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在夜色中的铁轨穿行,车内喧嚣嘈杂,车外却是一片静寂。渐而可见车水马龙,城市中的流光溢彩。火车停下,我离开站台,终于踏上了这块从未涉足的土地,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登月第一人的那句名言,我想: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友谊的一大步。
站台外是众多的摩的,他们热情地招呼游客,想要达成一笔买卖。如果说旅游与迁徙是人类的本能,那么这种奔波则纯粹是生活的无奈了。我们手中拎着箱子,摩托不是合适的交通工具,所以并没有人与我们谈话。当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时,我只能想象这是对远道而来的外乡人的热烈欢迎。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军哥的爱人—-阿秒。之前我只见过她的照片,这时又是夜晚,我担心认不出她来。那时,我们仿佛身处黑暗的孤岛上,等待救援的小船。终于,这个照片中的人物从昏暗的路灯下走出,她像一座灯塔,将我们指向了一个温暖的家。
军哥的脸比以前更加红润,皱纹也比以前明显。记忆里他有点早熟,面相嫌老,可与如今相比,那时还算保留着稚气。天气炎热,他露出的肚子比以前更加圆润,白花花的肚皮紧致细腻,没有一丝褶皱,像一只充满气的皮球。在这座城市里,他有了新的身份,大多数人口中的军哥,爱人口中的胖墩,朋友之间自嘲为“未来的教育部部长”,然而他的头发如同大学时一样茂密,发型依旧精干,爱好嘲讽的说话风格一如既往。一旁的阿秒有着典型南方姑娘的特征,更准确来说,是广东姑娘的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造就了人的精神风貌迥然不同,甚而是体貌特征的差异。我很难总结出广东姑娘的特征,但就后来几天遇见的男女老少而言,我发现她们很少有特别胖的体型,我猜想与这里独特的饮食习惯有关。此外,她们略带有粤语口音的普通话,更凸显了她们的与众不同。
为了犒劳我们,胖墩将我们带到一所当地有名的茶楼,品尝地道的广东茶点,不知这顿算是晚饭还是夜宵了。茶楼的名字很是气派,冠以“中华”二字。走进里面,装修也算精致。一个大厅里摆了几十张桌子,坐满了食客,服务员往来络绎不绝。我们刚坐下,胖墩便展示他泡茶的功夫来。北方人也喝茶,但以煮茶的方法,茶味极浓。南方人采用开水泡,入口清淡。显然,胖墩展示他在南方学的手艺。桌上有个取水机,他将水壶装满水后,煮沸,接着将茶叶放入砂壶中,并加入白糖。沸水倒入砂壶中后,茶叶立刻舒展开来,空气中氤氲着淡雅的茶香。第一遍倒出的茶水用来洗杯子,同时去掉杂质,第二遍的茶水色泽更加澄净,像薄至透明的翡翠。
但是,火车上难以下咽的饭菜以及一天没正常进食的我,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美味的粤菜。不像川菜那样风靡全国,粤菜在我生活的地方很难尝到,在此之前,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一二。可是一道美食,需色香味俱全,通过图片,你只知道了三分之一而已,因此亲自品尝才能真正了解美食的魅力。
饭后闲坐,我望向其他桌上的客人,他们谈笑风生,举止从容淡定,神情中是对人生的坦然与释怀。这里的人大都是来吃夜宵的,从他们夜宵的菜谱上,就知道广东人如何享受生活了。他们为何能摆脱一顿三餐的约束,将时间进行更精细地划分呢?因为他们热爱生活,同时他们也懂得生活。
“鲜”大概是客家菜的一个特色,是客家人独特的味觉追求。万绿湖旁有许多特色饭店,我们游玩万绿湖后便来品尝湖里鲜美的鱼。优质的水源以及广袤的水域面积让湖中的鱼虾更美味。一盘湖鱼红烧,盘中有4种不同的鱼,不同的鱼肉口感略有差异,但自身的鲜味却合二为一,让食客大呼过瘾。离别前几日,胖墩挑选了一家海鲜馆。在馆中,我见到了许多说不出名字的鱼虾等,有比普通龙虾大上几十倍的虾,有奇形怪状的鱼,还有闻所未闻的贝类等,这不禁让我产生错觉,这不是一家饭店,而是一座海洋生物博物馆。胖墩挑选了一个包间,环境整洁,设施齐全,我甚为满意,胖墩却不满足,承诺下次来要请我去VIP房间,这个承诺我在此记下,以便将来作为凭证。
来到广东,除了海鲜让人陶醉外,必不能少特色的饭,如煲仔饭。煲仔饭是煲出来的,用一个饭碗大小的砂锅,加入生米,现做现煲,因此,吃一顿煲仔饭是需要时间等待。然而,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当做好的煲仔饭带着火后的余温来到你面前,打开的那一刹那,饭香与菜香扑鼻而来。火能够让两块铁融为一体,更能让不同的食材融合。米饭粒粒饱满,菜汁流入饭中,使得每一勺入口的米饭都迸发出菜香。余温烤出的锅巴,既不焦,也不糊,脆巴巴的,让米饭的口感更加有嚼劲。煲仔饭做法不变,变得是搭配的菜。有叉烧的,也有烤鸭。叉烧是广东的特色菜,我品尝的第一份煲仔饭便是它。叉烧原料采用的是腌制后的猪肉,采取火烤的方式,烤出肉中的油脂,香味四溢,色泽鲜明,入口软嫩多汁。
繁杂的食物加工方式是高超技艺的体现,然而大道至简,有时候,简单的食材与做法同样匠心独具,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广东的特色—-肠粉。
古街里小吃最多,各种食物的味道争相散发,互相交融,不断升腾,弥漫在热闹的空气里。耳边萦绕的是店员的叫卖声、食客的谈话声、食物的咀嚼声。仿佛眼前的喧嚣是精心布置的电影场景,所有的人都事先约好,从城市的不同角落涌向这座古街,赶走这里的夜。幸而人只有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与一个嘴巴,否则这将是灾难的现场。
进入店内,我们找了靠窗的一处坐下。此刻店内并没有满客,阿喵对此解释:对于当地人,十点多吃夜宵算早了。为我们服务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应该还在上学的年纪。我们点了这里的招牌—-肠粉。肠粉是以米浆做成,呈透明状,形如猪肠,整齐摆放在盘里,外加生抽等调味,味道清淡爽口。在炎热的夏夜,点一份肠粉,口中清凉,燥热的心立刻就能平静下来。不过,对于我们四个人而言,一份是不够的。
从察记离开后,我们坐车回家。路上,我望着车窗外的场景,若有所思。路灯下忙碌的身影,去往不同的方向,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人生,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因为他们喝的是一江水,尝的是一家菜。中国人特别注重餐桌上感情的培养,而如果连桌上的菜都寻不到共同喜好,那么这样的感情也是脆弱的。我们极其看中味觉的认同。远离家乡、多年漂泊的游子,不在乎住怎样的房子,交何地的朋友,最为关键的是,品尝家乡味道的菜。虽是粗茶淡饭,却也有难以抑制的感动,所有的记忆都能够被立马唤起。
监制:雷军
阅读 15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