的认识通常是一个单元教学的起始,也常被成为大单元教学中的种子课 ,可见它的地位之重要 。但是教师执教的公开课中很少出现关于概念教学课,这是因为有些概念不易理解,学习进程较慢,课堂不易出彩。有些概念难把握,需要课内外结合,上公开课难度较大。
         不巧的是,今年的课堂大比武轮到我讲公开课,恰恰轮到了正比例这一节概念课,如何较好的、真正的让学生建立起正比例概念模型呢?孩子们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铺路搭桥--------提供素材,感受相关联的量。
        开课演示:数学中有数量这样一个家族,老师带来了一些成员,请看屏幕,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找一生回答)(  数量、总价、 时间 、 路程  、速度、单价、 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为什么把它们(数量、单价和总价;时间 、路程和速度;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分为一类?(它们之间有关联)师揭示:对 ,数学上把这样有关系的两个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是抽象的,引导学生分类,感知相关联的量,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新知,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相关联对象引导其观察,进一步体会相关联的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列举了多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例(页数、已读页数、未读页数:汽车的路程、速度、时间;购买练习本的总价、单价、数量),帮助学生寻找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这些都为进一步认识正比例铺好了路,做好了准备。
         二、揭开面纱--------自主抽取,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今天我来研究相关联的量中的一种特殊关系---正比例。(板书课题)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关系?两个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正比例概念的揭示是由3个层次的抽取完成的。
         第一次抽取,自主学习小研究,完成表格下面的问题。
《正比例》小研究
         1、观察图表,回答一下问题:
       (1)数量/米    1    2  3      4    5    6    7     8    …
                总价/元    3.5    7    10.5    14    17.5    21    24.5    28    …
          观察图表(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如何变化的?计算出这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观察有什么规律?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路程/千米    60  120    180    …    480    540    600    …
             时间/小时  1     2      3   …    8      9    10    …
         观察图表(2),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如何变化的?计算出这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有什么规律?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对比表1和表2,思考它们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阅读课本后回答)
         3、举例说明还有那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这一次的抽取是初级的,来自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分析、思考、组合、再建,以及对课本文本内容介绍的阅读与理解,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初步揭开正比例概念的面纱,比较浅表,不够清晰,不那么深刻。
        第二次抽取,同桌互讲课前小研究的内容,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指导。
        把自主认识的正比例概念认识过程以及结论描述给同桌听,是一次自我展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反思和冲突,两个人认识的偏差,经过互讲,相互融合,相互纠正,扩大和加深了对正比例概念的认识程度。这就是第二次抽取。
第三次抽取,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放在了对比和归纳的交流上。
       (1)这里的总价与数量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2)这里的路程与时间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两个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关系式:路程/时间=单价(一定)
         像上面这样,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钟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种量中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师介入: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以上两个关系式都可以表示为:     ( y)/x=k(一定),凡是符合这种关系的两种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
        老师的介入,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正比例意义本质的认识,同时由两个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正比例意义的字母表达式,形式化地把握正比例意义的内涵。起到了助力、点拨、强化的作用。使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又深人了一步,但概念的教学到这里还远远不够。
        三、添砖加瓦-----举例验证,丰满正比例概念的模型
        举例说明哪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1: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因为正方形周长:边长=4(一定) 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
        学生2: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宽要一定时。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一定)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
        学生3:订阅同一种杂志,订阅的钱数与本数成正比例关系。
        因为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
       学生4: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 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
       学生5: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关系。
       因为s:r=πr(一定) 此时个别学生思维有了波动,又不太敢确定。
       师介入引导: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πr一定吗?(r不一定,πr就不一定)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关系。那圆的面积和什么成正比例关系呢?(生很快回答: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因为s:r²=π一定)这个结论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
       学生6:一本书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成正比例。
       师追问: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吗? 引导学生举例试试。
       如100页的书,看50页,剩50页,比值为1;看20页剩80页,它们的比值为1/4.比值不一定所以,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相关联,但是不成正比例。……   ……
        举例验证到了这里,学生的思路纷纷打开,老师此时引导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不仅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中有,图形的计算公式里也有。四则运算的关系里也有吶!但也有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判断是否成正比例,要看三个条件即:两种量(1)相关联(2)能变化(3)比值一定。
        初识正比例,概念是模糊和不准确的,因此,在模糊不清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计算验证,定量地把握正比例意义的关键属性,就是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多方面举例验证,丰满了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储备。
       四、去伪存真------对比辨析,强化认识正比例的量
       1、辩一辩,说一说。
    (1)2和4成正比例,对吗?
    (2)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对吗?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例,对吗?
   (4)一本书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成正比例,对吗?
      2、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或提醒?(对照三个条件、看关系式等)
        提醒:成正比例的量一定是相关联的量;两个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关系式符合( y)/x=k(一定)。
        在学生由具体数据的计算清晰地认识了正比例意义的本质后,又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抽象的数量关系式,从数量关系上把握正比例的意义。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又前进了一步。随着引导的逐步递进,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逼近正比例意义本质属性的同时,数学思考也不断深入。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也为后续学习反比例的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自我构建---------自主描述,清晰呈现正比例概念。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请每组同学随机抽号,抽到的人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正比例的认识是什么?
(组1: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组2:成正比例的量一定是相关联的量;组3: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即方向一致。组4:它们的关系是形如( y)/x=k(一定)  。组5: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种量中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一句话说不完整,他们用了三句话。组6:正比例关系的判断看3个条件:(1)相关联(2)能变化(3)比值一定。)
         六个小组的六位被抽到的同学,并不是小组里平时成绩最好的,但是他们的回答真的给了我惊喜!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课堂上的用心与不凡。
         这个环节是我课上临时采取的策略,目的是扩大参与面,考察任意一位同学对正比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第一小组开始随机抽取学号, 抽到的同学描述自己认识的正比例概念,一方面不能重复,另一方面要归纳概述自己认为正比例概念最核心的内容。这既是每位学生自我概念建构的升华,也是综合反思与表达的一种提升,是本节概念教学的最高境界。 
         回首向来径,这节课没有热热闹闹,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过于闪亮的灿烂,但是从头至尾我看了一遍录像,发现每个孩子的眉头都有皱起、松开、释然的过程,每个孩子都在交流、倾听、尝试、诉说、反驳或点头赞同的行列中。这节课完成了多次交流讨论,多向完善重构。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辨析,相互批判性地吸纳,在讨论中使自己的思维从模糊到走向清晰,从偏移走向正途,从错误走向正确,这样对概念的建构,远比听老师抽象性的讲解,学生强迫性的记忆真的要好得多!孩子们这样学习所获得的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很多!
《植物描写中的“边角料”》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李志恒
         描写一样植物,主要的语言材料是植物自身的形、色、声、味、量。落笔之时,每个人都会聚焦这些固化的特点描写,因此,只注重正面描写事物的显性特点,笔下的植物就很难有脱俗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描写植物自身特点的同时,放眼“物外”的点点花絮,把植物的“附着物”或“边角料”派上用场,让它们和植物自身特点联袂出场,共同演绎植物的生活情境。
    一、“人”“物”衬托
       为了更真切地表达植物特点,把“物外”的人或“物”外动植物拉进此物的情境画面当中凑凑热闹,协助呈现植物特点,笔下的植物就会平添一些灵动和鲜活。
        1、人衬
    (1)借人的行为、语言衬托植物特点。
     比如桃花,色、香、味、量描画之余,把桃花之外的花絮拉进桃花的世界:“人在花丛走,花在人中行。瞧,一位阿姨拉着一个小女孩驻足一棵树下,笑盈盈地和桃花一起在相机里定了格。那一抹笑容融入灿烂的桃花,融入暖暖的春意,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语段中,游客和桃花合影,这是借人的行为衬托桃花,边叙述边抒情,侧面映衬的是桃花之美。
      追踪一下真实生活,春意浓时,草坪花园,有人流连忘返;炎炎夏日,绿树荫浓,树下有人乘凉;秋日果园,硕果累累,有人采摘品尝……人物参与的点点花絮,会让植物的生活情境和画面感就更活跃,更有生气。
      再有,置身一个情境,呈现于眼前的只是植物生长的一个断面,并不能见证植物之前之后的成长经历。这时,可以借人之口,把植物漫长的成长经历述说出来,让植物的成长浓缩于“人物语言”当中。
      花儿挨挨挤挤的,桃树像一个粉色的绒球,又像一个个撑开的大花伞。走近了看,一朵朵桃花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又如婴儿的小脸,粉粉嫩嫩的。风儿徐来,桃花和桃叶一起扭身共舞,花瓣也随着这舞蹈动作,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妈妈,这是什么?”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原来是一个小朋友站在树下,指着树枝上大豆般的小毛桃,好奇地问妈妈。         “这是桃子小时候的样子。它还会长大,等长大了,它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桃子了。那时的桃子粉粉的,白白的,就像一个个大包子,又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味道嘛,浓浓的甜中带着淡淡的酸。”妈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着。
      这个语段,是置身桃花的“境”,而“桃子”的形色味不是来自视觉和味觉,而是来自听觉——是“妈妈”口头介绍的。妈妈的几句话,压缩了桃子的成长过程。也有侧面描写的意味。
     (2)故事穿插
       人与植物的花、果、叶之间偶有交往的小故事,将这样的小故事穿插于植物描写当中,侧面衬托植物的特点。有了故事的“物”,多了些情趣,平添了生活灵性。
这种穿插的小故事只是点缀主体的花絮,以“小”为上,以免冲淡主题。
       我拿它呼扇,它就成了一把小扇子;把它放在水中,它就成了一艘小船。上次秋叶节,我在测量树叶周长时,其它树叶有的太软,有的太小,有的太薄……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枇杷叶帮我顺利完成了这项作业。
       小作者把枇杷叶当玩具、当工具,随意的瞬间点缀于正面描写当中,这叶,就有了多变的活性。
樱桃核很小,圆圆的,含在嘴里猛地用力一吐,能箭头似的窜出很远,简直可以当“暗器”了。
       吃完樱桃还能玩,樱桃的可爱多方位。
       我六岁时,有一次吃石榴,一不小心把籽儿吞进了肚子,吓得我直哭。姥姥走过来,问:“咋了?哭啥呀?”“我把籽儿咽到肚子里了,在肚子里长出石榴树可咋办?”姥姥听了捧腹大笑:“不会的,肚子里有没有土,咋能长出石榴树呢!”哦,是啊!我又开心地笑了。
       这“一不小心”的“吞”,侧面呼应味美,加入这样一个简短小情节,石榴果就弥漫着活泼的趣味。
      为争夺柿子,我和鸟儿们可没少发生战争。我常在门口放一根细长的木棍,随时准备驱赶前来骚扰柿子的鸟儿们。那些鸟儿似乎也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斗不过我的棍子就和我比起了耐心——躲在一边就是不肯离去。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它们耗啊,因此,每次我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我只能吃到鸟儿挑剩下的果子,就这样,我也感到心满意足了。
       和鸟儿的持久争夺战,侧面写意着果子味美。
      拿起一个桃子,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在衣服上蹭了两下,“咔嚓”直接咬了一口。没想到,我对桃子上的绒毛过敏,嘴唇痒了好长时间呢。
       这一吃,那么迫不及待,目的还是衬托味美。
      2、物衬
      其它事物的状态、行为也可以拿来衬托主体植物特点。
      菜园里常有“客人”光顾。最美的“客人”是蝴蝶,它们穿着绚丽的演出服翩翩起舞。蜜蜂倒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儿”,它们在菜园里来去自如,这边飞出去五六只,那边又飞过来四五只。小蜗牛们也没闲着,慢吞吞地在生菜叶上爬来爬去,偶尔再低头吃一口……
      几种小虫子走进菜园,营造出的是一幅活泼闲适的田园风光画卷。
      菜园有虫子和鸟儿,果树上呢?葡萄架下、柿子树上、苹果树枝头、山楂树枝杈间……鸟儿的光顾是常有的事。
       瞧这只鸟儿,张大的嘴巴里衔着一颗山楂,小眼睛机警地看着前方。咦,你是准备把这颗山楂带回家给你的孩子吃吧?
       绿叶桃果映日红。“啾啾,啾啾,”喜鹊们也被这香气吸引,呼朋引伴地叨叨这个,啄啄那个……香气弥漫的果园好热闹!
柿子树上,一个“小灯笼”已经被小麻雀啄了一个小洞。可这小家伙还意犹未尽,低头啄一口,再抬头转着眼珠子向四下看一眼……
       几只小鸟这么爱吃,侧面衬托的果子味道是不是很美?
需要提醒的是:侧面衬托,简约勾勒即可,写多了写细了,容易冲淡主体,主次就不清晰了。
       二、意境想象
       意境想象,是虚实牵手的写法。欣赏者置身植物情境画面当中,受植物或色或形或味儿的感染,陶醉其间,产生恍恍惚惚的幻觉,自身也化身为花、草、叶、果的一员,走进植物的世界,品味享受植物的生活故事。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叶圣陶先生面对荷花的意境想象。文字侧重“我是荷花”之后的想象。引导学生迁移高仿,把“荷花”这一主体换作其它植物,跟进想象不同的行为和故事即可。其想象思维可以化身主体,也可以化身主体之外的“附件”。
        1、化身主体
        欣赏者幻身描写的植物主体,述说自我陶醉的意境。
       看着看着,我仿佛就是一朵桃花了。风儿一吹,轻拂去我身边的薄雾。我牵着风儿跳起了舞,还和它做起了游戏。风过了,我停止了游戏,静静地立在那儿。小露珠在我的俏脸上愉快地玩着滑滑梯,告诉我清早的快乐。蜜蜂从我的脸颊边飞过,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瞧,这朵黄色的月季小姐可真漂亮,黄得娇嫩,黄得瑰丽,黄得晶莹。看着看着,我仿佛俏立枝头,成了一朵月季花。我静静地站在那儿,看蚂蚁搬家、蜜蜂采蜜、蜻蜓飞舞,听小鸟歌唱……忽然,风来了,我就和这些小家伙儿一起伴着风姑娘演奏的旋律翩翩起舞……
        置身花海之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艳丽的月季花,身着五彩衣裳,静静地站在清晨习习的凉风中,面朝“如意”,以梦为马……
        以上几段,都是观赏者面对花美的“意境”“自我陶醉”,化身为主体的想象。文字很美,“化身之后”的画面都很细致。
        2、化身配角
        跳出主体的圈子,化身附着于主体身上或身边的小虫子、小鸟……进行意境想象,以它们的视角和感受描写植物花叶果的特点。
        瞧,这小鸟站在葡萄藤上,低头啄一口,抬起头吧嗒吧嗒小嘴,好惬意!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了这只小鸟,吃一颗葡萄,再品味一番舌尖上回旋的余味儿,香香的,甜甜的,真美!
        这片生菜叶上的蜗牛不急不速地爬上叶尖,两根触须伸伸缩缩,是想探测最嫩的那一片吗?看着看着,我仿佛就是这只蜗牛了。我很期待地想象着,这一片叶很脆,那一片叶很鲜,我都想尝尝啊!
          走进果园、菜园,作者化身果、菜之外的小鸟儿和蜗牛,借它们的视角去描写苹果的香甜,生菜的鲜美。以此之法延伸,以生果写熟果,以此果写彼果,以此花写彼花……都能侧面衬托主体特点。
        3、赋物寄情
       想象的“境”,来自主体之外的“物”,借物外之物的状态展开想象。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草原》里,老舍先生借骏马、大牛静立不动的姿态,“猜”它们的心思,其实质是“借物”呈现草原美好的意境。
仔细琢磨,聚焦一朵花旁边的另一朵花、一颗果边的另一颗果、花果边的小虫子……以“我”的内心想象“它”的心思,依然能折射植物的特点,呈现一种美好的意境。
         一树的桃花都在风中舞动着裙袂。咦,枝杈间的这一朵却很恬静,似乎用手掌托着自己的粉腮,静静欣赏着一场缤纷的舞会呢。
         这是借“枝杈间的一朵桃花”的姿态进行的意境想象,映衬的是满树桃花的动态美。
         蜜蜂静静地趴在月季花上,一动不动地盯着身下的大花,似乎沉醉在沁人心脾的花香之中,竟然忘记了采蜜。
         一个肉乎乎的小虫子从苹果身上的一个褐色小洞里探出小脑袋,扭动几下身子,巴啧巴啧肥嘟嘟的小嘴,一副回味无穷的可爱模样。
         这是借“蜜蜂”“小虫子”的姿态想象的花香浓郁、苹果味美,典型的侧面描写之笔。   
        4、光影幻象
  阳光下,植物投下的影子斑斑驳驳,痕迹清晰;月光中,植物的影子却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根据影子或模糊或清晰的“画面”展开想象,一样能侧面表达事物特点,寄托情感,拓宽语言宽度。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了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大海。碰巧有一只小虫子从墙上爬过,它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xìng zǎo),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树影婆娑的意境,静中含动,牵着人的思维走进影子的世界,把影子想象成相似的地图、荇藻、墨竹,再把想象到的情境画面和情境故事描述出来。
         这种想象,“境”,是花草的影子,想象随“影子”而行,影子啥样儿,故事就与之相关。这类想象要和正面描写自然相融,不能无病呻吟,画蛇添足。
  入夜,月光投射在这盆吊兰上,地板上映下了一团黑影。嘿,这影子多像一幅宝藏图啊。瞧,这根藤的影子是路线,这片叶影就是宝藏。那两片刚冒头儿的芽尖是箭头,而凑巧路过的螳螂就是阻挡我们寻找宝藏的大怪物。我把这团影子想象成迷宫,这些枝干的影子是墙壁,叶影就是障碍物,闯入的不速之客蜗牛就是探险者。我把影子想象成《清明上河图》,它就真的是了。叶片的影子千姿百态,这一片影子像河流;这根粗茎是桥;这根卷成的小圆筒,是街上的店铺;这只小飞虫,应该是店铺的老板吧。
         这吊兰的影子是其“形”的复制,小作者根据影子的不同形状想象成藏宝图、迷宫、一幅名画,跟进描写的是与想象中的物相关联的情境或故事。
  5、延伸想象
  看着眼前的“境”,放飞想象,把植物的成长过程在想象中聚焦一瞬,是对主体自身的延伸想象。
  看着烂漫的桃花,我似乎闻到了桃子散发出的淡淡香气。深吸一口气,那香味穿过鼻孔进入身体,我顿觉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恍恍惚惚的,我似乎看到了吃桃的情景:轻轻揭开桃皮,桃汁就渗出来了。舌尖一舔,甜味就在口腔弥漫开来,甜甜的,香香的。我迫不及待咬上一口,柔软的果肉和果汁融在一起,柔中带滑。那滋味,真的挥之不去。我又审视起这一树的桃花,心中对它硕果累累的样子的期待更盛了。
  这个语段中,桃花是想的原点,由此想到了桃子成熟的气息和味道。也是压缩了桃子的成长过程。
  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学生写作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技法;学生写作文,他们也在创造技法。这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创新生成,有的是在作文课堂上技法交流中嫁接出来的,有的是在学生在习作中创新呈现出来的。“植物”作文这些“边角料”如此,其它类作文的“边角料”的生成也一样。
《跟着课文学作文》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例举
南阳市油田五小   邬荣栓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不容置疑,部编教材的许多课文,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者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    跟着课文学开头。
      关键词:  开门见山    直抒胸臆

     《草原》开头直抒胸襟,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即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原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看,学生笔下的习作开头——
        这次,我终于来到了西峡恐龙园。西峡恐龙园,位于中国旅游百强,中国旅游示范县。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境内,是中国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被誉为“世界九大奇迹”。   (刘峻熙)
        二、跟着课文学结尾。
        关键词:反问+哲理点题

        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在结尾处也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呢?我们不妨跟着几位大师学一下哲理点题法吧。
       梁容若的《夏天里的成长》的结尾:“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此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当然,我最欣赏的是著名作家宗璞的《丁香结》的结尾:“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作者反问的修辞,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这样结尾深化了主题。
        在多种多样的结尾方法中,我们不妨适当地用用哲理点题法啊,它应该使你的文章更出彩!
       三、跟着课文学“景(物)+ 感受”描写。
       关键词: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

     《草原》一文开头一段话,老舍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    跟着课文学通过梦境表情感。
        关键词:梦境   美好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梦境,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实际上,梦的描写历来被大家们所推崇,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功不可没:梦能够表达文章的主题和中心,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能预示后文和结局,能反应人物性格心理。同时,梦境能表达心境美,蕴含志向美,潜隐向往美,创设情境美,反应现实生活美,具有创造美,体现空灵美。
       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加入梦境描写,所达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请欣赏一下学生笔下的梦吧——
       仿佛深秋时节,阳光扑下来,银杏穿上了一件舞裙,金光灿灿,每一片叶子都闪着光,是梦中的光吧。
……
       一天。两天。三天。朦胧中,姗姗来迟的它,款款来到,一片璀璨,晶莹的蝴蝶漫天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晚宴,又像一首空中之城……蓦然!一阵敲冰戛玉的声响——它打碎了!失落就像一瓶浓郁的酒,我快要哭出来了!……醒来,水晶灯柔和的光芒环绕着我,流光跳动……              (沈筱妍) 
       五、跟着课文学状物写景。
       关键词:空间  时间  逻辑

       写丁香花,作者用到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品种、地点、时间、感觉。从品种上说,她写到了两种丁香,一种是白丁香,一种是紫丁香。从地点上说,她写了街旁的丁香、校园里的丁香、斗室外的丁香。从时间上说,她写了白天的丁香,写了月夜里的丁香,写了细雨迷蒙中的丁香。从感觉上说,她写了看到的丁香、闻到的丁香、心里想到的丁香。
        即使写丁香这样一个东西,也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分开来写,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就能够立体地把丁香给写出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丁香的方方面面。
       当然,也可以说,作者是从空间、时间、逻辑的不同层次来写丁香花的。
       写作启发:1. 注重空间层次、时间层次和逻辑层次,由远及近,远近既是空间,也是心理。2. 写作时抓住特点,特点要有延续性而各有侧重。3. 制造读者高峰体验,传递你的审美倾向和生活观念。
当然,作者在描写丁香时的写意式的色彩描写、花形的工笔白描、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等,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跟着课文学写系列化的心理描写
       关联词:心理描写  系列化

       铁凝的《盼》,让我们走进了小女生的小心思大快乐。
      1.“我”得到雨衣,盼变天的急切。关键词:侧面动作、正面心理
      2.雨下来时,“我”的兴奋。关键词:侧面动作表现心理。
      3.对话中“我”盼望外出的迫切心情。关键词句:侧面语言表现心理。兴奋、失落、央求、不甘心的情绪变化。
      4.“我”看着雨景,盼第二天穿雨衣的心情。关键词句:侧面景物描写衬托心理。
      雨停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高兴的心情,也间接表现出“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以景物描写衬托“我”盼望雨点儿淋在新雨衣上的急切心情。
      5.“我”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与喜悦。关键词句:侧面动作、正面心理描写。
    “盼”着一件事情的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比如盼着去游乐园游玩,盼着收到生日礼物,盼着和好朋友见面等等,当我们期盼某件事情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你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吗?如果让你来记录这个难忘的经历,你要怎么写呢?作家铁凝的这篇《盼》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范文,文章围绕着“盼”字,写了一个小女孩儿,在有了新雨衣后,盼着下雨,盼着穿新雨衣出门,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小故事,文章中的母女间的对话描写,小女孩的一系列心理描写,细腻而生动,非常的真实,读着文章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某一次你和妈妈之间为了一件事情而“斗智斗勇”的经历呢?小女孩那些矛盾的小心思像不像极了当时的你呢?现在我们和文章中的小女孩儿是不是有了共情?
      七、跟着课文学留白。
      关键词:不着一字   尽显风流

      留白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把话说完或说清楚,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可以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小说《桥》的“留白”处很有意味,“党员”形象如暗线贯穿全文。如,“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这一“望”中包含信任和希望,联系上文的“拥戴”,即可联想出党支部书记平时在村民心中的为人与威望。再如,“竟没人再喊”,则可联想到村民们被老党员正义凛然的气势所感染折服。又如,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为什么要“瞪”?为什么要“喊”?则让读者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多角度的猜测。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但人们却恍然大悟,小伙子不仅仅是党员,更是党支部书记的儿子,如此的胸怀和牺牲精神,正因为他们都是“党员”!这虽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类似的留白在《穷人》中也有不少。如两个“沉默”,戛然而止的结尾……  
        八、    跟着课文学习故事情节的冲突——一波三折。
  关键词:情节冲突 一波三折

     《桥》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
山洪暴发,村民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了村民们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
       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下令“过窄桥,党员排在后边”,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老支书果决的一句话“可以退党”立即化解矛盾,为大家排队过桥维持了秩序。
      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写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 
       第四次冲突则是在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而老支书与小伙子的人物关系直至结尾老太太的祭奠才交代清楚,让人顿悟:最大的冲突并不是危险面前,自己如何抉择生与死,而是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党性的天平向谁倾斜。老支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将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
       正是有了这四个冲突,才有了故事的一破三折,成就了一篇好文。
       九.跟着课文学短句。
       关键词:短句 节奏 明快

     《桥》这篇课文短句多, 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 五百多字的小说,竞分成了27个自然段,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中产生顿挫、紧迫之感。这样的语言特点,节奏明快,着实难得!为何不学呢?
       歇脚,吃饭,逛商场。
     “这个夹子好看!”
    “这个手链漂亮!”
       ……
      终于——
   “到了,到了,到了!!!”
      脚麻,腿软,身瘫!
      哎,这一天,喜乐参半。(欧阳蓝馨)
      十、跟着课文学用环境描写做线串联故事。
      关键词:环境 串联

    《桥》这篇课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 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 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下文人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再如,“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为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作了背景铺垫。
       看,孩子们在自己的习作中是如何“用环境描写做线串联故事”的——
我的拿手好戏
李佳凝
        银白的灯光温柔地洒下,草绿色的桌布仿佛一望无际的草原,牛奶一般的白纸慵懒地躺着,其间,一个女生全神贯注地坐着,手握铅笔,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笔尖流淌下来,在纸上轻歌曼舞。
        ……
        桌布呀,你微微荡漾,是在对我鼓掌吗?铅笔呀,你“沙沙”作响,是在对我发出赞叹吗?灯呀,你聚精会神地盯着我,是在当我的观众吗?
        ……春风吹皱了河水,我的心情就像那微波粼粼的春水,愉悦美好。
        …… 
       灯亮了,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似的。风吹了,就像欢乐的舞者似的……
      我数九隆冬画,三伏盛夏画,白天画,夜晚画。画里既有风景宜人的森林,又有欢天喜地的河流;既有沉鱼落雁的动漫人物,又有俏皮可爱的小动物。更展现了美好的精神——坚持。
       一张纸,一支笔,一份信念,成就了我的拿手好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理应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造条件,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有目的地进行系列习作练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让他们真正体悟到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
《低年级作文教学中“巧用加法做文章” 》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宋英莉
摘要:想要指导学生写好童话作文,那写作技巧是极其重要的。反思自己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是否有一些学生们听不太懂、记不住的写作技巧?那还怎么谈得上学生可以准确运用呢!好的写作技巧,应该是指学生们能够听得懂,也能够记得牢,最后能够用得上的。平时学习了不少的方法,可是有时却发现在学生们的写作里没有展示出来。作为教师而言,感受到了“教过”不等于“教会”;对于学生来说,体现出了“学过”不等于“学会”,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这不得不需要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归纳,从而在下一步及时做出改进、取得成效。
关键词:低年级;作文教学;做加法;评语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的写作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体现。对于低年级学生,力求达到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同时,在写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好素材等。那想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写作技巧也固然极其重要。反思自己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是否有一些学生们听不太懂、记不住的写作技巧?那还怎么谈得上学生可以准确运用呢!好的写作技巧,应该是指学生们能够听得懂,也能够记得牢,最后能够用得上的。平时学习了不少的方法,可是有时却发现在学生们的写作里没有展示出来。作为教师而言,感受到了“教过”不等于“教会”;对于学生来说,体现出了“学过”不等于“学会”,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这不得不需要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归纳,从而在下一步及时做出改进、取得成效。
           写好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低年级的孩子不害怕写作,愿意写作甚至爱上写作,这也是作为教师所期盼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有时会写不长,感觉孩子也已经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有时大白话写一通,看似一气呵成,实则是流水账,没有什么趣味;有时意思虽然表达出来了,但缺乏好词佳句的点缀,找不到印象深刻的地方......如果学生明白并学会给句子做加法,那作文就不会再寥寥几行。加法加得好,作文不苦恼;学会做加法,技巧少不了。回顾这一年来的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写作中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对于我的作文亮点,主要围绕“给作文做加法”这一核心点进行阐述。
         一、加词语:新鲜词,真亮眼
         低年级一直以“词语意识”为核心,词不离句,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单位。如果句子好比一件衣服,那好的词语则是这件衣服的最佳点缀,让普普通通的句子变得与众不同,生动活泼。学生知道要加词语,那加词语的作用是什么?在哪里加词语?词语越多越好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只是简单提要求“加好词、必须达到多少好词”或者评语“好词太少”,这样实在太空洞了,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好词的敏感度,循序渐进,学生感受到词语的效果,从而主动学会做加法。只要作文中的角色开始说话,那就肯定有对应的心情啊!比如:笑眯眯地说、怒气冲冲地喊、闷闷不乐地嘟囔着……那这个角色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总会有词语形容它呀!比如:憨态可掬的小熊、骨瘦如柴的小猴、机灵鬼怪的小兔……学会做加法之后,角色变得更加鲜活,整个句子也有了感情色彩。
         在会做加法的基础上,倡导新鲜词,让学生意识到如果每次都是“快快乐乐、火冒三丈、哈哈大笑......”这些使用频率超高的词语,大家都一样的话,那这些好词就变得黯淡无光了,起不到点缀的作用。多阅读,及时积累新鲜词,加在句子里更亮眼。比如,学生的作文根据标注或评语提示,进行加法:
        ①花朵开放(加词语):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
        ②小狐狸走过山路,终于来到了鳄鱼岛,踮着脚穿过鳄鱼池,采到千金藤(加词语):红艳艳的小狐狸走过坑坑洼洼的山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鳄鱼岛,它踮着脚小心翼翼地穿过鳄鱼池,轻而易举地采到千金藤。
         ③他们踩踏草坪,扯断小花,刻伤大树,拽掉叶子,污染池塘(加词语):可恶的他们踩踏绿油油的草坪,扯断娇艳欲滴的小花,刻伤枝繁叶茂的大树,拽掉碧绿碧绿的叶子,污染清澈见底的池塘。
          二、加句子:三步句,是个宝
          在二年级,我们进行了三步句的专项训练,每次训练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三步句,是个宝;做加法,真奇妙;写作文,离不了”。我们学习三步句,每一次侧重的角度不同,从物到人,层层递进。学好三步句,更重要的是把它运用到日常的写作里,多角度灵活运用,才可以让作文熠熠生辉。先选取两位同学关于桃花的三步句变序:
         ①粉红粉红的桃花好似一件件小裙子。那枝头上的花朵,远远望去,好像裹了一圈粉红色的丝带。完全展开的桃花,像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没完全展开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春风吹过,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瓣宛如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空中盘旋,然后又悄无声息地落下,像给地面铺了一张张娇艳欲滴的粉红色地毯;有些花瓣,被吹到清澈见底的湖面,像一艘艘小船似的漂来漂去;下雨了,小小的花瓣像一个个粉色的小水瓢,里面装着清澈的雨水。渐渐地,粉红的桃花变得雪白雪白的,像换了一件新衣服,真是漂亮极了。
        ②鲜艳美丽的桃花,踮起小小的脚尖,站在树枝上寻找春天。她兴奋地叫道:“找到啦!找到啦!”她看见婀娜多姿的柳树姑娘穿着绿裙子,弯着腰,在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梳头;看见嫩绿嫩绿的小草芽,从棕色的土壤里探出了头,眨着星星眼,笑盈盈地看着美丽的世界;看见路上有无数绚丽多彩的小花争相开放,在风中摇曳飘舞。这时,桃树张开了嘴,温柔地说:“我的孩子,冬天到春天有很大的变化,小河在叮咚叮咚地唱歌,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棕熊从甜蜜的梦乡中醒来……孩子,你也是春天的主角啊。”
         在专项训练的时候,不少学生也能写出很精彩的句子。但起初,发现像上面两位同学这样,三步句现场可以写得很亮眼,但作文时却大打折扣,甚至有时看不到三步句的影子。作文对话多,但没有趣,这是要及时纠正的问题:不要让学生太关注故事角色的对话,而要在动作、外貌等角度加入三步句。作文评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千万不要写“加三步句”这类评语,太大、太空、太虚,没有具体所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讲了等于没讲,评语无效。而是在可以引导学生加句子的地方做具体的旁批“他的眼睛像......嘴巴张得大大的好似......”“咦?听到这些话,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引导学生学会加句子,再到有意识地做加法,把三步句灵活运用到作文中。比如:
        ①棕熊看了一眼这只兔子,它骨瘦如柴,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它吹倒。圆滚滚的脑袋像一个毛毛球,长长的耳朵如同未打开的扇子,虽然他很瘦,但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好似小仙女头上的夜明珠。
        ②柳絮飘啊飘,飘啊飘,它在亭亭玉立的水杉树上玩滑滑梯。绿森森的水杉树叶宛如一根根绿油油的羽毛。柳絮眉开眼笑地问:“水杉树阿姨,你知道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在哪里吗?”水杉树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似乎在回答,又似乎在和它的伙伴窃窃私语。不一会儿,就变得静悄悄的,仿佛连一根细细长长的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三、加段落:有波折,更吸睛
         一波三折的故事总是能吸引别人读下去,制造一些波折,故事就会有起有伏。想办法设计问题,制造困难、危险、矛盾、突发障碍等,再让作文里的角色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躲避危险、化解矛盾的过程,就会有波折,就会更吸睛。比如在红与绿的作文里,有这样一段:“我们做个游戏,把这些东西都变成我们的颜色吧。”绿听完点点头,随即喊了一声:“变变变!”刹那间,枯黄的树叶变得绿油油的,灰黑色的大山也变得绿油油的……红也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变红了苹果,一会儿变红了花朵,一会儿又变出了红辣椒……乐在其中,不能自拔。这时,人们看见了火红火红的苹果,红彤彤的辣椒,碧绿碧绿的高山,苍翠欲滴的大树……都感叹大自然,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忽然,机灵鬼怪的风娃娃也来凑热闹。他嘟起嘴,呼——一阵狂风把红和绿都吹到了九霄云外。一时间,城市没有了颜色,人们没有了快乐……。用“画外延伸”的风娃娃设计情节波折,故事多了一番趣味。  
        巧用加法做文章,还需要多阅读,多积累。加入新鲜词、三步句,给故事设计一个波折,让作文丰富起来。
《“四维”选材的习作实践》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李正见
       习作选材,即学生“生活”向“习作素材”转化的过程。但选择素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往往和构思立意交织在一起。这个过程也是最考验学生心智的地方。而小学中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且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                  
       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习作时,普遍存在着不知道写什么、偏题、跑题,甚至简单抄袭等现象。为突破这一难题,我从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中心思维和发展思维四个维度,尝试有效指导学生习作选材的探索实践。
       一、横向思维画个圈——素材圈内选
       语文新课标关于三四年级习作的基本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明确指出了习作的素材就是生活。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占有生活素材的富翁,包括小学生。
       但这么多的生活素材,是不是都可以变为习作素材呢?从大的方面说,当然可以。但具体到某一次习作,又不全是。因为每次习作,一般都有具体的要求和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习作要求,对生活素材进行筛选。
       首先,在选材前,要认真研读习作要求,从写作对象、中心意思、时间和数量等方面,由大到小,逐个找出习作的限制要求,画出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的素材圈。“圈内”的素材,才是我们本次习作可以选用的习作素材。这是完成生活素材向习作素材转化的第一步。
      例如:
      写一件童年的趣事。“童年是一朵七色花,摘取一片粉色的花瓣,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吧。”
      这次习作要求看起来很短,但却有五个限制词:(1)写作对象限制——事;(2)中心意思限制——趣;(3)时间限制——童年发生的;(4)事件主体限制——自己的;(5)数量限制——一件。
      如下图,经过上述层层筛选,图中的绿色圈,即为我们此次习作的素材圈。可以从中选择一件来写。
    
  二、纵向思维定个点——素材有话说
        通过横向思维,我们画出了本次习作的素材圈,完成了生活素材向习作素材的初步转换。但一般情况下,素材圈中符合习作要求的素材不止一件,这就需要优选。
       优选的原则有很多,鉴于小学三四年级刚刚学习写作,我在习作实践中重点强调“选亲不选疏”。指导学生向内心深处挖掘,优先选定素材圈中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先有话可说,而且能有话细说。
       以“写一处水景”为例。写作要求宽泛,几乎所有生活素材都可入文。这么多的习作素材,究竟怎样进行优选?
       有些水,仔细观察过,洗过手脚,尝过味道,划过小船,打过水仗,甚至还发生过难以忘怀的故事,一年四季的特点皆在心中,这才算得上是交往深,是老朋友。这样的素材一定要优先选择。
       有些水,虽然见过的次数也不少,但只是路过,粗略地看过,这种交往浮于表面,只能算“脸熟”而已;更有些水,只是一面之交,交往就更浅了。交往不深的水,即使景色再美,也最好弃而不用。特别是中低段的学生,不能一味追求素材的“独我”,而选自己不熟悉的素材。
       根据上面的优选原则,夏梦盈同学就选取了学校边上的油田公园“人工湖”为写作素材。
       不仅写了看水:清清的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还写了玩水:我弯下腰,捡起水里的一个小石子儿,用力扔向远处。只听见“咕咚”一声,水面溅起了几朵浪花,很快又消失不见了。我坐在湖边的台阶上,把脚放在水里,湖水一点也不凉,好舒服呀!
        更写了水边的故事:
        我拿着紫色的渔网和妈妈去湖边网鱼,我们找了一个平坦的地方,我拿出一个矿泉水瓶子,准备装水,忽然发现,眼前的水草底下,居然藏着一条小鱼,我连忙拿起渔网,看准时机,一网下去,小鱼顿时成了我的囊中之物,今天真是太走运了,我兴奋地大喊大叫,“妈妈,快看!我抓着小鱼啦!”妈妈夸奖道:“贝贝,你太厉害了!”旁边的小朋友露出了羡慕嫉妒的眼神,也跑来凑热闹。”
       上述选材,看似落入俗套,但因作者对其有着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写得细腻丰满,独具情感冲击和个性之美。相反,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如果生拉硬扯地写不熟悉的素材,所写之景,大多浮于表面,看似占有素材,却往往展不开,写不长;所抒之情,也往往是感性的。这样的习作,缺少内涵,其感染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写景如此,写人、写事、写物也一样。亲身经历过,一起笑过,一起哭过,爱过,恨过,这样的素材,往往印象深刻,有着丰富的观察储备和情感体验。写作时应优先选用。
         三、中心思维“做体检”——素材说圆满
         经过上面两步,我们选出和确定的素材,是合乎习作要求的,也是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素材。为完成习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但这样的素材也是宽泛的,笼统的,没有经过打磨和剪裁的,我们姑且叫它原始素材。而要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目标,就要学会运用中心思维再次去给自己所选的素材做个全面“体检”。
      “中心”思维,即“围绕中心意思写”。作为语文要素,是被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出自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但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选材,在四年级的写作实践当中,提前初步引入了“中心思维”,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一步:检查素材是否沿着“中心意思”这条主线走,是否有偏离。
        以《童年七色花——趣事》习作为例,“趣”即为本次写作选材的中心意思。其中龚嘉昊同学选的素材,是小时候偷偷用爷爷的刮胡刀刮破下巴的事。
        我们以“趣”这一中心意思来审视这一选材:小孩子见样学样,偷刮胡子,体现了童真童趣。但如果刮破了下巴,还流了好多血,就变为悲伤事、教训事了。素材的发展也就偏离了中心意思。
        第二步:检查素材的细节点是否突出了“中心意思”?是否“丰满”? 
       如:高瑗滢同学在写《弟弟是条多变的“虫”》时,有这样一个体现弟弟是个“小馋虫”细节点:
       我的弟弟是一只馋虫,只要闻到香味儿,他就会立马奔向香味去。一次,我刚买了一个巧克力,撕开了包装,弟弟就飞快地跑到我的跟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巧克力,两眼放光。那场面十分尴尬。趁我不注意,飞快地从我手中夺走了巧克力,等我回过神来时,弟弟已经把巧克力吃光了,我哭笑不得。
我们来审视这个细节:
        首先,“闻到香味”“立马奔向”“飞快地跑到”“直勾勾地盯着”“两眼放光”等词语,能够弟弟突出“小馋虫”这一中心意思。但素材呈现还不够“丰满”,如“场面十分尴尬” “吃光”等词语过于概括,对于“小馋虫”的表现力不够。
         其次,说话不够“圆满”。如前面说弟弟“只要闻到香味儿,他就会立马奔向香味去”,而紧接着举的例子是“我刚买了一个巧克力,撕开了包装,弟弟就飞快地跑到我的跟前”。巧克力的香味还真没有那么明显,容易给人留下话柄。
        根据上面对素材的“体检”提示,她进行了如下修改和添加:
        我的弟弟是一条“馋虫”。只要闻到香味儿或听到零食包装袋被撕开的声音,他就会立马奔过来。这不,我买了一块巧克力,刚撕开包装袋,一阵脚步声就传了过来。弟弟飞快地跑到我的跟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巧克力,两眼放光,好像饿了几天的恶狼一样,生怕眼前的“猎物”逃走。这场面,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尴尬又戒备地问:“呃……你……干啥?”弟弟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手中的巧克力,舔了一圈嘴唇,露出了狡猾的笑容,二话不说,飞快地从我手中夺走了巧克力。等我回过神来时,他已经把巧克力塞进嘴里了。看着他那鼓鼓囊囊的嘴,我哭笑不得。
         对比发现,修改后的细节,消除了疏漏点,弥补了质疑点,“丰满”了细节点,中心意思也更加丰盈突出了。
        四、发展思维搭展台——素材个性说
        新课标之所以把小学中段的作文称为“习作”,就是为了降低写作的难度。但这不是说不要创新,因为个性化是习作最鲜明的特点。如何妥善处理习作选材中合格与创新的关系呢?
习作指导课上,对于合乎要求的选材,即使不新颖,也给以充分肯定;对那些真实而有创新的选材,通过高调肯定的方式,倡导作文选材的个性之美。
     (一)、真实最美
    “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是新课标在第一到第三学段,对“表达与交流”一以贯之,且有梯度的要求。可见,个性的素材首先是来自生活,是真实发生的。是自己的亲历或真实的见闻。
         比如:郑昕同学的《“蜘蛛侠”二人组》,素材选自同学在课间发明的胶棒新玩法。
         只见刘天齐把粘胶涂抹在食指和拇指上,手指一合一张,犹如芝士的拉丝就出现在手指之间,拉丝白白的,他好奇地把拉丝粘到了自己的手上,不断重复……最后用卫生纸一包,他的手变成了的“木乃伊手”!
         同桌蔡锦哲,“看”会了“蜘蛛侠”的招数,也偷偷摸摸地拿来同桌的胶棒“奋手急丝”,一段时间后,他的书桌变成了可怜的“盘丝洞”。
        再比如:魏梓名同学在写《我的老师“西楚霸王”》时,生动描写了老师在课堂上寻找到“二宝”时的情景:只见老师突然停止讲课,小跑着来到一位同学身边,惊喜地喊道:“我的二宝吆,我可找到你了!”紧紧握着这位同学的手,亲热地摇着。同学们都被这眼前的情景逗得哈哈大笑,睡意全无。
看了这个片段,只有本班同学才能会心地笑。因为“二宝”是班级的暗语,是对像“绿头苍蝇”一样上课嗡嗡说小话同学的“代称”。
         如上,真实的素材也许不完美,但却最容易引发人的共鸣,是最有感染力的。同时,真实的素材,也往往因时间、地点、环境、参与人等不同,也往往是独特的,最具个性的。
      (二)、真情动人
        新课标第三阶段“表达与交流”明确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因此,个性的素材也应是来自个人内心,抒发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在“成长五味瓶——烦恼事”习作指导课上交流选材时,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尹灵羲同学,讲述了自己的两次被冤枉为“小偷”的经历。一次是开心地戴着哥哥送的电话手表到学校,谁知有个同学说是她偷某位同学的。不管她怎么解释,同学们都不相信她。另一次是买贴画时,被小卖部阿姨误解,她急得眼泪直流……说着说着,她声音有些哽咽,眼圈红红的。
这次我夸她勇敢,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夸她这次素材选的特棒,因为有真情。并帮她改定了题目——《被“小偷”的烦恼》。果然,她写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作文。从此写作信心大增,语文成绩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情感过滤,趋利避害。大人如此,小孩也一样。可以说,这是作文失真之源。因此,习作选材,特别需要营造“求真”的氛围。
      (三)、联想“嫁接”魅力无限——这也是“个人的独特感受”在素材个性化中的另一种华丽绽放。
         比如:靳启越同学在写《旱鸭子下水》中,学游泳的原因是,“今年的郑州特大暴雨内涝,让妈妈觉得游泳是生存必要技能了。”因郑州特大雨灾,仅仅这一句新话,就拉近了学游泳素材与现实的联系,勾起了读者难忘的记忆和内心的震撼,使“学游泳”这个司空见惯的素材个性凸显。
          又比如:牛圣凯同学的《三国之家》,则利用他最擅长的历史知识来戏说家人,把自己和家人嫁接为“三国”人物:盗版曹孟德——老爸,经常会用各种计谋来对付身为护士长的老妈,带着作者和妹妹买垃圾食品吃;神机妙算的诸葛老妈总能发现端倪,作者则自比为能屈能伸、缩小版张辽,在老妈和爸爸之间煽风点火,左右逢源。把偷买辣条吃,这一许多同学都有过的“幸福”经历,写得妙趣横生。
         通过上述的“四维”选材习作实践,学生初步懂得了选材要“合规”、“丰盈” 、“聚焦中心”、“有个性”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原来做到素材的个性化、新颖美并不神秘,也就是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写真文。从而能自信地去尝试,去追求在选材上的个性与创新。 
《处处留心皆作文》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赵 斌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只要留心,处处都有素材的踪迹。
        一、新词意识要增强。
         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句话:我得到的训斥已经盆满钵溢了,简直成了富一代。
       “盆满钵溢”用在这里,有一种新鲜感。于是,先给学生讲解了盆满钵溢的意思,然后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种感觉:
        第一步:对比赏析
        大屏幕出示两个句子: 
        1、弟弟的积木太多了,装得盆满钵溢。
        2、我得到的训斥已经盆满钵溢了,一下子变成了富一代。
        讨论:你喜欢哪句话里的“盆满钵溢”?
        第二句这样用,学生们和我一样,第一次遇见,当然都喜欢第二句。大家纷纷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仿写交流 
        试着用第二种的方法,用上“盆满钵溢”写一写。
        生1:妈妈被疫情吓坏了,电视上说出现疫情了,她赶紧去超市抢购,买的东西把我们家装得盆满钵溢。
        生2: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做了很多菜,装得盆满钵溢。
        生3:老师的鼓励犹如给我施了魔法,我的勇气盆满钵溢,连站起来读书都蚊子嗡嗡一样的我,竟然到讲台上为大家讲题了。
        生4:这节课,同学们交流时各抒己见,有的引用古诗词,有的联系读过的课外书,有的分析课文中的词语。我认认真真地听了,收获满满,我也赚得盆满钵溢、心满肚溢。
       不难看出,生1、生2两位同学虽然还停留在“盆满钵溢”的字面意思上,作为三年级的孩子, 但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也给予点赞,生3、生4两位同学的的语句,有了灵气,用词新颖,极力表扬,并让全班同学齐读。就这样,遇到新词讲着、练着,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学期《语文园地7》交流平台:有意识地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 
        妈妈对我说,再有一周,爸爸就可以解除隔离回家了。听了以后,我的喜悦已经盆满钵溢了。 
        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都是骗人的,几次弹琴验收不过关后,我练习的勇气只能奄奄一息了。 
        我把这两个同学的句子进行了展示,并让她们说说自己的灵感,一人来自于前几天“盆满钵溢”的练习,一人读了哥哥的课文《金色的鱼钩》,对奄奄一息这个词感兴趣,于是就用上了。我这样评价:虽然只有两人的句子耳目一新,我的喜悦已经盆满钵溢了。
         偶遇新词,利用大屏幕出示出来,全班赏析、赏后仿写,仿后交流。几分钟的练习看似很短,可燃起了学生用词新鲜的热情。无论是孩子平时随意的语言,还是习作中刻意的运用,虽不是那么完美,但有了这种意识,作文中何愁没有好词?
         二、古诗引用挂嘴边。 
         三年级的孩子,背了那么多的古诗,可习作中不太会用,了解后得知:1、没有养成习惯。2、不知道怎么用。我就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尝试引用或套改。
        1、示范当头,做好表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李镇西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应是语文的化身,举手投足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气息。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不是作家,但要有作家的情怀,用诗人的气质、作家的情怀感染学生,以能力培养能力,用思想培养思想。”
         平时的教育教学用语,经过我的字斟句酌,诗词佳句便闪亮登场。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了,我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来劝解;课堂上,读书声音不响亮时,我随口说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就这样,在教师带头的即景表达中,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了巧引妙用的生成过程。渐渐地,学生摸到了过河的石头,自然也就知道了所积累的诗词佳句该怎样在习作中运用了。
         2、尝试紧随,牛刀小试
        目睹了教师对诗词佳句的娴熟嫁接,学生跃跃欲试。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铺路搭桥,让学生小试牛刀,进而大显身手。
        (1)模拟情境,巧填诗句
        遇到一些特殊情景,我就有意识的引导他们运用诗句或歇后语表达:下雪了,孩子们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有的同学性子急,写作业不看清题目要求就写,引导孩子们用上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性急吃不了热豆腐;细节决定成败等名言警句来提醒大家。
        (2)无心插柳,套改出彩。
        孩子们最有成就感的的是套改古诗。《经典诵读》背诵: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引导他们知道了这句诗是赞美乐曲美妙的,追问道:你想赞美妈妈的美食,把这句诗怎么改?几秒的沉寂后,有人举手了:此饭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虽然没有诗意,但有了一点意识,必需点赞。之后,我稍稍为他改了两个字: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让学生探讨,这样改后好不好?
        有学生发现了:饭有点俗、直白,换成味,说明我们在品尝妈妈的美食。原来的句子上的曲对应的后面是闻,味道是用来品尝的,所以最后一个字不能用闻,要用尝或者品。
        这一番探讨后,学生们似乎明白了套改的技巧。趁热打铁,让同桌俩创设情景套改这句古诗:
        此字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此人只应我班有,学校能得几回遇?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孩子们仿得有模有样。
        平时的课堂上,我时不时地抛出一句古诗,让他们套改。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他们套改的句子:好饭知我饿,到家即上桌——贾同学;鸟儿知我优,隔窗叽叽贺——李同学;白雪知我心,下课纷纷飘——吴同学;马虎知我意,考试乃离去——刘同学。
        我班下课打架的同学比较多,该讲的道理。磨破了嘴皮,效果不佳,我就变了一句顺口溜: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打架。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学生的习作中,竟有了套改的痕迹:孙同学在写路上急着上厕所时写道:地球没爆炸,我不想尴尬。李同学在《我是个马虎虫》 中用到:地球不爆炸,作业需检查。 
慢慢地,学生有了那么点意识,“沉醉不知出去,午读、午读,该上体育课了也浑然不知”。这是尤同学写中午静悄悄读书时的套用。
      “一群同学班级闹,无人知道老师来”这是高同学写检讨书时套改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仿改的。如实地写出了课间班级吵吵闹闹的情景。
        虽说在对称、押韵、甚至用词上经不起严格地推敲琢磨,但孩子们读诗、用诗的激情是可圈可点的,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期待花香溢满池”。
        三、特色片段牢牢记。
      《祖父的园子》里有这样一段话: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通过写园子里的植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让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家的的确确很快乐。这几句话构句方式类似,很容易读会背。要求每个人背会后。我提出要求:看看谁的习作中能用上我们背诵的《祖父的园子》那一段的写法。老师有了明确的要求,一些孩子的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灵动的片段:
       写颜色 
       月季花愿意穿红衣服就穿红衣服,愿意穿黄衣服就穿黄衣服,愿意穿粉黄相间的衣服也没人训它。要是我们班也这样,那估计一次流动红旗也得不上。 
       写姿态: 
       茄子愿意出来晒太阳,就大大方方地晒;愿意躲在叶子底下,就悄悄在那里藏猫猫;愿意和小伙伴聊天,就面对面地说着。 
       写形状: 
       黄瓜愿意直着长,就像一根小棍一样垂下来;愿意弯着腰,就长成了驼背的老爷爷;肚子愿意鼓起来,就变成了爸爸的将军肚。 
       妈妈给我100元钱,让我自己挑选衣服:喜欢红色就买红色,喜欢黑色就买黑色,想买运动衣就买运动衣,想买T恤就买T恤,若是什么也没有看上,那就过几天再买也可以。天哪,我是拯救了银河系,还是银河系拯救了妈妈?有生以来第一次。
小羊愿意坐到它身上就随意地坐,小鹿愿意用角顶它就使劲地顶,小鸟愿意让它驮着去旅游,它就乖乖地驮着到处走。就算有小动物抢他的食物,它也笑脸相迎。——想象作文《大灰狼被磁化后》
       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牢记了某种写法后,他们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灵活的运用,不再是生搬硬套的摘抄,而是大刀阔斧的加工组装。
       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很多,平时留心、用心,用的时候就会顺心、欢心。
《双减下的作业设计探究》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贾明恩
        双减就是减轻子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深外培训负担,那就要求我们老师减少作业时间,减少作业总量,但不能牺牲教学质量,反面要提高教学成绩,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培养有理想,会解决问题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怎么能做到减负担增质量呢?
       1.    向课堂40分种要效益。老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抓教学的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听懂听会,如在讲解圆柱表面积时首先理解表面积是指圆柱所有面的总面积,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底面积是圆形,圆的面积以前已学会,只用解决重点侧面积,课前布置探究:找一个圆柱体,给它的侧面贴上一层纸,沿高展开变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是s=ch、亲身动手操作实践,切身感受,使学生真正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记忆结论,从而利用结论来解决问题。
       2.    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复习巩固知识是作业的重要作用,对讲解的重点知识进行练习运用,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环形面积时,首先自己梳理重点知识:
(1) 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即:S 圆环   =πR²-πr²=π(R²-r²)
(2)已知內圆半径2cm,外圆半径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3)外圆直径12cm,內圆直径4cm,求圆环的面积。
(4)外圆周长是37,68cm,內圆的半径是2cm,求圆环的面积。
(5)外圆的直径是12cm,环宽4cm,求圆环的面积。等等
  这样的设计使重点本质含义环形的面积又呈现出来,达到了复习巩固抓源头,才能水长流的教学理念。接着设计了已知内外圆的半径、直径、外圆周长和內圆半径等灵活性的训练,使学生充分理解半径、直径、周长、环宽之间内在联系,这些问题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内在是相同的,正所谓外化与内,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涵盖广泛,数量少而面广的高效练习。
    3、设计有层次的题目作为练习作业。作业设计要有基本练习,又有灵活性的题目,这样对基本知识有巩固,对思维灵活性有锻炼,照顾了大多数的学生,只有这些还不够,更要有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孩子来挑战。
       如:通过化曲为直得到圆的面积公式S=πr²
       基本练习:
     (1)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已知半径可以直接用公式S=πr²来计算。
     (2)一块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要多少元?要求多少元需要知道面积,要求面积需要半径,告诉我们直径,先求半径。巧妙地把用直径和每平方米价钱,求总价结合起来,既有灵活训练又不失基本功的练习。
     (3)沿一个蓄水池的走两周是50.24m,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周长求面积并且是两周的长,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审题,造成错误,化错成财富思想帮助学生积累仔细和灵活结合,达到练习的目的,对所有的学生基本练习巩固起到应有的作用。
        提高又不会跳一下够不着:
      (1)在边长是8cm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cm²。A、64π    B、16π      C、8π
        沟通了正方形和圆之间的联系,化抽象为直观,画出示意图,就能找到圆的直径和半径。又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改变了做题方式,提高做题兴趣。
     (2)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习完圆的面积,对半圆的面积和1/4圆面积的理解和计算难度上有突破,但对优秀的孩子思考出来还是可以的,这样的设计使孩子们能挑战问题,发挥战胜问题的勇气和成就感。
       4、设计开放型的作业,帮助复习巩固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学校买来20个足球,                    ,买来篮球多少个?
       学习完分数的乘除法,对孩子们来说分辩结构,讲清单位“1”,从而理解用乘还是用除,乘谁和除以谁。可以这样填条件,随之列出不同的算式。
     (1)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7/5      20×7/5 
     (2)是篮球的2/3                       20÷2/3 
     (3)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20×(1+1/4)
     (4)比篮球少1/5                      20÷(1-1/5)
        .......
        学习完比的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题目作为练习作业;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甲乙两数的和是48,(          )  ?
        学生想到提出这样的问题:(1)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2)乙数是多少?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等,由基本知识发散思维到多种不同的条件或问题,达到灵活地锻炼,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5、设计有探究性题目的作业。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如果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长度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整体长度之比,我们把这个比称为黄金比(约为0.618:1)。当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长度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常常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所以,设计许多物品时都含有黄金比这一因素。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设计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活跃性。请你找出生活中的黄金比。
  例如:学生用卷尺测量妈妈的身高和脚底至肚脐的长度或者头部至肚脐的长度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找出生活中的黄金比: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肚脐以上的高度与肚脐以下的高度的比或者肚脐以下的高度与总身高的比符合黄金比例,则这个人的身材比较好看。
  再如:数字黑洞
  选择任意一个四位数(数字不能都一样),将所有数字由大到小排列,然后将所有数字由小到大排列,将前者减去后者,得到一个新的数字。对新得到的数重复上述操作,7步之内必然得到6174。
  再如:数学游戏
  你能在一张作业纸上剪出一个大洞,让两个同学钻过去吗?
也许你认为只有魔术师才可能做到,其实你也能做到。不信,请先按下面步骤试着剪一个洞。把作业纸对折起来。 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从折疤上的占向对剪,不要剪到头。这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学生通过不断的裁剪实验得出结论,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即剪的越细,形成的洞就越大。
        数学游戏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数学奇妙,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如:1粒米有多重?1张A4纸有多厚?确定起跑线等等。
         作业设计中要避免多,无层次,无创新,难度过大,重点难点把握不准,重复作业等老路弊端。
         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丰富作业形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设计作业,浓缩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严谨题海战术,不做刷题王,让孩子们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到劳动中去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如此“批”“评”》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刘桂红
        作文批注根据位置不同分为眉批、旁批和尾批。眉批是旁批的一种,多批注于文章顶部空白处;写在作文右侧空白处的批语,故称旁批;尾批称总批或总评,它是写在学生习作后面的一段评语,是对作文进行总的评价,整体性强,留出的空间充分,便于教师发挥。
         根据三阶作文体系评改要求,我在作文批阅中有意识运用三种批注,眉批对应靓题点评,旁批重激励建议,尾批重全篇赏析。批注宗旨就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赞美建议并重。
         一、眉批点开靓题花
         一个题目半个文,眉批主要针对题目进行点评,力求学生们每次作文都能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题目。
         赞字当头!“奇趣美”“套用美”“悬疑美”“情感美”“诗意美”“孤独美”,根据靓题六法对号入座,学生如果能够恰当运用一种,一定要点明靓题所用方法,并且点评其突出的优点,激励学生保持靓题意识和兴趣。如:写三角梅的美丽,学生命题三个《三角魅》《鲜红嫩绿》《三角“美”》,一三两个题目谐音三角梅的名字,巧妙又突出了它的美丽,表达了小作者的喜爱之情。第二个题目初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却照应了第一段“鲜红嫩绿,便构成了三角梅。”让人一读开头,不由会心一笑,自有一种味道。还有写草莓花的文章,《淡香的草莓花》《雪白的草莓花》《草莓花,开啊开》,前两个题目都是“……的……”常见式标题,而且只表现了草莓花的香、色特点,不够全面,第三个题目中的“开啊开”能明显感受到花朵盛开的美丽,我批语: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对有趣的题目可批注“妙趣横生”,突出主题让人深思的批注“直击灵魂的一题”,让人眼前一亮的批注“亮闪我心”等简短评语,寥寥数笔,学生看到老师针对题目做出的肯定,会受到很大的鼓舞,愈发激发其靓题的信心。
         对于太普通和不合适的题目,不能不管了之,可批注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思考如何改修改。比如,《我的妈妈》写妈妈的“迷”的特点,开车方向迷,做饭丢东落西,看宫廷剧痴迷。针对这种太普通的题目,可建议“如何让题目更好地表达文章内容?”“太直白,泯然于众文题……”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修改成《家有迷妈》《怎一个”迷”字可言》《迷妈外传》。写多肉的文章,命题为《多肉大家族》《多肉的种类》《吾家多肉》,相对而言,第一个突出了多肉的品种繁多,但是看文中,写了不同多肉各自的可爱之处,于是标题修改为《多肉趣多多》,”多”字的重复富有趣味性,又朗朗上口。对于及时修改有进步者,给予五星和加分奖励,让学生尝到思考和努力的甜头。
        二、旁批激发修改心
        尤爱旁批。因为在批阅文章那一瞬间的感受非常宝贵,简洁的语言也是有感而发,大多精准、生动、活泼。旁批主要评价文章的局部性问题,可以针对字、词、句、标点或段落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提示、说明、分析、评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修改指导。
        1、提取亮点。
        文中总有一些句子或者细节描写让人眼前一亮,此时只要抓住闪光之处寥寥数语道破妙在何处,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增加自豪感。
        比如开头,有个孩子描写去桐柏山游玩,开篇形容自己的心情:“一路上,我像只捡了面包糠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兴奋不已。”透过文字,眼前浮现出一个小女孩欢快的笑容,多么活泼新鲜的表达,这不正是比喻陌生计吗,“新鲜的比喻!”有个孩子开门见山写妹妹在爸爸衣服上偷偷画画:”妹妹贼头贼脑地溜进爸爸的房间,手里还握着一只粉红色的水彩笔。她想干什么呢?我心中不禁冒出一串好奇的泡泡。脑袋从门缝里探进去,仔细一看,只见妹妹拿起爸爸的衣服,在上面留下她的杰作。我小声说:“小家伙,你又在干什么坏事?”妹妹笑着扭过头去,一脸不在乎。”这细腻的描写犹如电视剧特写镜头,牢牢勾住了我的心,必须给200分!目的就是让她看到老师的认可。文章的开头比较惊艳的,可批阅:“你的开头一抹亮色!”“入目多亮色,句句入我心。”用先声夺人法开头的,批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感之其神!”……总之,将阅读的第一感受通过批注传达给孩子,绝对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情。
        好的结尾形式多样,但是必须要做到文末点题,提升主题。有回味深长的,如学生描写一天疯玩后困倦的感觉:”月亮在云层里若隐若现,好像也已经抵不住困意的骚扰,星星散发着虚弱的光,随时都有可能熄灭。云朵早已伏在月亮的身上,悄然睡去……“用拟人手法借景抒情,我批注:“妙哉!美哉!”也有戛然截止的那种效果,描写英语听写的结果:”空气像结了冰一样凝固成一团,所有人的目光紧紧地盯在英语老师的飞快旋转的红笔上。终于等到课代表从容不迫地发听写纸了,一张鲜红大叉霸占铅灰的纸片飘落下来……”画面感极强,一件琐事,特写结尾!”云高,天蓝,雾薄,光柔,这清晨就像从画卷中跑出来的,美得楚楚动人,美得叫人怜爱,美得让人赞叹,美得无法形容。”美妙的感受,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绘出多娇的清晨!而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清晨如此多娇》,题目套改了诗句,结尾又照应了题目,表达了对清晨的喜爱之情。对于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批注:“文末点题,心中的喜悦风儿听得见!”“爽字贯全篇,文末巧点题。”
        文中细节描写突出的,我一定会热情洋溢地针对批注。一个学生写体验孕妈妈活动,在体验过程中,遇到楼栋里的好奇小妹妹,打破砂锅问到底,她被问的无语,感叹”此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能救救我啊,谁能把这个好奇宝宝带走?”看到这里,我不由会心一笑:”哈哈,假宝遇真宝,问题可不少。“学完《祖父的园子》那一课,学生仿写的热情非常高,有个孩子写他吃零食:”啊,酥脆的薯片,我喜欢;多汁的果冻,我喜欢;浓郁的奶糖。我喜欢。最后来再来一大口可乐,我的味蕾已经飘飘欲仙了。”真是”活学活用,我喜欢!”学生看我也用了“我喜欢”不由会心一笑。写同学:”一阵急促的上课铃把樊同学的肉体拉回了教室,他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可是心还在操场上奔驰。老师怒目而视,狠狠地一拍桌子,他才漫不经心地回过神来。老师开始讲课了,他一手托着腮帮子,一手有气无力地耷拉在桌子边沿,好不悠闲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看够了风景,他又拿出笔在纸上涂涂写写,一会儿用橡皮擦来擦去,一会儿用剪刀把纸斜剪得漫天飞舞,忙得不亦乐乎。画完了画,他无精打采地倒在了桌子上。”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精髓,巨传神!写在气垫床上玩耍的快乐”阳光透过缝隙照了进来,空气中的尘埃被照射的发光,在空中飘来飘去,无拘无束,宛若仙境。气垫儿床像一个巨人一般保护着我,四周静悄悄的,看着尘埃在空中好像在赛跑,好像在说悄悄话,好像在跳伞,又好像在玩耍,它们也很快乐。我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原来快乐还可以这样表达!
        旁批贵在结合具体语言,或批写法或批情感或批用词。针对新鲜活泼的字词,可批上“生动形象!”“X字极妙!”“XX之态如在眼前。”等评语,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也可巧妙引用套改,一定会给学生带去莫大的惊喜。如看书痴迷,可批:“最是书香能致远,举头已是深夜时。”“有女如此,母复何求?”如看到描写俩人冲突描写很细致到位时,批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用熟语作旁批,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的感受。如: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此处描写应该有掌声。”不管怎样,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在不断的赞赏中信心倍增,并有动力持续热爱写作。
         2、提出建议。
         提建议的批语针对性更要强,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进行修改添加。如写得过于简单,没有细节,就把需要添加的内容直接批注出来:“愤怒的神态?动作?”“提示语可多样。”让学生知道该添加什么内容。遇到胡编乱造的事例,直接批注:“合理吗?换事例,真字最能打动人!”
         三、尾批总评赏全文
         尾批用的较少。总评一般需要从文章结构、细节、立意、首尾、文采等多方面做比较详细全面的分析,每人都写,难免有雷同的。而且前面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批注提示,再说一遍就重复了,所以只有特别出色的文章和全文问题比较大的文章我才会给予尾批总结。对于一气呵成、立意新颖、语言幽默的精彩文章,我毫不吝啬赞誉之词,语言活泼、真诚,让学生体会到我火热的鼓励与欣赏。比如,有一篇文章写参加知识竞赛,在按抢答器的过程中,小作者紧张的心情描写非常出色,于是我这样批注:心情随着你的文章跌宕起伏,为你的努力点赞,准备好,你还会有很多机会!写感人友情的,批注:“故事惊心动魄,友情感动人心。”“来自一个孩子的伤感及对朋友的关心深深打动了我!”针对全篇,批注:文辞优美,句子新鲜生动,感受真实别样,读着品着,爱不释手!
         问题大的一般分条罗列,给出比较详细的建议,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发和鼓励作用。让这类孩子能够有的放矢,添加后的文章争取过关。比如有的学生写想象作文,他写到了未来的世界,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达到成功,但是他在文中只写了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这肯定是比较单调的,于是我建议:多设置几个困难,这样才能一波三折,更加精彩!
        总之,无论是什么批注,就要发挥批注的作用,重在鼓励,批出一团写作的火,评出一片文采的花!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樊  倩
         数的运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应用的数学知识,学习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运算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主要做法如下:
         一、夯实口算,筑牢计算之基。
         口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之一。从过程角度分析,口算是运算能力的基础,运算是一系列口算构成的,计算的错误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到口算的错误。从范围来分析,无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20以内若干组口算的组合,而乘除法则是乘法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的组合。笔算的正确率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开始,早起步、严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口算能力的提高不单单靠训练就能完成,教师要教给学生简洁、易懂的口算方法,引导学生逐句讲解,分析透彻,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45+28的口算时,学生在脑子里列竖式心算,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找口算的方法,竖式计算就是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经过启发思考,有的学生能够口述出:“先算40+20=60,再算5+8=13,最后算60+13=73”。学生由竖式计算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口算,沟通了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口算和笔算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接着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刚才我们把两个数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能不能只拆一个数呢?又该怎样算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先算45+20=65,再算65+8=73”和先算40+28=68,再算5+68=73”。学生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口算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口算方法,强化先加几十再加几的口算思维,为后续优化算法做好准备,既可以提高口算的速度,也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在高年级,要让学生熟记使用频率高、规律性强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有关数据,如:1/4=0.25=25%,4/5=0.8=80%,1/8=0.125=12.5%等,能对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进行熟练地互化及混合运算;熟记1~9乘圆周率的数值以及1~20的平方数值,能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行快速地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重视融合口算的算理和算法,采用自算、互算、口算竞赛、听算抢答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安排练习,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口算的目的。
         二、融通理法,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法是指向“怎么算”,算理是指向“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算法为计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计算的速度。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是算理的提炼和概括,两者相辅相成。计算教学应充分关注对算理的理解。
        1、数形结合凸显算理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学习计算知识时许多学生对算理模棱两可,难以真正理解,如果利用数形结合方法配以简单的数字描述和形象化的图形展示,可以将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形象、简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借助小棒、线段图、方格图、面积模型等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促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口算时,设计的前置作业为: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
      (2)先在小棒图上圈一圈,再把你的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借助小棒图自主探索80÷20的口算方法。学生交流展示算法:
       生1:80根小棒,每20根为1份, 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20=4。
  生2:想几乘20是80?4×20=80,所以80÷20=4。
  生3:有8捆小棒,每2捆为1份, 8÷2=4,所以80÷20=4。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三种算法,明确前两个同学是一种方法,“求80里面有几个20,用想乘法算除法;另一种是转化成表内除法。至此,教师不能就此为止,还要继续追问:对照小棒图解释80÷20为什么能用8÷2来计算呢?这是口算的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是通过转化计数单位将整十数除法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数形结合能让抽象的算理看得见、摸得着,变得更易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形促思,以形助数,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归纳算法,将思维引向深处。
  又比如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教师出示题目:“李伯伯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终于米的面积占3/5 , 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学生列完算式后,教师提出问题:分数乘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请画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的地,在图中画一画表示    1/2×1/5  和1/2×3/5  。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成的总份数其实就是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重复涂阴影的部分其实就是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借助直观的面积模型,使学生探索出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通过观察、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形象感知中探索计算方法的同时,又把单纯的计算引向更深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2、    多发并举理解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把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作为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使学生“能够合乎逻辑的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中学生算法的掌握则有赖于探究算理的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不断对新知理解、体会,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掌握算法。
  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探究6. 45+4.29的计算方法,因为是两位小数相加,学生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迁移过来,知道“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学生会算但未必真正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我提出:谁能解释这样计算的道理?学生思考讨论后,有的动手画、有的动手写,展示交流时出现以下几种方案:
         生1:我把6. 45元看成6元4角5分,4.29看成4元2角9分,然后元对元、角对角、分对分,再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得10元7角4分,就是10.74元。
      师:转化以下单位,单位相同的数相加,这个方法不错。
  生2:我是借助数位顺序表来说明这样算的道理。我对照数位顺序表,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也就把小数点对齐了,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来说明算理,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面。
         还有学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释算理,有画线段图的、有画面积模型图的,都形象地说明了要把 “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就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工具、画图等方法验证算理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还发散了数学思维,使算法和算理互相融通,协同发展。
         三、巧用错误,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不可预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有意识的地选取学生的典型错误,设计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辩错全过程,帮助学生理清错误背后的障碍。例如,学生出现“2.29-1.73=1.56”的情况,乍一看还以为是“被减数的个位忘退位了”,与学生一聊很意外,原来学生认为“两数相减,用大减小”,十分位上是用“7-2”,这种错误稍不留神就会存在较大的“误读”风险。又如,在简算中学生很容易出现“99×25=(99+1)×25=100×25,(125+9)×8=125×8+9,239-39+61=239-(39+61)=239-100”的情况。学生把能不能凑整看作能不能简算的标准,这时教师如果简单地以“不认真听讲”一言以蔽之,学生就会不断重复昨天的“错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误区,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如第一题回头反思:“去掉中间的环节,99×25会等于100×25吗?”第二题反思:“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什么?‘分配’怎么理解?”再让学生实际算一算,第三题可以创设生舌中的具体情境:“火车上有乘客239人,到了站点下车39人,上车61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这里“下车39人”与“上车61人”相加,合理吗?再从四则运算的意义作深入理解:减去的数与加上的数,只能是相互抵消,不能加在一起。这里减去的数少加上的数多,其计算结果要比239大。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算一算:“算式合理吗?前后算式还相等吗?”让学生明白:进行简便运算时,要把合理性与正确性置于简便性之上,注意运算定律的正确使用,避免掉进题目设置的数据陷阱里。放慢脚步,驻足回望,智慧利用“错误”资源,及时澄清学生思维模糊区,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着严谨与深刻处发展。
         四、建立规范,培养计算习惯。
         运算习惯是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运算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的细微处着手,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一是认真抄题的习惯,做到“三核对”,即抄好题目与原题进行核对,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数字进行核对,竖式上的得数与横式上的得数进行核对。二是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规范。三是认真审题的习惯,做计算题时要先审题,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再动笔计算,做到先准、再快。四是认真演算的习惯,把验算当成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演草本的使用、演算要细心、认真、避免因粗心、马虎造成错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计算结果正确、提高运算能力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严谨、认真学习态度形成的前提。
         当然,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受课时限制,学生探究算理的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第二是练习方式还比较单一,还要进一步探索练习的趣味性和提高练习的效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心准备,设计好任务清单,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运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灵魂。计算教学中要因材施策,对症下药,合理运用一些方法、策略,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互读互评促提升》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吴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对习作有这样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随着我校“三阶作文”的深入实施,班级多数学生的写作水平均高于其他学校同年级的水平,因此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一下午,我都会利用“静悄悄读书”的2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互读互评。分三个阶段进行:
        1.小组内互评。
         以小组为单位,1号位和4号位互相评改,目的是为了让水平高的同学帮助水平差的同学找到错误和不足,让水平差的同学能通过阅读水平高同学的习作学习其语言表达、立意构思等写作技巧。2、3号位写作水平差不多,相互评改,学生互读互评作文,可以得到很多好处。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尝试一学期后,1号位的好学生纷纷找我告状、提意见,不愿意再给4号位的学生评改了,太受不了了,错别字连篇不说,语言也不通顺,经常一半句子要靠猜,才能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还给我看他们写得干净整洁的本子常常被4号位弄得脏兮兮的,写的评语歪歪扭扭,说不出来个1、2、3,还破坏了好学生本子的美观,并且表示一直评4号位的习作,读不到其他组好学生的习作,自己的作文很难再有突破。我听了,陷入了沉思,我的愿望、初衷是好的,没想到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种结果。是啊,每周都要读一篇令人“生无可恋”的习作,是要崩溃,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啊,我不也周周受这样的折磨至少10次以上吗?为了让1号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于是第二学期我进行了改革。
         2.小组外互评。
        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读互评。全班按座位排一共有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了四个小组,每周让四个大组里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学生对号互换互评,第三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学生对号互换互评,也就是每个小组的1号位与1号位互换,2号位与2号位互换,以此类推,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能读到水平相当的习作,理解起来也没有障碍,好学生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实施了一个月后,我又想到,这样阅读下来学生获取的写作技巧仍然有限,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每个大组里的第一小组和其他大组的第一小组的学生对号互换互评,比如第一大组的第二小组和第二大组的第二小组的学生对号互换互评,第三大组的第三小组和第四大组的第三小组的学生对号互换互评,以此类推,总之,确保周周互换的小组学生不一样,所读到的习作水平也各不相同,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都能读到,从中或多或少都能汲取优点。这样的操作又实行了一学期,因为周周互读互评的学生不同,孩子们的新鲜感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效果不错。
        3.自由式互评。
        升入四年级后,学生的习作水平又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不拘泥以往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我又进行了改革:打破小组之间的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进行互读互评,这样一来,学生选择的空间大了,能自由选择,很开心,兴趣高涨了许多,规定每周一上午交换,下午开始互评,有不少同学早晨一进班就互换完,利用每节课下课时间细细品读,还没到中午就评改完毕,且评改的质量较高。正得益于我的“高招”时,我发现问题来了,总有那么几个4号位的同学一直到下午放学也交不上本子(我规定最迟每周一下午放学前必须交上),“美其名曰”找不到别人交换,我趁机把他们教育了一番:“看看,不认真写作文,没人要了吧,混得不沾呐!”看着他们低头羞愧的样子又于心不忍了,便悄悄找来几个好学生,给他们冠以“师傅”的角色,让“师傅”主动去找这些“徒弟”的习作给他们评改,一方面给了“徒弟”台阶下,一方面借此机会激励“徒弟”好好写作文。看着“师傅”一边认真阅读,一边给“徒弟”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评,遇到拿不准的内容,就叫上“徒弟”一起来问我,很是开心。“师徒结对”渐渐步入正轨,再加上博雅动力机制,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形式,于是就沿袭下来了。
        互评的形式有了,评改的方法也要紧跟,要让学生逐步熟悉评改要领,久而久之,才能提高评改质量。教学中,我遵循学校“三阶作文”的“互读互评”要求:“评+说”3+2的模式,一个优点3步走,一个建议2步走。
         首先教学生了解“互读互评”的要求,“一个优点三步走”,即①肯定优点②举例说明③作用(好处);“一个建议两步走”,即①指出问题②写明具体如何修改,要可行性,具体明确化。然后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细细分析“3+2”的评改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清楚明白,要求他们必须严格遵照“互评”的三步走格式互评,渐渐内化成自己的方法,做到信手拈来。
         其次,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允许分层写评语。水平高的学生不一定非要循规蹈矩按照“互评”的格式写,可以自创评语,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当引经据典,加上流行的网络语、英文单词、各种符号、表情等,使评语变得更加鲜活、灵动,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水平不高的学生则依然按照学校“互评”的格式写评语,先把基础夯实,就像学会走了再说跑的事,不着急,一步一步脚印慢慢来。
           另外,一旦发现写得好的“互读互评”,便在班里大肆表彰,在作文本上画“星”、加分、老师写评语肯定赞扬、奖励博雅币,并投在大屏上让优秀学生自己大声朗读,不仅增强信心,更激发了更多学生认真写评语的兴趣。
          渐渐地,班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评语小专家,如:南梦瑶、陈秋羽、陈瑞萱、信梦涵、李翔、彭显然、甄芃尧、龚沛瑶、朱炎赫等,他们的评语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不仅条理清晰,评价全面,语言幽默风趣,简直就是一篇文采飞扬的小文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令我欣慰的是,班里有优秀生在前面带头,那些水平不高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努力向优秀生靠近,模仿他们的语言,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附学生评语:
         总之,通过“互读互评”改作文,能让学生积累经验,摒弃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仅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有益于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谓好处多多啊!
《当教材遇上“三阶”》
----“词句段运用”教学例谈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程  辉
        进入高年级,三阶作文以 “独我意识”为核心,重点训练学生在选材、题目、体例、首尾、角度、语言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但不管如何创新,“细节”仍然是一篇习作成功的关键,有了细节描写,才会吸引读者。如何在“独我意识”培养的同时,仍不放松细节描写的训练呢?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一定要充分利用。(尤其两次新接高年级新班,这种体会更深。)
        一、用情景替代词语。
       低年级我们提倡学生多用好词,培养词语意识。到了中高年级,要教会学生把的词语表达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才能更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五年级(上)园地二,教材就给出了这样的专项训练:
        课堂指导:
        1、例句赏析(先让学生读例句,然后结合三阶作文细节描写的“五字真诀”说说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写具体的?) 
        2、出示训练的词语 
  喋喋不休  悠然自得 
  3、思路引导: 
  (喋喋不休的意思是说个没完没了?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谁没完没了的说了什么?这些话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说话时动作、神态以及听者的感受等等。) 
  4、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点评优秀的,针对不足的选一至二人共同修改,下面是两个孩子的练笔:
  中午放学一到家,我就直奔卫生间,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用严厉的眼神看着我,不好!妈妈又要念经了!妈妈抬起手指着我,生气地告诉我:“郑雅文!你换鞋了么?我刚扫的地,你又走的地上全是泥,全是泥巴我又要扫,扫的时候又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又不能做我的事情了,你让我说几遍你才能记住!从一年级就在说你,说说说都五年级了!嘴皮子都被你磨破了!”我刚要开口解释,只听妈妈又说:“啊,又再找理由,妈妈给你说的话,你听进去过没有?你重视过没有?进门要换鞋,饭前要洗手,做作业专注认真……”妈呀,被妈妈的唠叨声淹没了,我都要出不来气了。(260字)——郑雅文
  又到吃午饭的时候,又要听妈妈唠叨了。妈妈一盛完饭就开启了念经模式:“多吃青菜对你头发有好处,瞧瞧你的头发全是黄的,有几根黑的。”说着,夹起一块儿胡萝卜:“要多吃胡萝卜,可以补充维生素,看看你的小脸儿,白的像漆涂过的墙,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健康。木耳也要多吃,它可以益气补血,润肺镇静……”不一会儿,我的碗里就成了一座食物山。唉!妈妈呀,我又不是没长手,你让我自己来夹菜,可这些话我都不敢说,一说她准吼道:“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别人谁管你呀?我就怕妈妈说这话,妈妈一说我就头大。(235)——邓景月
         同样,理解”悠然自得”的意思是安闲舒适、自得其乐的样子。这是一种生活状态,让学生回忆或想象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状态是悠然自得的呢?放手让学生说,择优赏析。
  晚上,妈妈洗完澡,让爸爸去给她榨一杯果汁。而她呢?穿上我送的小兔睡袍,洗过的头发松松散散的披在身后,半躺在我家白色柔软吊椅上 ,双腿形成一个大大的“x"字,懒洋洋的架在沙发扶手上。双眉舒展,跟中了500万大彩票似的,眼角含笑,温柔如水,嘴角微微向上翘着,如沐春风。她左手端着爸爸精心准备的酸甜可口的苹果汁,时不时眯起眼睛,小心翼翼抿一口。右手拿着小巧玲珑的手机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好一个潇洒女神!哎哟,我滴妈呀!这不是古代皇后的待遇吗?正想着,妈妈娇懒的声音传来:“作业给你爸爸检查!”随后又娇滴滴叫:“老公———帮我揉揉肩!”老爸自然不敢违命,屁颠屁颠跑过去,无比讨好的给妈妈揉起了肩。我嘴角抽了抽,白眼翻了翻:“妈呀!我真服了”(318) (动作+外貌+表情+语言+评价+他人衬托)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公园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迎面吹着暖和的春风。累了,坐在林中的吊椅上,双目微闭,双脚微荡,嘴里哼着八十年代的老歌,时不时还笑一笑。时而,又睁开双眼,赏风中摇曳的百花,看戏水的孩子,听树上小鸟的欢唱,品一壶随身带的热茶,好不惬意!(125)——(环境+神态+动作)
          我在两棵大树中间挂了一张吊床,然后懒洋洋的躺了上去,我又惬意的点开音乐,跟着哼起来,微风轻轻的摸着我的脸颊,太阳透过茂密的树叶跟我打招呼。拿起手机,点开抖音,再拿出一块小点心,啊!香甜的奶油在我嘴中问好,美味的夹心在我嘴中跳舞,再来上一口果茶,天呀!百香果的甜与茶叶的微苦,完美结合着。我又眯起双眼,望着蓝天,蓝天上的白云千奇百态,有的像正在踢球的小人,有的像正在吃鱼的小猫,还有的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我仿佛飞上了云端。(208)----(动作+神态+环境+联想)
          赏析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练笔,添加丰富内容。就这样小步子,扎扎实实引导学生把一个笼统的概括性的词语紧紧围绕词语的意思,运用五字真诀,就变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作文中,要求学生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学会少用甚至不用概括性的词语而用具体的情景代替,何愁写不出生动的文章呢?
  二、    用细节凸显心理
        五下园地(四)
         首先赏析:句子1抓住了毛主席的神态、动作写出了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心情。句子2抓住了黄继光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主动接受任务的决心。句子3抓住将军的动作、语言,写出了将军的感动和对战士们的关爱。从例句的赏析中,结合三阶作文动作“三度”及动作分解学生等直观形象感受到神态+动作+语言中体会人物心理。
接着,出示练笔要求,教师点拨如下:
        1、焦急的等人,(焦急):眼神、脚、手、嘴…… 
  2、期待落空(心理失望、愤怒……):表情中注意脸色、眼神、嘴,动作,语言…… 
  3、久别重逢(激动、欣喜、不知所措……):表情中注意脸色、眉眼、嘴,动作、语言…… 
  然后,放手让学生动笔完成,教师巡视后,择优全班交流。
  附:学生优秀习作:
  焦急地等人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快到中午下班的时候,我站在门前来回渡步,食指不停地转着圈圈,心里好像有一只小鹿在上蹿下跳,我的眼睛时不时抬头看着妈妈回来的方向,低头看着手腕上的电子表:十一点五十、十二点、十二点十分……哎呀 ,都下班了,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呢?------501李梓睿 
         久别重逢 :姐姐终 于到了,我一见到那纤丽又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像一头调皮的小鹿,砰砰直跳,姐姐见到我,明亮的大眼睛弯成月牙,露出了一囗白玉般的牙齿,笑嘻嘻地张开双臂,我宛如离弦的箭,急切地跑上去抱住了她,眼泪不知何时流了出来,姐姐柔声哄道:“小丫头哭什么呀,别哭了哦!”她那双大眼睛从头到脚把我扫描了一遍,笑道:“哦,几年不见,越发水灵了,唔,个子也长高了不少嘛!”------501一平
  发现偏差,课堂上及时纠正。“期待落空”学生的表达有偏颇,随机进行了呈现:
  期待落空:前面隐隐约约有一道熟悉的影子,哈哈!蓝色上衣,黑色下裤,微胖的身材,我顿时眉开眼笑,是哥哥,她的身体向前倾,双腿越蹬越快:“希望是哥哥,希望是哥哥…”她一遍又一遍的嘀咕着,我的心狂跳,手心里也出了汗,生怕不是哥哥,脚下越骑越快, 直到面对面,她顿时黯然失色,认错人了,他不是哥哥,是一个中年男子。 
         读这段话,你能给小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现:这段话虽然也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等 描写比较生动,体会出了有希望到失望的心理,“期盼”写的较为具体,而“期盼落空”却缺乏具体描写,只用了“黯然失色”一词,在肯定学生用新鲜词的同时,引导学生把“黯然失色”用具体的情景描述出来,这是之前训练过的,学生会明白,可改为:
  他的脸瞬间拉了下来,眼神变得暗淡无光,嘴角往下一撇,脚下的自行车的脚蹬停止了转动,呆呆地立着,她认错人了,他不是哥哥。
         这样的修改不仅片段练笔时用,用这样的方法修改作文,也会收到时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描摹景物动、静之美 
         五下园地(七)
         以“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为例,这两个场面显然都是动态描写,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写出动态的场面,还要渗透点面结合的写法。
        要抓住群鸟飞翔的动作,如果触着湖面,还要写湖面水波。
         群鸟飞过湖面,它们拍打着翅膀,如绿色的闪电滑到湖面上。其中一只收了收翅膀,爪子一缩,轻轻点了一下水面。顿时产生一层圆形的涟漪,慢慢扩大、扩大、再扩大,使清如明镜的水面有了别样的美。仔细一看,黄色的鸟爪子上有一条银色的小鱼在挣扎。另一只翠鸟见同伴有了猎物,兴奋地“叽叽”叫了几声,便拍打着翅膀和同伴一起飞向远方。--一平(面+点)
          一群鸟飞过湖面,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像在唱歌。一只鸟俯冲下来,又“嗖”地往上,翅膀扇出一股强大的气流,把自己往上托,像一把扇子。它借助风力,往前冲去,又如同一艘帆船。另一只鸟滑到湖面上,轻轻点一下湖面,身体是多么轻盈。那湛蓝的湖面,荡漾出了一小圈波纹,又变大,再变大,好似蜻蜓点水一般。其他鸟见了,纷纷效仿......顿时湖面成了它们的舞台,热闹了起来。------501李泓锦(面+点+面) 
  火车进站 
  这也是动态描写。火车如何进站?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时候的人们有怎样的动作?又听到了怎样的声响? 
  “嘀……”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来了。霎时间,刚才如平静湖面般的人群顿时如波涛汹涌一般动了起来,一条条人流涌进列车,站台上的人数迅速减少……“嘀……”火车满载着人群喘着粗气开走了,站台上又恢复了平静……--邹语晨 
  ”呜呜”的汽笛声,一节节车厢在眼前闪过,轰隆轰隆地列车渐渐地慢了下来,缓缓驶进了站台,火车进站之后,车厢里的乘客陆陆续续走出了车厢,吵嚷声,尖叫声,欢笑声,充满了整个火车站。拉着行李箱的叔叔让抱着孩子的阿姨先走,阿姨怀中抱着胖乎乎的小弟弟乐正在呵呵地四处张望着,年轻的小姑娘搀扶着奶奶紧随其后......热闹的站台渐渐地恢复了安静。(面+点+面)         
         细节就是做加法。这句话学生早都烂熟于口,但如何加部分学生未必掌握。借助教材的同一个内容,老师点拨,优秀示范,对照修改。在这样的手把手的引领下,比葫芦画瓢的练习修改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中下等的孩子受益更大,查漏补缺的效果也会更好些。
《关注学生需求,构建有效教学》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党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以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剪贴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相结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主题,展示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基础。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把教材内容作适当改动,以主题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对各景物素材的复制、翻转、旋转等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美化草原图”,并把任务设置成难度不同的三个层次:    
       1、复制图形,变出小树。 
       2、翻转图形,变出倒影。 
       3、旋转图形,变出风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主题任务的:首先,播放MTV“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欣赏,并引出课题。然后,出示素材和示范图,并引导“怎样把这些素材组合成完美的草原图呢?这就是这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集中演示”与“个体尝试”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老师经常会采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集中演示操作步骤。这种“集中演示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触新知或答疑解惑时,使用此方法是非常简洁有效的。加上学生可以跟着屏幕同步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要领。    
        但“集中演示法”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的“集中演示”还应该和学生个体的“尝试探究相”结合。为此,我在设置第一关任务——“复制图形,变出小树”时,先让学生看老师的集中演示操作,跟着屏幕演示一起练习复制景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想一想操作的步骤和要领。    
        让学生从跟着老师模拟练习到自主实践、尝试操作,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操作才能体会到“先选中图形,后运行复制、粘贴命令”的要领。    
         三、“组间竞赛”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竞赛评比”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但“竞赛评比”也有缺陷,会导致一些落后学生的失落感。因此,可以采取小组间的“竞赛评比”与小组内的“互助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    
      为此,我在设置第二关任务——“翻转图形,变出倒影”时,先强调注意点:在选中状态下用“垂直翻转”命令。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助合作,在小组间竞争评比,评选“冠军小组”。    
      采取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形式,不仅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提供了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自主学习”与“同桌交流”相结合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一个好教师不仅奉送真理,而且教人怎样发现真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探索到的知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分享。    
        为此,我在设置第三关任务——“旋转图形,变出风车”时,先让学生和同桌讨论收获和疑问。接着,师生交流分享学习经验:选中风车叶片后,先单击“旋转”命令,再单击“角度”选项,每一个叶片旋转的角度都不相同。学生掌握方法后,自主练习完成风车。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探索到的知识、自己的疑难困惑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了学生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意识,使学生懂得与他人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及时总结必不可少。精确的总结不仅可以理清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总结不应该只是老师来进行,而是应该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进来。
       为此,我在每一关任务完成后,都把屏幕切换到学生到的机器上,由他们来演示操作,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小结注意点。在三关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变出风车”和“变出倒影”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对比动画:“垂直翻转和按角度旋转”,得出结论:变出倒影是翻转,变出风车是旋转。接着让学生自评互评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对学生提出希望。    
        六、“巩固练习”与“拓展延伸”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巩固练习,来加强知识技能的掌握。为此,我这样设计最后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化自己的草原图,把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复制到合适的位置,并把自己的草原图与同桌和老师交流分享。并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练习、多观察,掌握更多的电脑绘画技巧,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和幸福生活。    
通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完成草原图的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进行创作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总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巧引妙用  为文增色》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丁红霞
        为了培养学生学经典用经典的意识,我校一直提倡“凡说必引”“凡写必引”。学生的引用意识很强,一年级就有个别学生开始在作文里尝试引用诗词经典,五六年级学生作文里的引用更是俯拾皆是。在习作时恰当引用,除了能准确表达心境,还能突显小作者的文化底蕴,为文章增添色彩。有的引用会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成为整篇作文的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引用的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套改两种。
         一、直接引用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让学生一入学就徜徉在经典长河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和生活这两个大课堂,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诗词、歌曲、经典名句...... 习作时恰当引经据典,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长长短短的引用成为文章中闪闪的星光。
        1.    直接引用歌词
         歌曲是心灵的旋律,喜怒哀乐皆可入歌。引用歌词开头,耳熟能详的旋律,能瞬间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 ,走,一同去郊游。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六,我和表弟唱着欢快的歌儿,兴致勃勃来到小河边游玩。-----高欣怡《河边寻宝记》
         小作者用儿歌《郊游》的歌词开头,表达出小作者和表弟到小河边玩耍时的愉快心情,有很强的画面感。
         2.引用八字成语
         突然,袁浩宁把手伸了过去,“趁其不备,攻其不意。趁李想一松手,赶快把积分表抢过去,像是得着“和氏璧”似的,紧紧抱在怀里生怕别人再抢去。-----彭佳欣《“纸”落谁家》
      “趁其不备,攻其不意”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趁对方没有意料就采取行动,攻击对手没有防备的地方。许多战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利用这一兵法取得胜。小作者巧妙把它运用到作文中写出同学争抢积分表场面的紧张激烈和袁浩宁同学的头脑灵活,身手敏捷。
         3.引用歇后语
         来来回回几次倒手,纸团像个皮球被扔来扔去,最后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袁浩宁抢先一步,把纸团抓了起来,简直就是半路杀出一门炮——防不胜防! ---彭佳欣《“纸”落谁家》
         她听了,连忙擦干擦眼泪,露出灿烂的笑容,真是六月的天,孩子的脸 —— 说变就变,这样瞬间变脸的能力让人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闫家琦《加油,小妹》
        今天来了个小胖墩,套圈本领像小李飞刀一样命中率百分百,让我腊月天喝凉水-----凉透了心。---王勇琦《“套”路》
         妹妹也拿着一本绘本跑了过来紧挨着我,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看着她像王瞎子看告示——装模作样一本正经的小样,我和妈妈不由得捧腹大笑起来。   ---闫家琦《加油,小妹》 
         认识老爸的人,都知道老爸怀揣火炉——热心肠,无论谁有了困难,他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忙。
        爸爸进了厨房,就像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
      “不用,我这个菜谱上没有!”爸爸不假思索地否决,说的干脆利落嘎嘣脆,真的是五金厂上班的——斩钉截铁。                 ---丁御航《全能老爸》 
        我双手捧着这个意外得到的大红薯,心里就像吃了蜂蜜拌糖——要多甜有多甜。       ——王添漪《挖》
        我突然觉得像掉进了冰窟窿——从头凉到脚,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陈嘉琪《五味》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只见何世博皱着眉头,捂着肚子,一脸痛苦地说:“我真的真的憋不住啦!---肖浩宇《捣蛋鬼》
        学生在习作中最先学会引用的就是歇后语。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作文中加上歇后语让语言更诙谐、幽默,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所要说的意思,浅显易懂。
        4.引用俗语
        看着客人们意犹未尽,满是遗憾的表情,我不由暗暗好笑,“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想这么容易就把大白鹅套住,真是猪八戒做梦娶媳妇---想得美。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今天来了个小胖墩,像小李飞刀一样的命中率让我是腊月天喝凉水-----凉透了心。        ---王勇琦《“套”路》
我不小心往后一退,咦!的脚下踩着了什么?定睛一看,天哪!一个大红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王添漪《挖》
        他看到我们一步一步接近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怀里的“宝贝”握成一个球,像扔皮球似的,把纸扔到了远处,徐善恒一个箭步跑过去。                ——彭佳欣《“纸”落谁家》
        俗语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通俗易懂,又蕴含哲理,巧用歇后语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读来更有趣味。
        5.引用典故
        古有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今有我坚决不碰辣椒一下。看到菜里有辣椒,我像老鼠见了猫躲得远远的,就连闻到菜里有一丝辣味,我也会退避三舍,让我的筷子敬而远之。----胡熙睿《辣椒 ,想说爱你不容易》
        引用“君子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辣椒的恐惧和坚决不吃辣椒的决心,大材小用的典故既显示出作者阅读广泛,又具有幽默感。
        6.引用流行语
        我身子微微前倾,手里拿着竹圈,手腕一抖,眼睛变成了八倍镜,竹圈好像带了追踪器一样,精准无误地落在大鹅的脖子上。“哈哈哈......”我不禁仰天大笑,有道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王勇琦《高手》
        巧妙在文中引用流型语,让表达变得诙谐幽默。
        7.引用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一阵又一阵熟悉的爆竹声响起,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
      “生得粟来大,妆成蜡样黄。”秋天到了,桂花开了。    
     “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五小东墙边一大片翠绿的青竹犹如一大片遮阳伞,又如绿色的屏障,挡住了炽热的阳光,投下的大片绿荫成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水杉直耸向云端,气势轩昂非等闲。”校园西边综合楼前有一个水杉林,挺拔的水杉有三层教学楼那么高,很像一个一个士兵忠诚地守护着学校。
        引用可以放在文段开头,可以放在文段中,还可以放在文段后面。每一段开头用诗句开头,就像一串精美的珠链把文章巧妙串联在一起。引用诗词经典名句,凸显作者的积累,让文章更有文化味,更有诗意美。 
        二、套改
        1.套改俗语
        以为是一个“大头儿子”,原来是一个“小头爸爸”。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急挖不到大红薯。”——王添漪《挖》
        啊,竿子动了,迅速提竿,鱼脱钩了! 唉,“心急喝不得热粥,性急钓不成大鱼”。            ---王屹楚《垂钓记》
         这两位小作者把相同的俗语套结合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不同的套改,表达自己的后悔沮丧,很有意思。
        2.套改诗词经典
        一头短发,高挺的鼻子,白皙的皮肤,柳叶弯眉,双目如秋水,举止优雅,气质干练,真是增之一分则嫌艳,减之一分则嫌俗,妥妥的大美女。      ---王勇锜《虎妈正传》  
        巧妙套改课文《白鹭》中引用的经典名句,来描写妈妈的外貌,凝练的语言写出妈妈的美丽。 
        独自走在偏僻幽静的小路,心慌慌,手抖抖,脚匆匆。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小孩儿独往来,飘渺孤人影。惊起却抬头,只恨无人陪。”这次地,怎一个怕字了得。-----王勇锜《试胆》                      
         套改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名句,表达自己独自走夜路时的害怕之情,别有味道,显示了小作者驾驭古诗文的语言文字能力。   
      “顽皮雨滴时时舞,自在溪水水哗哗流!”细雨霏霏,泉水叮咚,漫步山间,走走停停,好不惬意。 ——丁御航《雨中行》
         套改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名句,写雨滴,溪水贴切、自然,写小雨中漫步山间的惬意,自在,令人称赞。
       “ 这么多暑假作业 ?天哪,谁来救救我!”刚才还沉浸在获得白百分之星喜悦中的我立刻感觉从“天堂”到了“地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暑假作业向我流......”                 文勇舟《人间“悲”“喜”剧》
         “注意第二节考试。”班长喊道。“啊!不会吧!”真是“作业写不尽,考试卷吹又生。”  ---聂鹂慧 《考试何时了 》
          周末晚上,小眼昏花的我依旧悲催地趴在桌前与作业苦苦斗争。唉,“白天不努力,晚上苦熬夜。”我感觉除了作业不突出,自己全身哪哪都突出。可怜了,我腰酸背疼,手抽筋!
         把“一江春水向东流”改成“恰似暑假作业向我流”写出小作者满心欢喜期待放假却发现各科老师接踵而至布置作业,顿感压力山大的惆怅与无奈之情。 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改成“作业写不尽,考试卷吹又生。” 和前面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改成“白天不努力,晚上苦熬夜”把小品中的话巧妙改成“除了作业不突出,自己全身哪哪都突出”。写出周末浪费时间导致晚上补作业的后悔之情。 这几位同学都在写学习中的烦恼,这样表达能激起共鸣,让人会心一笑。                      
         哨响,吾等齐声欢呼,一蹦三尺高。真是“球赛有涯勇可渡,胜利千仞志能攀。”       ----文勇舟《为胜利喝彩》
         把对联“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巧妙改成“球赛有涯勇可渡,胜利艰难志能得。” 成为队员在球场上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的真实写照 。                           
         走过路边的烤串店,那香气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惜“一摸口袋没有钱。”只有仰天长叹,黯然伤神,默默走开。“火锅店里香味飘,龙虾麻辣,烤鱼肥,涮羊肉,烫毛肚,吃香喝辣不须归!”       ---胡熙睿《怎一个“爽"字了得》
        小明整天不务正下,有诗为证:“那人在家中,打王者,玩吃鸡,刷抖音;与手机为伴,游戏为亲,抖音为群,淘宝为友;夜宿与王者之下,朝游抖音之中。” ---胡熙睿《混世魔王》
        胡熙睿喜欢读书,积累丰厚,驾驭语文文字的能力很强,作文中常有这样套改的妙语佳言。拆用诗句,套改《渔歌子》写出他火锅店吃得酣畅淋漓;套改《猴王出世》的佳句写出小明整日虚度光阴,读起朗朗上口,不禁拍手称快。
        总之,习作时,恰当巧妙的引用,套改,或含蓄典雅意味深长或语言灵动  趣味横生,或匠心独运   相映成趣,真是:旁征博引显底,巧思善改语灵动,文采飞扬出妙语。
《作文,写够篇幅并不难》
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王洪敬
         一、问题导向:关注作文中下等学生,关注作文问题。
         因为要制作班级美篇、因为要投稿发表,我们平时关注作文优等生多一些,他们的作文总是内容具体,细节丰富。但如果审视和关注那些作文中下等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每次作文篇幅都写不够。这是个问题。
        作为三阶作文特色 ,老师们平时对作文字数都有一定要求。曾有大跃进的,三年级老师要求学生作文600字,四年级老师要求学生作文800字,即作文要写够一定字数才算合格。再审视考试中作文,会发现写够篇幅字数的,更容易得高分;毕业考试作文如果字数不够,文笔写得再好也只能归入三类作文。可见,作文是一定要写够篇幅字数的。作文,写够篇幅既是习作训练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作文成绩的必然要求。
        作文字数不够写不长,对此问题应当重视。功夫在平时,平时作文写不长,考试时受时间、心理等的影响,作文更难写够篇幅。
        平时作文教学训练中,我给学生强化这个意识:考试时作文得高分,首先得写够篇幅,篇幅够长,那么平时作文就要写够篇幅。
        调研发现:部分孩子作文写不长原因主要有三:
        1、不愿:没兴趣,不愿写,不想写;
        2、应付:懒惰,应付;
        3、不会:像写长,不会
        二、目标牵引:设立目标,牵引学生心理上突破写不长问题。
       分层次设立字数达成目标:
       一层次:不低于800字,作文优等生;
       二层次: 不低于700字,作文中等生;
       三层次:不低于600字,作文下等生。
       作文好的当榜样,给激励;作文一般的,给压力。
       惩跟上,扬鞭催懒:一次,提醒;二次,撕,重新写;
       奖跟上,有突破的奖励博雅币,再接再厉。
       三、技法跟进:搭建方法支架,指导学生解决写不长问题。
      仔细研读学生作文,我发现部分学生作文写不长,在其作文中存在一些“缺失”,如:没有选对素材,一些技法缺失等。如何让这部分学生突破写不够篇幅的问题?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和训练:
        1、选对素材
        素材独我  近   亲  小  心  真
        指导学生构思素材时,素材三选一时,要选择其中特别有话可说的素材:回忆起来,前后过程历历在目,尤其细节记忆清晰。这样的素材写起来才会“滔滔不绝” 。曾问一学生,为什么写不长?答曰:中间细节我记不清了。记不清中间的细节,这篇文章怎么写长?怎么写好?怎么过关?可见,选对素材是作文写长写好的基础。
        2、拉长情节
       关于情节。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方能引人入胜。
        关于作文“情节”。我告诉学生:作文“情节”指内容过程的波折,作文重点部分要写出一波二折、一波三折。作文要写出“情节”。
        具体指导拉长“情节”:  
        写一件事(或写一项活动)类,怎样拉长“情节”: 合理推进过程变换, 一波三折。如写《考了100分,真高兴》,可以写班里老师念到我考了100分时我怎么高兴,放学路上见了接我的妈妈时我怎么高兴,回到家里见了爸爸时我怎么高兴等,“波折”便出来了。      
        写一个人,怎样拉长情节:限制一件事表现人,思路同上;没有限制一件事表现人,可以写两三件事,“波折”便出来了。
       写一处景怎样拉长情节:多点写(移步换景);多面写(单元体、串珠体),“波折”便出来了。
       写一物(动物),怎样拉长情节:多个方面写,除外形、生活习性外,也可写与人(我)之间的故事,“波折”便出来了。
       围绕中心和重点,合理拉长“情节”,实现情节化、故事化,作文篇幅便有了。
        3、写细细节
        细节就是做加法。
        写人细节:言、动、神、心、貌
        写物细节:色、形、味、量、变、声
        六年级我重点强化心理描写训练:
        心理跟进:细读发现一些孩子的作文中常常有对心理描写的忽视。写人记事离不开心理描写,写景状物也要有心理描写。指导学生运用学校三阶作文的“心理描写技法”,心理描写必须跟上,必须要有那么两三处心理描写。
        有了突出的细节描写,作文内容具体,篇幅便有了。
        4、侧面描写加持:
        关于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不少孩子的作文里面该有的侧面描写没有,让表达表现不够全面有力。实际上,我们在记叙描写任意一个人事景物状态时,旁边都会客观地存在一定的人和物,存在他们当时的反应,捕捉并写下这些人和物的表现反应,会对正面描写起到有力的补充作用。
        具体指导侧面描写: 
        写人记事:在正面描写人时,注意写出旁边人或物的反应、表现。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中的侧面描写。
        写景状物:在正面描写物时,注意写出旁边人或物的反应、表现。
        作文中有了侧面描写加持,作文表现手法也丰富了,也增加了文章篇幅。
        5、环境(景物)渲染:
        平时写人记事类作文较多。在写人记事中穿插环境(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烘托心情、推进情节等作用,如《穷人》开头的环境描写等。同时也丰富了作文内容。但实际中我发现不少孩子写人记事的作文中,环境(景物)描写总是有所缺失。这要补上的,作文中必须要有。
        在写人记事中穿插环境(景物)描写,我重点强化两方面:
        一方面是环境(景物)描写要个性化,景物典型化。“阳光明媚”花儿小草,太阳月亮,等,这些景物在孩子的作文中是不是太常见?这叫环境(景物)描写缺失个性,选取景物不典型!我引导学生描写环境(景物)要实事求是,要是特定场合里的特定景和物,突出个性。比如事情发生在大街上?校园里?什么样的阴天?晴天?旁边有什么特定的景物?等,要写真实存在,要抓典型的景和物,不能编造。
        另一方面是环境(景物)描写放在文章什么位置?可以有两种方法:主线型,即贯穿全文成全文一条主线,如《桥》《那个星期天》《盼》等;点缀型,即只在特定的如首、尾、有时文中间,如《穷人》《少年闰土》《草原》等。
        以上作文表现手法(技法),经过训练指导和不断要求强化,孩子们头脑中形成意识,学会并自觉运用,作文篇幅和质量跟着就上来了。
        作文,写够篇幅并不难。
阅读 13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