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解放区音乐名师工作室读书分享篇

焦作市解放区音乐共同体
创建于2023-03-01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侯会在《讲给孩子的中国戏曲故事》一书中所说: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传统,丰富的内涵,为何现在的我们不了解、不重视了呢?戏剧产生的原动力是模仿,她的萌芽也是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产生的。

      在这个学期里,我在教学之余拜读了侯会先生的《姥姥家唱大戏——讲给孩子的中国戏曲故事》。其中提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戏曲故事带给人们的启发,以及对人心灵的洗涤。

      在书中侯先生提到,    有一回,电视里转播戏曲知识大赛,两名顶尖高手杀出重围,做最后的较量。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四大名旦”是哪年评出的?什么叫“抢背”、什么叫“吊毛”?……若是一般人上台,肯定被问得满头大汗;可这二位却信心满满、对答如流。题出完了,两人积分相同,难分伯仲,裁判组于是加试一题:“最先用魏良辅改良的昆曲新腔谱写戏曲的是谁?剧名是什么?”我听了,几乎喊出来:梁辰渔的《浣纱记》嘛,这也太简单了!——可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两名年轻选手竟愣在那里,没一个去按抢答器!

       这两人名选手一位是资深“票友”,一位还是戏剧工作者。我为他俩惋惜:这可是古代文学课的ABC,每年期末考试,至少要有个填空。可是走出课堂,连“专业人士”也懵然不晓,看来在戏曲史这块儿,真该“扫扫盲”了。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演出活动至今火爆。这样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全世界都眼红不已,为啥我们自己反而不重视、不了解呢?我们真该好好讲一讲,尤其是讲给年轻人,讲给孩子们。

      有这样一种看法,说炎黄子孙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优点多多;但也有个弱点:既不“能歌”,也不“善舞”——汉族同胞尤其如此。这话我不能苟同。要知道,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诗的国度”,《诗经》几乎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了。而“诗”和“歌”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诗经》、楚辞、乐府、词、曲……开始全是配乐歌唱的。直至近代,人们读诗仍要吟唱;诗和音乐从没分过家,怎么能说炎黄子孙不爱音乐呢?

       如果说吟诗还只是“文化人”的活动,那么中国的传统戏曲可是雅俗共赏的,那是诗、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啊——戏词就是押韵的诗,而演员的歌唱,依照相对固定又千变万化的一套套曲子,那是最美的音乐;演出时载歌载舞,充分体现了国人的综合审美素养和追求。这种追求,又是举国一致的,尤其是宋元以后,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市民田夫,没有不爱听戏的。戏台遍布村村镇镇,举国上下人人都是“戏迷”、“歌舞控”!

      谁说只有今天的独唱、合唱、交响乐、摇滚乐才算音乐?传统戏曲里的音乐,那可是最典型的“中国风”!《诗经》不是有“十五国风”吗?中国近代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那就是“三百国风”啊!——戏曲音乐美吗?你去听听当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吧,她之所以能风靡全国、征服世界,正是缘自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对一段越剧曲调素材的借鉴。而在三百多种地方戏中,这样的曲调素材可谓浩如烟海。

       这本小书,就是对中国戏曲做一点介绍。在戏曲史方面,从春秋时的“倡优滑稽”讲起,说到唐宋的“参军戏”、宋金元的南戏、杂剧、院本,明清的传奇、“乱弹”,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而相关的戏曲知识,如唱腔、伴奏、戏装、扮相、道具、表演程式等,也都做了浅显而全面的介绍。更多篇幅留给戏剧故事。从春秋的“优孟衣冠”讲起,一个个曲折生动又富于人情味儿的故事,确实让我们能在开心之余,又有所感触,受到启发。

       不过在读书之余,还是建议要到剧场感受一下现场气氛,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豫剧、秦腔……开场的锣鼓震撼人心,台上锦绣绚烂的戏装及女演员闪闪发光的满头珠翠,让人目不暇接;你被演员那一招一式的优美动作及舞姿所吸引,任凭拌着琴声的优美唱腔直送耳中,或婉转悠扬,或声如洪钟……这一切共同构成一场令人沉醉的视听盛宴,那是隔着电视荧屏所感受不到的。

      戏曲可不是老人的“专利”,老人爱听戏,其一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其二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知回望人生,品味其意。你开始喜欢看戏,说明你的文化艺术修养正在走向成熟呢。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儿时童谣,回响耳边,愿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传承和发扬光芒!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