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一本书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阅读不仅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对教学的灵感来源以及更深一步的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与读书写作为伴,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悦分享:
读书为桅 为梦起航
这学年是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第五年,按照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看,这一年是我从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教师的转变之年;2021年,张主任说我迈入了小学数学教研的门槛,这一年也是我跟随我们瑶海小数团队逐渐充实、坚定向前的一年;2022年,我加入了“华应龙”名师培养基地,华老师对我说“有梦的人是幸福的”,这一年更是我追逐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梦想的元年。
为梦想起航,需要能力的风帆,支撑能力的是名为阅读的桅杆。
阅读是我最大的短板,一本书总是翻不了几页就束之高阁。去年3月,丁校用《如何观察一节课》的微讲座开启了我们瑶海小数全年的教研之路。丁校在讲座中引用并改进了三眼视角的观点指导老师们如何去观察一节课。今天,我想借用三眼视角的内容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努力尝试立起这阅读桅杆的。
一、蚂蚁之眼观微观细节,助知能落地
蚂蚁之眼,贴地慢行,虽然视野有限,但清晰明确,细致入微。
2020年12月10日我第一次走上骨干联盟展示的舞台,上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后专家们的评价是把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上成了问题解决的练习课。当时的我能理解,问题解决的练习课重在解题过程,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重在解题思维的培养。但我也很困惑,我明明走完了教学流程,把每个该强调的地方都强调了,为什么还说我没有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呢?甚至上完课我都没有理清“替换”、“转化”和“假设”的关系。
2021年5月19日我参加了瑶海区第十届中小学课堂教学评比。我的课题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我倾尽所能把课上扎实,并最终获得了区一等奖,只是名次比较靠后。赛后,张主任先肯定了我了的进步,但也告诉我,课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其实,我早已开始困惑,磨课时的无力感,听别人课感时受到的差距,想改进这节课,却无处下手。
2021年暑假,我和文康、姜菊芳组成团队跟着瑶海小数专家团队开始研究大单元教学。当时的我们连什么是大单元都不懂,我甚至认为,大单元就是把单元教学转变成总分总结构的教学。带着这份无知和莽撞,我踏上了教研之路。张主任、耿校、束主任等专家一直跟我们说,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更深的困惑:我究竟什么没说清楚?
张主任对我们团队说:“你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大量的查阅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
工作以来,我一直疏于阅读。心里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却读不下去。但这次不同,我共下载论文103篇,包含11篇3万字以上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全部逐字逐句认真读完,并做了阅读笔记。我们的大单元缘起于杨海荣的《以大概念构筑互联互通的学习单元》,随着我们的想法越来越多,我们的课也离杨海荣越来越远。虽然我尚不能像耿校、李攀老师那样一边钻研单元内容,一边更深入的研究理论体系,我只能专注于单元知识层面,但我的困惑确实因阅读而解决:我把我想说的道理说清楚了。
就是此时,张主任跟我说到:你现在算是迈入了小学数学教研的门槛。这句话对我来说,已是莫大的鼓励。
私下交流时,耿校跟我说:“教师是一眼就望到头的工作,所以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不会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现在,我也能深刻的体会到教研的趣味了。
2022年4月新课标正式发布,我居然一扫之前的阅读困难,顺利阅读完毕。
2022年7月1日,我非常荣幸的成为了华应龙名师培养基地的一员。这个团队有我数学的引路人张主任,有我们区乃至全市全省最厉害的数学老师丁校、李校、耿校、束主任、李攀老师等诸多大神。这应该是我们区所有小数老师梦想中的学习团队了。当然,除了我。所以我又激动又惶恐,担心拖了团队的后腿。
团队的第一个任务是暑期阅读,要求开学后做读书分享。我给不善阅读的自己定下了每天半小时的任务。一直以来,我都想读米山国藏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当天晚上,我拿出书并顺利的阅读了半小时。如此坚持一周后,那种读不下去、不知所云、想从头重读的味道扑面而来。原来我阅读的问题一直没有克服,依然原地蹉跎。无奈,暑假我又读了2遍课标,这可能是我能顺利读下去的唯一一本书了,看了十几个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讲座,并搜集了几十份新课标解读论文。
直至9月23日,我们在行知小学开展了一场读书交流活动。沈松老师在分享读书收获之前,先分享了一段自己的阅读之路。每日坚持阅读的沈老师,之前居然有和我一样的阅读困难。但沈老师没有放弃,在不断尝试中,甚至研究出一套自己的分层阅读法。他将阅读分为判读、速读、泛读、精读和研读5个层次。沈老师说:“读书不是背书,即便是研读,只要能掌握50%就算很成功了。”这句话对有阅读困惑的我来说,实在太震撼了。它直指我心中想记住每个字的纠结。正如华应龙老师推崇的“有心读了些无用的书,无心读了些有用的书”。
除了新课标以外,每日清晨我们跟着华老师一起读了《格言联璧》、《习惯与教育》,现在正在读《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此外,按照沈老师的阅读方法,我自己读完了史宁中、曹一鸣的《新课标解读》、华老师的《当阳光亲吻乌云》和《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正在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米山国藏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这本书我正在尝试将它读完。
我没有大神们那么快的读书效率,也做不到沈老师最终研读的标准。但这样的阅读确实解决了我以前的不少困惑。
华老师在《解决(连乘)问题》课前进行了一些思考:
①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
④学生都能解答,教学的帮助和提升作用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
……
这一连串的追问简直将自己逼入绝境。但这些问题,不正是解决我困惑的核心吗。正如王局常说的:做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课前想多一些,课堂才能实现深度教学。
从我一个小小老师的教学视角看,不论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还是专家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亦或是案例分析,读书一定是我解决教学问题,积累教学深度,提升教学素养的最重要基石。
二、蜻蜓之眼望桅杆整体,提教学思想
蜻蜓之眼,掠地而行,能纵观物体的整体,聚焦中观层次。
2022年是我坚定向前、追逐梦想的一年,2023年及以后我希望我依然能跟随大家坚定向前,并能突破自己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自己、关注教案的情形,从更深的教学理论、更高的教学素养审视自己的课堂,能全身心的关注学生,顺应学生而为,为学生而教。
能有这些思想上的转变,也离不开与华老师的深度交流以及阅读。
8月22日和11月5日,华老师用两节自己的课和我们做了深度交流。在交流中我才发现,即便如华老师这样的大咖,对待每一节课也是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现在老师们都能做好课后反思,但华老师细致到认真做好课前设计、深入学生并关注课前活动中的每个孩子。这是教的态度。
如华老师在教授《中国人的十二生肖》时在课前思考的三个问题:
①素养的发展分别在哪些环节比较突出?
②这节课有价值的话题太多,如何取舍?
③“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这节课的道是什么?过犹不及,凡是不绝对?
这三个问题从学生素养,到学生思想发展,站的高、想得深、并在课中落得实。华老师说:“教师要有所转变:一方面要转变一定要教给学生知识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在课堂上得到明确的或最好的结果的观念。要有包容的心去化错。正所谓‘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米山国藏在书中这么写到:“作为知识的数学孩子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但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的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专家们的这些思考其实就是教师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素养的教育。如蜻蜓看到整体,这就是我期望的教学状态,跟着学生走又引着学生走,学生收获素养,而我展现素养。
三、飞鸟之眼眺桅杆方向,展教学理想
飞鸟之眼,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已经跳脱出某一事物。这是比蜻蜓之眼更高层次的理想。
华老师经常在书中强调理想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滋润生命。这就是袁局曾在会中基于全体瑶海小数老师的期望——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
在华老师的鼓励下,我也斗胆将其定位我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突然想起大学时读过的《窗边的小豆豆》,面对格格不入的小豆豆,巴学园的校长却不用惯性思维去评判她,而是做到关心与理解。巴学园校长,应该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家型的教师。
看来,确实,你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你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白读。
希望我能坚持下去,阅读支起桅杆,能力作为风帆,向着理想,乘风破浪。
也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爱上阅读。
识作者:
张伟:2018年入职,瑶海区耿晨名师工作室成员,现任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数学教师。曾荣获安徽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合肥市师德先进个人、合肥市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合肥市小学数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瑶海区第十届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先后多次荣获信息技术领域市、区奖项,现为瑶海区小学数学信息技术2.0评审专家,瑶海区信息技术2.0评审团成员。另数次参与市级可以研究并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