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一首长歌行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密码,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知不觉我们告别了温暖的家园,同时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河大校园,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培训不是展示我们的舞台,而是让我们变得更优秀的平台。2023年2月26日走进河南大学“省培计划(义薄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室。此刻的我们有自豪、有感恩、有激动更有期盼,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用最热烈的掌声,对给予我们宝贵机会的河大教育学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下内容来自河南大学官网: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为林伯襄先生,校园选建于河南贡院 旧址之上。后历经 中州大学 、国立开封中山大学 ( 又称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省立河南大学 等阶段 ,1942年升格为 国立河南大学 。 1952年院系调整 ,部分院系或独立建校或并入兄弟高校,校本部更名为 河南师范学院 。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 河南大学 校名。 2008年10月,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7年9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学校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0年来,学校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和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培养70多万名各类人才,为教育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突出贡献。这是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研究院 副院长刘学军介绍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刘先锋老师谆谆教导我们: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耕耘者。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
走进河大门,就是河大人,让我们与河南大学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成长。
今天下午来到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一座四柱三开间的牌楼式建筑,1936年10月,南大门落成。学校的精、气、神弥散其中,形与神高度统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以柳体金字镌刻在大门内侧的门楣之上,让师生时刻铭记于心、践之于行。这里是河南贡院旧址所在地,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画上句号,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写下悲壮和自豪,这里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正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扬帆远航。
一座历史博物馆,一所氤氲着浓郁书香的百年学府,扎根在开封这座幽静的八朝古都,大师灿若星辰,学子纷至沓来,流风余韵,延绵不绝,入选“中国最美大学”排行榜。一幢幢厚重的典雅建筑,串联起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中原大地第一个派遣留学生的桥梁与窗口,1919年,6号楼建成并投入使用。6号楼中西合璧、稳重优雅,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应邀来校讲学。发表《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
1921年至1926年,6栋东斋房和2栋西斋房相继建成。绿树丛中的东西十二斋房,如同琴键一般,在明伦校区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两侧井然排列。顺着斋房望去,中轴线西侧的中部,7号楼色彩明丽、高大醒目。
1925年建成的7号楼,既完美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巧妙结合了西洋建筑的浪漫元素,粗壮有力的塔斯干式壁柱、古朴精致的塔状气楼、难得一见的重檐歇山顶、美轮美奂的透雕挂落、灵动活泼的木刻雀替等。
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见到7号楼时,大加赞赏。
1934年12月,在校园南北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的交会点上,一座占地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13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大礼堂建成。大礼堂设计之精美、质量之高国内罕见,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1937年9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率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来到河南大学,与“怒吼歌咏队”联袂登台,在大礼堂唱响抗日救亡的激昂悲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校之初,学校便广揽名师,广纳贤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经济学家罗章龙、化学家李俊甫、社会活动家潘梓年、物理学家朱自强、“两弹一星”功臣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曾在这里辛勤耕耘。
大师如林、群星璀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