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考古人对于楚国都城的探索不可谓不执著,但连续四十余年的发掘只确定了荆州纪南城是楚国战国早中期的都城,当阳季家湖乃至楚皇城可能是春秋中期以后的都城,更早时期的楚国都城难以考察,而万福垴遗址的发现给了学者们一针强心剂。
1.万福垴遗址位于宜昌市【曾经是枝江市】白洋工业园区,长江左岸的一级台地上, 南与宜都市隔江相望,万福垴聚落形成于西周早期偏晚,其社会等级较高。西周中晚期阶段,这里曾经有过高等级的社会活动。万福垴的繁盛时期是在春秋早期,但其社会等级并未提高,并在春秋中期时被废弃。 文化内涵丰富, 占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
2.其中陶器发现最多,发现有窑炉,在烧制陶器时窑炉内放置陶器数量较多, 并有专门从事生产烧制陶器的窑工;窑烧制时间较长, 很可能已经有了批量的生产,①②最早的是西周早期的万福垴G7陶器,发现了觚形尊和豆的陶片,其中粗柄宽盘豆盘外侧一周凸起8个乳突状涡纹
可能具有礼器的性质,模仿西周早期燕国蚌饰漆豆【螺钿】的做法,也类似西周早期的青铜涡纹豆
②到了西周晚期,主要有鬲、罐、豆
还有鼎、釜、簋、瓮、滤盉等,同时期襄樊至宜城地区一带陶器也是多红陶,绳纹较细,器类以长方体的瘪裆鬲为主体
可以证明在较早阶段与关中地区周文化面貌一致,在春秋早期之后逐步摆脱周文化的发展轨迹,并演变为我们所知的楚文,在沮漳河附近区域的宜昌万福垴、江陵梅槐桥乃至秭归庙坪等地点,不仅体现了西周中晚期楚文化重心靠近长江沿线,同时这一文化完全不同于该地区前序的、商末周初的周梁玉桥文化,可见楚文化的中原周文化源头。
③春秋早期主要器类有鬲、豆、瓮、釜、簋、罐、滤盉等,春秋中期新出现了甗、尊、钵等
其中簋、尊的出现最引人瞩目,陶尊和陶簋单一出现的情况也比较少。大多数遗址中往往只有簋, 而尊较少见,万福垴遗址出土的仿铜陶礼器簋和尊, 不仅仅反映出制陶工艺, 也显示出该遗址的等级较高。
【盉,觯,簋】
该遗址出土了4件磨光黑皮陶器, 其中包括3件磨光黑皮陶鬲, 1件磨光黑皮陶罐 , 黑皮陶有泥质和夹细砂两种, 主要器形有簋、豆、尊、觯、器盖和鬲的颈部、折肩罐的肩部。磨光黑陶主要是在陶器胚体大半干的时候, 用光滑的工具在坯体打磨, 和现代的抛光技艺相似, 然后再按照构想的纹饰打磨出不同的纹饰, 如条纹、波浪纹、放射纹等。 磨光黑皮陶在该时期属于比较高级的陶器, 仅在陶器制造业特别发达繁荣的地方出现。万福垴遗址从侧面揭示出该遗址的楚人就已经掌握到较先进的陶器制作工艺。
【黑陶罍】
3.万福垴遗址还发现了青铜器,①代表性的是万福垴西周中晚期鸟纹鼎修复后通高39厘米,形体高大。该鼎具有较为典型的中原文化装饰特征,鸟纹长而回卷的歧尾与回顾的鸟首形成近似其后窃曲纹。
鼎的器形多有长江流域特征如耳部外弧的器形,与江淮青铜器的传统特征一致,是中原王朝政治中心在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结合的产物。
②乐器以万福垴甬钟为代表,发现12件,装饰略有差异。分为三型:大部分未形成钲、篆之间的线状间隔,而是使用乳钉、凹带隔栏,特别是在右鼓都没有标示的动物形装饰,具有原始性的一面
与楚公逆钟、楚公钟组成了反映了西周时期楚国甬钟的发展脉络,由早及晚的序列是万福垴钟、楚公逆钟、楚公钟。较早的甬钟多见细乳钉、圆圈点装饰这种更早见于商末周初长江流域的铙,展现了西周甬钟起源于长江流域。
而西周晚期甬钟往往以阳带的凸线形成钲、篆隔栏,并多饰云纹、窃曲纹和夔龙纹,比如楚公逆和楚公钟与历史文献所载楚公的对位,分别是楚君熊鄂及其子楚若敖
【宜昌博物馆藏西周时期的楚季铜甬钟,12件编钟中的一件,楚季在万福垴将这件乐钟“献祭”给了去世的楚国国君】
总的来说,万福垴甬钟、楚公逆甬钟都具有典型长江流域区域文化背景,而楚公钟虽然接近中原文化西周晚期甬钟特点,但鼓部云纹也依然有着长江流域的地域印记。
【1.万福垴钟2.楚公逆钟3.楚公钟】
③兵器仅发现柳叶形短剑,和斑点纹三角形援的楚公戈一样,从文化传承上说,斑点纹等不规则平纹从构图到技术,都非中原文化传统,在巴蜀地区一直流行
【湖南楚公戈】
4.人民生活
长江沿岸的遗址不出意外的发现了网坠,其上特意凿成的凹槽主要的作用是防止激流的长江水冲走网坠。证明了该地区的古先民们多有从事渔业活动的事实, 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文明交汇
①万福垴处于山地与平原过渡、河道交汇之地,有来自淮河中上游地区的单把盉,还有来自鄂东地区大路铺文化的条形镂孔装饰的豆,有来自三峡地区乃至巴蜀的网格纹鼎、罐形簋、柳叶形短剑
在两周之际前后,沿长江干流形成有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万福垴遗址在这些交流活动中至少具有中间环节的作用
②最令人惊讶的是2016年发掘的M8中发现了玻璃制品的先驱-费昂斯(釉砂)一种原料与外观都类似玻璃的材料,一般是用细磨石英颗粒或石英砂,搀和少量的碱水,塑成一定形状之后,加热到900 ℃左右而制成。表面二氧化硅在碱助熔剂的帮助下熔融之后,形成薄薄一层光亮的釉层,但是内部石英颗粒并没有熔融,仍保持晶体状态,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埃及,年代约6000年前。
【4000年前的埃及彩色费昂斯河马】
此前考古发现的我国费昂斯主要集中出自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时期,长江流域年代集中在春秋至战国时期。通常作为组玉佩和项饰的配饰,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侯马晋侯墓地。
西周早期,需要进口的西方助熔剂体系的费昂斯曾被当做稀有品仅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进入西周中期,富钾助熔剂体系开始出现,外来配方与本土配方两大助熔剂体系并存;发展到西周晚期,以富钾的本土助熔剂体系为主,被中原地区完全掌握并有了飞跃式发展,失去其稀有品的地位,普及到士一级较低等级贵族当中
【甘肃石家墓地】
万福垴遗址出土的疑似费昂斯珠残,证明其汇聚了鄂东乃至长江下游和峡江地区及长江上游的多种文化因素,同时与周文化保持了非常亲密的亲缘关系,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融合的特征。
6.郢都之谜
因为迟迟找不到楚国西周乃至春秋中期以前的都城证据,万福垴遗址被寄予厚望,李伯谦先生认为这里有可能是西周中晚期的楚国都城,方勤馆长也推测“沮漳河流域是西周早期楚被封为诸侯国的地望所在”。
但武汉大学张昌平教授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聚落规模也显示其并非是一处都城。“周代文化层一般只有一到两层,断断续续呈零星分布”不具备一处都邑型中心城市的景观。
其地理位置也不适合作为都城。处两条河流交汇的江岸地带,完全缺乏安全与战略上的缓冲。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心城市都不会设置在大江大河之滨,而一般是支流之旁,后来的纪南城其位置仍然南距长江超过10公里,所以万福垴是早期郢都的可能性不大。
但无论如何,其代表的汉水中上游到沮漳河一带发展脉络表明,西周中期,随着周昭王南征失败、周王朝直系势力的北退,楚国活动于长江沿线的沮漳河一带,万福垴等西周时期楚国所有的鼎、编钟、兵器都有不同程度的长江流域地域因素,说明西周中晚期楚国是以沮漳河一带作为政治中心,并最迟在春秋早期,楚国重心已转移到在汉水中上游一带,并延续到春秋晚期,大体与传世文献记载楚国的活动一致。
其后至春秋早期,楚武王屡伐今鄂北,中心居于汉水中上游一带。春秋中晚期,楚国与晋国争霸失败,遭受吴军入郢之痛,向南迁都纪南城,专注在汉淮与长江流域发展。
期待更多的发现和万福垴遗址发掘的继续开展,让仍然处于迷雾的楚国早期历史一步步走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