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要先进更要转化为实践
当前,我们普遍重视对先进教育理念的研究和把握。但是,将这些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特别是结合各自学校实际进行创新、融合,并形成学校文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口号有了、墙上的标语有了,如何让每一名教师的心里都有,如何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为教师的动力,还需要日复一日的真抓实干。对学校来讲,需将关注外延转向内涵发展,建立基于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一项一项的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概念模式:是生发而不是制造出来的
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有的学校概念性、模式性的提法不少,几乎每所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乃至几个诸如“**型课堂”、“3+2管理模式”等大而化之,追求整齐划一的口号。不可否认,水到渠成的经验可以总结推广,可以推介共享。但是人为的制造概念,追求“热闹”,渲染气氛,就与教育的初衷和追求南辕北辙了。丰子恺漫画《某种教育》的讽刺意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其深刻意义。
动力活力:给教师足够的育人自主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心理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范畴内,所作所为都是期待自主、不想被打扰的。培生公司公布的全球教育排行榜,芬兰位列榜首,其上榜理由第一条就是:赋予教师课程自主权。芬兰教师可灵活应用教材,自行决定怎么教学生,包括全权主导教学进度。我们讲课程领导力,目的是让校长尊重课堂教学规律,理解课程设置,并不是取代教师,把教师变为亦步亦趋的执行者。课堂应当是教师自主的空间,不要动不动就冲到课堂一线去指挥,少一些“推门听课”。
学生食宿:吃好住好才能学好
对于学校来讲,后勤服务“相当”重要。“仓禀实而知礼节”。对孩子们来讲,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段,营养跟不上、休息不好,身体健康都没了,还谈什么成绩和升学?每年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评价,历年来最低的指标就是“后勤服务水平”。学生体质不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家长和社会自然不会满意。让孩子吃好、住好,确实需要我们的校长们更加用心、多多上心了。
校长办公室:体现着境界和追求
校长办公室的布置,代表着校长的境界追求。办公室里有多少书,都是些什么书,是和教育相关的书籍,还是热门、流行的“快餐书”?其整体格局与摆布,是外向式的便于同师生交流,还是封闭式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其他学校干部或教师进入校长办公室后的表现如何?是随意的“拉家常”式交流,还是战战兢兢地汇报?办公室的总面积有多大?装修如何?这些都能从侧面说明校长在追求什么,起什么样的示范,靠什么来统领学校。
校本课程:不能浅尝辄止
很多学校都有数量众多的校本“课程”。此处之所以在此处将课程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课程,属于尚需筛选、打磨的初级产品。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教学场景、事件、活动,都能成为课程。因此,对待校本课程,不要仅停留在开发状态,要升华、凝练,发挥出课程的效力。不要贪大求全,滥竽充数,要静下心来一门一门的研究、琢磨。哪些背后蕴含着重大价值,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导向作用,哪些只是哗众取宠;哪些受到师生喜欢,哪些则是被动应付…,都要搞清楚、弄明白,不要随意冠以课程的名义费时费力。
小事小节:细微之处见分晓
一队学生向我们走过来,有几个问好的?我们停下来回应了没有?校园建设的郁郁葱葱、花草虫鱼样样俱全,但是草丛里、拐角处,有没有烟头?有没有纸屑?教师的办公室是否整齐?教师状态是否奋发有为?……比如,有一所学校宿舍楼下边,晒着学生的被子,因为刮风的原因,有些被子掉在了地上。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被子掉在地上无人打理,心里作何感想?学校宿舍管理员该不该主动承担此项责任?由此可见,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应当畅树,自觉摒弃大而化之的管理方式。
对标学习:不能简单嫁接和复制
有的学校从外地学习了一套所谓的“经验”,回来后就照着葫芦画瓢,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的则打着创新的幌子,另起炉灶,朝令夕改,让师生无所适从。每一所学校的成长,都离不开自身的传承、本地文化的长期侵润。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切实际的照搬照抄,难免带来水土不服。见贤思齐,但不能见异思迁。对先进经验、成熟做法,可以学习、借鉴,仅靠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
如何决策:警惕校园里的“元芳体”
《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常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总是“大人,我觉得此事必有蹊跷”,这被网友戏称为“元芳体”。透过这种元芳体,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猴子”还是背在了“狄大人”身上。在同学校教师交流时发现,有的学校教师言必称“校长说”,事无巨细均由校长裁定,而其他干部、教师都是执行者,即便遇到决策机会,也只是靠“元芳体”含糊混过,一切听凭校长裁决。这种文化下,校长在不经意间背上越来越多的“猴子”,承担了过多不必要、越位的“决策”。谁的猴子谁来背。李希贵校长指出:你一定要记住的是,当他离开你办公室的时候,一定要同时让他背走他那只“猴子”。只有减少“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才能增加自己支配的时间。
评价机制:尺子都在师生心里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干的好不好,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外在的荣誉“标签”,形形色色的示范校招牌,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能关门办教育,更不能人云亦云办教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不必顾虑太多,公道自在人心。
守牢底线:有强烈的底线意识
办好一所学校,还是要把常规管理放在首位。比如,违规办学出现问题,再多的创新也抵消不过。办学要有底线,这条底线就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包括规范办学、廉洁从政、师德师风、民主公开等等。实际上,无论一个人还是一项事业,都需要清楚无误的明白“底线”,并自觉遵守,否则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根基。
知行合一:说清,更要做实
既有思想,又勇于实践,“做”胜于“说”,是评价一名教育管理者的重要标准。我们不仅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前瞻、符合教育规律,更要看是否贴近实际、是否得到教职工认可以及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程度。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教育作为一份培养未来人才的事业,最需要踏踏实实的创新探索,将落实进行到底。
来源:井光进 井观居 2023-02-26 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