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
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C)
(2)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比热容只决定于物质本身,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与物质的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形状、位置等都没有关系。但是,物质的比热容不但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比热容与吸热本领,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3)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1摄氏度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
2.热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其中,吸热公式:,放热公式:。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表示物质的质量,是指温度的变化量,表示物质的初温,表示末温。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械叫热机。
2.内燃机:
(1)定义: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
(2)分类:汽油机和柴油机。构造图:
(3)工作过程:
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工作循环:多数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二、热机的效率
1.燃料的热值:
(1)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热值。
(2)数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焦每千克,即“J/kg”。
(4)公式:q=Q/m,其中Q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m表示燃料的质量,q表示燃料的热值。推导公式:Q=mq。
(5)物理意义: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6)如果是气体,人们还使用完全燃烧某气体所释放的热量来描述气体燃烧放热的性质,因此有Q=Vq,q的单位是。
2.热机的效率:在热机中,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1)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柴油机比汽油机的效率高。
(2)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可以推导出
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三、本章总结:
1.热量、燃料燃烧、热机效率等相关计算。
2.“内能的改变”和“温度的改变”的关系:
能量转化 不一定
能量转移热量 一定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
(1)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接触起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电荷种类:
正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负电荷:把用羊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用字母C表示。
(6)验电器:
2.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及其结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原子核带正电,它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所以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本质: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电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等量的)。由此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电荷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分开。
3.导体与绝缘体
(1)电荷的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路要闭合)
(2)在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说明:
a.金属导线中的电流,主要是由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b.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丛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用电器流回电源的负极。
2.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1)电路的构成:
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组成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电路。只有电路闭合,电路中才有电流。注意:用电器上标有“+”的位置与电源正极相连,标有“—”的位置与电源负极相连。
(2)电路图
a.概念: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b.画电路图时要注意:
*必须用规定的电路元件符号。
*所画符号和实物要对应,连接顺序要一致。
*元件要分布均匀。
*整个电路最好画成长方形,导线要横平竖直,尽量简洁。
3.通路、断路、短路
(1)通路:电路中处处连通的电路;(2)断路:在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电源短路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在一起。用电器短路是用导线把用电器两端连接起来。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最基本的连接方式。如果电路中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就叫做串联电路;如果电路各元件是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间,就叫做并联电路。
注意:开关连入电路时应该是断开的,在确认电路连接无误后再闭合。
2.鉴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
(1)电流法: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的方向观察。若电流无分支,逐个经过所有的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即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电路;若电流在某点“分流”,在某点“汇合”,有多少路径,则是并联电路。
(2)节点法:在识别不规则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少,只要这两点间没有电源、用电器,导线就可以缩短为一个节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共同点。
四、电流的测量
1.电流的强弱
(1)物理意义: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还有毫安(mA)、微安(uA)。1A=1000mA,1mA=1000uA。
2.电流表和结构介绍
元件符号、量程、读数方法、使用时注意事项。
五、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
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电压
1.电压的作用及其单位
(1)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符号是U。
(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U。1kV=1000V,1V=1000mV,1mV=1000uV。
(3)几个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V
*家庭电路的电压,U=220V
*人体的安全电压,U<36V
(4)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但并不是存在电压就一定有电流,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因此,形成电流的条件是:a.电路两端有电压;b.通路。
(5)电压不能说成哪一个点的电压,而是说“哪两个点之间的电压”。
(6)电压表和结构介绍
元件符号、量程、读数方法、使用时注意事项。
二、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两端的电压。
3.注意:若几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则这几个用电器可能是并联,也可能是串联。
三、电阻
1.电阻: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
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千欧()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的不同材料组成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2)长度。由同一种材料组成的导体,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用一个比喻:街道越长,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
(3)横截面积。由同一种材料组成的导体,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的导体电阻越小。
用一个比喻:街道越宽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少,越畅通;管道越粗,水越容易流过去。
(4)导体电阻还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大,如金属导体;但也有少数导体,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石墨。
四、变阻器
1.概念: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元件叫做变阻器。
2.学生实验常用的变阻器——滑动变阻器
(1)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2)构造:主要部件是由电阻率大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表面涂有绝缘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可以自由滑动;金属棒的电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
(3)使用方法:a.不能超过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b.接入电路时“一上一下”。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开关、导线。
【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阻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这是基本公式)。变形公式:R=U/I,U=IR(只能用于计算,不能用于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
3.适用范围:
(1)欧姆定律适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
(2)定律中“导体”中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和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三者要一一对应。在解题中,习惯上把同一个导体的各个物理量符号的下角标用同一数字表示,表示等。
三、电阻的测量
1.实验原理:由欧姆定律I=U/R可知R=U/I,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导体中的电流I,就可以求出电阻R。这种测量方法叫做伏安法。
2.实验电路图:测量电阻和“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图1)所用的电路图相似。
3.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4.实验步骤: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后闭合开关。
(2)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记录三组对应的电压值个电流值。根据每组数据,求出电阻,最后求出电阻得平均值(减少误差),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5.注意事项:
(1)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择要适当,一般以电表指针偏转到过半为宜。可用试触和估算电压、电流最大值的方法,选择合适量程。
(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一起到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待测电阻电流的作用,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如果测小灯泡的电阻,不能采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处理数据,因为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四、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五、本章小结
分析电路的常用方法:
(1)画等效电路图。
(2)假设并验证法。
(3)伏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