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台湾的校园歌曲也随之流入大陆。已经听腻了口号式,颂歌式歌曲的人们,对这些格调清新,朗朗上口的歌曲顿时青睐起来,那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这些被人们称之谓“校园歌曲”的音乐声。《兰花草》就是其中的一首。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据说这首歌的词是胡适先生写的,这首诗原题为《希望》。
那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原诗是这样的: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先生也算得上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当年胡适先生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
也许正因为胡适先生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先生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歌已经早已会哼哼了,但兰花草是什么样却没有见过。这次到厦门终于得见兰花草的真容了。
翠芦莉(Ruellia brittoniana),又叫芦莉草、蓝花草。来自墨西哥彪悍的妹子,耐高温,易养不娇气,在夏季开得一片蓝紫。耐水湿,可水边栽植。喜阳,也耐半阴,常应于街道、公园绿化、适合庭园成簇美化或盆栽。爵床科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m,花期春到秋,晨开夜落;果期夏秋,朔果褐色。亦有粉、白色品种。
兰花草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希望、理想
谨以此文纪念已去世的台湾著名歌手刘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