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至3月4日,我有幸与几百名工作在义务教育学段的一线教师相聚云端,在一间云教室里,共同参加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面向省属公费师范生)活动。本次培训主要围绕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研究意识与发展能力等专题内容,旨在引导新教师迅速从新手型教师过渡为高级新手教师,亦为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在这6天的紧凑时间里,我们共同聆听了众多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教师的报告,听闻了许多高屋建瓴的理论观点,并与他们在线交流探讨了一些现实教育问题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与此同时,我还聆听到许多同龄的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故事与教学经历,这些都让我与有荣焉,既有所触动,也有所思考。
2月27日上午,耿成义老师在《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中提到文化感教育。文化感教育的目的是完成文化无意识与文化意识的统一,内化文化价值,实现全人教育。教师个人的文化自励,能够激发并“唤醒”学生文化感,造就学生新的文化人格力量和现代文化意识,以实现学生对社会文化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和再评价,最终促动文化传统的传续与再生。文化感教育是教与学的双向唤醒,是联通教学双方的WiFi。文化感教育不仅仅是文科类学科的责任使命,其他理工科目对于学生文化感的培养也责无旁贷。文化感的可教可育性敦促着我们应通过文化感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扩展其思想视域,塑造其审美格调,确定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月27日下午,全国优秀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王书奇老师做了题为《用心浇花花更艳》的报告,他告诉我们凡事要用心,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他分享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乡村体育老师成长为一名全国名师的成长历程。王老师劝导我们要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热爱教育,道德情操高尚;要乐于学习,业务过硬;要富有爱心,忠诚地履行教师职责;要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既要教好书又要做好科学研究。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教育成果必然要经历“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
2月28日上午,孙宝华教授就新课改新课标视角下的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做了发言。在中小学实施课程思政具有重大意义,但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存在实然困境,这与缺乏培训指导造成教师素养不高、缺乏育人和激励机制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等因素有关。基于此,有关部分应在赋予课程思政正确的价值地位,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而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我们,应努力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理论和能力素养,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提高思政课程的融合力度,挖掘好其隐性功能。
2月28日下午,张伟教授向我们传授了上好一堂课的“匠心”与“技巧”。教师除了应具备高尚的师德、深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应涵养教学勇气和教育智慧。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优质的课应重点关注“多维度对话”和“多路径生成”,即坚持素养立意原则,激发学生自我认同、课堂对话的状态,用好倾听、串联、追问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自主学习程度、合作学习效度、探究学习深度,满足学生体验与参与、发现与创作、交往与互动、表现与分享、受表扬被认可的学习愿景,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晨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教师导学的活动。教之有道,教之有度,教之有悟,永远真诚,追求深刻,保持丰富,才能成长。
3月1日上午,袁梅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教师的使命”“做四有好老师”“做时代大先生”三个板块。她首先提出了教师的灵魂七问,引导我们思考教师的使命是什么。教师的使命是教以成人,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能追求人生幸福的人。接着,袁老师借助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向我们阐述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有仁爱之心。她激励中小学教师也应该追求做大先生,在个人情怀、精神、品格、思想以及担当责任、示范作用上有所追求。借助孔子言传身教的教师观,君子应立志于好学、志道、贵仁、尚谦、知命、游艺。最后,袁梅老师提出了做新时代大先生的实现路径,教师应坚定文化自信,做文化的传承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坚持做到勤学、修德、笃行。新时代的教师应有教育事业的信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岗位使命,乐于奉献,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地坚持向成为大先生的方向努力。
3月1日下午,于颖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设计是连接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学科。于颖老师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述、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任务与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教学方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无缝融入中不断修改完善。
3月2日上午,宋立林教授以“三孔”为依托,就传统师道与当代师德的关系展开了论述。
3月2日下午,齐军教授阐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研究建议。齐军教授带领我们一起从李吉林老师的名师成长之路中寻找到了名师成长的经验和动力。李吉林老师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忽视了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痛失了很多进一步提升自我教育品质的良机。这就启迪我们,要善于及时从经验的“茧”中抽出“丝”来。齐军教授还告诉我们校本教研的有关事项,校本教源于现实问题和实际需要,它与教学成绩并不冲突,有针对性的研究反而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绩,它需要我们从一个切入点深拓开来。当有初步的教研经验成果时,要及时提炼总结,形成可推广的模式,产出相应的教研成果。
3月3日上午,来自济南章丘双语学校的戴荔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建设家校成长共同体的宝贵经验与做法。依法执教才能安心从教,做教育事业首先要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并能做到教育留痕,要手握长线,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便捷的网络沟通条件与学生家长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家访。并且在家访的过程中,注意采取零存整取的方式,以照片、文字、故事、情感的方式保存好家访资料,这些将成为日后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积累的宝贵财富。教育工作是人的工作,在学生工作中,有桃李满满的成就感,有陪伴学生成长的幸福感,也有与日俱增的使命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要努力关注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一间没有恐惧感的教室,鼓励唤醒孩子内在的潜力,具备一颗慧眼和一颗为人父母的心,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家校共同体的建设,以期完善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度,提升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最终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月3日下午,徐刚老师就新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做了经验分享。新入职教师具有朝气、活力、激情和学习能力,但也缺乏教学和管理上的经验。从能上一节课到上好一节,最终到熟练上好所有课,这都需要教师尽快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专业思想、专业品格、专业智慧方面不断提升。从刚入职的新手教师,到有两到三年教学经验的高级新手教师,再到以后的胜任、熟练甚至专家阶段,这些都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许刚老师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具备定力、自力、洞察力、研究力、借力这5种能力。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职业理想为专业成长的动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具备超高的知识水平,并时常进行教育反思,同时还要多参加教学活动。
3月4日上午,高旗博士以小学语文教师教与评的素养修炼为例向我们传授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方法。她提到“课堂察学”这种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观测的课堂教学评价和研究方式。她提出教学设计专业性缺失的问题,即教学设计关注教却忽视学,只关注内容却忽视目标。另外,课堂上教和学脱节不一致的问题十分普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评缺乏一致性统一。高旗博士就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建议启示我们,要提高学科专业素养,转变育人理念,在提高技术自信的过程中,形成专业自觉,在更多的常态课堂中,我们应竭尽全力去关注、诊断每一位学生。
3月4日下午,众多学员代表就乡村教育现实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乡村地区普遍面临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短缺、留守儿童居多、问题学生偏多、后进生转化困难等现实困境。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深耕在乡村学校的一线教师倾心尽力,用坚守、爱心、汗水、智慧去浇灌乡村学生的心田。
短短的6天学习时光转瞬即逝,12场报告与研讨会让我在教师师德、专业发展、教学设计等不同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给我醍醐灌顶之感。课程众多,收获与感悟也无法在一时间一一领悟,我必将这些宝藏食粮视如珍宝,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时常反刍咀嚼,验证反思。
只有永怀激情和想象,才会产生到达教育美好境界的不竭动力。愿我们心怀山海,眼有星辰,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修身崇德,精进发展,精炼教学技巧,培养教育匠心,坚守初心,做好新时代的麦田守望者。
6802班学员 胡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