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故事

邓小红
创建于2023-02-16
阅读 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鱼的故事

     

    爱吃鱼,打小就爱,也难怪母亲常对人说:我家老二属猫。

     爱吃鱼确也是真的,其实也爱吃肉。无奈 小时“鱼常有而肉不常有”——肉是要钱买的,而鱼则不必!

    我的家乡在湖北江夏斧头湖畔,也算是人们常说的鱼米之乡吧。小时候,米倒是也有缺的时候。至于鱼,只要人勤快,是可以常有的。

    

    

     

    春夏之时,雨水多,正是抓鱼的大好季节。这时斧头湖的鱼儿溯着水流窜到了沟里,窜到了田里,窜到塘里,窜到村子里的角角落落。

    也不用什么工具,提个桶随便找一段水沟或水田就可以抓鱼了。通常水沟里水深又急,鱼儿也多且大,但也是技术活!我和哥是不能在水沟里抓鱼的,只好找一块面积不太大,水不太深的水田,然后堵住上游的来水,打开下游缺口,用密网拦住,把田里水放干,最后再来“瓮中捉鳖”就行。这个办法的缺点在于要等田里的水放干,要一个小上午的时间才行。优点在于“旱涝保收”,怎么也有小半桶的收获!

    收获是不论种类及大小的。鱼拿回家,迅速用清水洗净,然后打鳞去内脏,大一些的马上煎煮,小的则拌上些面粉放些盐用油炸至金黄,这样就可以放上几天慢慢吃。煎鱼、炸鱼的事儿我做不来,往灶堂里放柴草是我的工作,哥则是“大厨”。哥在灶台上一会喊:火小了!一会喊:火大了!叫人实在是不知所措,再加上鱼香实在是太过诱人,在灶台下哪能专心烧火哟!不时探头问:好了没有?这时免不了要挨哥的一番训斥:好吃,就你慌!不知吞了多少口水后,鱼终于起锅装碗了。这时哥会拿一小碗给我装上几条小鱼,大鱼是不给的,那要等大人回来才能吃。几条小鱼却不能止住我的馋虫,趁哥不注意总还要在大碗里再偷一二条吃,若运气不好被发现,头上少不了要挨上两筷头!

    秋冬之际,湖水下跌,村子里是无鱼可抓了。这时抓鱼非要走远且要下到半腰深的湖水中不可,还要借助一种叫做三角钻的工具才行!三角钻分两部分,一部分实则是一个立体三棱锥状的大网兜,另一部分则是一个由三根竹子拼成的三角形架子。抓鱼时一手提网兜,一手提三角架,并用力不停地在水里向着网兜方向拍打,这样就可以把鱼赶进网兜了。用三角钻抓鱼是力气活,小孩子们无法使用,那是大人们的专利。

     如果哪天父亲要出门抓鱼,母亲则就早早地起床,把头晚上故意留下的剩饭用油盐炒给父亲吃,还有准备一大袋家里自制的糖果给父亲带上,那是中午的“饭”。父亲出门后,我便巴巴地盼天黑,因为天黑父亲才会回来。

    终于,父亲在天擦黑的时候回来了。一家人立刻开始忙碌起来,先把篓里的鱼倒进一个大盆子里面,再就是开始挑捡,大的且活的最先挑出来放进水池养起来,或第二天去街上卖或留下慢慢吃,再把大的不活的捡出来,母亲迅速打鳞去脏,用盐腌制,剩下的小鱼小虾就是晚上的大餐了。这时换成了父亲烧火,母亲掌勺。哥的任务是哄小弟玩耍,我的任务则是扒着灶台守吃。母亲的技术确比哥的高出很多,只见她在锅烧红时,再倒些油,油起青烟时再把鱼入锅摊平,过一会儿,再用锅铲把鱼翻身,这时最见功夫。母亲把鱼翻身的时间把控得恰到好处,贴锅的一面已全至金黄色,却不见一点儿糊,翻过身的鱼儿一个是一个,再小的鱼儿也是头尾俱在,不见一点儿破损。再过一会儿,母亲再把鱼轻轻铲起,稍向锅底拢一下,加一些水,盖上锅盖焖煮。这时鱼香已然四溢,我不停地问:还要多久呀?只怕好了吧?母亲则不言语。待听到锅中发出咕咕声,母亲掀起锅盖,把早就准备好的切成薄片的萝卜平撒进锅,再盖上锅盖焖煮。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母亲终于又掀起了锅盖,我够着脑袋往锅里凑,只见先前的一锅清水已成了白汤,白色的萝卜片儿变成了微黄,更为神奇的是米黄色的虾儿变成了红色,零星地散落在各个位置,那真是要把我给馋死!这时,母亲总要给我添上小半碗作为我守灶台的酬劳,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什么鱼头、鱼尾、鱼骨头全部进肚,最后喝尽鱼汤!这时,父亲总在一旁笑骂:憨仔,慢点,别卡着!

    以上说的抓鱼、吃鱼的事儿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状况了!再以后,家乡所有的水面都承包给私人养殖了,水面上插满了网标,简直是密不透风。春夏之时再大的雨水也无鱼可抓,秋冬之际,父亲的三角钻也再无用武之地。三角钻一直挂在老屋的后墙上,前年冬天,父亲嫌它碍事,拆散烧了烤火。

     再以后,要吃鱼就去市场上买,市场上的鱼儿多而肥,买一条回家,母亲或者妻来做着吃,或蒸或煎或炸,再辅以生姜、大蒜、辣椒、糖、料酒、鸡精等佐料,出锅依然香气撩人,孩子们抢着吃,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阅读 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