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宝玉、宝钗、黛玉、迎春等众人奉元妃之命作题咏诗,其他人都已交卷,唯宝玉尚未完成,正做怡红院一首,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身瞥见,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让他另选典故,宝玉一时心急,想不起任何典故。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绿’字改作‘蜡’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悄悄地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吗’?”
宝钗所说的诗是这么写的:“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这首诗凭借丰富的联想,以芭蕉作比,刻画了少女的心理和状态。但这首诗的作者却不是韩翊,而是唐朝的另外一个诗人——钱珝。但这件事也足以表明韩翊影响之大,不仅在唐代已经名声鹊起,而且盛名远播到后代,以至于清代的曹雪芹把别人写的诗也安在了他的头上。那么韩翊何许人呢?
韩翊就是韩翃,我们熟悉的是他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字君平。生卒年不详,南阳(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天宝末进士,曾两为节度使幕僚,德宗时以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平有两件事为人传播,一件事跟他的姓名有关,他曾作《章台柳》词:“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依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传奇作家许尧佐根据这首词,以韩翃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传奇《柳氏传》,不知是误书还是为了避讳,在《传》中韩翃被称作韩翊。另一件事跟他写的《寒食》诗有关,据孟棨《本事诗》:当时因起草制诰一职缺人,中书省提名请御批。德宗批曰:与韩翃。但因这时有两个韩翃,又以两人之名同进,德宗便批到: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韩翃就补缺了这一差事。
这第二件事就很值得玩味,琢磨久了还真琢磨出一些微言大义来。《寒食》描写的主体对象是皇宫、皇帝和皇帝的近臣。“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春天长安的景象。“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御柳”指皇宫中的柳树。“日暮汉宫传蜡烛”,这里的“汉宫”实际上指“唐宫”,唐人写诗,常以汉代唐。按照民俗,寒食节禁火,但皇帝常给内宫近臣赐火,所以有“传蜡烛”之语。“轻烟散入五侯家”写蜡烛点燃之后时的景象,隐喻皇帝的恩惠波及到了近臣、贵族之家。
很明显,这是一首讽刺诗,也有点发牢骚的意味。特权常常表现在生活的享受上,在全民禁火的时候,那些皇宫里的内臣和贵族们依然可以享受皇帝所赐的蜡烛。不过这首诗从侧面来写,蕴藉而巧妙,是古代讽刺诗的杰作。但是无论如何的蕴藉和巧妙,这种讽刺的意味中书省的那些大员们不会看不出来,德宗皇帝也不会看不出来。德宗第一次批“与韩翃”时,中书省的大臣们心里肯定明白,这个韩翃一定是《柳氏传》里的那个韩翃,一定是写出《寒食》诗的那个韩翃,一定是“此韩翃”而不会是“彼韩翃”,因为“此韩翃”比“彼韩翃”名声要大得多,之所以他们再次让德宗明确下来,一是不敢肯定德宗是否会有那么大的度量,居然让一个讽刺皇帝和内臣的人担任要职;二是怕自己事后承担责任。直到德宗批曰是那个写出“春城无处不飞花”诗句的韩翃时,他们才放下心来。
德宗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执政的前半期,以强明自任,政治上,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经济上,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执政的后半期,任用卢杞等,依赖宦官,姑息藩镇,政局转坏。对他功过的评价,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三七开吧,但无论怎么说,德宗对待士大夫还是比较开明、和善的。过去的士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韩翃是个士大夫,搁现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关于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德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榜样,对于不同的意见、甚至牢骚、讽刺,德宗没有扣帽子,也没有打棍子,韩翃也没有因为讽刺皇帝而影响了自己的前程。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度量”能解释的,与德宗的施政策略和治国方略肯定是有关系的。为政者只有勇于和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正确对待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见,容忍某些个人特定的情绪和牢骚,才能团结广大人民和群众,推进和完成既定的事业。这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又确乎很难、太难、相当难。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说得真好!唯有此,我们的祖国才能“春城无处不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