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休了半年产假,寒假过后来到教室稍微有些不适应。不过上了两节课之后,慢慢的找到了自己之前的状态。学生上了五年级之后,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在课堂上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学习。但是在讲课时出现一些难题,班里的大部分学生不是从何回答。上完第一节课后,我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寒假备课时我只备了教材,而没有思考学生的回答能力水平。在讲《月是故乡明》这一课时让学生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好像显得有些无从下手。这时我发现我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一位学生,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思考。看到本篇文章有一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这样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学生发现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前面写的是故乡的月亮,后边写的是他乡的月亮。从这一句话中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当我给学生做出了这个提示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梅花魂》一课中,也需要学生概括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划分,先找出时间段,然后再概括总结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对学生而言就变得很容易了。
通过这两节课的思考,我认为在以后备课的时候,不能仅仅备教材,更应备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难点,并想办法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语文的学习效率,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