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山的地名文化

梅学书
创建于2023-02-16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梅学书


       蔡山,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黄梅下乡沿江一带的标志性符号,民众的图腾、精神的家园,游子们的乡愁。

       蔡山,名胜古迹很多。旧时有江心古寺、晋代白梅、泼墨留痕、危楼百尺、石狮望江、残岩夕照、龟峰独秀、竹缆遗痕、纤夫脚印、锣鼓噌吰、齐姬古墓等自然人文景观,并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和故事。蔡山东麓有九江故城遗址、马扎港遗址、郑家山古墓群遗址。如今,九江王故城的汉代古井得以修复,与晋梅、郑家山古墓群,列入黄冈市文物保护单位。山上复建有江心寺、摘星楼,西麓建有“梅苑”。2004年,蔡山被批准为黄冈市级风景区。

       蔡山东麓的梅城古村,是古九江城遗址,是古寻阳、侨置新蔡、苞信等古郡县治所;是古浔阳、江州,现九江市、黄梅县的根与源,也是河南省新蔡县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蔡山具有浓郁的吴楚文化底蕴,汇集了南北东西文化精华,有很多国家、省、市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风格独特,具有六大文化支柱。

       一是军事文化。历史上黄梅处于吴头楚尾,在古彭蠡泽的众多水系中,蔡山曾孤悬于江心,扼守长江主河道,控制水上交通,地理位置险要,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蔡山东麓不到一公里处,是九江故城,是寻阳、新蔡、苞信等古县、郡治所,曾是军事要塞、重要军港、战船建造基地。汉初(公元前196年),九江王英布反汉,重竖九江王旗,在蔡山(现梅城村)筑城,名九江王城,与西汉对峙。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黄梅境内始建县,初名寻阳,治所就在蔡山九江王故城。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第三次巡海,先巡视了庐江郡造船基地,再从寻阳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舳舮千里”遮江顺流而下,出长江口后,航海北至琅琊。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寇恂平定河内,经黄梅蔡山,屯兵九江王城(今蔡山梅城村),驻军之地曾亦名寇师洲。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吕蒙为寻阳令,曾客居蔡山东麓九江故城寻阳。三国孙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 吴将诸葛恪在寻阳军屯,引水灌溉,种植水稻。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臣服于晋,陶侃(陶渊明曾祖)由鄱阳迁往江北寻阳,曾任寻阳令。西晋惠帝永兴年间(公元304年),江州刺史温峤迁寻阳治所于江南柴桑,旧治所仍为重要军事要地,更名为浔水城。西晋愍帝元年(公元313年),琅琊王睿让周颛镇守江州,屯兵浔水城,被杜弢围困,武昌太守陶侃派遣大将营救。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废寻阳县,朝廷在黄梅下乡设置新蔡侨郡,安置管理永嘉之乱从新蔡流徙黄梅蔡山一带的流民,治所为九江王故城。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3年),新蔡二千余粗野之人,攻破大雷戍,掠抢官方及民用船只,全部进入湖区。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 ),魯悉达以平定侯景叛乱有功,被授予北江州刺史,暂治新蔡。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在蔡山设木栅,筑城堡驻守。江西节度使李皋,采取声东击西,攻下蔡山,以少胜多,大败李希烈。直到长江主泓道南移至现在的大江主泓道,蔡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才逐步消退。历史上蔡山地域发生的一系列兵事,产生了“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不越雷池一步”“富贵不骄”等成语,和“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军屯”等战例及典古,形成具有蔡山特色的军事文化。

       二是佛教文化。在佛教文化史上,蔡山的江心古寺虽没有黄梅四祖、五祖寺那样有名,但它是佛教进入中国,特别是佛教入驻鄂东时间最早之地。早在西汉时期,桂僧和尚就卓锡江中小岛蔡山,结庐修行,初名蔡山寺。到了东晋,支遁大师(公元314—366年),卓锡蔡山,重建蔡山寺,更名江心寺,并在寺旁植白梅一株。白梅一年春冬两季,花开二度,民间称为二度梅。蔡山江心寺声名远播,烧香拜佛赏梅者络绎不绝,既有蔡山周边民众,也有乘舟游历大江两岸的文人墨客,还有为生计奔波的贩夫走卒,留下诸多著名诗篇和传说。最出名的当数唐代李白的《夜宿古寺》一诗,从此江心寺的佛教影响力,扩展到蔡山周边鄂赣皖三省,乃至全国。唐贞观八年(公元635年),唐太宗令尉迟恭督修“江心古寺”。重建的江心寺,有大雄宝殿、地藏王殿、观音堂、藏经阁等诸多殿堂。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新罗国(朝鲜)王族的王子金乔觉,出家剃发为僧,他就是后来的地藏王化身。金乔觉出家后,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游历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登高览胜,见九华山山峰状如莲花、峰峦耸秀,山川幽奇,便在此卓锡修行,开办道场,传授佛法。开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金乔觉成道,时年九十九岁,世称地藏菩萨。金乔觉在世时,曾数次从九华山到黄梅蔡山江心寺设坛讲法,蔡山周边民众成千上万奔赴蔡山江心寺,聆听他讲经传法。地藏王几次讲经传法日均是阴历七月三十,而这一天正好是地藏王的圆寂日。后来蔡山周边鄂赣皖三省信众,为纪念地藏王在蔡山设坛说法,将每年七月三十这一天定为烧香拜佛日,举行盛大庙会庆祝。蔡山周边民间,至今一直流传“地藏王菩萨年年月月在九华,七月三十在蔡山”。

       三是晋梅文化。蔡山有晋代梅树一株,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寿星。1983年3月31日,中国新闻社向国内外发布了一则题为“中国发现1600多年前的梅花“寿星”的消息。电文称:“武汉园林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王其超,在湖北黄梅县蔡山发现一株距今1650年的‘晋梅’。本月初,‘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协作组,对去年10月发现的这株‘晋梅’进行了初步鉴定,一致认为这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长寿的梅花。已知的中国古梅有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隋梅’、云南昆明市温泉唐溪寺的‘元梅’等。这次发现的‘晋梅’,较国清寺的‘隋梅’还年长300多岁,实为稀世国宝。······”此新闻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单位、专家学者的关注。《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文摘报》、《科学与人》、《旅游》、《旅游天地》、《花卉》、《中国新闻》、《春秋》、泰国《中华日报》等10余种国内外报刊纷纷转载,或作相应报道。旋即蔡山晋梅列入国家一级古树保护名录。

       《黄梅县志》载:“蔡山寺,在邑西南江畔,古名江心寺。今江南徙,寺名犹仍······有支遁手植白梅一株,尚存,亦邑之名胜也。”清代杨自发的《江心寺》题壁诗,亦写了支遁植梅之事:“孤峰一角水之涯,灵鹫飞来立浅沙。浪打山唇潮欲上,天低楼角月初斜。谪仙(李白)泼墨还留石,支遁栽梅尚著花。却忆曹成谈往事,纪宫碑字绾龙蛇。”清代胡驾生在《蔡山寺》五律中,还说支遁卒于江心寺:“旧识江心寺,曹王驻此山。山朝匡岳北,寺隐竹林间。太白诗碑古,支公骨塔残。故来寻旧址,不畏朔风寒。”方志和文人诗词都记载了晋梅乃支遁所植。

       晋梅不畏冰雪严寒,一年春冬花开二度。蔡山周边民众将晋梅视作心中的图腾,黄梅人将晋梅视为精神的象征。改革开放后,蔡山镇的黄勇先生,在北京创业成功,回乡在蔡山西麓建设梅苑,培植300余种梅花品种,进一步打造以晋梅为主体的梅花文化。蔡山被黄冈市批复为市级风景区,吸引四方游客,晋梅文化传播鄂赣皖三省。

       四是民间艺文。蔡山历史悠久,在古《尚书·禹贡》就有记载。蔡山地理位置特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蔡山周边民众创造了很多具有蔡山特色的文化艺术,留下很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蔡山周边区域渐渐成为享誉鄂东的诗词之乡、戏曲之乡、山歌之乡、武术之乡、挑花之乡的重点区域或核心区域。现今,黄梅挑花、黄梅戏、岳家拳三项列入国家第一、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蔡山周边区域是诗词之乡的重点区域。黄梅是诗词之乡,蔡山是诗词之乡的重点区域。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让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慕名游历,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对蔡山周边文化影响极大。千百年来,蔡山周边不论是达官贵人、文雅学士,还是垦荒农夫、贩夫走卒,闲暇时间,都喜用诗词方式抒发情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留下许多诗词、楹联作品,既记录了蔡山独特的地理风光,人文习俗,又记录了蔡山重大历史事件,为鄂东黄梅的诗词楹联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为后世研究黄梅,特别是研究蔡山的历史地名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现在,蔡山周边的乡镇,办有《泼墨》《古梅新枝》《文昌阁》《清江》《雷池》等诗刊,为乡村诗人们的相互唱和,提供了文化交流平台。

       蔡山周边区域是戏曲之乡的重点区域。蔡山周边地势低下,历史上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水涝灾害连年频繁发生。蔡山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借“采茶”、“文曲”“小调”作为谋生手段。传统剧《逃水荒》的唱词,“老公公在外面测字看相,我婆婆挑牙虫苦度日光,哥哥他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厢。”是对当年逃水灾谋生的最真实写照。蔡山一带采茶、文曲、小调的唱腔,丰富多彩,既有高昂、豪放、欢快的鄂东山区采茶歌特点,又有悠扬、轻松、宛转的湖区渔歌特征,易记好学,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都能从唱腔中得到充分表达。蔡山周边一带的民间戏曲表演,贴近生活,动作朴实,深受观众喜爱。蔡山一带的民间艺人和灾民,在逃荒中将黄梅采茶、文曲、小调传播到黄梅周边鄂皖赣三省五十余县,为采茶、文曲、小调戏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新的黄梅戏剧种功不可没。

       蔡山周边区域是黄梅民歌之乡的重点区域。蔡山周边一带的民歌,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广大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为增加愉悦与快乐,排除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以情歌为主要内容而创作出的一种民歌形式,被命名为黄梅“贤文调”。因为民歌每段为五句,所以民间称之为“五句子情歌”,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仪式歌、人生哲理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摇篮曲等等。其演唱形式独特,有独唱,有合唱,有双人对唱,有男女唱和。其曲调一唱三叹,温婉迷离,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不断提炼的智慧结晶。蔡山周边的“五句民歌”,从诗的角度看,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律,五句为一段,每一段内容完整,独立成章。五句对韵律也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除第三句外,一、二、四、五句均要押韵,且一、二句用仄声韵,四句用阳平,五句用阴平。在五句山歌歌词中,方言俚语大量入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纯朴自然,清新亮丽,哲理性强,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蔡山周边地域色彩,是鄂东一枝古老的民间文艺奇葩。

       蔡山周边区域是武术之乡的重点区域。蔡山周边一带历史上有喜欢练武的习俗,人们练的拳术是岳家拳。练岳家拳的目的,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是在逃水荒中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岳家拳又称岳武穆武艺,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公元1103—1142年)及其麾下的岳家军将领,在行军打仗的实践中逐渐总结、提炼的一种拳术,由岳飞之子岳震、岳霆及部将隐居黄梅时传授,在鄂东黄梅、武穴、蕲春一带十分流行,蔡山犹盛。及至现代,蔡山民间仍有“十男九打”“女人学戏挑花,男人习武练打”的说法。在鄂赣皖传授岳家拳的著名拳师有聂虎记、李耀清、赵振球、柳明山、黄英球等数十位。2001年,黄梅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蔡山镇刘寄村与黄梅20多个村被誉为武术村。2014年9月,在黄梅拍摄的3集高清纪录片《寻找武穆遗书》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同年11月,黄梅“岳家拳”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等新闻纪实,均对黄梅岳家拳进行了寻访和跟踪报道。800多年来,岳家拳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鄂东大地熠熠生辉,深受群众喜爱。

       蔡山周边区域是挑花之乡的核心区域。蔡山挑花历史悠久。明代,蔡山周边一带的蔡山、新开、孔垄等乡镇,几乎家家种棉,户户纺纱织布,有“百里棉乡”之称。一些心灵手巧之女,则采用土染料将白大布染成青蓝色,配七彩线在上面挑绣装饰图案,美化生活。有俗语曰:“黄梅有女皆挑花”。1958年,县文物考古队在蔡山宝山村发掘一座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墓葬,墓中女主人头上搭有素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一条,其花纹“夔龙夔凤”与青铜剑上的花纹相似,团式花纹亦与江陵南城出土的楚墓中的朱绘式图案相似。由此可见,黄梅挑花形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明代。历史上蔡山黄梅挑花两次被人民大会堂选为湖北厅饰品,并多次代表国家在国际各种艺术大会上展示民间传统技艺和作品。历史上,蔡山周边妇女有挑花的喜好,女孩从小母亲要教的第一件女工就是挑花,是广大妇女生活的一部分,她们为黄梅挑花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有梅意清、石九梅、周桃荣、常海军等一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五是名人文化。历史上,不少名人游历蔡山,或客居蔡山东麓的古寻阳治所——九江故城,留下了很多诗文或成语,为中华文明增添新的内容,让蔡山声名远播。

      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汉,重竖九江王旗,筑城于今蔡山梅城村,名“九江王城”,与从汉江顺流而下的刘邦大将樊哙对峙。《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第三次“巡海”。先巡视了造船基地庐江郡,然后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从寻阳出发,“舳舻千里”,遮江顺流而下。出长江口后,航海北至琅邪。次年三月,返至泰山。四月还京。所过礼其名山大川。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吕蒙为寻阳令,孙权劝学,发奋读书。鲁肃过寻阳,与之谈论时局,赢得敬重。并产生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个成语。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产生了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4月,刘义庆任江州刺史。鲍照由建康(南京)赴江州任佐史,在大雷池西岸(大雷戎、蔡山寻阳故城,即今梅城村所在地)登岸,给妹妹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写信,感慨大雷池气象万千,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优美骈体书信《登大雷岸与妹书》。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魯悉达以平定侯景叛乱有功,被授予北江州刺史,暂治新蔡时,功勋卓著,《南史》评价极高:“悉达虽仗义任侠,不以富贵骄人”,产生成语“富贵骄人”。唐贞观八年(公元635年),尉迟恭督修蔡山江心寺。江心寺大殿主梁刻有“贞观八年尉迟恭督修”字样。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游历蔡山,夜宿江心古寺,写下流传至今的著名诗篇《夜宿古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现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让全国人从小就知道蔡山。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三月移驻蔡山,在山上设木栅,筑城堡驻守。江西节度使李皋,采取声东击西策略,攻下蔡山,大败李希烈。朝愈专为其写下《曹成王碑》以赞。唐代的张祜、苏味道、清代的杨自发、金德嘉、黄利通、梅雨田、喻文鏊等众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不少诗词文赋,记录蔡山,吟诵晋梅。

六是农耕文化。蔡山周边的农业开发较早,农耕文化深厚,是鄂东和湖北最早引入人工种植水稻和棉花的重点区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种植基地。

       《三国·吴志》载,东吴时期,吕蒙攻皖破曹有功,任寻阳令,孙权赐600 户于寻阳屯田,后诸葛恪又在寻阳军屯,开垦农田,种植水稻。这是蔡山周边大范围开垦,鄂东人工种植水稻最早的文献记载。长江东南部的农业技术和文化引入蔡山周边,与本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的融合,形成蔡山周边新的农耕文化。

       东晋永嘉之乱,作为侨置新蔡郡的治所,蔡山周边得到有组织的大范围开发。迁徙蔡山周边的中原新蔡人,带来中原北方旱作农业的技术和文化,再次与蔡山周边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促进了蔡山地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元末明初,朱元璋令康茂才沿江军屯,建宿松至蕲州沿江驿路堤。驿路堤途经蔡山,后成明朝阻挡江水官堤,为黄梅下乡大范围开发创造了条件。洪武初年,“江西填湖广”,江西、福建大量人口移民湖北蕲黄地区,蔡山是重点移民接收地,周边土地大范围开发加快,南方水作农业技术和文化引入蔡山周边。此时,印度的草棉也引入中国南方,朝廷下旨,蕲黄区域率先试种棉花,积累经验,再在全国大范围推广。蔡山周边是引入草棉最早试种区,为黄梅挑花、黄梅戏、岳家拳等多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戏曲之乡、民歌之乡、武术之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