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为了让同学们在成长的回味和活动的参与中感受冬日温情,弘扬传统、学会感恩、陶冶情操,在寒假期间号召同学利用除夕、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轻持扫帚掸埃尘,墙角纤丝细细巡。蓬荜生辉窗几亮,颓颜焕彩喜迎春”。春节前扫尘,是迎新年的传统民俗。新年新气象,同学们纷纷化身劳动达人,将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贴上春联和福字,为新春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采。 当寒假遇上春节,让年俗遇见劳动,劳动教育与春节习俗的碰撞,引导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寻觅年味,让春节更有仪式感。
春节是中国的第一大传统节日,而年夜饭是最重要的一顿饭,寓意吉祥、发财、圆满、团圆。同学们化身中华美食小当家,和父母一起准备年夜饭等,通过晒年夜饭、找年味,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淡淡的墨香侵染了喜庆的红纸,一笔一画书写着新一年的希望和祝福!做灯笼、剪窗花......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在学生手中诞生。同学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抒发着对中国传统佳节真挚情感。
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旧事翻过往,新年迎新光。新的一年里,愿大家都能“兔”故纳新,生活中平安喜乐、如愿以偿,学业、事业“兔”飞猛进,新年胜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