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工作是推动党的理论和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基层的宣讲应当是接地气的,可以没有会议室、没有讲话稿,可以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或是村民家门口、院子里,用方言俚语聊天,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讲透党的最新理论、惠民政策,摸清群众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宜立足实际,戒脱离群众。“板凳式”宣讲贵在接地气。当前留在农村的群众大多数为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不懂普通话或是白天要干活没空等,在群众抢农时、赶工期时把人集中起来,生搬硬讲,干扰群众正常生活,只会使群众产生抵触甚至反感,最终成了组织者的“自我陶醉”、宣讲员的“孤芳自赏”。基层宣讲应当因地制宜,在群众空闲的时间、熟悉的地方,用熟悉的语言进行宣讲,把“说教式”宣讲变成日常聊天谈话,让宣讲更具感染力、吸引力。
宜为民着想,戒照本宣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基层宣讲应当围绕群众为中心展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不是简单的扮演“传真机”“录音机”“录音机”,以贯彻上级要求“不走样”为由,一字不漏、照本宣科,更不能成为完成“规定动作”,拍张照片、留个痕迹、发个报道的形式主义“新战场”。从群众最关切、感受最深刻的问题现象出发,才能引起群众共鸣,用小故事讲大道理,让被动“听课”的群众转化为主动“点课”的参与者,变灌输式为互动式,在“板凳”上拉近干群距离,让党的声音留在群众心里。
宜生动形象,戒标新立异。一些看似很“燃”的宣讲,深究起来确实过于注重把PPT做得很“炫酷”,或者出现跑偏主题的调侃、不合时宜的爆料,使得宣讲变了味,成了“博眼球”“表演秀”。有思想高度、思考深度和有知识广度、共情温度才是基层宣讲追求的新形式,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宣讲“言值”,坐好“板凳”,讲好宣讲,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理论真正走进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