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大地复苏,古城金陵春意盎然。南京城北幕燕滨江风光带拥有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至前介绍了“幕府登高”、“化龙丽地”和“达摩古洞”三个景点。本篇介绍风光带东侧的三个景点“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和“嘉善闻经”,讲述这里的历史传说和相关景点,分享来此寻访的攻略。
交通线路:地铁一号线吉祥庵站2号出口,步行到吉祥庵公交站乘坐8路、101路、125路到燕子矶公园站。或者直接乘坐8路、101路、125路到燕子矶公园站下。
幕燕滨江风貌区是南京历史上著名的自然风光带、文化遗产点和佛学流传地。在久负盛名的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中占据六景。这次重点介绍“燕矶夕照”、“永济江流”两个景观及周围相关景点,“嘉善闻经”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遗迹,就说一下古代文人对该景点的描述。
燕子矶位于栖霞区幕府山东北角观音门外,被列为长江下游三大名矶之首。燕子矶海拔36米,山石直立突兀江面,三面悬绝,远眺似石燕掠江,因此得名。
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晚霞撒满大江,印照在燕子矶赤壁上,呈现出“燕矶夕照”的壮丽景色。 明末清初“燕矶夕照”被确定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在公园西北的观澜亭可以看到临江崖壁上刻着“燕矶夕照”四个篆书大字,夕阳西下时坐在长江游船上看燕子矶将更有“燕矶夕照”的感觉。
乾隆皇帝在南巡登临燕子矶时,挥笔写下七律《游燕子矶》:“一峰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我来四度亦四登,翠壁丹崖信如绮,地险山川虽有言,失手诚同衣带水,凛乎驭朽磐石安,底须天堑徒恃此 ”。
进入燕子矶公园大门,从门口的燕子矶公园导览图上看到公园里的景点很多,有多条线路选择。为了直奔主题看到“燕矶夕照”,走西线上山。
上山小道右侧的山石崖壁上,刻写了许多名人题诗和书法作品。
其中朱元璋题写的《咏燕子矶》诗句最有名,“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传说朱元璋皇帝微服私访来到燕子矶,在江边看到几位进京赶考的书生来此游玩,其中一人脱口而出“燕子矶兮一秤砣”,后面内容接不下去了。
其他书生也没想出好句子来,场面有点尴尬。朱元璋看到后,就说我来对下去,他脱口吟诵了四句诗。书生们连声称颂这首诗通俗易懂,气势宏大还霸气十足。
沿台阶上山,在观澜亭就能看到燕子矶的悬崖峭壁直插江中,赤壁上刻有“燕矶夕照”四个大字。
古金陵四十八景第七景“燕矶夕照”。
继续登山来到御碑亭。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山顶停留。公园里还有康熙和乾隆皇帝南巡登山御道和观江平台。亭内的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书写的“燕子矶”三个大字。
石碑的背面和侧面还有乾隆题诗:“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这首诗不像皇帝做的,跟草根皇帝朱元璋的诗相比,词句绵软,一点也没有气势。
江边的崖石上还立有一块劝诫碑,上面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字体和署名,写着“想一想,死不得”。这块石碑最初是木牌,据南京城市记忆团队中的张智峰老师考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立木牌者是燕子矶小学校长丁超,不是陶行知。
为此张老师还在报刊上发文,分享自己的考证过程和结论。因为陶行知的名气大,所以长期以来碑上署名陶行知,旁边的说明牌上也没有提一下丁超校长的名字。
公园东侧还有一个三角形的亭子,里面立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附近的单位和学校会在这里举办悼念活动。
纪念碑的碑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陷城之初南京难民如潮相率出逃,内有三万余解除武装之士兵暨两万多平民避聚于燕子矶江滩求渡北逃。讵遭日舰封锁阻旋受大队日军包围,继之以机枪横扫,悉被杀害,总数达五万余人。悲夫其时,横尸荒滩,血染江流,罹难之众情状之惨乃世所罕见。追念及此岂不痛哉!爰立此碑,永志不忘,庶使昔之死者藉慰九泉,后之生者汲鉴既往,奋志图强,振兴中华,维护世界之和平。
公园中路是康熙、乾隆皇帝的南巡蹬道,从这里上山也能到达御碑亭和观澜亭,从西侧下山看到摩崖石刻。
这里是公园的夕照楼广场,左侧建筑是夕照楼。在这里稍作休息后,离开公园。沿着宽阔的永济大道,到长江观音景区里的永济寺观音阁。
江边的永济大道已成为幕燕风光带上东接燕子矶,西连五马渡广场,全长约5.7公里,沿途有众多景点和景区,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色,宛如幕府山下长江边的一条五彩丝带。
永济大道上的永济桥。
永济寺原来叫做弘济寺,明朝洪武元年(1368),久远禅师扩建弘济寺,还依山建了观音阁。
永济江流是站在燕子矶和头台洞之间的永济寺观音阁上,向北望去万里长江波涛滚滚,宽阔江面船帆点点的壮观景象。
明朝南京籍状元朱之蕃来到弘济寺,写下了《弘济江流》一诗:“灵源万里发岷峨,放海涛腾绝壁过。风定千艘帆影乱,波澄中夜月明多。崖临巨浸闲舒眺,渔集平沙醉和歌。高峙燕矶沉铁锁,看潮虚阁枕山阿“。他把弘济江流定为金陵四十景之一。
清朝时因避讳乾隆皇帝弘历的弘字而改名永济寺,在太平天国期间永济寺被烧毁,清末曾加以修葺,而文革时又毁,如今在长江观音景区内逐步复建。
在永济大道旁有一个“乾隆寻父”的雕塑,传说乾隆初年的一天,有位老者来到观音阁内,面见主持老和尚,恳求削发修行,意在研读经文以弘扬佛法。主持见来者文质彬彬,像貌慈善就收留了这位老者。这位老者是康熙时期的朝廷大官程阁老,家住在南京城南,他来到永济寺出家当和尚,只是为了免遭杀身之祸。
原来在雍正还是四王爷时,一年他家中喜得千金,而在雍正身边当大官的程阁老家喜得儿子,但是四福晋却对雍正说自己生了个儿子,并说程阁老的夫人生了个女儿,这是龙凤呈祥,请求四王爷大摆宴席。雍正为此在皇宫里宴请皇亲国戚、重臣爱卿,并让程阁老夫妇把新生儿也抱去。就在宴会过程中,四福晋利用看孩子之机,命身边亲信侍女调了龙凤包,换走了程阁老的儿子。程阁老回到府中,一看儿子变成了女儿,深知是雍正及福晋采用了调包计。他有口难辩,为防杀身之祸,程阁老借故辞官,雍正亦顺水推舟,准其告老还乡,住在南京程阁老巷颐养天年。二十多年后,乾隆登基当上了皇帝,程阁老听说登基的就是他被调包的儿子,他感到危险太大了,故隐姓埋名来到弘济寺出家隐身。
再说乾隆当了皇帝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打听到其父已在南京出家。骨肉亲情时时在心中荡漾,为了寻找生父程阁老,就借机六次来南京巡察,遍访寺庙三次来到弘济寺。但每次都被程阁老巧妙地避开了。最后一次,程阁老故意将自己穿过的一双鞋子倒放在床前,鞋头向床,鞋跟向外,不辞而别。乾隆看到后沉思良久,终于悟出其中道理:原来大清王朝是满族人统治,而程家是汉族。假如程阁老父子相认,乾隆帝必然不能再坐“龙床”。所以,程阁老用鞋子向床内谐音“孩子”,不能相认的理由:孩子你既然已经坐了龙床,就只能永远留在朝廷内(鞋子向床内)而不能朝外跑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乾隆从此不再寻父。虽然最终父子没有相认,但是乾隆站在这处依悬崖峭壁而筑的观音阁俯视壮阔的长江,豪情顿生定名“永济江流”。
幕府山下有十二个岩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现在的幕府山北麓,紧邻长江打造了长江观音景区,景区全长1.5公里,东西方向呈线形布局,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长江沿线第一个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古头台洞圆门
二台洞内的观音像
三台洞内的观音像
长江观音景区从东向西沿途划分为观音阁、百子林、石经苑、头台洞、二台洞、情缘广场、三台洞、梵音苑等八大分景区。
观音景区内供有圣像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卧莲观音、水月观音、众宝观音等八大主题的观音塑像,并穿插布置了众多雕塑小品、摩崖石刻及佛教主题的彩绘壁画,集中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
普贤菩萨像摩崖石刻
山崖上的观音阁
大肚弥勒和众童子塑像
送子观音塑像
巨大的金佛手雕塑
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在幕府山东南铁石岗石佛阁就有一座嘉善寺。当年幕府山上青松茂密,嘉善寺曲径通幽,殿后巨石壁立,石缝之间形成一线天。沿途有石佛阁、观音诸阁,阁旁的巨石之上还修建一亭。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讲经。嘉善闻经指的是嘉善寺的香火很旺,善男信女们不辞艰辛攀登悬崖峭壁来到嘉善寺,听大德高僧坐在亭中讲经说法场面。如今嘉善寺已经不存在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用诗词和山水画还原了嘉善闻经的盛况。
金陵四十景图第三十七景嘉善寺。明朝官员顾璘(1476-1547),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广平知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他寓居上元(今南京市)时,曾经来到嘉善寺,被这里的奇山怪石所震撼,写下了《游嘉善寺》一诗,“苍石斫苍云,谁遗空山里。藤萝覆细路,披烟得奇诡。……金陵百名胜,无地可胜此”。
金陵四十八景之嘉善闻经。杜士全,明万历十三年举人,二十三年进士。曾任海盐知县,刑部给事中、右侍郎,太常寺卿,南京工部尚书。他和朱之蕃编写《金陵诗咏》,其中有《嘉善石壁》:“地塄僻径转清幽,巨斧何年劈古丘。一线天开容客过,千磐磴险倦人游。 虹飞云际光成彩,风入松来韵飗飗。 徙倚孤亭凝望久,不妨徐待月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