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坳中学,情深意长
晨光熹微,依依惜别。井冈山的轻雾像薄纱纱筛过千丝万缕的不舍,不舍得那样绵密,那样浓烈。
一天的农家生活体验,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黄坳师生的真诚笑脸,江西老俵们的淳朴真情,让我们体会到老区人民的那颗炽热的心。黄坳中学和二外师生结下的情谊也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特别的回忆。
在简单热烈的告别仪式上,高二(1)班江西籍同学罗锐代表二外师生作了简短的感谢发言,二外学生社团同学歌曲,街舞,篮球赛的形式,感谢黄坳中学的师生的深情厚谊。
离别时分,黄坳中学同学汇成两排长长的送别队伍,热情挥手致意,蕴在道不尽的眼波里。
山水一程,遇见即是上上签,所幸我们有好好告别,惟愿相聚终有时。
二、茨坪毛泽东旧居,星火燎原
巍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我们来到毛泽东主席,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上井冈山的茨坪旧居。我们看到的是领导人和红军战士共居的采光差矮小狭窄的民居,感悟到的是平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光线采光差,床架松松垮垮,甚至只有床板的生活起居室。简单的皮箱,与普通农家无异的桌椅板凳。艰难困苦的条件,并没有打垮红军。
我们了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纷纷受挫,有人悲观失望,有人叛变投敌。但是也锤炼了坚强的共产党人,锤炼了英勇无畏的工农红军。毛泽东、朱德等坚定的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依然高擎火炬前行。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和更恶劣的革命斗争环境下,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决然团结战斗在井冈山的红旗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
毛泽东同志当年就在这里,一边领导开展武装斗争,一边进行红色政权理论研究工作。在这里,他先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旧居门口,有一块普通又不普通的石头,毛泽东主席当年经常坐在门口这块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我们也有幸去坐一坐,拿出一本书,思接百载,冥想感悟伟大革命先行者的不朽的精神世界。
三、革命烈士陵园 青山忠骨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认为“烈士”只是写在历史课本中的一个符号,一个数字,一个图片。但我们真正走上巍巍井冈山,才切身体会到红军战士精神的的可歌可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据了解,井冈山斗争期间牺牲了4.8余万人,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5722人。我们看到了让人敬仰的写满几面墙壁的烈士姓名,我们的内心还是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些牺牲的红军战士,大多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很多都和我们一样的十几岁的年纪,他们就扛起枪干革命,意志顽强,浴血奋战。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符号,他们也是他们父母的孩子,名字背后也是一个个爱他们的父母、亲人,他们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当下的新中国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开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忘记他们呢?井冈山革命的烈士永垂不朽!
四、篝火晚会 点燃热情
傍晚时分,我们在研学基地点燃起热情的篝火,全体师生用热情的歌声和自由的舞蹈向革命先行者和如许的红军战士致敬,《青春修炼手册》歌曲也罢,自由洒脱的舞蹈也罢,激情的大合唱也罢。哪怕是嘶哑走调的歌声,动作僵硬的身影,都是我们全体师生们的几天来的蓄积的革命热情的喷发。火一样的热情的井冈山点燃二外学子的激情,二外学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向井冈山致敬!向井冈山精神致敬!
习近平主席提到,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民的新业绩。“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革命成功和制胜的法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也要去铭记,去追寻,去践行,从中不断汲取青春力量的新的源泉!
供稿:高二12班 董咨萱 高二11班 夏雨嫣 高二9班 程嘉琦 高二10班 陈晨
指导老师: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