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教家风聊起的往事

老槐树
创建于2023-03-04
阅读 36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王善国


注重家教家风,注重家风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家国情怀”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

家风其实就是一种乡愁,是民族之魂聚集在了家风的文化传承。

好的家教家风是需要精心建设的,而传承更难,因为支撑家风的核心是“三观”、是信仰,不忘初心是根本,只有坚持才可赓续。

巴里坤古城

在很多传统启蒙读物中,如《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幼学琼林》等都用大量的文字、故事和篇幅告诫立志、家教、家风建设和传承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均因人有志,家有风,国有魂。

孩童开笔“写大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志强”,即是儒家的启蒙教育!

(一)

遥记唐宋盛世,家家都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户户都以好的家风和传承自豪。

反之,被指责为“有人养,无人教”是最重的辱骂。

翻开《古文观止》,读苏轼的《三槐堂铭》一文,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古文观止》选文:苏轼的《三槐堂铭》

苏老先生在此铭文中赞扬了北宋初期王祐心存大志,正直不阿,不畏当世权贵之不容,不计一时之得失,决心把崇文尚武、忠恕仁厚做为家风传承下去。王祐遭眨之后,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庭堂取名“三槐堂”,自信只要优良的家教、家风得以传承:“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做了宰相。与苏轼同代的王氏后人王素继承王氏家风,也因“直谏”从朝廷“直谏官”贬为成都知府、渭州知州,但他尽职尽责,教民学耕作,习战事,积屯了十年的粮食,民风淳朴,士气振奋,外敌不敢入侵。后来王素官至工部尚书,谥懿敏。

东坡先生用“天意”“因果”观,高度赞扬了王祐家族的优良家教、家风和传承,以“三槐堂”为题撰写了“铭文”,后世文人又将此文选入先秦到明末二百二十篇优秀古文之中,编入《古文观止》。

不知从何时起,“三槐堂”成了朝野王姓人家自封的“谥”号,在很多王氏名门望族的门额、祠堂,灯笼上都写着“三槐堂”,一是为了炫耀自己是“名门”后人,二是为了传承优良家风。

巴里坤三槐堂

有幅家风楹联曰:

“传家有道唯淳厚,

處世无奇但率真”。

据说,此联是“三槐堂”后人撰拟。

王氏三槐堂如今已成为哈密巴里坤的文物保护单位

(二)

近日,电影《满江红》再一次从历史的角度再次激发了中华民族“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票房爆满,各类好评如潮,人们点赞的不仅是电影艺术,怀念的不仅仅是岳飞个人,更是岳母“精忠报国”的家训和“忠、孝、节、义”的家风,以及把优良家风融入军纪、军风、军威,成为敌寇眼中“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忠烈之师。

岳飞及儿子岳云遭迫害后,为避免“祸及族群”,后辈儿孙基本上都转武为文,有的改姓,但“精忠报国”的家训和“忠孝仁爱”的家风并没有丢。清朝雍正年间,岳飞笫十七代孙岳钟琪本是颇有造诣的文人,因看到葛尔旦多次犯边害民,便弃文从武,转战西北边塞,屡建战功,很快成为讨伐敌军的骁勇之将。

岳钟琪雕塑

雍正七年,为彻底平定葛尔丹之乱,他率大军西征,首先进驻古丝道“草原路”的西域笫一重镇巴里坤,并把大营安扎在距巴里坤古镇以南不到五公里的“巴掌山”,此山顶峰坦荡如砥,可远眺近百里,正好设指挥帐,从山顶到山坡、山下布满了军帐,练兵时声震南山松林峡谷,好不壮观,奇不振奋。

岳钟琪以“精忠报国”的家训律已管将,以当年“岳家军”精神严格治军,与葛尔丹叛军多次激战后,最终夺取完全胜利,“精忠报国”的精神也震奋了边防小镇。

巴里坤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岳钟琪的丰功伟绩,将曾驻扎“岳家军”的“巴掌山”改称为“岳公台”。

岳公台

二十世纪初,古城军民苦战数月打退“马家军”匪帮的“巴里坤保卫战”,就是“精忠报国”岳家军精神的再现。

(三)

我家原籍山西平遥,听老人说,当年我的祖先随岳钟琪征战于巴里坤草原到准葛尔林海,屡建军功,成为岳钟琪的股肱副将。平息叛乱后,岳钟琪凯旋回京复命,我的祖先便留守驻地,后来官封“四品总兵”,主管从巴里坤到吉木萨尔一带的边防军事。

宁远大将軍岳钟琪为了让这位西域重镇的王姓“总兵”安心戌边,并强化其责任,雍正九年修建“汉城”之同时,在南门粮倉和军械库(老百姓称西大坑火药库)之间,将院内一有碗口粗大的榆树民宅改建为“王将军”简易“官宅”,取名“巴里坤三槐堂”。后院还搭了马棚,将五匹良马存养其中,马料以“军饷”供给,规定家中后辈男子均为“预备役军人”,一旦烽烟再起,收到“军书”后,必须立即应征入伍。

巴里坤三槐堂

十九世纪60一70年代,中亚浩罕汗国的蛮将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占领南北疆大片土地并建立了伪政权,后来又与叛匪白延虎勾结迅速东扩,大有吞噬全新疆之势。

为了收复新疆,挽救水深火热中的新疆各族人民,左宗棠抬棺进疆驱寇,将大营安扎在哈密城西郊。此时,笫六代巴里坤三槐堂人中,年轻的祖辈收到“军书”便立即骑马挎枪奔赴战场。激战中,最年轻的爷爷为国捐躯。

左宗棠塑像

平息阿古柏之乱后,全疆烽火虽然暂息,但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连续不断的农民起义,使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国力溃乏,对新疆的管控与日俱弱,新疆官员因没有“晌银”和足够军费的支持,纷纷离职,社会上盗贼四起,时风日下。

巴里坤三槐堂

“巴里坤三槐堂”祖先虽已退居为民,但对家教、家风建设十分忧心,惟恐后人因表面的“太平”逐渐懈怠,又怕晚辈凭“朝廷”授予的虚名招摇过市、纵欲享受,德损家败、导致“巴里坤三槐堂”蒙羞,遂多次召开家庭会议,号召子孙“读书明志”,并用青砖在大门两侧砌成一本打开的书的模型,还雕上了一幅家训楹联,右联是:“要谦让、谨言、致和为上,勿以自傲不慎失礼;”左联是:“要耕读、孝友、节俭为本,勿以奢侈矜逸失德”。同时,他还为孙辈四兄弟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齐”、“治”、“平”取名。入门屏风两侧书有“继祖宗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正路,唯读唯耕”的楹联。

第八代三槐堂家长王聚官,为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又在院内上房门柱上悬掛了两幅木雕楹联:

“士农乃富贵根本;勤俭为子孙燕诒”,

“荊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

横匾是“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

所谓“耕”,并不仅仅是“耕地”,而是要孜孜不倦学习,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劳动,老老实实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能“吃祖宗饭,啃功劳薄,坐享其成”。

巴里坤气候寒冷,冬季取暖困难,房间都比较小且矮。“祭祖”房也因狭小而只能为“阁”,中国人是“祖宗崇拜”,祭祖是赓续血脉,不忘祖训,传承家风的重要仪式,后辈将已故德高望重的祖先尊为“佛“,巴里坤人把狭窄的祭祖间称为“佛阁”。为了神化后人对祖先的敬畏,先祖将“佛阁”两侧悬掛的楹联是:

“随时皆降福,蕩蕩乎民无能名;

何地不通神,洋洋乎如在其上。”

巴里坤三槐堂门楼

为了让后辈子孙正确解读“耕读”的“读”,在东侧书房又加上了:

“囊萤映雪为平生有悟;

负薪掛角莫沽名钓誉”。

在西侧厨房加贴了仿《朱子家训》的七言联语:

“一粥一饭思不易;

半丝半缕念维艰”。

王氏祖先获赠的相传为清慈禧太后所书百寿百福图

晚清迅速衰落,原有朝廷给予的口粮、马料已断停,家中人口却与年增多,时代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可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加之巴里坤旱情连年,四世同堂的“三槐堂人”寅食卯粮甚至揭不开锅的囧境常常发生,分家和走出古宅另谋生路已不可避免,为了家产,兄弟诉讼,妯娌纷争之事也时有发生。

巴里坤三槐堂二百多年,只有一院“民宅”,却有两处坟茔,每处葬五代。

1980年因地方建设用地,需全迁一处五代祖坟,开坟见棺,棺内无一贵重物品及金银财宝陪葬,官衣虽干净,但多处有補丁,可见当年“王总兵”为官清廉,无“沾贪”之嫌。步观宅内十多间房屋大小与当时平常百姓家基本一样,无任何贵重家俱,除了“佛阁”的门窗及家训楹联简单油漆过外,其它房屋均是天山松木本色。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萱纸、笔墨价贵物稀,但“总兵府”内公用文房四宝并不缺,但先祖教儿女习字仅用沙盘和木制笔。口粮军晌不足时,“王总兵”还和士兵们共同开矿换军粮兵晌。

沙盘木笔写字

巴里坤三槐堂第八代“家长”王聚官,他本人虽辈份大,但年纪尚轻,眼看某户外迁时,除拿走本房财产外,还分沾“公有财产”,王聚官力排众议,规定三槐堂本宅内公有财物、书画、供器、文物、掛件不得私自佔有,后人也只能为本宅添置物品,一律不得外拿。

王聚官最怕的是“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出宅的“侄男阁女”借口贫困不读书不勤奋违背祖训,敗坏家风,使祖宗蒙羞,便将先祖拟定的“楹联家训”综合为几段白话文分发走出“三槐堂”宅院的各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巴里坤三槐堂十世家长”王善桂,偶然发现了白话文家风底稿残片,因病句错字多,经整理后,将家风综合为四个方面:

1、耕读为本

耕读乃立世之本,子孙无论智愚,均须躬耕习读,躬耕方可自食其力,读书才知礼义廉耻,牢记“书田无税子孙耕”。

2、忠恕为德

忠孝为王门祖训之根,后人须居廟堂尽忠,处丑野勿乱,以孝立家,以顺为孝。贫而勿谄,富而不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谦让、谨言、致和为上”!

3、节俭为风

子孙无论贫富,务以勤俭持家为本。万不可贪奢、懒惰、懈怠,唯克勤克俭方可继优良家风于长世。勿忘“勤俭为子孙燕诒”!

4、仁厚和睦

兄弟姐妹无论亲庶远近皆应永念同胞之情,同根之谊,兄则友,弟则恭,长幼有序。勿因私利而生分,勿信外谗而忘义,求同存异,精诚相待,仁厚和睦,切记“荊树有花兄弟乐”!

三槐堂楹联

(四)

2009年9月,农历七月十五中元日,为了在新时代以新的姿态弘扬家风,近百余王门后人,集聚于原三槐堂本宅,高调举办了百年来的首次祭祖活动。

王氏祭祖活动

前来祭祖的后人,包括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最大龄八十有余,最小才三岁,原“巴里坤三槐堂”人们虽大都散聚在天山南北各地甚至关内,未曾见过面,但血浓于水,一见如故,牵手相拥,热泪盈眶,在诉说多年离散之艰辛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又笑谈后辈儿孙的成长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自治区及地县领导与王氏十世家长王善桂(中)交流古宅保护情况

亲人们都以祖先的功绩和良好的家风而自豪,纷纷表示既不忘祖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感恩新社会,永远跟党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祖辈正直无私的浩然正气,“耕读传家”的勤劳好学之风,世世代代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并提议,将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悬挂于大门两侧。

王氏祭祖活动

临别,众人合影,全体高诵家训词。组织者将祭祖活动的录相、照片、通讯录每人分送一份,人人都将《祭祖文》做为最珍贵的记念品收入囊中:

松涛有声警后世,

岳臺无语祭先灵。

壮哉!我巴里坤三槐堂先祖,原藉山西平遥,早年因战乱,戎马甘肃张掖,大清庸正七年随岳飞之后——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平息葛尔丹之乱,策马天山南北,驰骋荒原古道,刀光剑影,血溅战袍。鏖战全胜后,以总兵之职,奉命留守镇西,养马蓄锐,枕戈戍边,并为传承忠恕耕读之良好家风严立家教家训。

善哉!岁月荏然,沧桑巨变。二百余载后之中元日,王门后裔,会于岳公台下,古榆院中,重立灵牌,再修祖茔,焚香拜祭,同温家训,忆先祖遗德,叙血脉深情,遥接阿山冰花玄石镌碑撰文,众议弘扬家风承前启后之兴,此乃慎终追远、旺族兴家之善举焉。

家风者何也?

一曰忠恕,二曰感恩,三曰好学,四曰勤廉,五曰谦让。如先祖遗训“勿以自傲不慎失礼,勿以奢侈矜逸失德”,斯千古至言也。

兴哉!松涛为证,蒲类为鉴,巴里坤三槐堂后辈,矢志以先祖为师,祖训为规,存平和之心,怀浩然之气,律己教子,治家爱国,使三槐堂之家风代代相传!

天山苍苍,蒲类茫茫,先祖遗风,山高水长。

  

伏维尚飨!

巴里坤三槐堂后人叩祭。

公元2009年9月

作者书法作品

阅读 36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