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用户3064338
创建于2023-02-23
阅读 22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春天都是劝人读书的好时节。唐代诗人王贞白就曾写过: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

大好春光,让我们放下手机,坐在窗边,沉淀心神,进入一本书的世界。


平常不读书,不阅读,遇到什么事儿都敢妄言几句。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总会遇到这样迷之自信的人?

聪明的人都在承认自己无知,所以他们谦卑;而无知的人却往往盲目自大,所以他们常常彰显自己的愚昧...


细微观察生活中的种种,我们越发能看到很多人明明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经常藏匿在网络背后做意见领袖,总是自信满满的指导别人应该如何如何。这些人百无聊赖,以自信为袍,裹藏着自己那些所剩无几的自信感。

但这弄虚作假的自信,真的有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类自信则恰恰彰显了人们的无知感!而这一切都是有一些心理因素在作祟。


第一,告别盲目自信,从正确面对自身的认知偏差开始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察觉到自己身患病觉缺失症。这种症状多见为明明自己写的文不对题,逻辑不流畅,但却始终发现不了问题所在;明明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写出的故事十分的蹩脚却还沾沾自喜的给读者分享,大放厥词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部著作。执业的律师做出了让陪审团瞠目结舌的陈词答辩,却还认为自己能够赢得官司。这些情景下,人们都深陷在自己的认知偏差里,盲目的认为自己的逻辑点一定是完胜的,但其实早已经深陷逻辑怪圈里难以自拔。

再举个例子,网络上有一些短视频博主会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进行科普,内容包括怎么去做高铁,怎么去打水,怎么去预定美食,这些我们看似常见的一些生活行为,但是对于生活白痴来说却是难上加难,这些看似无聊的生活技能科普,正是填补了这类生活能力不足者的空缺,让他们得以走出自认为的认知偏差世界里,从头开始做起,让他们有机会掌握这些技能,面对种种纷扰。


第二,最好的老师永远都是自己。多问一问自己,也要多观察反思一下自己。俗语讲:我们面对历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更好的成长。这一点讲的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摒弃所谓的经验主义,因为经验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但是所有的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正如在不同的时代风潮下,父母们总会条件反射的拿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过去的那一套理念在当下是水土不服的,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正如安布鲁思·毕尔斯在作品中说过的一段话一样,教育就是让聪明人发现自己的愚蠢,让傻子以为自己不愚蠢。


第三,掌握情绪洞察力,让自己活的清醒又洒脱。每一个人看似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个体,但却又是对自己最为陌生的群体。比如我们在身体管理上会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能否管得住自己的嘴,能否让自己多运动一下。答案往往不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而取决于你放弃进食时贯穿全身的饥饿感和你身体器官带来的对抗性。这个行为模型其实就是对自身洞察的一个错误判断,让我们对于自身的其他决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这本书带领我们探查的是自我的本质,也是自我本质之外更深层次的某些事物,这些事物让我们走出了幸运者偏差,开始正确的审视自己。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杠精争论。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杠精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为什么半瓶水晃荡,一瓶水稳如泰山呢?当我们评价他人容易陷入认知偏差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路途漫漫,认识自己,翻阅他人。

人生如海,读书是帆,多读书少抬杠,安静的做最好的自己

阅读 22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