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也爱他人,勇于社交吧!——2213班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作文讲评

温暖🌸
创建于2023-02-28
阅读 26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往年代,亲友之间关系热络,走动频繁;近亲或远戚,讲求的都是“越走动才越亲”。这一现象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准则。而近年来,不管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年轻一代少了和虽有血缘关系但一年见不上几面的亲戚的往来,这一现象被称为“断亲现象”。同时,“宅男宅女”“社交恐惧症”成为时代热词。对此现象,知乎上有人援引王尔德的“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端”予以评论,认为这也没啥不好。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次作文训练带领孩子们认真思索当下社会热点现象——“断亲”、“社恐”、“宅”,旨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感受亲情,勇于社交。作文试题材料可以从青年人的视域梳理出两条主线:其一是就亲属关系而言,伴随社会发展,亲戚之间的往来互动、亲疏关系的演变;其二是就社会关系而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人际交往的必要性、迫切性,及人际交往的方式、法则方面认知的转变。

     大部分孩子能从材料关键词出发,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较为深刻的观点。也有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断亲”现象,没有对人际交往这个本质话题进行分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本次作文训练呈现的优秀作品吧!

高分龙虎榜

费奕铭:49    吴  鹏:48

周子彤:47    许  果:45

朱子琛:45    文颢尘:45

马  靖:45

好标题:文颢尘:要“锻亲”而不是“断亲”

谭思遥《让“断亲”不再延续,与时代携手并进》

张宸涵《“自爱”不是断亲的代价》

晏艺芸《拒绝“社恐”,主动交往》

彭沁呗《“断亲”危害大,亲缘需回归》

黄晓敏《唤醒亲缘,拒绝“断亲”》

尚悦《断亲因人而异,爱意自留心间》

胡菲洋《唤起亲缘,缓解“断亲”现象》

精彩段落:

开头段:

盛加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东坡面对千里皎月的慨叹与希冀。苏轼是一个多么澄澈的灵魂啊,虽然他生活在一个粉饰太平、天妒英才的时代,与弟弟虽相隔千里,丝丝情愫却能涉过山遮海拦,穿过薄雾与硝烟,到达彼此的心间,萦绕长存,这是古人的亲缘。可是,将目光放回物欲横流、速度飞快的现代,“断亲”似乎成了热门的概念。

教师评语:小作者妙笔生花,娓娓道来古人兄弟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亲缘的温馨、美好,使文章开篇不凡。


朱子琛:《论“断亲”》“断亲”,好似成为一种新型传染病般在当代青年中炸开,它也许像张爱玲对父亲的不闻不问,又像三毛对亲戚的屡屡敷衍,也可能如同弗拉德三世对亲家处以极刑吧?虽形式不一,但依笔者之见,“断亲”不利于当代的亲情回归,更不利于青少年对亲缘的重视。

教师评语:作者读了很多书,使文章具有文化底蕴,且语言简洁,观点鲜明。


彭沁呗:当今社会,“断亲”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存普遍存在,年轻人开始恐惧社交,认为“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端”。此话不假,但以此为借口来躲避亲戚往来,未免太过苍白。“断亲”现象弊大于利,亲缘需要唤醒。

教师评语:从有人认为到自己认为,简简单单,开门见山,为我们提供了开篇的范例。


郑涵璐:《“断亲”对青少年有损害》:亲缘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极其重要,儒家认为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家庭处在第二位,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亲缘关系仍然重要。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人们的避风港,家给予人们温暖、快乐。但如今,亲缘关系却正在青年中式微,青少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种现象对于青少年有损而无益。

教师评语:无论古今,家都是我们身心最最重要的一处栖息地,作者用普通的文字道出家的重要性,虽平实,但很打动人。


中间段:

陈睿婷《断亲青年,终要回归亲缘》:亲戚关系的内涵不止是血缘关系,更是家庭文化的传承。一个家庭传承常体现在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而一个人的教育绝不局限于父母,更是祖父母、旁系亲属对他的教育。无论是哪个家庭,都有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特点特性,这样的特点是专属于这个家庭的文化,可能是优良品行、价值观、行事准则……古人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现代社会更加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这样的特点表现在家人身上,而与其他家庭的人不同,所以人更容更容易在亲戚关系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

教师评语:为什么亲缘关系很重要?为什么要“唤醒亲缘”?很多同学都是谈如何“唤醒”,鲜有同学探究深层的原因,睿婷同学却从这一方面来分析了。这样的分析会让文章增加思辨性、更有深度,也体现了作者的认真思考。


结尾段:

彭玮卓《断亲不断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端”,那么,爱他人便是终身浪漫的终点。我们不仅要学会爱自己,更要学会把爱传播给身边的人。这个社会之所以能运转下去,不仅仅靠法律的约束,还有爱与善意的扩散。断亲不断爱,把温暖留在人间烟火处。

教师评语:“爱他人便是终身浪漫的终点”,这句话一写出,整个文章的格局就打开了!大赞玮卓的胸襟气度!这个结尾使整篇文章得到升华。

优秀篇目(一)   

                创新新形式,让亲情不再“轻”

                               吴鹏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社会巨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早就完成了古代遥不可及的交流愿望:即使相隔千里之外,也可畅通无阻的随意交际;哪怕相隔千年,亦可在考古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模拟,展开与古人的对话。人与外界的交流虽已能跨越时空,但与亲戚之间的交流却引人深思。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缘关系。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亲缘关系的国家,亲缘关系,如同血液一般深深地流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而如今亲缘关系的式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古至今,亲缘关系一直如同纽带般连锁起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多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古代氏族社会便坚持着家族代代的传承,从而少不了亲情的凝聚与传递。所以不论是直系还是旁系之中,亲戚关系是不会有所僵冷的。而到了近代,亲缘关系也未有隔离感,其中从老舍的《四世同堂》之中可略见一二。家庭四世同堂,一起生活乃是人丁兴旺、幸福美满的显现,家庭之中的亲情自然也会长久不衰,亲戚关系则存于走亲访友之中。走亲访友表面上只是传统礼仪上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亲情高度化的递进效果。

     反观如今,新时代教育模式的内卷化早已洗礼孩子,高度学习的压力与激烈的竞争已让孩子的时间急剧缩短,更不用说互联网的发展,沉迷于其中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如此一来,传统模式上的走亲访友也逐渐演变成通过视频方式来应付一下,传导不了亲情的热情。用手机视频隔空探亲,虽能跨越遥远的空间,但又怎比得上一大家族齐聚,围炉夜话的温馨?其实网络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也可使事情事半功倍。因为工作、疫情等客观原因无法走亲访友的时候,用手机亲切地问候又何尝不是一种亲情的传递呢?但很多时候,用手机传递的问亲逐渐流于了形式、成为了一种敷衍、变成了一种没温度的流水线作业……

       面对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的创新技术结合传统之中可发挥更大的效率,散发更温暖的爱,让亲情不再“轻”,在创新之中传递更美的亲情!

     

教师评语:写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跑过来得意洋洋地问我:“我这次写得好吧?”你眉眼中流露出的自信让我也很欣慰。是的,你说你这次写得很认真,我也觉得你写得很好,继续保持这份认真的状态吧!



优秀篇目(二) 

坐地日行八千里,宅家莫忘走亲戚

周子彤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日益发达的代步工具,抑或缺乏锻炼导致的健康问题?丰富多样的电子娱乐,还是逐渐涣散的双目?是坐可系天下的信息网络和热闹不再的乡镇,也是愈加疏远的情感。

     繁荣的城市天空下,是否看见某种情结的暗流涌动?科技的利润折射出当今越发严重的“断亲”现象,简而言之,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却远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渐渐不需依附于亲人的帮扶便能独立于世,加之在外形成的交际圈,亲缘关系便渐渐淡化了,而其于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社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内卷,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年轻人空闲时间缩短,剩下的时间只想“躺平”溺于互联网的海洋之中,便利的生活方式催生着青年人的惰性,变得疲于应付各种交际,成为“宅男宅女”,甚至“社恐”,连中国自古以来备受青睐的走亲戚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不受年轻人欢迎。

     那么,我们真的要忽视亲人关系的淡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背后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在迈进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途中,国家也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走亲戚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风俗文化。我们常说“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对于家的执念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家是支撑你我前进的动力源。曾经那些你如今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伸出过手,将你推向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对他们应常怀感恩之心,对亲人又怎可淡漠回应?浓浓的血脉亲情,不管身在何方都不能改变的生理亲缘关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回报也无需昂贵的礼品,只要抽出时间回家看看。与他们吃顿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大千世界,瞬息万变,枯草衰杨,青春易过。曾经意气风发的家人们渐渐老去,年少的我们茁壮茁壮成长,当我们也有了家庭时,或许才能真正体会中国人对走亲戚亘古不变的浓厚情结。那时,当初的宅男宅女们幼鸟长成,也许会再度热闹的那已平静许久,深埋着思念的清澈广阔的湖泊。


教师评语:本文能立足材料关键词,在对“断亲”、“宅”、“社恐”的评价中思考当代年轻人应如何辩证地认识自我与外部的人际关系,先从“断亲现象”“宅”“社恐”产生的根源入手,接着指出亲缘的重要性 ,思路层层挖掘,展示较好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语言,可圈可点,也是一大亮点。

优秀篇目(三)

摆脱亲缘之缚,树立多元关系

费奕铭

     社会的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生产力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也体现在人际关系的改变。“断亲”——直系亲属、长辈、同辈之间的互动频率降低乃至断绝,这才是青年一代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巨大变化。此种变化带来的不一定是坏处,在社会的变化下,出于生活本能需求的改变应该有所益处,但不可否认,这将是中国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关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曾指出,传统中国社会乡土性深重。乡里守望、邻里互助、某家村这种常见的以氏族为单位的村落比比皆是。这种亲缘关系在地缘上进一步加深,使得传统亲缘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同样的,这种乡土性带来的也有不利影响:当某家出了一位有出息的人时,攀附、或者记恨,就会在乡间弥漫,一种渴望发达却又记恨别家的情感因素会在亲缘之间进一步加深。“富在深山有远亲”就是这种典型代表。

     现代社会,将亲缘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学缘关系、地缘关系,但它们具有一种巨大的缺陷——时效性。这些关系可能会随着时间转移而淡化甚至消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的盛况很难出现了。但我绝非目光鄙薄之辈,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后者显然更为重要,有助于学业、事业的形成,能够真正有所帮助。

      我要说的远不止于此。与其寄希望于亲情唤醒效应,不如想想如何改变现状。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恐婚”“恐男”“恐女”,使青年人面对婚姻关系的建立充满着犹豫,“三孩”政策的推出加剧的这一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推动传统亲缘转型,构造多元社交网络——将工作、学业与亲戚相分隔,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维持合理的交流频率,这是对青年一代而言;学会接受社会的变革,接受新思想,将思想与时代接轨,充分尊重与理解变化,这是年长一辈应该做到的;保持彼此和谐,坚守社交界线,将重心从家族转入家庭,摆脱过去封建式大家庭的影响,接受新时代小型独立家庭的变迁,这种相互协调的亲缘交际,才是新时代应保留的多元式社交架构。 

      亲缘不再是束缚,而应该成为新时代青年人内心温暖的港湾。唯有如此,青年人才会想要成家,感受亲缘的力量,进而推动亲缘回归,从而走向正轨。

       社会的齿轮不会停歇,我们处于社会之中,随之而改变以适应社会需求。社交关系的改革亦如此,没有改变也不会有新生,摆脱亲缘之缚,树立多元关系,才是符合新时代人际交往的音律。


教师评语:作者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具有很强的审题能力,能联系《乡土中国》思考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亲缘理念,进而提出如何对待自己与外部的人际关系,层层递进,见解深刻。

范文欣赏:

自爱亦他爱,守已成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少不了“走亲戚”,亲友间关系热络。然而近年来的年轻一代却渐渐淡化了这一行为,引发“断亲现象”。同时亦有“宅”“社恐”等热词流行,打出“自爱”旗号。

    究其原因,“断亲现象”源于年轻一代在传统生活方式与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中选择了后者,他们不愿被传统习俗与观念束缚。再者,每逢亲戚聚会总要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问题及“教育”,给不少年轻人留下了心理阴影。更何况,几条微信和视频通话就能达到的沟通目的,年轻一代又何必如过往般“走亲戚”呢?

    现代人际交往的方式不仅体现于亲友间走动,还体现于“宅”“社恐”等热词。顾名思义,“宅”便是不外出,固守一隅的生活方式。然而“宅”真的是完全与外界断绝音讯吗?非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宅男宅女们可以在线上完成社交活动。“宅”的生活方式,如同从传统的“走亲友”准则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故而有人认为此皆出于自爱——“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始”,于是断绝外界来往、闭门不出成了“自爱”的方式。他们认为追求自我舒服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然而,这种“宅”只是面对现实人际交往压力的逃避。不愿与世界坦诚相待的姿态,并非陶潜般远离车马喧嚣"修篱种菊”的生活追求。正如“社恐”一词,本质是无力于应对人际交往,便擅自加上“病症”特性为自己的逃避安上合理的个性外衣。“宅”在保护人远离社交伤害与压力之时,同样也剥离了人真实相处的悲欢感悟,如同阻隔了感官的功用。

    真正的自爱并非只专于自身,而是给予自己独立而完整地生活的能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际交往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不可否认,年轻人在面对人际交往时会面临诸多压力,且有互联网这线上“舒适圈”随时诱惑人逃避,但年轻一代亦应认识到“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维持亲友间的走动来往不只限于传统习俗,亦是珍惜那份阖家团聚一起吃饭唠嗑的温暖;我们走出“社恐”标签去面对人际交往是想更真实触碰人与人间的羁绊。矛盾与吵架不应成为退缩的理由,主动开放自己才能收获更多真情与勇气。

    “自爱”不仅仅是对自我的爱,更有关照联结他人的爱。自爱是在追求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时,以对他人,对世界更真切的体悟来丰盈人生经历,也是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方式。以小我共促温暖。

     “爱人者,人恒爱之。”以自爱成就自己,亦以他爱完善自身,成就大家。

阅读 2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