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什么?

走路不稳
创建于2023-02-20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病人有家族史。在多个特发性震颤家族未发现跨代现象,性别分布平衡,一般认为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65~70岁前完全外显,也有报道不完全外显和散发病例,散发者和有遗传者临床特征完全一致,通常认为是同一疾病,但目前尚未确定相关基因异常。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的双峰特征提示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异常基因。家族性震颤发病年龄比散发病例早,提示早发的特发性震颤更强烈地受遗传易感性的影响,遗传易感性能明显影响临床亚型特征。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

现特发性震颤病人往往在起初数月感到身体出现震颤,从而发展到面部,头部的震颤。内的震动,以后在兴奋或疲劳时出现短暂的活动式震颤,在后震颤持续性存在。可以短时间自我控制,对活动的影响不明显,在这个阶段姿位性震颤是反射性的,迅速出现,仅仅持续数秒。随着震颤的幅度增加,常常难以控制,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染色体出现的异常现象,在成年男性中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也会增加,最明显的表就是上肢


特发性震颤病因:

1、家族遗传性是主要的特发性震颤的诱发因素。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2、年龄老化也是特发性震颤的诱发因素,特发性震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3、环境因素也是引起特发性震颤的诱发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研究发现特发性震颤如果得不到重视,长期积累神经将会进一步发生病变,从而使震颤失去控制,生活难以自理。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病情及神经病变的加重,更容易向老年性失忆及老年性痴呆的方向发展。


治疗案例:

刘先生,60岁重庆人,遗传性特发性震颤,确诊五年。期间中药、西药都有服用,效果均不理想。本想放弃治疗,但手抖实在严重,平时端碗、拿筷子都困难,儿女实在不忍心,遂咨询到我处,希望减轻父亲的痛苦。

与我院张志忠大夫会诊后了解到,刘先生,双上肢颤抖,二十余年,右手明显。平时什么都不干的况下都抖,心情紧张、做精细动作更为严重,如写字、端杯子、拿筷子等完成困难。腰膝酸软,行动迟缓,面色萎黄,血压正常,大小便正常,有饮酒史,少量饮酒能减轻,爱流涎,口干,纳呆,眠差,舌体瘦小,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脉沉细。

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后口干、流涎、睡眠有所改善,面色开始有所恢复,第二个疗程服用完之后手抖感觉和治疗之前相比减轻15%左右,第三个疗程服用完之后腰膝酸软、行动迟缓有所改善,手抖已经可以自我控制一部分。五个疗程之后正常基本可以顺利完成。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