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路上,研学促成长 ——郑州龙门实验学校 “探黄河·越古今”地理研学实践活动

snow
创建于2023-02-26
阅读 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问不限于课本,课堂不止于教室。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提升实践能力,2023年2月25日,郑州龙门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了“探黄河·越古今”地理研学实践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走近黄河,触摸母亲河的脉搏,用心灵感受深厚的黄河文化,用行动守护美丽家园。

       本次研学践行“灵信慧达”的龙教育理念,通过研学实践让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生活,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合作、探究,以情感、思考、行动促认知,做到情景交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更好的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在此理念指导下,本次研学实践活动共设置三个站点:第一站:黄河博物馆—探寻黄河文明之源;第二站:花园口水文站—了解黄河水文信息;第三站:黄河文化公园—聆听黄河文化故事。

       身未动,心已远。早上八点半,参与研学的师生齐聚郑州龙门实验学校长安校区举行研学开营仪式。总教官首先介绍本次研学随行教官并明确安全注意事项,接着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刘芳向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王朋朋授旗,宣告郑州龙门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探黄河·越古今”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分乘三辆大巴,浩浩荡荡向目的地出发。

    刘芳主任向王朋朋主任授旗

    出发前合影

    第一站:黄河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是万里黄河的一个缩影,是一座黄河知识宝库。馆内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题,展示了母亲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分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五个展区。

    王朋朋主任在黄河博物馆门口介绍博物馆概况

       第一展区流域地理观察黄河发源地、注入地、长度、形态等地理特征,将所学知识实地重现,内化于心。第二展区民族摇篮解析逐水而居的意义,感悟黄河悠久灿烂的文化。第三展区千秋治河了解黄河水患危机。第四展区治河新篇领略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新成就。黄河水滋养着中华儿女,黄河博物馆承载着不变的民族精神。

    李文文老师讲解治河过程

    陈明雪老师讲解治河成就

    黄河博物馆合影

    第二站:花园口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进入下游平原的第一站,也是黄河上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职责使命,使它成为黄河下游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的前沿阵地。

      水文站气象园内矗立雨量器等气象观测仪器,在水文站工作人员和随行老师带领下,学生观察雨量器等观测仪器,了解工作原理。随后在室内水文展厅了解黄河水文观测历史和建设成就,在防汛前言指挥室中聆听中国水资源现状。

    魏丽星老师讲解黄河水文特征

    水文展厅中学生观察黄河流域模型

    防汛前言指挥室中学生了解水文职工工作场景

    花园口水文站合影

    第三站:黄河文化公园

       黄河文化公园的地理特征非常独特,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大平原的起点,也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

       学生整齐列队漫步在公园内,首先参观临河广场,在讲解员介绍中远望三座不同时期建造的黄河桥,感悟交通变革和黄河治理成就。

    临河广场合影

       穿过林荫小道,来到黄河地质博物馆。在这里,聆听黄土成因和地质变迁;走进窑洞,体验黄土文化。

    邢培利老师在地质博物馆前介绍博物馆概况

    郜仁美老师讲解黄土的成因

       拾级而上,前往邙山提灌站,实地观察“引黄入郑”水利工程。粗大的吸水管每天将大量黄河水输送至郑州 ,对郑州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最后来到炎黄广场,细数炎黄塑像之下气势恢宏的百位中华历史名人像,全体师生在宽敞的炎黄广场次第排列摆成黄河“几”字形态,向黄河母亲河致敬。

    炎黄广场合照

    黄河“几”形态

       殷红的落日余晖照在西山,研学之旅也即将结束。孩子们带着一路收获和一路欢笑平安返校。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棒的课堂在脚下。最好的自己在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收获,一路欢乐,一路成长,孩子们用实践丰富知识,用脚步丈量大地,研学旅行,让知识变得更加真实有温度,让课堂变得更加广阔有趣味。期待下一次研学之旅!

阅读 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