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万通得贵子庆祝 有文到日本留学
话说华夏民族历经沧桑,尧舜之后,大禹治水有功继位,建立了夏朝,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经商周由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之大业,而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经风雨沧桑,多次改朝换代,最后由爱新觉罗氏建立清朝。清朝从胜到衰,虽有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戊戌变法,都没有使国家强盛,救民众于水火。在这危难之际,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几经周折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同盟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取得胜利。同年十二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国家前途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一九一一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列主义为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开始书写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长征的胜利,都说明了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指引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尤其是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核心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抗日救国、解放战争,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以后又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中心,中国强盛起来,实现了伟大复兴。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悲壮、凄婉、美丽、动听的故事。这本书说的故事从公元一九一一年十二月的一天写起。
话说贵州省临边县城马帮会馆,在那一天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鼓乐阵阵。会馆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过路人不知详细,驻足观赏。凑上前去,可以听到人们议论纷纷,方晓得是临边县马帮会会长郑万通喜得贵子。亲朋好友、会员同帮、豪绅贵族、名门政客,纷至沓来,前呼后拥、齐来贺喜。有骑马的,威武雄壮;有坐轿的,倜傥潇洒;有步行的,昂首挺胸。各个自命不凡,精神抖擞、趾高气扬。郑万通喜气洋洋、英姿飒爽,站在八级台阶上方的右侧,向前来贺喜的贵客抱拳欢迎,彬彬有礼。来贺喜的队伍当中也有和郑万通熟识的街坊邻居。他们三五成群、成帮结伙。有拿鸡蛋的,有拿小裤、小袄的,也有拿几尺洋布的。郑万通看到这些人就走下台阶,向前走几步打招呼。让家人随从接过礼物,并引领到客厅就坐,敬烟茗茶,比那富人还恭敬三分。
在郑万通的眼里,穷富都是人。出身不同,命运不同而已,富的可交,穷的可为。穷人更要高看一眼,因为他本人就是穷人出身。他父亲就是因为交不起高利贷而背井离乡、抛妻舍子。后来跟上马帮混口饭吃。在他十岁那年,一个漆黑的夜晚,他父亲回来潜到那老财家里,拿出二十块银圆还债。那老财从梦中惊醒,见他父亲满脸怒色,气势汹汹,腰间有一把短刀,顿时滑到地上,屁滚尿流,鸡啄米一般跪着磕头,作揖求饶,哀告英雄好汉高抬贵手,放一把,哪敢要钱。当时他父亲见那老财要命不要钱正中下怀,就提出条件:让老财在众乡亲面前公开销毁借据,不仅他一家,所有借贷的都包括在内。那老财不敢不答应。果然,在第二天,那老财战战兢兢地站在当街高处,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当众烧毁了全部借据,并且明确宣告所有借贷就当赞助乡亲乡邻,千恩万谢。他父亲怕东窗事发,官府追查,遂率全家老小来贵州边境隐性埋名,自立头目干上了马帮这一行。后来听说那老财吓破了胆,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其子继承家业后,吸取他父亲之教训,谦谦君子一般,为人处事小心谨慎,不像他父亲那样鱼肉乡里、欺压百姓。那时,郑万通虽然十岁,但是长得高大粗壮,要比同龄的孩子大三四岁的样子,还聪明懂事。他看见父亲牵马、骑马,走南闯北,感到很好玩,就向父亲提出跟马帮队伍走两趟玩玩。他父亲忧虑马帮道上山高路险、崎岖难行,大人行走都千辛万苦,而且常有强人出没,要钱要物,稍有打点不当,惹怒了他们就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未成年的儿子跟随?儿子是小孩子知道什么?说的倒是轻巧,走两趟玩玩。他父亲不同意跟随,他打定主意尾随。有一天,当他父亲的马帮队伍上路了,他告诉邻居一声就跟了上去。他怕父亲发现,一路上东躲西藏、蹦蹦跳跳。怎么说他是个孩子,玩耍、好奇是他的天性。抛石子、上树木、登石崖 ,开心极了。他饿了吃松果野菜,渴了喝小溪山泉。这一趟就是个把月。
他母亲倒是着急,当天听了邻居的告诉心急如焚,东寻西找却无影无踪。她哪里知道马帮队伍的行踪,她只能以泪洗面。快到一个月了,郑万通才回到家中,母亲抱着他大哭一场。他却若无其事,把途中乐趣告诉母亲,让她分享;把采摘来的野果给母亲吃,让她品尝。等她不哭了,他央求母亲不要把此事告诉父亲。他要练就一身好武艺,让父亲惊喜,他要一鸣惊人。过了几天,马帮队伍又要上路了,母亲摸着他的头恋恋不舍。就这样郑万通在马帮路上,跟随父亲三年多,没有被发现。这三年多,他练就一身好本领,登崖越壁如履平地,上树腾挪就像猴子,用石子打鸟百发百中。
说也凑巧,有一天,他父亲的马帮队伍被一伙强人挡住了去路。这伙强人蛮不讲理,不仅要钱还要马。马帮、马帮,没有了马还是什么马帮,马是马帮的命根子。他父亲怎么央求强人,就是不答应。尾随在后的郑万通看到这种情况,怒不可遏,大喝一声从悬崖峭壁上飞落而下。这伙强人听到空中传来雷一般的响声,只见随着声音,一个年轻的后生,从高崖上腾空而降,像仙鹤一样轻盈,顿时目瞪口呆、倒退三步。强人惊慌中,问:“何方人士,莫非神人来也?”郑万通所问非所答,厉声说道:“这是我父亲的马帮队伍。尔等胆大包天,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拦路抢劫!”他父亲看到他这等轻功好不惊讶。那伙强人一看他如此厉害,知道不是对手,脸上急忙堆起笑容,说:“好说、好说,可以降低点儿条件。”正在此时,有雁群在上空经过,只见郑万通举手一扬,有一个石子飞出,正中头雁。头雁落地,雁群惊叫几声,四分五散,摇着翅膀疯狂逃命。强人一看他本领高强而惊恐万状,急忙闪身抱拳让路,还想交他做朋友日后照应。从此,郑万通大名远震,各路强人看见“郑”字旗号不再拦截,郑字旗号在马帮路上畅通无阻,利润也开始丰厚。各路马帮听到郑字旗号这等威风奔走相告,认为有利可图,遂纷纷投拜旗下,称臣纳恭,于是马帮会应运而生。由于当时的郑万通,年岁尚轻、经历肤浅,不能胜任会长一职,自然推举他的父亲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各路马帮原来的经营方式,组织人员不变,头领称路长,独立行使职权。要说变化,只是在旗帜上鲜明的写上一个大大的“郑”字。各路长逢年过节与会长相聚,献上点礼物,商量点事情。会长仍然带着本路人马,行进在艰难的马帮路上。郑万通带上几个徒弟,经常出现在险要路段,和强人出没的路口。渐渐地,贵州边境一带的强人开始销声匿迹。当郑万通而立之年,他父亲见他长大成熟,才把会长一职让位与他。他接任之后学父亲的用人之道、经营之法,马帮会势头不减,比先前更加红火旺盛。
马帮会的成立和成功运作,必然引起读书人的关注。在郑万通三十有五之时,有一书生名叫李才,屡试不中,心中恼火,便来投奔。读书人就是读书人,知多识广、计高一筹。他给郑万通出谋划策,乘马帮会兴隆之时,在附近选择县城自立商号,搜罗经商人才。当年老时,依靠商号生活,也能给后人留下传世家业。前半生马帮路上拼打,后半生经商道上有前程。他的兴衰理论和为后人着想的思维,使郑万通茅塞顿开。郑万通听信了他的指点,携带银两来到临边县城,买下了一家旧商号,经过设计整理装修,改头换面、焕然一新,起名叫“郑家商铺”,委托李才当掌柜的,在此经营。李才经营有方,不仅经营一般货物,还经营药材,并且聘请名医作诊。在李才的经营下,几年光景,几经扩张,郑家商铺成为临边县城第一商铺。水涨船高,李才也成为县城内知名人物,就连县太爷都敬仰三分,不时的成为县太爷的座上宾。李才头脑灵活,投其所好,把一些珍奇之物和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灵芝、人参献给县太爷。一来二去的,县太爷更加关照李才和郑家商铺。商铺生意如日东生,蒸蒸日上。
在郑万通不惑之年,李才建议用经商的积蓄,在临边县城盖马帮会馆,请他学习县太爷的模样坐堂理事,没有大事不要亲自出马。这时的郑字号已经拥有三百多匹马,几十条枪,二十个路长,其势盛大、威震百里。他思考到马帮队伍的现实情况,接受了李才的建议。在李才的通融下,县太爷特意批了一个好地段给了他。李才办事灵活、周全、细致,深谋远虑,深得郑万通的赏识和重用,盖马帮会馆的任务又交给了他。李才到省城请名士画来图纸,请名匠按图纸备料施工,精心打造使其成为临边县城标志性建筑。
李才又建议郑万通娶媳妇生儿育女,接续香火和继承家业。在这个问题上,郑万通也有考虑,他想到自己和父亲都是马帮之人,没有文化,头脑简单,办事鲁莽。你看李才通今博古、料事如神。他要娶一个书香门第之女为妻,影响和传带后人。
无巧不成书。《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七十二岁做新郎,娶了个六十八岁黄花女。无独有偶,虽说岁数有些差距,也算是古今相传。在郑万通四十有一时,娶了一个三十六岁的大姑娘。此女姓程名尚香,自幼熟读经书,双手能写梅花篆字,自比三国时的皇叔刘备的夫人,吴国侯的妹妹孙尚香,非英雄不嫁。她才貌双全、名声远播,连省城的高门贵子都来求亲,可她一个也没有看上。日久天长,容颜渐衰;车马稀少,门前冷落。
尚香的祖父程思革进士出身,曾任湖广总督,因看到国势衰败,如日落西山奄奄一息,外强逞能,心中对朝政不满,多次上表陈述主张,但得到顽固派的排挤,被贬官为民。其父也是读书人,起名叫程伟奇。程思革总结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不再主张儿子考举人、中进士、做官吏,而支持儿子移居乡里、远离闹市、隔断是非,开个当铺为生。就这样全家搬到临边县城。
程伟奇认为时局不稳,兵荒马乱的,哪有什么英雄豪杰,可是,尚香不以为然,执意不改初衷,她自有主意:乱世出英雄。正当此时,李才来到临边县城开郑家商铺。在买卖中一来二去的,程伟奇与李才成了熟人。在不经意间,程伟奇知道了一些马帮的事和郑万通这个人,李才也知道了他有个大龄的妹妹至今未婚。处得时间长了,啥话都能说的时候,李才有了给郑万通说媒之意。程伟奇觉得找这样的女婿挺合适,就是马帮居无定所、浪迹江湖,不怎么可心。在他犹豫不决之际,李才说服郑万通来临边,在县城盖马帮会馆,这样的消息对程伟奇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渐渐地,程尚香的脑中也对郑万通产生了深刻印象。她认为郑万通虽不是封侯拜相之人,但在临边一带也是豪杰好汉,能与此等人连理也算是了却初衷。在李才的说合撺掇下,双方终于得以见面。两人见面,一见钟情,相见恨晚,遂于马帮会馆落成之日举行了结婚庆典,双喜临门,好不热闹。后来,郑万通劝说程尚香,把她的丫鬟夏香玉嫁给了李才为妻。郑、李两个人更加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地建设马帮会,经营郑家商铺。
郑万通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个名字叫郑有文,意思是儿子长大之后有文化有才华,像李才一样。郑有文眉清目秀、聪明伶俐,长相和头脑都令其父母沾沾自喜。他到八岁的时候,他母亲效仿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用芦荻画地教岳飞识字的故事,教他识字读书,背诵诗文。到十三岁又教他珠算和数理。由于他天赋好,不仅聪明而且自勉勤奋。他不仅学会了母亲所教,还把母亲家的藏书,什么《论语》《三国志》《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等书读个遍。这还不算,还要到读书人的家里去借书读。书非借不能读也。他经常读书到深夜,手不离卷、爱不释手。等他十六岁时,他母亲把他送到省城名圣学堂学习四年,之后又把他送到燕京大学。
郑有文在燕京大学的四年,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有他的想法。他认为国民党腐败无能,走的是军阀路线,各地行政长官大多都是军人出身。这违背了武官打天下,文官治理天下的思想。国民党研究不出来安帮、定国的谋略,不会长久。他又认为共产党虽然取信于民、深得民心,但是没有中心城市、没有大的地盘,蹲居在深山老林,有点山大王的味道。最近又听说红军打了败仗,从井冈山根据地撤出,他很担心红军走闯王和石达开的道路。他还觉得共产党和红军内部没有称职的领袖人物,不懂历史又不懂军事。至于其他党派吗,人数太少寥若晨星,只能写几篇文章喊几句口号而已,不会有栋梁之才。他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很担心。他犹豫彷徨。最后他决定效仿孙中山去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
一九三五年一月的一天清晨,郑有文西装革履英姿焕发,伫立在黄浦江岸边,见那惊涛骇浪之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照在江面上红彤彤一片。一会的工夫,整个上海城笼罩在金光灿烂之中。继而云霞满天、大雾弥漫,丝丝雨滴、如织如网。衣服淋湿了怎么办?他退到了候船大厅,站在窗前依然关注那天气的变化。外面渐渐地天昏地暗,厅内也随着黑了起来。灯亮起来了,灯光闪烁着和谐与安静。天气的骤然变化,候船人的脸上都出现了焦急不安的神色,同那和谐而安静的灯光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时可以听见远处有雷声,渐渐地雷声越来越近,就像磨坊里的驴拉磨在转动,“轰隆轰隆”响个不停。雷声越来越响,就像把磨坊里的磨抬到了大厅顶上,那驴,越走越快,声音震耳欲聋。候船人都把双手捂住耳朵,隔开听觉难以适应的声音。忽然一个光柱直立而下,站在窗前虎视眈眈。候船人惊魂未定又来厄运,急忙闭上眼睛等待那灾难降临。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响声,光柱肆无忌惮地冲破了玻璃变成了火球。火球在厅内没有停留直向对面的窗户冲去,紧挨着人群的头顶,擦头而过。厅内爆发出惊叫声,有几个人昏厥过去躺在地上。候船厅内一片惨象,惨不忍睹。
上海黄浦码头经历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恶劣的强对流天气影响了船的航程,航运调度室传来消息:由于天气所致,航运局决定,船只起航时间推迟十四个小时。郑有文听到这个消息,无可奈何,只得到附近酒馆要了一个菜一壶酒,自斟自饮,消磨时光。他吃饱喝足之后又要了一个房间,就着酒劲,鼾声起,进入梦乡。
天气渐渐由阴转晴,天气预报真还有些准确。当旭日东升,阳光普照之时,郑有文登上了去日本的客轮,漂泊异乡寻求真理。
当客船鸣笛起锚离开港口,郑有文心潮起伏,就像黄浦江水翻腾不止。他想起了父亲母亲,也不知道二老接到他的家信没有。他在信中告诉两位亲人,忠孝难两全。他选择了报效祖国这一条路,希望两位老人理解、谅解。他还劝说父亲,已年近七十,要辞掉马帮会长一职,积蓄已够晚年生活,安度晚年吧。
此时此刻,郑万通品着茶香,听着程尚香叨咕儿子的来信。她一开始看到儿子的来信兴高采烈,打开后一读大惊失色。越读越不是个滋味,儿子竟然不顾父母不辞而别,去什么日本,去寻求什么真理。这年头还有什么真理,胜者王侯败者贼。她泪如雨下,最后泣不成声,把信摔给了丈夫。郑万通斗大的字不识两口袋,眼看着白纸黑字密密麻麻的,瞪着眼睛用不上。他把信放在茶几上,用手抚摩,就像是摸着儿子小时候的头颅。他老泪纵横,一声不吭。过了一会,他离开靠椅走到床前,可能累了,他躺到床上。他很闹心。现在怎样怪罪儿子都没有用啦,只能面对事实。他翻来覆去地认真思考着儿子在信中说的话。
他从床上坐起来,劝夫人别哭了,还是商量儿子的建议吧。他觉得儿子有些话在理,把会长一职让给李才最为合适。她表示赞成。他派人把李才请到面前,把郑有文的信给李才看。李才看完信,明白了他的意思,说啥也不当会长。李才跪在地上磕头作揖,叙说马帮会是用生命换来的,应该子承父业,少当家的回来后再做理论。郑万通看他坚决不肯,又派人找来夏香玉共同商议。最后决定,日常事务由李才处理,拿不定主意的,没有先例的向郑万通报告。话是这样说了下来,而在实际运作时,一切都是按李才的谋划行事,哪有什么大事李才办不了的。李才一心一意为马帮会干事,深得各路长的佩服。在郑万通实际上已经退位的情况下,马帮会各层人员在执行命令、完成任务上没有出现两样,马帮会运转正常。郑万通还算有点安慰。
再表郑有文。他到了日本之后进了东京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院读书。按照学校章程这个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事情的,可是实际上这是个幌子,是为了骗取中国学生入学。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给侵华日军做翻译。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正在国内积极准备。日本军政当局考虑到中日语言不同,不便于统治,就特意立了这个学院。凡是来到东京大学读书的中国学子大多进了这个学院。真别说,这个学院以研究中国事情为幌子真是高招,中国学生刻苦攻读、起早贪晚,想学到真本领使祖国旧貌换新颜。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之前,日军为了大举进犯华北,进而占领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得以实现,就把郑有文这一批留学生送回中国,分到日军充当翻译。郑有文对这个决定很恼怒,痛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丑恶行径和骗人伎俩。当他来到日军军营后,看到自己没有行动自由,被严密地监控,更加恨之入骨。他暗暗下定决心,想要效仿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但是后来一想,不对,你是翻译不说话怎么行。计也要献,有利于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计。他要效仿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在做翻译的过程中为中国人民多做些好事,拿日本人的俸禄为中国人民干事。不知郑有文有何作为,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