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研讨——广州一中初中部数学科教学汇报

牛🐮
创建于2023-03-03
阅读 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广州一中初中部数学科在新学期的开学初期,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开辟新赛道,攀登新高峰》为指导思想,初中部教学工作计划《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实干为要》为纲要开展学科研讨活动,尝试通过课例展示,研讨交流等方式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希望能探究一种轻松、高效、有趣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达到“双减”的最佳教学效果。

    课前磨课————我们初一备组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最近发展区确立了课题研究,选择专题“平行线常见模型”,是因为第五章的核心内容是平行线判定与性质,对常见模型进行归纳和提炼可以锻炼学生的化归能力,几何问题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是一个难点,几何思维从图像的观察到几何语言的表述,是一个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达到基本能力的掌握。因此在课题探究环节,设计两个探究,在问题的创设上注重生活情境和数学情境。在探究1中设计了三角板的背景,探究2中设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的背景,让学生感悟基本事实的意义,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

在变式训练环节的设计上,通过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互换,把平行线的性质问题转换为判定问题,让学生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在及时检测环节中,设计四道选择填空题,让感受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最后一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了构造三线八角,除了“补平行线”的方法,还可以“延长截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格局,抓住问题的本质。

课例展演————本节课在初一5班实施。初一5班的学风端正,学习氛围较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在课题的引入环节,从课本的一道习题变式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图形变化后的思考,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与比较过程,比较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补平行线”。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化归能力,将不熟悉的问题化为熟悉的问题来解决。特别强调了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应用就是找“线与角的关系”,通过构建“线”从而解决“角”的问题,关键点是“构造三线八角”。

课题探究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提炼数学模型,找到归一性。同时注重学生的几何语言的抽象表述,通过“三段论”的填空,培养学生推导演绎的缜密性。归纳方法环节,通过“拐点”的不同位置,发展学生的灵活思辨能力和抽象概述能力。对本节课的模型进行提炼总结,举一反三,巩固技能的掌握。

    课后研讨————科组老师对本节课例给予了肯定,也给出了很多更好的建议。肯定的是老师的备课非常充分。从教材的一道习题引入,进行变式,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又设计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提炼平行线模型,逐层递进,设计合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注重学生几何推理的严密性,老师的语言表述准确,板书设计合理,模型图例展示清晰。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积极思考,勤于做题,课堂的参与度较高。给出的建议是教师如果能再大胆一点,把模型的多种情况放手给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再由学生代表来总结展示,这样在完成的时间上会有效。另外,让学生去发现模型的多种情况比教师创设会更好,引发学生思考“拐点”的位置可以在哪里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问题”是更有效的主动学习。

    反思升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是单纯的学会解决问题,更主要是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本质。这个课例,就是一个切入点,让我们反思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到底有什么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提炼数学模型,让学生体味数学的工具性和实效性,比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会更有效。“双减”的目的是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开发学习的智能。“发现、观察、思索、提炼、探究、升华”是学习的经历,也是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有效的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经历这些过程,而不是急于求成得到结论和技巧。

阅读 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