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根魂和本质要求,则是由中国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必然
中国曾领先世界两千多年,只是在近代以来陷入衰弱。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炎黄子孙的最大梦想。中国的落后是偶然中的必然,中国的复兴则是必然中的必然。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维新的“变法图强”、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传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探索了“振兴中华”的实现途径。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不愧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无论是致力于物质层面现代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致力西方模式现代化的“三大方略”,都没有最终找到正确道路。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历史,正是一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史,一部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赓续奋斗的现代化建设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赋于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具有“铁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感召下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主动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及其中国化的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复兴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其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要想在中国的特定时期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又需要创立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也需要以中国的实际成就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粉碎“东亚共荣”的侵略野心,力挫“隔江而治”的分裂图谋,最终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后100多年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壮阔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全国胜利前夕,毛主席就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6月,毛主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只用三年多时间,就成功将马克思、列宁曾设想的“在一定条件下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变为现实。1956年,毛主席预言: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63年,毛主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30年,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结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文化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尽管在具体运行层面学习、借鉴了一些国家的具体做法,但在社会制度的本质层面上,始终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创造性地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富裕、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制定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薄一波同志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们党就带领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更多的注重在理论和实践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关于变革苏联模式的构想,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主席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作出实事求是的批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创造性的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一大片”、“小球带动大球”等国际关系构想,实施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四三方案”,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民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2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全国人民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更遵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这两个政治和地缘的显著特征,申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是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具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具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具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现代化既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又是一个共时性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诉求和特质。从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的现代化,已不止是中国自身价值和追求的“自主产权”,更是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的“开源代码”。它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神话,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定势,刹住了动辄“与世界接轨”的惯性;它展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塑造了现代化新的范式和格局,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从振兴中华到民族复兴;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小康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着。党的二十大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更加自信自立。这些理论概括同样是实践要求,它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路径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