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回龙场
唐明强
一九三四年,中央红军由于受“左”倾路线领导者的错误指挥,造成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经过顽强苦战,先后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来到湘黔交界的通道县境。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央红军一举攻克黎平县城。十五日,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一、九军团)击溃驻守锦屏县铜鼓(老锦屏)的黔军十五团,占领该城。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县城召开会议。十八日,政治局会议决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川黔边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十九日,朱德、周恩来签署了《军委为执行黎平会议作出的行动部署》的决定,规定了中央红军于十二月底,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部辖红一师、红十五师,红九军团为右路纵队占领施秉、余庆。中央机关、干部团为中路纵队,抽红一军团之红二师作前锋渡江界河,由刘伯承、张云逸指挥,红五军团跟进其后。彭德怀、杨尚昆率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占领黄平县后,经瓮安,突破孙家渡、茶山关一线。
挥师余庆 进军黔北
黎平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在新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进军。
十二月二十七日,红军先头主力部队红一军团一师奉令抢占余庆。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红军经施余大道,从铜鼓过大岭下沙子坡,源源不断地进入余庆县城,驻余庆县城的王家烈部宋华轩团溃散向遵义方向逃窜。此时,国民政府余庆县长王天生率地方武装正在乌江北岸布防,留守县府的几个科长早已逃散;土豪劣绅纷纷躲藏,红军不费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县城。红军驻进县城,一边将部队布置到城郊各乡村打土豪、筹集粮草,分发财物的活动;一边轰轰烈烈地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展开社会调查,很快就摸清了余庆各阶层的基本情况。
下午,红军侦查连在李连长的带领下,经小腮赶到龙溪宿营。第二天早上,李连长带一个排从龙溪经凉风哨到乌江南岸。乌江两岸悬崖绝壁,好似刀削斧劈,江宽水急,波涛汹涌。红军一到江边,到处可见敌人刚修的工事,只是没有发现敌人的目标。为了摸清北岸敌情,李连长用手枪向北岸放了几枪试探。顿时,对岸的敌人从几处暗堡开枪向红军还击。李连长在摸清对岸有敌防守后,一边指挥士兵继续侦查敌人火力点,一边派人沿河搜寻渡江船只。寻船战士顺江南岸,上下行走了数十里,都没有找到渡船,当晚又赶回龙溪宿营,并向驻扎在余庆的红一军团一师汇报了乌江的情况。当天,红一军团一师在县城万寿宫(现余庆中学大门处)召开了全师连级以上干部会议。由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报告了出征以来的军政工作,分析形势,传达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精神,提出“打到遵义去,创建新的苏区”,会上还作了抢渡乌江,保证全军顺利到达遵义的动员报告。
突破乌江 北上遵义
十二月三十日,红一师从余庆出发来到乌江边。并分头在袁家渡、梁家渡、马骡度、回龙渡等渡口再三进行火力侦查。敌发现红军就开枪射击,双方进行了一阵又一阵的隔江枪战。红军又在沿江寻找了一整天渡船,一无所获,部队只好囤积岩门一带(今乌江南岸的乌江村、红渡村地域)。
十二月三十一日,红军在岩门附近找到当地老船工安清和,向他宣传红军为穷人打天下,为干人翻身求解放,打倒贵州军阀王家烈等革命道理。安清和在红军的教育和启发下,当即表示为红军渡江出主意,想办法。傍晚时分,安清和与七名红军战士不顾严寒,跃入激流中偷渡过江。约二十分钟,敌人拖过去沉入江底的三只小木船被安清和红军战士拖回了南岸。但因水急浪高,敌人火力密集,几次强渡都未成功。同日,一军团军团部及十五师移驻龙溪、凉风哨,九军团驻余庆县城。红一师屯集江边岩门一带。
元月一日,红一师部队从清晨到中午,冒雨在袁家渡、梁家渡、回龙渡等各渡口点实施强渡,并在回龙场等地用大炮向对岸敌军进行轰击。强渡乌江不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人为的困难。在鱼子塘至老渡口北岸的万式炯部队的刘彬如一个营据守在余家沟两边山头,用强大的火力直接控制两渡口之间的江面。如果直接架桥强渡,对红军非常的不利。因此,白天红军采取强攻的办法,炮兵在水车山下沿向敌阵地猛烈轰击,使炮弹在敌人前沿阵地野猪塘山头上的战壕里落地开花。红军左右两侧阵地上的机枪、步枪一齐吼叫起来,使敌军一片混乱,退至余家沟后侧,不敢靠近江边。
正当师长李聚奎、政委黄苏等冥思苦想渡江办法时,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在江边实地察看地形。杨得志突然向江中一指,说:“黎林,有办法啦。”江中有一根经几翻沉浮后仍漂浮在江面上的竹竿,让杨得志突然想出了扎竹筏的办法。老船工安清和和赵子云也说扎竹筏的办法很好。于是在激烈的枪炮掩护下,红军工兵、步兵在乌江附近的村庄加紧收集竹子、木材、绳索、箩筐等物资,还撤掉岩门下屯一座城隍庙的木方、板子,并在下屯杨诚斋家砍得斑竹二千余棵,很快传送到老渡口江边,紧张地编制着竹筏。敌人得知红军在赶扎竹筏,便疯狂地向扎筏的地方扫射,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在红军阵地上,只见石头上火星直冒,江中也冒起团团火光。紧急之下,红军轻重机枪齐发,向敌展开猛烈还击,很快就掩护扎竹筏的红军转移到密林中隐蔽作业。
一月二日,经过一昼夜的紧张奋战,十多艘竹筏扎成功了。为了牢固保险,当地群众建议,竹筏由竹竿、树枝叉、木板和竹竿四个层面构成,加上扶手,当时战士们称为“五保险船”。下午、红军为了迷惑敌人,停止了对敌射击。敌见红军停止射击,又偷偷回到战壕里,时不时的向红军阵地打冷枪。
根据群众和老船工建议,红军选定在老渡口之上游约三百米处鱼子塘渡口作为强渡乌江突破口。那里江面狭窄,激流汹涌,历来很少有人过渡,敌人江防相对薄弱。师部决定由一团作前锋,三团火力配合,二团同时在其他渡口佯攻渡江。
天渐渐黑了,细雨蒙蒙。李聚奎师长和杨得志团长从一团前卫营挑了八名熟悉水性的战士,配足弹药,决定由他们先行试渡,由连长熊尚林具体指挥。竹筏由十几名战士搬下浅滩的水里,八名战士跳上了竹筏,并约定竹筏到对岸后,鸣枪两声,以作联络。
竹筏缓缓地离开浅滩,敌人的枪声时不时的响着,江水一浪接着一浪,旋涡一个连着一个,竹筏艰难地前进约五十米,个个目不转睛盯着江心的竹筏。瞬间,大家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竹筏在江中翻簸,并随着汹涌的江水冲向下游,卷入了旋涡。
在这紧要关头,老船工赵子云根据几十年的摆渡经验,建议改在鱼子塘渡之下水流平缓一点的地方,先把竹筏划到对面的野猪塘岩脚下,再顺流划到回水处,即可沿壁登岸。
天已黑尽,雨不停地下着,又一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筏,被红军战士抬到鱼子塘渡口江边。
这次强渡,师长、团长把继续渡江任务交给了一营营长孙继先。虽然刚才试渡未成功,但战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纷纷向营长请求任务,一时间,平静的江边又开始活跃起来,孙继先营长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大家,然后从请求任务的一团和三团战士中挑选了十二名同志,按老船工赵子云的指点,将竹筏下水地点由原来的地方换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同时筏上又安上几个扶手,并由老船工赵子云亲自撑渡。
竹筏划到激流边,老船工赵子云一声令下,“撑!”他们将槁杆合力向石壁猛力一抵,竹筏像箭似的随着激流直奔而下。赵子云叫战士奋力拨水,竹筏逐渐向北,进入水流回旋地带,经过一小时的努力,这一只竹筏终于顺利靠岸。上岸的红军迅速分散,各找掩体,并朝天“叭叭”放了两枪。
早已准备在岸边的另一只竹筏,在杨得志团长的命令下又出动了。一筏,又一筏,再一筏地抢渡,不到两个小时,一个连的红军战士就强渡到了对岸。过江的红军由赵子云领路,在山涧、小溪、深谷的乱石间匍匐前进。约二十分钟的黑夜行动,摸到了守敌左右两侧和上方。突然,“冲呀!”“杀呀!”吼声震天。敌人如梦初醒,一片惊呼:“红军过江了!”“天兵来啦!”敌人不知红军从何而降,丢盔弃甲,仓惶逃走。与此同时,红军在新、老渡口的机炮齐发,枪声怒吼,王家岩、构林坳等守敌阵地上,颗颗炮弹落地开花,使敌营长吴子云闻风丧胆,忙令所部退至洋锡坝、野猪塘、秦家沟等地,并迅即向箐口、湄潭、凤冈方向逃窜。
紧接着,新、老渡口,灯火通明,水声、枪声、炮声、冲杀声,震慑着乌江峡谷。 红一师一团在老渡口把早已准备好的竹筏将两头系上绳子来回拉渡,新渡口的渡江红军也用三只木船摆渡,直至一月三日上午十一点钟,红一师一团才全部渡过乌江。为了使驻扎在岩门、凉风、龙溪、县城的大部队迅速渡过乌江,红一师工兵在岩门老渡口赶架浮桥,将摆渡的竹筏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一端紧紧地固定在岸边的巨石上,顺江浮在江面上,在筏子靠上游的一端系上绳子,慢慢放松拉绳,江水将浮桥推送北岸,再固定在巨石上,形同“蜈蚣”,故称蜈蚣筏。随后铺上木板,一条横跨乌江南北的浮桥架成了。当地群众见红军不到两个小时就架成了浮桥,称赞红军架桥的法子真妙。
浮桥搭成,全军一片欢声雷动,兴高采烈,军团领导立即组织部队渡江,命令渡江部队以先后到达乌江边为序,依次上桥。先到达的部队,虽然江岸悬陡,路小人多,即使在夜间,秩序井然。当时渡口两岸烧起熊熊大火,照得江岸一片通红,使红一军团和九军团浩浩荡荡,顺利通过浮桥。大部队过桥后,工兵砍断浮桥,敌人追到江边,只能望江兴叹!
从回龙渡过江的红军,迅速占领箐口,在敖溪的国民党驻军欧团及余庆县县长王天生设置的临时办公处的守敌,一片惊恐,纷纷躲藏,如鸟飞兽散。占领箐口的红军,一部分经敖溪从龙家、阳仙峰等地向湄潭前进,另一部分通过松烟、二龙等地进入湄潭县境。行进中的红军,在龙家镇和松烟镇收到当地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热烈欢迎。当红军前卫侦查部队进入龙家镇街上,下街的陈国良(教师)、唐银臣(木工)、杨南宣(商人)、刘龛司(宗教人员)等人筹资买物书写“欢迎朱毛二主席!”的大幅标语,贴在龙家街上的围墙上。他们四人与众多前来欢迎红军的群众,站在街头两旁放鞭炮迎接红军进街。走在部队前头的红军首长向群众频频招手致意,并关心地劝道:“老乡,不要放鞭炮了,浪费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红军部队经龙家街上一整天,连屋檐脚都没靠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群众一草一木,当地群众至今津津乐道,赞颂不已。
路经松烟的红军,同样得到街上许多群众的欢迎,冉吉斋、但前刚、黄敬之、张太合等鸣放鞭炮迎接红军。路过松烟的红军一部分继续朝湄潭方向前进,一部分住在当时的镇公所,宣传红军主张,发动群众起来打土豪。元月六日,中央红军全部离开余庆县境(在我县前后达十天),进入湄潭,北上遵义。
唐明强 撰
参阅资料:《贵州档案史料》、《红军在贵州的日日夜夜》、杨得志《突破乌江天险》、《肖锋日记》、肖锋《占余庆》,余庆县党史办编《红军三过余庆》及网络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