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内蒙古新华分社的回忆(4)
————先从职工食堂的厨师说起
从收集到的资料上来看,贾富官的人生失意时段,应该是从1951年建国以后开始,逐步走向他的生命终结。
1952年初,国家派驻杨廷瑗负责“麦香村”的经营管理,工人们组成生产自救小组,1954年呼市食品公司接管“麦香村”,变更名称:国营第一食堂。
随着国家的“公私合营”逐渐推行,“麦香村”里的厨师、堂倌、柜上、伙计、打杂这些往日等级分明、酬劳不同的人们,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开始要求人人平等,并且直接提出“劳动大众、人人平等”。尤其在后来实行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贾富官这类持有股份的名厨们,没有什么额外的分红了。到了1959年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食品物资极度匮乏,“麦香村”的食客,已经人员罕至、寥若晨星,基本上就剩做大锅饭的水准。
【图片说明】1956年1月6日呼市13个工业行业的店主,集会申请公私合营。积极踊跃在公私合营书上签名(新华分社记者拍摄)。
最让贾富官无法接受和容忍的就是:往日笑脸相迎、毕恭毕敬的学徒们,在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下,居然也要对他们这些师傅们进行改造,要求他们剔除“在旧社会的封建思想”。
1962年的春节过后,“麦香村”发生的一次国家机关预订筵席,途中因故未能赴宴造成误餐,而引起饭庄职工集体“抗议”事件。因参与并且挑头闹事的贾富官,作为主谋被上级领导要求追责、处理。
人格偏激、禀性易怒的贾富官公然与领导对抗,据理力争,毫不服软。最后,贾富官在高压、威逼下,收拾打点个人物品,愤然辞职、拂袖而去。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不光是丢掉了薪资和饭碗,如影随行的政治历史和职工档案也被扣押,这对一个人的生活如同灭顶之灾,贾富官积怨已久的愤懑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纵观整个事件的起因和过程,本与贾富官没有任何关联,造成如此局面,实属偶然。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国家进入60年代,实行重视、挽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1962年这一年,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在看了汇报演出后指示:各地的文艺团体的演出节目,实行相互交流,全国各个省市自行商定、巡回演出。
【图片说明】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文艺节目《天歌云舞》演出剧照
遵循周总理的指示,新疆自治区的《新疆地区维族歌舞剧团》,进入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在春节过后,剧团一行演出人员,驱车途径四子王旗草原,赶赴呼和浩特市慰问演出。剧团中全国知名的维吾尔族青年女歌手帕夏·依夏跟团随行,行进途中向接待人员提出尝尝呼和浩特市“麦香村”的饭菜。
【图片说明】帕夏·依夏,国家一级演员,新疆维族歌舞剧团演员。
作为内蒙古政府接待新疆朋友的随行人员——新华分社社长师海云,对此要求自然是义不容辞。他作为“麦香村”的常客,不但熟悉“麦香村”的各式美食、风味,他与“麦香村”的经理、厨师、堂头们经常往来、亲密无间。
1954年3月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成立后第一任社长的师海云,已经从只有战况新闻抄发的新华社蒙绥分社社长,变成了监督封疆大吏言行举止、转达中央首长号令的“统领”,俨然是御林军的外派“命官”,成了内蒙古境内举足轻重的御内机关首领。
师海云接待《新疆地区维族歌舞剧团》一行,预先订餐设宴在“麦香村”款待。不料行车途中遭遇车祸,耽搁了行程。
此时“麦香村”的职工厨师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只等着歌舞团一行人员来临,随时开餐。几个小时后师海云 “遭遇车祸,耽搁行程”的一通电话,让“麦香村”众人们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已经准备好的食料和成品,根本无法保存;若在等上几个时日,只能当做垃圾处理。
师海云电话里拍板决定:准备好的食材成品,让职工厨师们享用,所有开销花费,结算在内蒙古政府接待费用里支付。
早过了饭口好几个小时的职工厨师们,早已是饥肠辘辘,听此指令各个兴奋异常、笑逐颜开,面对意外来临的这番美食,大快朵颐、吃相饕餮。把那些订餐中无法保存和有法保存的食材,也都浑水摸鱼,吃了一个痛快。
得了如此便宜的职工厨师们,在舞剧团一行人员真正到来的时候,赴宴的饭菜餐桌上,大家自然是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剧团人员一顿饭下来,人人交口称誉、赞颂连声。那个曾获的世界青年大赛金奖的维吾尔族青年女歌手帕夏·依夏,心满意足之余,居然现场歌舞助兴,并与“麦香村”的服务职工和厨师们合影留念,成为传世美谈。
这样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传到领导耳朵里可出了差音。
按照“麦香村”成立之日的规定:顾客吃剩下的东西,绝对不许饭庄的人吃。此虽小事,但对管理来讲,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允许吃剩余饭菜,就容易让不规矩的服务人员作弊;比如:另要一个菜,说是客人要的,客人出了钱,他不端到桌上,结果他自己吃了。“麦香村”地方宽,房子多,此类弊病很难查到,这不但柜人有损,于客人亦有伤。
所以从前饭庄中的剩菜都上锅一熬,锅里有肥肉片、猪血、豆腐、猪下水等,挑到街上卖给当时卖气力的拉排车子、三轮车的贫苦人,挑一块肉记一个铜板,吃完算账,俗称“瞪眼食”:把眼瞪得包子似的,寻找汤锅里的丁点儿肉星,就着窝头吃,也算解了馋,价廉好吃,饭庄也节省了成本,挣到了钱。
1954年呼市食品公司接管“麦香村”,改名称:国营第一食堂,将此项规定延续遵照执行。1961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恢复了“麦香村”的原名,此项规定作为饭庄规章制度,编印在饭庄职工手册里。
据此,“麦香村”的领导当众宣布,要求在岗的职工厨师们自掏腰包补清吃的饭款,而且扣罚当月的部分工资。
事件的始作俑者师海云,没预料到自己轻率之举,引起了这么大的祸端,惹成了“众怒”。思前想后认为此事处理的确是欠缺考虑。权衡再三,先是以内蒙古政府接待办的名义,用公函的形式给“麦香村”上级主管机关《呼市饮食烟酒专卖公司》去信,说明整个事件的缘由和起因,并将宴席的花费数目一一名列,招待费的冲账财会凭证也加盖了内蒙古政府的公章。
如此这番的一通神仙操作,加上师海云的特殊身份和平日与“麦香村”倾盖如故的交情,事件随之烟消云散、风平浪静。
已经是置身事外的贾富官,此时倒成了最尴尬、最倒霉的角色了。自己的意气用事,不但没有改变事件的进程,反而使自己落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平心而论,那天众人吃的“便宜饭”,贾富官正闹“积食”,胃口不好,一口也没吃。他之所以恼怒、发作,主要原因是意外车祸,闹得饭庄职工大半天没有吃一口饭,事后领导不问职工疾苦缘由,竟然小题大做,扣罚工资,再加上往日多年对“麦香村”领导实施政策、制度的积怨,以及营商做法的不满,终于一并聚集爆发。
作为1945年在“麦香村”相识,并且甚为欣赏贾富官厨艺又是老乡的师海云,面对贾富官这种狼狈处境,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1959年根据新华社北京总社的安排,全国各省市的分社设立机关内部职工食堂。统筹的考虑是新华社编辑、记者因为工作特点,早出晚归、加班超时,早已成为常态,为了解决职工吃饭问题,专门筹建内部食堂,定人、定编、确定专项资金。
食堂成立之初,在机关清杂人员中挑选了一名会做饭的工人,负责日常食堂伙食工作。这位姓谢的师傅,本来只是一名木匠维修工人,做饭的手艺也是家常便饭的水平。平时应付几个人的炒菜蒸饭还能凑合,如果遇到宴请客人或机关会餐的时候,他的手艺比起饭店水平,就是相形见绌、不可企及。尤其是到了1961年机关单位开展“整风整社运动”,很多人反映谢师傅负责的食堂,饭菜质次价高,还有很多账目不清、收支混乱的问题。
【图片说明】1961年12月内蒙古区级机关设立“整风整社运动” 专属窗口
作为一社之长的师海云,早就对此忍无可忍,只是一时半会没有合适人手。现在面对身处窘境贾富官,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联系《呼市饮食烟酒专卖公司》办理贾富官的职工档案,师海云自然也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内蒙古新华分社二十一人的机关食堂,总算是请来了一个熟悉烹饪的专业人士。
自幼从事餐饮行业的贾富官,对饭店的菜案、灶上、面案、饼铛、蒸锅、客堂、记账均为熟悉,完全是内化于心,外化与行。面对新华分社二十余人的小食堂,一个人承担其烹饪加工、保管贮藏、采买记账,盈亏核算,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1983年10月任职《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的师海云在北京逝世,接到讣告的贾富官亲赴北京八宝山参加追悼会。从北京吊唁回来,贾富官神态哀伤,嘴边絮叨的一句话:到了归化城以后,遇见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师海云。
1990年后贾富官赋闲在家,大概是人过暮年,预感自己寿近期颐,脾气秉性大变,一改往日讷言、易怒的性格,和颜、好客,尤其喜欢回忆往事,我和内蒙古新华分社国内组秦编辑的儿子秦晓东,成为贾富官故事聆听常客。
秦晓东在家排行老大,从小生长在金谷雅集、人文荟萃的环境中,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赴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执教,后任教导主任。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写作基因,擅长编撰、写作和资料收集,史料文章的编修,颇有造诣。
在秦晓东的面前,我的文笔只能望其项背,根本无法企及。很多写实文章,我都是在他构思雏形的基础上,提笔落墨,一气呵成。有些时候,看到与自己品味一致、文思契合的文章,就直接拿来,如同强行剽窃;好在秦晓东并不与人计较,一笑了之。
1965年底师海云从新华分社调到北京《光明日报》任副总编辑后,第二年初文化大革命随即开始。运动初期的“甄别阶级异己分子”和后来的“清理阶级队伍”,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贾富官加入晋绥军的历史,好在负责外调工作的副社长林沫,为人善良,平日与贾富官交情笃定,经调查认定贾富官仅为军队伙夫并没有参战经历,并且作为起义投诚士兵加入了解放军正规序列,最后没有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做出无重大历史问题的结论,原岗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