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所谓“武夷”实乃本人名字“五一”的谐音,“武夷门”则是为了便于与我所指导的学生主要是博士生和硕士生之间的交流,而建立的一个微信聊天群。此处用来代表师生之间亲如一家的密切关系。7年前举行从教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时,不少同学写了短文,表示对老师的祝贺与感恩的心情。承蒙《中国统计》杂志社的支持,在2016年第1期《中国统计》的“统计人”栏目下,除了刊发记者采访的关于该系列活动的报道外,还选登了赵楠、孙蕾、李海涛联合撰写的文章“教坛耕耘四十载 桃李芬芳满园春”,以及张建华、何晓彬、汪彩玲、林晓如撰写的师恩感言。由于原文排版字体较小,现将其与其他同学所写的短文一并展示如下。其中一些弟子感言是近来整理老相片时才认真阅读,其中的真情实意令我十分感动。作为一名教师,金碑银碑不如学生的口碑,特借此机会向所有与我一道前行、教学相长的弟子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统计》2016年第1期目录
教坛耕耘四十载 桃李芬芳满园春
——祝贺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
赵楠 孙蕾 李海涛
曾五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统计学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厦门大学统计学科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今年恰逢曾五一教授从教四十周年,我们作为曾五一教授直接指导过的博士生,重温多年来与老师的相处,深感曾老师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学习的榜样。
一、自强不息的求学之路
曾老师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与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与十年“文革”的磨难与坎坷。刚满16岁就下乡当了知青,后来又进厂当了工人。 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工厂,他都始终保持了不断向上的热情,不仅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在业余时间认真看书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曾老师的表现得到了所在工厂领导与群众的赞赏与肯定。1973年,他作为该厂第一位被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幸运地跨进了厦门大学的校门。
曾老师上大学期间,学校对学生并没有学习外语的硬性要求,但他仍然选修了日语。当时的辅导资料极少,他只能将一本袖珍《日语字典》当成自己的老师,以至于把整本字典都摸烂了。1981年国家统计局有2个公派到日本学习的名额,一时找不到既懂统计又懂日语的人才,于是向各高校和基层单位征集这方面的人才。厦门大学推荐曾五一到广州外语学院参加日本政府奖学金的考试,他以高出第二名20多分的成绩名列第一。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公派的第一批留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曾老师勤奋学习、认真钻研,得到了日本导师的青睐。1984年,他的日本导师帮他办理好了延长日本政府奖学金的有关手续,希望他留在日本继续攻读学位。当时日本政府奖学金每月为16万日元,是同期中国大学毕业生月工资的20多倍。但曾老师认为,自己是国家公派的留学生,是否攻读学位应听从国家的安排。于是他请示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大使馆认为国家急需人才,最好还是按时回国工作。于是他婉言谢绝了日本导师的挽留,1984年3月又回到了厦门大学任教。对于没有继续攻读学位这件往事,曾老师从来没有后悔。他曾多次与我们谈及此事:“别的国家再好也是人家的。虽然从个人名利看,选择按时回国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是,能够亲身参加使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和建设是自己的荣幸,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高校教师的要求,1988年曾老师又以同等学历参加了厦门大学统计学博士生的入学考试,成为我国著名统计学家黄良文教授的 “开山弟子”。 在回顾自己这一段“未上高中就上了大学、未念过硕士就念了博士”的求学历程时,曾老师曾经十分感慨地对我们说:“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机遇,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二、甘当人梯的红烛精神
曾老师非常热爱教师职业。从教四十年来,他先后担任过多门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深受同学的欢迎。在长期担任院系行政领导的同时,他仍坚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同时承担了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前几年,厦门大学新生住在漳州新校区,曾老师每年都坚持到新校区为一年级同学开设《统计学入门》基础课程。每次授课,需要转两次汽车、一次轮渡,有时还要提前在新校区住宿一晚。尽管舟车劳顿,但曾老师却乐此不疲。笔者之一的赵楠当时作为博士生助教,多次随曾老师赴漳州校区上课,曾与老师秉烛夜谈,纵论科研方法与研究心得,那种如沐春风的美好感受,至今难以忘怀!
曾老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十分注意通过吸收学生参加其所主持的课题研究,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展研究的能力。作为曾老师指导的博士生,我们的学位论文从选题、结构安排到具体写作和修改定稿,都得到了老师一丝不苟的指导,一字一句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三年求学期间,我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曾老师渊博的学术修养、敏锐的洞察力、无私的教诲和循循善诱的启迪。他指导完成的博士论文,有1篇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3篇获得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全国统计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更为可贵的是,曾老师甘为人梯,不仅对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悉心指导,还经常抽出时间与学生讨论论文的框架,反复修改论文。在论文发表时,却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学生之后。他的这种治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学生的一致称赞。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有20多位学生在学期间,就已经在《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曾老师是我国同一辈统计学者中,教龄最长、指导博士生最多的教授之一。目前他直接指导的博士生已超过40名,其中已获博士学位的39名。直接指导的硕士生65名,其中57名已获硕士学位。他的弟子已有多人晋升教授、副教授或在高校、金融企业和国家机关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或精英。
“在教书育人中收获快乐”,这是曾老师从教生涯的最大感受。看到学生们迅速成长,他比自己取得成绩还要高兴。40年来,从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中,他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收获了最大的快乐。
三、勇攀高峰的治学态度
从教40年来,曾老师坚持在经济统计领域长期耕耘、厚积薄发、勇攀高峰,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成为全国最具学术影响的经济统计学者之一。
40年来,他承担了近30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5项。正式出版著作33部(含专著、合著与教材),其中,独立完成或主编的22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在《统计研究》等CSSCI以上核心学术期刊发表100篇。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截至2015年5月,他在国内最权威的统计学术刊物《统计研究》上发表论文33篇,位居全国第2。曾老师科研的主要方向是国民经济统计、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开展研究,直接为改进与完善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提供参考。他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1.《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总供需平衡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国民经济核算通论》,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同时比较科学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获首届全国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3.《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对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 《统计调查体系改革与调查方法研究》,对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和调查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获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
近年来,曾老师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做出了非常显著的成绩。2006年他负责建设的《统计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4年该课程再次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07年他担任主编的《统计学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曾老师不仅关心本校统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全国统计学专业特别是经管类统计学专业的发展也倾注了大量心血。2004年受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托,他主持制定了全国授经济学位的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范。在此基础上,他还作为编委会主任,牵头组织全国同行,进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的建设,该套教材已出版10种,其中4种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由曾老师牵头完成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全国统计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级别的教学成果奖。曾老师作为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并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鉴于曾老师在教学质量工程中做出的显著成绩和在统计学界的影响,2013年教育部聘请他担任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首次单独组建的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由于教学科研业绩显著,曾老师还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统计专业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两届厦门市拔尖人才、两次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等奖励与表彰。入选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四、海纳百川的学科思想
作为得到学界公认的我国经济统计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老师为中国统计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曾老师1996年起担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系的系主任(1996-2000),后又担任了经济学院副院长兼计统系主任(2000-2004)、经济学院副院长(2004-2012)等行政职务。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统计学科组评委、首届国家统计局咨询委员等重要的社会兼职。并多次应邀参加教育部长江学者的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在厦门大学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大力支持和曾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厦门大学统计学科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他担任统计系行政负责人和厦大统计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期间,厦门大学统计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长期保持了在全国同行中的领先地位。多次通过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并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0年),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等。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包括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在内的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名列第三。
曾老师的研究领域是经济统计学,但他非常重视向数理统计学家学习,主张在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大力引入数理统计和经济计量方法。他非常支持“大统计”的观点,同时又明确指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具有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统计学家要学会相互欣赏,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要想做大做强我国的统计学,必须始终贯彻相互欣赏、海纳百川的精神。曾老师的这一观点得到不少统计学者的共鸣并被多次引用,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多位统计学知名学者曾多次在大会发言中专门提及。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四十年的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四十年的风雨兼程、硕果累累。如今虽然已年过花甲,但曾老师仍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我们衷心祝愿老师身体健康、永葆青春,在统计教学和科研战线继续谱写新的美丽篇章!
(原刋载在《中国统计》2016年第1期)
作者:
赵楠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蕾博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
李海涛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
与赵楠、孙蕾、李海涛在杭州参加第二届中国统计学年会(2008年)
言传身教,终生受益
张建华
1995年下半年,曾五一老师为我们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92级大四的本科生开设《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专题讲座,这是曾老师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同学们都说,曾老师是系里的“大牛”,听说他没有读过中学就上了大学,没有读过硕士就读了博士。我很好奇,所以就格外关注了曾老师。在课堂上我第一次感受到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研究思路,模模糊糊地理解了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当时,我正准备考系里的研究生,每天中午放学都要在教室里再读半个小时的书,然后再去食堂用餐。所以,每次课都可以看到,同学们都走了,曾老师总是擦完黑板,才整理自己的东西后离开教室。一个学期都是如此,从未间断。后来我想,他应该是希望下一位老师或者其他班同学不再擦黑板吧。这是一件小事,却体现了曾老师“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大家风范。在我之后的生活中,每当遇到可为可不为的事情时,曾老师坚持擦黑板的画面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促使我坚持一下,为了他人多做一点。
1996年,我顺利考上系里的硕士研究生,有幸被安排给曾老师做学生。我写好第一篇论文怀着忐忑的心情送给曾老师看,反馈回来时,我真的很震惊!原来以为老师很忙,应该只会在结构和内容上给些建议。而事实上我发现,连论文里的标点符号、错别字都被修改了!这也使得我后来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态度,每次提交论文前,自己都要努力确保字斟句酌,标点符号都运用准确妥当。当时曾老师在系里担任系主任一职,平时行政工作很忙,有些时候请教论文的事情,就只能放在周末。多次给曾老师家里打电话,师母总是说,曾老师在系里,可以去系里找他。我当时就想,曾老师这么有成就的人,周末还在系里加班,看来任何成就的背后都要超常的付出才行!在我工作的十数年里,对加班这种事情,我从来都认为很正常,因为我知道,好的业绩后面一定是辛勤的工作。
读书的时候,因为经常去系里找曾老师,所以有些时候就会遇到曾老师跟系里其他老师讨论系务管理的事情,比如老师的工作量怎么算才更加合理,资源怎么配置才更能有效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等等,曾老师是量化管理的行家,更是管理艺术的高手。他主导制定的管理办法,充分征求了大家的意见,系里的老师们都觉得很合理,在阳光、透明的管理方式下,教职工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那时,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和谐,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工作环境。我在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之后,一直努力践行曾老师的管理理念,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让有能力、想做事的人凭业绩得到应有的薪酬,同时关爱到团队中的弱势部分。这样就能打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团队,做到令行禁止,无往不利。
从1996年到2016年,我找寻着这20年的成长记忆,曾老师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不仅培养了我质疑、创新和严谨的精神和作风,而且塑造了我的担当、利他的价值观。在恩师曾五一教授从教40周年之际,再次向恩师表达我真挚的感激之情!
(原刋载在《中国统计》2016年第1期)
作者: 张建华博士、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云霞
时光荏苒,自我师从曾老师攻读博士研究生至今已近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间,曾老师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辛勤耕耘的奋斗精神始终感染和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学习的楷模。
作为我国统计学培养博士研究生最多的教授之一,曾老师的“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本人在学习和工作期间都得到了曾老师的莫大帮助,其中两次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帮助更是使我终身难忘。一次是在考取博士研究生之时。由于曾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统计学教授,考试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一名外校考生,担心会被“区别对待”。然而,事实证明这一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曾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名考生,我也顺利获得了公费博士生入学资格,并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另一次是在职称高聘之时。博士毕业之后我成为了厦大统计系的一名教师,由于我爱人在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有出站后留在北京工作的打算,我也产生了离开厦门的念头。之后数年我的科研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后来我爱人回到厦门工作,但我已经找不到科研的方向,随着厦大高聘条件越来越高,我感觉已经失去了晋升副教授的希望。正在这时,曾老师向我推荐了一篇外文文献,说应该会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让我考虑一下。以此为契机,在曾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研究的方向,顺利完成了几篇较高质量的论文、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并于2013年被聘为副教授。正是曾老师的帮助使我回归了正常的科研轨道,重新树立了今后从事研究工作的信心。
作为统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曾老师的“笃行治学、教书育人”成为弟子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曾老师是我国统计学科建设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讲授统计学入门等多门课程。对于新出现的学科领域,曾老师也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正是在曾老师的鼓励下,博士期间我确定了“数据挖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和今后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同时,对于学生和后辈的求教,曾老师也总是会给予耐心的答复,“谦虚、朴实、平易近人”是所有求教者对曾老师的共同印象。尽管曾老师早已做到了“著作等身”,但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多年来仍笔耕不辍。仅今年,曾老师的专著《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入选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为厦门大学经济和统计学科入选文库的第一本著作和2015年全国统计学科入选的唯一著作。课题《资本存量核算的理论、方法研究与相关数据库建设》更是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而我本人也有幸参与到此项课题研究之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曾老师在做人、育才、治学等各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丰碑,师母赵老师对曾老师的支持和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衷心祝愿曾老师和师母在今后的生活中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作者:刘云霞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与张建华、刘云霞、庄赟、纪昆在大庆相遇(2018年)
祝贺曾老师从教40周年
林飞
我是曾老师97级的硕士和2000级的博士生,毕业工作已有十二载,想起在校期间和曾老师学习相处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硕士期间曾和曾老师一起到福建省顺昌县做政府部门规划课题,第一次参与这种外部委托课题研究,我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尽管没有任何经验没能帮上太多忙,但我还是完整的目睹并参与了曾老师从组织调研、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形成报告的全过程,使我对社会经济统计理论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理解,更有幸领略到曾老师有条不紊、抽丝剥茧和化繁为简的行事风格和做事方法,并对曾老师在课题总结报告会上深入浅出的精彩论述和互动讨论中的谈笑风生依然记忆犹新。
攻读博士期间曾老师开始组织编写《统计学》教材,曾老师知道我对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颇有兴趣,就让我参与教材中最后一个章节《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的编写。第一次参与这么重量级教材的编写工作,略感兴奋的同时也担心自己负责的部分会有失水准而影响教材整体质量。经过数周的案例设计和文字编辑,终于将初稿递交给了曾老师,至今还记得曾老师在打印稿上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字斟句酌的进行反复修改、润色和完善,也让我对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清晰的思考逻辑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终出版的教材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多次再版印刷。印象中我刚毕业工作那几年,曾老师多次通知我还有稿费在他那里。那几年每次去曾老师家,他都为我准备好一个装有稿费的信封,倍感温馨的同时也非常惭愧,这么多年恩师之情毕业之后不但无以回报还在继续接受导师的给予。
每年中秋博饼是厦门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个传统习俗对于成天和随机数打交道的统计系的师生来说似乎更具吸引力一些。印象中有几年中秋曾老师组织众弟子到他家博饼聚会,曾老师和赵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各种礼品和点心,与大家一起博饼游戏、欢度佳节。中秋佳节多数同学无法像我一样和家人团圆共度中秋,但在曾老师家一样体会到了大家庭的其乐融融。聚会后每个学生手上都大包小包收获颇丰,这也成为当时曾老师的弟子在学校中最开心的时刻。
除了工作学习之外,曾老师对围棋的爱好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记得好多次瞅见曾老师下班后手持馒头、脱鞋翘脚、全神贯注的在网上和棋友拼杀,一不小心看到了曾老师和平时教书治学不太一样的一面,甚至体会到了一点反差,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位更加真实和平易近人的老师。
曾老师是教导我六年的恩师,他作为厦门大学统计系第二代学术领头人的研究结果和学术造诣已经有目共睹,但他对我的影响已经远远不止于学术和研究领域,更是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毕业工作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学校中和老师相处的这些往事,我感觉我们这些走向工作岗位、身陷社会大潮的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我们一直不想放弃的精神和一直试图想到达的境界其实一直体现在曾老师身上,只不过当时作为学生阅历不够还看不懂罢了。岁月如梭转眼已步入中年,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一种感觉日渐强烈,多年之前能成为曾老师的学生是人生中一件幸运的事。正值恩师从教40周年庆之际,藉此文对恩师多年教育指导略表感激之情,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发扬和传递恩师为人治学的精神,也顺祝曾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作者 :林飞博士、 易方达基金指数和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感恩吾师
刘飞
厦大读博的三年的生活时光转瞬即逝,感恩曾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与鼓励。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憧憬着将来能进入厦门大学学习和深造,终于在2010年,我不但进入了这所学业生涯中最好的大学,而且有幸得到了曾老师的言传身教。
每当回想起那些与曾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内心无不充满着感恩。曾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生活心态,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前行,想起他就有一种温馨,就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亲切。作为武夷门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将铭记老师教诲,脚踏实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厦大读博的压力很大,“三高”学习简直让人崩溃,然而在曾老师指导下的学术研究却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厦大博士毕业硬性条件很高,然而他考虑到我自身基础较为薄弱,并没有因此把我们束缚在某一方向,相反还鼓励我要结合自己情况,找到感兴趣的方向,这使得我有了充足的自由空间,广泛阅读了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按时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评审。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曾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也许我很难顺利毕业,并得到较好地学术锻炼。
40年来,曾老师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在学生培养方面,他用自己闪光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引领一批批学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共指导了近百名硕博士生;在科研方面,他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主持了多项省市级和国家级课题。借此恩师从教40周年之际,祝福曾老师及师母健康快乐,幸福平安!
作者: 刘飞博士、 广州农商银行
林飞丶刘飞 陪同参观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2019年)
有感:
老人今日变孩童,双飞一道游长隆
珍禽异兽收眼底 ,师生情谊记心中
师恩难忘
袁加军
认识曾老师已20余载!这么多年来,老师对我精心栽培。老师的恩情,我一刻也不敢忘记!
1996年大四期间曾老师给我们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有不懂之处我便去麻烦老师,因此给老师留下了印象,这一年和老师正式结缘!1997年我留在计统系工作,作为一名职场新人,老师给予的是信任与包容,让我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老师在百忙之中还会亲自给予指点,甚至教我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后来我又拜在老师门下,攻读硕士与博士。在老师丰富的学识的激励下,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要求下,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帮助与指导下,我得以顺利完成了硕士与博士学业。但是,我并没有走上科研之路,愧对老师!
然而,老师却带领我继续前行。林飞师兄曾经参与编写统计学教材中Excel应用的编写,师兄毕业后,老师给我机会让我接着参与各种统计教材中软件应用的编写。2015年,老师的课题《资本存量核算的理论、方法研究与相关数据库建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在老师的充分信任下,我本人也有幸参与到此项课题研究之中。
老师的栽培,让弟子心中既感温暖又感惭愧,唯有认真努力以回报恩师!
值此恩师从教4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曾老师幸福安康!
作者:袁加军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与2010届博士和硕士弟子在厦门。前排左1袁加军。
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有感
林晓楠
2016年1月10日,是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庆典的日子。四十年的光阴荏苒,好象没在老师身上留下很多痕迹啊?从“武夷门”群里老师时不时“晒”的照片看,老师依然神采奕奕,在笑容可掬中带着一如从前的长者风范和学者气质。
四十年,是一个怎样长的时间?对于我而言,是一个从姗姗学步的孩童到走进不惑中年的过程,对于更多的师弟师妹们而言,更是在他们还未出生,老师已开始他的从教生涯。应是怎样的热爱和坚持,让老师在这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不受外界所扰始终如一的坚守教学和科研岗位,在统计学研究领域取得高深造诣的同时,将我们一批批的学子精心呵护、耐心教诲,直至送上工作岗位,让我们在自己的事业岗位上各尽所长,在生活中收获各自的精采。
师恩无以言谢,师恩更无以回报。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就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永远不求回报,只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事业顺利。但对于我们而言,能给予老师最大的回报,只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克尽职守,将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严谨的学术风范,细致的钻研精神,以及对事业的坚持和热爱都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在自身的工作领域中有所成就,不辱师门,希望老师有一天能以我们为自豪。
值此机会,顺祝老师和师母身体康健,永远年轻快乐!
作者: 林晓楠博士、兴业银行研究规划部副总经理
与黄良文教授和林晓楠、李海涛合影(2006年)
曾五一教授从教四十周年感言
杨光辉
我能师从曾五一教授,是受到导师特别关照的。当年我在高校从教10多年,仰慕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2001年鼓足勇气报考了正值厦门大学在深圳招收在职博士的统计学专业。在录取复试阶段,因为通讯原因,厦大深圳研究院在面试截止前一天才告诉到我,等我第二天去到厦大,才第一次见到了曾老师。曾老师并没有嫌弃我的迟到,依然给了我面试机会,并接受了我进一步攻读博士的要求。
博士第二学期,为了更好地系统学习,我选择了请假住校学习。对于在职博士生,为我特别的要求,曾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帮我提供了住校的基本条件,为我亲身接受厦大统计前辈的教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我在厦门大学十分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
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论文的选题和修改,接受了曾老师的鼓励、细致的修改和支持,使我顺利毕业,为高校工作的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职攻读博士5年,从导师和厦大统计系的教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成为我从教及指导学生的榜样。
恰逢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重温多年来与导师的相处,对导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曾老师在统计学的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堪称学界楷模;曾老师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曾老师豁达开朗的性格、淡泊名利的品格和无私助人的美德都是值得后辈们学习的。
值此导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向导师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祝曾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顺意!
作者: 杨光辉博士、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和杨光辉在深圳大学(2008年)
吾师亦友,师恩难忘
何晓彬
收到武夷门微信群征文信息,感念曾老师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感到很有意义。我有幸成为曾老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校几年学业中曾老师在研究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给予淳淳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我对曾老师的敬业精神、学术修养和人生追求都非常敬佩。曾老师四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教学第一线,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国统计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肩负系行政重任,为计统系的发展壮大倾心倾力。重温多年来与曾老师相处的日子,受益颇多,师恩难忘!
我是97年本科考入厦门大学计统系,在迎新大会上第一次见到曾老师,那时候他刚刚任系主任第二年,曾老师对刚刚入学的我们殷切勉励,不严而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因为我喜欢计算机技术的原因经常去系里机房,机房和系办公楼同一楼层的原因偶尔也能近距离和曾老师聊聊天,曾老师了解到我喜欢互联网新技术,勉励我刻苦钻研发挥特长。我现在从事量化投资工作,计算机是研究基础工具,本科那些年的学习培养了我扎实的计算机技能。
本科毕业我也加入考研大军,战战兢兢地申请曾老师作为导师,没有想到曾老师能同意,就这样很有幸成为曾老师的学生。曾老师启迪我们进入统计学的美妙世界,鼓励我们刻苦钻研计量经济学。曾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开展学术研究,从文章结构、具体行文到论文投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耐心辅导,毕业论文无论是从开题,内容,文字都给予了非常详细地指导。在曾老师的引导下我增强了做研究的信心,受益于此我的研究功底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现在的投资研究工作能更好地开展。
作为计统系的一份子,我们深感荣耀,背后的纽带是“厦大统计品牌”和“系友文化”。曾老师在系主任任期内倾力为计统系的发展作贡献,2001年计统系再次被教育部评为统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强化了厦大统计学的品牌和口碑,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扩展了计统学子在外的影响力。有了强的统计品牌联动,计统系友形成团结的优良传统,不论在学校里还是毕业后,不论是实习就业还是工作生活,上下年级系友互动互助密切,形成很好的系友文化,我也是在师兄的帮助下从实习起步逐步开始现在的职业生涯。
曾老师还是乐于创新的人,在互联网并不兴盛的早年就非常重视系门户网站的建设,包括个人网站和系友互动平台,注重信息化和品牌建设。由于在技术上的特长,我有幸也参与了厦门大学《统计学》精品课程其中的网站建设,2006年曾老师的《统计学》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老师还积极探索经济统计学科建设,他发表的论文《关于经济统计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和统计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曾老师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有力的分析武器,它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曾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拓展统计学的应用方向。以金融市场研究为例,它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有很强的应用基础,特别是量化投资,包括我在内的不少曾老师的学生从事这方面工作,大家把学到统计知识应用到投资实践中。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曾老师还格外关心学生的成长,毕业后每次见到曾老师他都会耐心地倾听我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变化,知道金融行业压力较大,他每次都会鼓励我调节状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他到上海出差,得知我小孩刚出生还特意过来看望,感激不尽!
感谢曾老师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师恩难忘!曾老师的敬业精神、为人处世与人格魅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此顺祝曾老师和师母健康、长寿!
(原刋载在《中国统计》2016年第1期)
作者:何晓彬博士、 上海博道高级投资经理
师恩难忘
庄赟
想来自已是非常幸运的,在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来临之际,我已认识曾老师近20年了,学习、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师恩难忘。
在厦大计统系本科阶段就读期间,正值曾老师出国访问,很遗憾未能一睹名师的授课风采,但曾老师的学术成就却早已有目共睹,于是能有幸成为老师的研究生我既骄傲又感觉到压力,但在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在老师的推荐下到集美大学任教,而后又考取了曾老师的博士生,走上了统计教学科研之路。这期间,曾老师的言传身教受用终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对待弟子们,曾老师是良师,亦像慈父。这么多年来,我真切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生活的关心,而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回师生聚会,讨教学问之余,曾老师总是主动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甚是关切,而大家也乐于跟老师交流,气氛轻松活跃。有去老师家时,老师和师母总是热情沏茶,知道我喜食甜品,总会特别取出巧克力之类的糖果,在我有了小孩之后,每回都会关心孩子的情况,分享教育心得,还送了他们从日本带回来的小布偶让我带回家…。这些小事,曾老师或许都不记得了,但这就是我们心中可亲可敬的老师,他是统计学界的大家,是教育事业的典范;他为人处事的人格魅力,是我们人生的楷模。
值此曾老师从教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召开之际,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更衷心祝愿曾老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作者:庄赟博士、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教授
我与恩师相处二三事
纪昆
时间如梭,曾老师从教已有四十年,而我与曾老师的相识也有十一年了。在感慨之余,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思绪万千,挑出与恩师相处的二三事与大家分享,一起感念曾老师的人格魅力。
我是2005年考上的曾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而真正和曾老师的相识是在2004年。事实上,我在2004年就已经应届报考过一次曾老师的博士生,但由于跨专业报考,专业课准备不足,没能如愿以偿。考完后就已经预感到了结果,所以回来后我先联系了工作。成绩出来后不久,我接到了曾老师的电话,带着几分疑惑和几分忐忑接通了电话。曾老师先是肯定了我的成绩,说英语很难,你考的不错,只是专业课有点遗憾,接下来,询问了我找工作的情况,还说如果还没找好,他可以帮忙推荐。我当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只是和他见过两次面(包括一次面试),未入师门而名落孙山的学生,曾老师都能如此鼓励、如此关心,而且这种关心是如此的朴实,可见曾老师的为人是何等的热心和真诚。我当时就坚定了继续报考曾老师博士生的决心。
来到厦大学习之后,一次去看望老师,刚进门就见曾老师拿了一份简历要给师母看,师母看了下,说这个专业我们现在不需要,曾老师不死心说你再去学校给问问看,师母说现在真的没招这个专业的。其实,师母当时在学校就是分管人事的,她怎么会不清楚各专业的人事需求呢?可是,曾老师当时就火起来了,大声对师母说:“你还没去问,怎么能确定?如果是你自己的小孩,你会这样吗?你不去给问就算了,我去别的地方推荐!”见到这情形,师母和我们都觉得有点尴尬。我就问:“曾老师,这是您的硕士还是博士啊?”老师的回答令我颇感意外,曾老师说:“他不是我带的学生,是别的系的,本科时我有给他们上过课。”当时,我真的是被震撼了,让我第一次真正深层次的理解老师的含义,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曾老师真的是把每一个他教过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曾老师不仅在找工作、学习这种大事上关心着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关心得细致入微。曾老师和师母知道我那段时间正在准备要宝宝,他们从日本回来,还特意带了日本人用来祝愿人家生儿子的小礼物给我。现在,这个礼物已经成了我儿子非常喜爱的玩具。曾老师的成就卓著,有目共睹,但生活中非常低调,非常简朴,每次和同门学生一起聚会,到最后,如果有剩菜,曾老师都要和师母打包带回去,说不能浪费。
曾老师的成就令人仰慕,曾老师的为人更是令人敬仰。老师不仅在学习、研究中给予我们指导,更在生活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此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特祝愿恩师从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圆满成功,衷心祝愿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作者:纪昆博士、 集美大学理学院
和何晓彬、庄赟、纪昆、易晓文在厦门(2008年)
恩师曾五一教授从教40周年随想
黄炳艺
自2002年考上曾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一晃我认识曾老师已十余载,有幸成为曾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最为骄傲的快事,时值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回想受教于曾老师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下笔。
我上过曾老师的课,感慨于曾老师的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我做过曾老师的助教,折服于曾老师的诲人不倦润物无声;我参与过曾老师的论文和课题研究,敬佩于曾老师的严谨求是一丝不苟;我参加过曾老师的多次学术活动,感受到曾老师的学界翘楚和德高望重;我组织过同门的交流聚会,自豪于曾老师良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初次拜见曾老师时那种未曾谋面却久仰大名的忐忑不安,让我深切体会到曾老师的平易近人和乐于提携后进,而工作后时常与曾老师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的促膝长谈,让我非常享受曾老师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师徒如父子”,无论是学习上的谆谆教诲、生活上的关心照顾,还是工作上的鼎力支持,曾老师对我父亲般的关怀使得一切感激之言显得如此苍白,一切尽在不言中,祝曾老师和师母幸福安康,笑口常开!
作者:黄炳艺博士、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
感恩的心,感谢有您
谢彤华
从本科到博士,我都是在厦大念的,之所以越来越喜欢这所学校,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断遇到让人尊重和佩服的老师,特别是我读博时的导师—曾五一教授。
还记得初次听到曾老师的名字,是和两个成语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是聪明绝顶,一个是如日中天。聪明绝顶说的是曾老师的才气和天分,如日中天则形容了曾老师学术造诣之高以及在统计学界的影响力,当时我心生仰慕并盼望能有机会在曾老师门下求学。后来见到曾老师时,发现曾老师很平易近人,话语不多而精准有力。曾老师问了我以往的学习经历,指出我在统计学方面的欠缺及需要加强之处,并欢迎我报考他的博士生。当时我内心深受鼓舞,更充满感激之情,同时又有些惶恐,不知自己能否顺利考上。
之后我有幸如愿成为曾老师的博士生,在曾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完成整个学业。曾老师的课深入浅出,逻辑性强,因为逻辑性强,所以很生动,引人思考。曾老师对学生很关心,每次看到我,除了学业,还会问我家庭包括小孩的情况。我的毕业论文拖的时间比较长,曾老师很担心,常跟我说,要抓紧时间写,不然以后统计学学位如果转为理学,就很难毕业了。我的毕业论文以及获得学位需要的文章,都是在曾老师循循教导之下完成的,感恩的心,感谢有您!
在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用一首诗,表达我对一位德艺双馨导师的感激及崇敬之情。
四十华年风化雨,
芙蓉湖畔已成林。
久闻空仰高山意,
初见方知流水音。
淡看利名如镜月,
情牵学子予甘霖。
借师窗外一泓水,
洗我风尘跌宕心。
作者:谢彤华博士 厦门银行副行长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苗晓宇
我想,能拜读于武夷门,定是前生修来的莫大缘分。记得大概十年前了,当时在长春读研二,有一天图书馆翻阅出了一本书《统计学习题解答》,当时如获至宝,后来就记住了主编是曾五一教授,远在遥远的厦门。这也是我与恩师缘分的最开始,未曾谋面,未曾相识,已奉为师。但当时,从来也没有想过会有机会拜读与武夷门下。
我相信莘莘学子中与我同样经历感受的同学千千万,只是我比较幸运。
2007年,我硕士毕业留校成为一名统计系老师,考博成为了摆在我面前最迫切的事情。面对着种种压力、种种质疑,我做出了人生最正确的一个决定:“考取厦大”。这在周边很多人眼里是近似疯狂的事。记得是通过本科师弟刘小二找到了曾老师的邮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声情并茂的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拜读门下。我自认为这是我人生中写的最好的一封信,并非因为文辞华丽,而是真情流露,言辞恳切。当晚近12点发出去后,做了一夜的白日梦,梦到自己真的去了厦门大学……
然后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时间过去了,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跑回电脑旁边收一下邮件,都没有收到回信。烦躁、不安、失落的情绪开始弥漫。
第五天早上还没睡醒,一位领导给我打电话说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杜教授来学院,她希望能够招收一名懂得统计、计量的学生,对我很感兴趣,让我马上去见学院见她。我想,如果我去见了杜教授,可能真的就无缘武夷门了,我很可能成为一名政治经济学的博士生,永远扎根于长春。我最终没有去见杜教授,我拒绝了这在别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坚定的告诉自己,我要考全国统计学专业第一的学校,我要考全国统计最牛的老师。
第六天,我收到了老师的回信。我摒气打开了老师的信件,我很怕被婉拒。但我是幸运的。老师言语恳切温暖,读完泪水伴随着欣喜洒落。
我清晰的记得老师回信中说了三点:一是欢迎我报考,厦大入学考试非常公平,关键是要过分数线;二是厦大考博重在经济学和英语过线;三是在考前会给我指导专业课。何德何能得到老师如此肯定垂青,只能用缘分解释吧。
坦白的说,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我备考并不充分。直到考试前,英语也就做了几套模拟题,微观经济学草草看了一遍。考试过程确实也非常不顺,初来厦门考试水土不服,几乎在上吐下泻中考试完三天。考完我几乎认为自己铁定没有希望了,绝望到我甚至没有去参加例行体检。体检只需要50元,绝望到我连这50元都不想浪费。
回到长春,我极为消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感觉彻底的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后悔自己没有能够很好的备考,错过了绝佳的机会。甚至开始了来年的备考。
可上天又给我开了个玩笑。两个月后,突然有一天接到曾老师电话,老师电话中告诉我很幸运,考试三科全部压线通过,惊险压线。我喜极而泣,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就这样,我和刘小二、李想便成了2008级同门师兄弟。刘小二硕士即师从曾老师,以优异成绩直博自不用说,李想之前为肖红叶老师高徒,考试成绩远在我之上,当时学校招收惯例也是每一名博士导师招收一名直博学生和一名考试学生,而且根据当时规定,多招收一名博士生,导师每年需要向学校多缴纳8000元培养经费,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当年就读厦大,完全承蒙老师不弃,感激涕零。
就这样在希望与绝望来回的反反复复中,我来到了厦门。与李想、小二一起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虚怀。老师治学严谨、因材施教、思维清晰、涉猎广泛,常常一席话,使我等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曾老师上的一门博士生专业主干课,虽然课堂上只有我们三个人,但老师丝毫没有懈怠,在一个学期内分十多个专题,一丝不苟准备PPT,激情讲解。记得有一次酷暑难耐,下午又实在是困乏,且听说老师也是上午刚刚从外地回来。我们三个就商量给老师打个电话建议课先暂停一周。一方面是考虑到老师旅途辛劳累,另外一方面也是我等稍想懈怠。电话接通后老师当即表示不同意,课必须按时上。下午讲课时,老师虽然略显疲态,但依然激情演讲,滔滔不绝。我想这可能就是为师者的快乐所在吧,正如四十周年庆祝的主题:“在教书育人中,收获快乐!”。
如今,坐在厦门国际银行宽敞的办公室,遥望无敌海景的鼓浪屿,心中感慨万千。如若没有前世修来的师生缘分,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与不弃,我断无可能有今日的一切。“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想这是我们所有同门在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庆祝时最诚挚的心声!
从教四十周年庆祝之际,衷心祝愿老师和师母能够永远健康、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作者: 苗晓宇博士、 厦门国际银行计财部总经理
致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
罗薇薇
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个四十年,而又有多少人能把四十年的美好时光都奉献给教育科研事业,专心专注的培养我国经济统计人才。我的导师曾五一教授就是这样一名德艺双馨的学界楷模。
我与曾老师结缘是在2004年,当年我如愿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并有幸成为了曾老师的弟子。由于转专业的原因,我的统计基础比较薄弱,曾老师多次叮嘱我要努力学好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当年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也不可能最后顺利毕业。
我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六年,曾老师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我帮助。2006年学校有一个硕博连读的政策,当时我也成为了候选人之一,并坚持选择曾老师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但由于自身实力不济,虽然各门功课成绩都合格,但是排序稍后,由于名额的限制,很可能落选。正当我失落之时,有一位同门放弃了直博机会,理论上学校没有增补的机会,但是曾老师力排众议,为我争取到了宝贵的名额。
在攻读博士期间,曾老师在科研学术上给予了我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记得我当时拿着一篇论文请曾老师审阅时,老师从立意、结构、内容、字句等方面认真的帮我修改,并让我以论文的形式报名参加了统计学博士生论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对我来讲真是莫大的鼓励。后来,在曾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取得了国外访问研究生的资格,获得国外留学一年的机会。在留学期间,老师也时常与我邮件联系,关心我的生活与学习。记得刚到国外不久,曾老师就发邮件关心我,他让我一个人在外,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并叮嘱我认真学习。“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曾老师就是这样如严师慈父般对待自己的学生,用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导学生,如春风化雨般关心学生,我想,这应该就是大家的风范。
从硕士到博士,是曾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培养,让我慢慢的走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殿堂,从几乎一无所知到顺利毕业,再到毕业后继续从事与经济教育有关的工作,曾老师是我在求学求职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我感恩,在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有这样一位导师,给予我方向,指引我前进。
四十年来,曾老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始终对教书育人保持着一份热情与执着。正是有这样的积淀耕耘,才有了今天的享誉盛名。值此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我由衷的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曾老师及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作者:罗薇薇博士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2022年6月苗晓宇、黄炳艺、谢彤华、罗薇薇、许永洪和赖春燎等为我们从上海解封归来接风洗尘。
感谢师恩
黄诒蓉
1999年曾老师在江西财经大学的精彩学术报告让我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了统计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曾老师,他的演讲风采和深邃思想深深感染了我。从此,我决心追随曾老师。在当时学校没有电话和网络的情况下,我忐忑地给曾老师写了封信表明考博意向。曾老师很快亲笔回信,让我十分感动,信中勉励和教导的话一直鞭策着我努力前行。
攻博期间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曾老师的悉心培养。我们在曾老师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还收获了曾老师生动严谨的讲课风格。在我博士期间承担《经济计量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曾老师亲自给予指导,“上课要深入浅出、不要照本宣科”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也是我后来获得所在学校授课竞赛一等奖的制胜法宝。读博期间我有幸参与了曾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让我第一次学习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曾老师的成功经验为我后来的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曾老师给我的博士论文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前沿的精准把握让我终生受益,至今时刻鞭策着我。曾老师的豁达开朗、风趣幽默、乐观进取的生活心态一直是弟子努力学习的方向。在博士一二年级时,我曾把进入金融行业作为未来的就业选择,但当我从深圳实习回来之后,我的想法改变了。正处于选择迷茫时,是曾老师给我指明了方向;当我毕业前需在几所高校做出选择时,您再次给了我明确方向。感恩曾老师在弟子求学求职上给予的帮助!
曾老师是我国著名统计学家,是德艺双馨的学界楷模。值此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我由衷祝福曾老师及家人幸福安康、万事顺意!
作者:黄诒蓉博士、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与黄诒蓉在厦门大学
致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
余立凡
在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来临,回忆起和曾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厦大校园,心中充满感激。
我于2002年考入厦大计统系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之前的专业不是统计学,统计基础薄弱,与其他本科就读于计统系的同学相比差距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曾老师给了我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给我推荐参考书,教给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还记得有一次曾老师在指导我的时候,提到了“急用先学”,就是强调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对当时的我找到学习和研究的突破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到研二开始撰写论文的时候,曾老师在对我悉心指导的同时,也对我所取得的进步表示赞许,让我心中很有成就感,老师的鼓励也成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毕业以后,我回厦门都会去看望曾老师,老师来北京时也会找机会与同学见面。这时的曾老师更像是一位关心我们的亲人、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老师会关心我们工作忙不忙、压力大不大,我们也会像和家人聊天一样向老师倾诉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际遇,这种感觉如此亲切,让我们倍感温暖。假如有的同学因为有事没能出席,老师也会一一问到,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回想起来,能够师从曾老师学习,是我的幸运。从曾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满腔热忱,曾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向老师表达我们的感激,送上我们的祝福。衷心祝愿曾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作者:余立凡硕士、国家开发银行风险管理局
师恩难忘,如沐春风
汪强
2002年,我幸运地成为计统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更幸运的是,曾五一老师成为我的硕士生导师。一转眼已经13年过去了,曾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当年硕士入学时,系里组织全体新生召开迎新会议,曾老师作为系领导介绍计统系情况。当时感觉曾老师风趣幽默又是学术权威,心里想着如果能够成为曾老师的学生就好了。谁想到天遂人愿,曾老师真的成为我的导师,心中不免窃喜。
计统系的课程有关统计学和数学的内容较多,作为非数理专业出身的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而曾老师每次上课总能举重若轻,以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重点提出理解知识点的方法和思路,令我轻松地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的本质。在科研上,曾老师更是对我从严要求、悉心指导、热情鼓励。
尽管曾老师当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每次我和曾老师约时间请教研究问题时,曾老师总是很高兴地答应,并在百忙中抽时间与我促膝交谈,为我指点迷津。每次我把写好的研究论文发给曾老师,曾老师都认真阅读、仔细批改。我当时水平拙劣,完成的研究论文很不成熟,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行文格式都有很多不足,而曾老师总是很耐心地一一指出,并提出很多中肯的改进建议,令资质愚钝的我思路大开,受益良多。
在生活上,曾老师每年都会召集指导的学生一起聚餐。在饭桌上,我们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谈人生理想,谈学术研究、谈生活趣事。每次总是在欢笑中开始,也在欢笑中结束,令我心中充满师门大家庭给予的温暖。
今年正值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与曾老师及师母、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再次欢聚一堂。在觚筹交措、欢声笑语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眼前依稀又浮现出曾老师亲切地指导我修改论文的情景。心底不由得涌出一句:师恩难忘,如沐春风。愿曾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作者:汪强硕士、 深圳证券交易所
师恩难忘
郭盈盈
1998年夏天,我考入倾慕已久的厦门大学,开始我的大学生活。在计划统计系的四年里,曾老师一直是系主任,作为本科生,我只上过他的大课,并没有很多的接触,只觉得他不苟言笑,有点威严。
转眼四年过去,我有幸获得保送本系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在填报选择导师志愿之前,我鼓起勇气给曾老师打了电话,问是否可以申请做他的研究生,曾老师询问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后做了肯定的答复,我成为曾老师的弟子。
研究生三年间,我深深体会到曾老师在学术方面的专业、严谨、敏锐。曾老师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准备一项研究内容,小组内深入研讨后,向全班讲解,曾老师再详细加以点评。这种学习方式使我们从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方式,大家都受益匪浅。
在准备硕士毕业论文时,从选题开题开始,曾老师就悉心指导,并在思路和结构上给我很多意见。初稿提交后,曾老师认真地逐字逐句修改,论文顺利完成后,曾老师还精心修改提炼,推荐发表在《统计教育》上,为我的求学之路画上圆满的句号。
毕业前曾老师问我是否有继续攻读博士的意向,当我表示想找工作时,曾老师也非常支持,很关心我们的求职,帮我们留意职位信息,如有合适的就向我们推荐。
毕业后,我借出差和培训的机会去看望曾老师,曾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虽然从教多年,桃李满天下,但曾老师还是清楚记得我们每个人,关切询问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还和师母一起请我们吃便餐。这时候觉得曾老师不仅仅是严肃认真的师长,更是慈祥和蔼的长辈,无论在学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游刃有余,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让我们十分羡慕。
值此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衷心祝福曾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事顺心!
作者:郭盈盈硕士、 福建省国资委
与2005届弟子在厦门。后排左1汪强、左2余立凡,前排右1郭盈盈 。
高山仰止,人生楷模
李 想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已有四年多。时常在梦中想起美丽的厦大校园和亲爱的老师、同学。一直都很庆幸自己能考入厦大,更庆幸自己能够师从曾五一老师。虽然与曾老师相处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曾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我在读硕士时就已久闻曾老师的大名,但最终决定报考曾老师的博士还是在2007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曾老师发了邮件,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报考的意愿。没想到第二天便收到了回复,曾老师肯定了我的基本条件,鼓励我认真备考。
2008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厦门,参加厦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于是平生第一次来南方,为更好地适应环境,我提前两天到达,并在考试前专门去拜访了曾老师。这是我和曾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曾老师是我国经济统计学的权威,本来以为会很严肃。可见面之后,曾老师关切地询问我复习的情况,鼓励我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过于紧张。曾老师的和蔼可亲以及对学生的关心给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随后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科研工作中,与曾老师的接触逐渐增多,老师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读博期间,我有幸参与了曾老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和部分课题的研究,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在这过程中,不论是整体的思路框架还是具体文字表述,曾老师都给予了认真细致的指导,使我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曾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也关心我们未来的成长和职业规划。在毕业前夕,我向曾老师请教毕业后的职业选择问题,曾老师耐心分析了各种选择的利弊,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特点等各方面情况来综合确定。
2015年3月,曾老师和师母经深圳前往香港。在深圳,我有幸与老师和师母共进晚餐,这也是我毕业后和老师第一次见面。当时本想请曾老师和师母去一个更高级的餐厅吃饭,但曾老师和师母都坚持在一个普通餐厅即可。那次见面,曾老师和师母气色特别好,甚至比四年之前更显年轻。曾老师亲切地询问我这几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我一一向老师作了汇报。
除了事业上的成就,曾老师年轻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样令人钦佩。曾老师爱好旅游和摄影,至今足迹已遍布国内以及世界多地。每次在朋友圈看到老师发的景点照片,都心生羡慕。虽已年过花甲,但曾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令我等晚辈也自叹不如。
博士毕业虽已四年,但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忘不了木棉树、凤凰花,忘不了芙蓉湖、情人谷,忘不了嘉庚楼、上弦场,更忘不了曾老师对我的指导、关心与帮助。不论是事业还是生活,曾老师都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值此恩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曾老师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作者:李想博士 、 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德艺双馨,师德楷模
汪彩玲
自本科时起,就听说厦门大学有位曾五一教授,那时候因为厦门大学统计学在国内排名第一,从来没有想过要考那里的研究生,免得被当成炮灰。后来一个师姐考上了那里的博士,告诉我报考曾老师的博士竞争异常激烈,像我这种学习成绩平平、资质平平的学生几乎没有胜算。困惑时咨询了我的硕士生导师陈相成老师,他说竞争激烈你就拼一把,考不上算了,我答应了。后来我就给曾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表示了自己考博的意愿,曾老师很快给我回复,欢迎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并告诉我具体如何复习,参考什么教材,我心里终于有底了,就按照他的要求开始复习,成绩出来后发现我的分数刚好跨过两条线,一个是英语线,一个是总分线,我终于战战兢兢的入了厦门大学的校门,拜在了曾老师门下。
可以说进厦门大学跟随曾老师学习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刚开始接触曾老师感觉像“严师”,在他面前大气都不敢出,自己懒散惯了,不努力上进,后来因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事情还被曾老师批评过多次,最后终于顺利毕业。找工作时候曾老师也积极帮忙推荐,肯定了我的教学基本条件,后来我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书。曾老师来我们学校参加会议,关切地问我的近况,告诉我高校里面要评职称,并要我尽早着手。后来当我按照他的要求顺利评上职称的时候,曾老师对我表示了肯定。2014年10月我回母校参加统计学年会,曾老师又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和生活,我感动地几乎落泪。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曾老师在我学习生涯中像个“严师”,在我的工作中像个“慈父”。曾老师像一盏明灯,不断地指引我前进,照亮我黑暗的路。在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都是曾老师帮我指明了方向。导师的成就令人仰慕,导师的为人令人崇拜,导师的品格令人敬仰。一生中有这样一位大师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我感到非常知足,曾老师的光辉形象一直在我心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将按照曾老师的道路一路前行。在“曾五一教授从教四十周年”来临之际,衷心的祝愿曾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天天开心!健康长寿!
(原刋载在《中国统计》2016年第1期)
作者:汪彩玲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教授
我与恩师相处的三个小故事
许永洪
我2005年考入厦门大学统计系后师从曾五一老师,后来硕博连读,并于2010年毕业留校至今,受恩师指导已经十年。在老师从教四十周年纪念之际,讲讲几个真实发生的小故事。
第一个是我2009年找工作的故事。博士三年级上学期正是找工作的时候,我告诉曾老师,自己对证券行业很感兴趣,想去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发展,并且想到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广东去打拼。曾老师让我好好准备博士论文,关于工作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会帮我关注。半个月后,基金公司的同门“大牛”林飞师兄电话通知我次日去广州面试。抵达广州,繁忙的林飞师兄在会议中间和我聊了半个小时,师兄说毕业多年,曾老师头一次给他发了邮件,并打了电话嘱咐要帮助我找工作。事后,我看到邮件内容:”林飞:你好!听何晓彬说你最近干得很好,特表示祝贺。现有许永洪同学是我指导的博士,明年将取得博士学位,该生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头脑灵活,办事可靠,他也有意在基金行业发展,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招人的意向,特向你推荐,请尽可能予以关照。”
第二个是郝身永考博士的故事。与我硕士同班的同门郝身永2011年来厦门联系我,问我是否认识经研所的一位教授,身永硕士毕业后到兰州商学院任教,多年来一直对政治经济学非常着迷,想报考厦大经研所的博士。我建议身永找曾老师帮忙联系,身永觉得考回厦大让自己的硕士导师去帮助联系博士导师不大妥当,我打消身永疑虑,告诉他以我对曾老师的了解他大可不必担心。当晚,我和身永来到曾老师家,刚刚问候完,我就把事情和曾老师说了一遍,曾老师听了很高兴,他说他觉得身永是能坐下来读书的人,读博士就是要有兴趣并沉下心做研究,并当场拿起电话,拨通了身永想要联系的教授的电话,得知该教授在家,曾老师约了二十分钟后我们上门拜访。挂完电话,我和身永正想和老师聊聊天,曾老师说帮我们约了二十分钟后,让我们快去拜访,这个事情很重要,对方家住大学城,这是地址,现在走过去正好。身永很是感激,和我急匆匆去找那位教授,从进曾老师家门到辞别,整个过程不到十五分钟。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财富。2013年学校启动一批住房置换计划,特殊人才或者校内有房屋的教师可以申请置换到曾厝垵新建公寓中,事关切身利益,很多老师都极其关注。那年中秋前夕,我去老师家里拜访,“生怕老师吃亏”的我一进门就问老师有没有申请曾厝垵的房子,还没有等老师回答,我就兴致高昂的帮老师算账,想告诉他去申请可以得到多大多大的好处,没等我说完,老师就直接顶我一句“我去折腾那个干嘛?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退休后要把我的钱全部花掉,去看看这个世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临近退休,很多学校都希望联系曾老师退休后去兼职,很多单位提的条件极其优厚,基本都被老师回绝,优厚的经济待遇可以“召”来很多人,但不是所有人。
岁月如梭,时光不再,国家经济好了,环境变了,曾老师也从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跨过花甲银发斑驳,未曾改变的是他朴实有力的文风,豁达开朗的性格,雷厉风行的风格和淡泊名利的品格和默默无私助人的美德。
作者:许永洪博士、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与李想、许永洪、汪彩玲在武汉参加第三届中国统计学年会
致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
杨 芳
2001年,我考入厦门大学计统系,开始我的大学生活,并于四年后,有幸获得保送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机会。硕士入学选导师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向曾老师申请做他的研究生,曾老师在询问我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后做了肯定的答复,我有幸成为曾老师的弟子。研究生阶段,曾老师在科研学术上给予了我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治学严谨和对学生的关爱,让我在经济学和统计学研究上不断取得进步。
2006年,由于我和许永洪同时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于是,我与曾老师商量申请金融系的博士,没想到,曾老师非常支持我的想法,我感受到曾老师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的好老师,让我无比感动。博士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去给曾老师拜年,曾老师很热心地并询问我找工作的事情,并耐心地提出了几条建议,曾老师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孩子般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德艺双馨。工作后,我去拜访曾老师,曾老师很热情地和我讨论工作的情况,并开心地畅谈家庭,曾老师为人的真诚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深深地鼓励了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关爱有加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也倍感亲切。能成为曾老师的学生让我感到十分骄傲和无比荣幸。借此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向老师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祝愿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永远年轻快乐。
作者:杨芳厦门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金融学博士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受教“一瞬间”,受益一辈子
郝身永
2005年,我幸运地从偏远的西北去到美丽的厦门大学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而幸运的事情不止一桩,同样幸运的是,能够成为曾老师的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曾老师的德艺双馨。
回顾读研的三年,觉得好似一瞬间,但就在这一瞬间,曾老师有声的言传、无声的身教,一直绵延至今。虽然进了统计系,学了国民经济学,但读书的时候却对经济学的方法论无比痴迷,凭兴趣读了些书,摸索着学写文章,曾老师并没有因为我“不务正业”责怪我,反倒说写得不错。现在想想,文章写得真是令人惭愧,但曾老师的鼓励,对我却是莫大的动力,曾老师的包容,恰恰保护了我按自己的兴趣去治学,而事实证明,自己硕士阶段按兴趣的积累对后来读博士时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饮水思源,每每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都感谢老师的开放包容。
2008年研究生毕业,我当时一心想去大学教书,曾老师便帮我大力推荐,将反馈的信息转发给我,还说这个不行就帮我再推荐其他的。我由衷地感受到了老师无比的关爱,又从中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受益终身。
真想,再回到学生时代,跟着老师,学到更多。
在恩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再次表达学生的感激,诚挚祝愿老师和师母身体康健,生活幸福!
作者:郝身永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曾老师从教40周年随感
涂一峰
转眼间已毕业7年,但7年厦大的生活仍历历在目,老师的淳淳教诲仍回荡耳边。2000年,我怀揣着憧憬,从山城来到了厦门,第一次见到了美丽的厦门,第一次进入了梦想的厦大,第一次见到了儒雅的老师。
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老师那生动风趣的讲述方式深深打动了我,学术上的造诣深深的折服了我。本科四年,除了老师的《投资学》课程,其它时间与老师的交集不多。但就是这不长的接触,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文尔雅的气质,生动风趣的授课。
经过一年支教生活,等我回到计统系准备读研的时候,老师居然还记得我,还亲切问我这一年的生活工作情况,让我倍受感动。有幸拜入老师门下后,更是深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老师不仅关心我的学习,还经常组织师门聚会,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大家亲如一家。我的毕业论文初稿写得不好,老师在百忙之中仍抽出时间逐字逐句修改,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令我动容。
值此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衷心祝福曾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作者:涂一峰硕士、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
与郝身永、周风景、涂一峰、姜昆、杨芳在厦门大学
饮水需思源 师恩永不忘
王开科
我是在2011年进入厦门大学统计系就读的,之前并不是统计学专业。所以说,曾老师不仅仅是我的博士导师,更是将我领进统计学大门的恩师。
读博的三年时间,可以说是我思想和认知成熟的一个过程。尽管来厦大就读时,已经是所谓的“博士研究生”,但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还是那么的“年少轻狂”再加上“无知”,曾老师对我的教育也就是从这样的一个情况开始的。
曾老师对待学生,从来都是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今天的内容,我想就从选择开始说起。
在博士阶段,博士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初,曾老师让我自己根据兴趣选定博士论文方向,我选择了商业银行信用违约风险,也做了认真的准备,但就在预答辩的前两周,发现相关的信贷违约数据无法拿到,没有数据哪来的研究?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曾老师建议我选择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研究,并尽最大可能给了我十分充实的资料,就这样我顺利的通过了开题。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曾老师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让我整个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都十分的顺利,帮助我把相关内容发表在了《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同时还在生活上贴补我。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的博士生活过得非常舒服。直到现在,只要稍有不如意,我还是会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要说的第二个选择,是就业问题。刚开始,我自己是想去学校教书的,曾老师也应该是希望我去学校的。为此,曾老师帮我联系过几所学校,对方也表示接收。但最终我还是没有去学校,对于这件事我心里有个结,一直打不开。可曾老师却是宽容大度的,在毕业论文预答辩时,老师们说起了就业的问题,觉得我去学校好些。可是,曾老师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毕业以后,曾老师还在关心着我的工作问题,曾不止一次的跟我提起学校的工作机会。对于老师的恩情,我一定铭记于心,永不忘。
曾老师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学业上,更是在为人处世上。老师那种豁达、宽容、正直、和蔼是我一生都要学习的榜样。在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学生谨以此文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与祝贺。
愿老师和师母青春常驻、安康幸福!
作者:王开科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与王开科在厦门大学(2014年)
师恩厚重 受益终生
刘小二
我师从曾老师五年时间,五年期间,曾老师渊博厚重的学识、严谨务实的治学、高屋建瓴的眼界、点石成金的指导深深地影响了我,他用一名统计人独特的视角启迪了我的思想,升华了我的灵魂,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曾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统计专家传授给我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想带给我的力量和自信,并引领我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进。
谆谆教诲,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刚刚步入厦门大学的时候,我仅仅是统计专业的入门级选手,方法掌握得不熟练、思想更是没有深刻领悟,是曾老师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让我逐步深入到统计学的殿堂,让我熟练掌握了各类统计方法,熟悉了各种统计理论,并成为我受用一生的专业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让我在学校的时候受益无穷,更让我在离开校门、步入社会之后,在工作、生活以及投资之中都能够处理得游刃有余。
润物无声,提高了我的人生修养。曾老师经常教育我: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把自己锻造成一枚金子,是金子就总会发光。曾老师用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学术成果、卓越的学术声誉和传奇的人生经历诠释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感召着我锤炼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修养。尽管没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但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世俗功利的思想、喧嚣浮躁的社会,曾老师的教诲让我没有迷失自我、乱了节奏,而是坚定理想,静下心来,理性分析、保持定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让我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收获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道术并重,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统计专家,曾老师传授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统计方法亦或统计理论,而是让我更深刻地领会统计学的真谛:统计是一门工具,但更是一种思想,他让我能够用统计的思想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这方面的感受愈发明显,我用均值的思想看待社会现象,用回归的思想看待经济问题,用异常值的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看清主流,不被杂乱无章的社会现象迷住自己的眼睛,让我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觉和境界……
五年期间,我觉得曾老师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我终生受用的厚重的思想,这些思想需要我用一生去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感念师恩,心怀祝福,感谢曾老师赋予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预祝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活动圆满成功,并预祝曾老师及家人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作者:刘小二博士、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处长
愧对恩师
姚兴存
我02年进入厦大,06年拜入曾老师门下读硕士学位,当年我们班共有5名同门,小二、我、白洁、姜琳、玮玮。
彼时老师每年带的学生,硕士就有15名,博士10名,再加上校外的同门,得有近30位。加上老师已经担任院领导多年,工作繁重,能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甚是宝贵。老师在研一时候就叮嘱我们,尽快定下方向,是工作还是读博,也好及时调整对我们的指导。记得那会差不多每月见老师一次,每次都被问。
研二时候,小二已经立志读博,并且成绩很好,很得老师喜欢,白洁、姜玲、玮玮边享受校园生活,边憧憬未来的工作,而我则开始在外到处实习。老师给了我几个师兄的电话,要我找师兄帮忙。期间尹俊峰、林飞等师兄都给了我很多指导帮助。之前我与几位师兄都未曾谋面,只是冒昧的报家门“我是曾老师的学生”,但没想到家门的作用那么大,他们都热情帮我联系。也正因这些大师兄的引导作用,老师门下弟子的“传帮带”甚是明显,也希望将此发扬下去。
研二去拜会老师的时候,老师就催促我们早点定论文方向,并帮我们选题定题。因此研三大家都在忙着改论文的时候,我们几个的论文早已准备完毕,专心寻找工作了。
现在想来,尽管老师时间有限,但却真的做到因材施教,并步步为我们想好做好,也难怪当时大伙都抢着做老师学生。
毕业后,跟老师联系不多,见老师的机会更少。前年回去,打问到老师办公室,想敲门进去,可想想这几年也就几个短信问候,自觉羞愧难当,隔着门看了老师一会儿,挠挠头静悄悄离开了。晚上觉得还是该去看看老师,可走到沙坡尾,越想越愧,又折回去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不论在哪里,不论什么时候,想到老师,都是满满的亲切,只可惜越来越不会表达,希望老师能够原谅。
下回回去,我肯定把脸皮打的足够厚……
作者:姚兴存硕士、 深圳九旭投资
难忘师恩
——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有感
傅玮韡
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作为一名曾老师的学生,毕业后又因机缘巧合成为一名统计学老师,我感触颇多。写下这篇有感,一方面为了表达自身的感激——对曾老师作为导师为我们学生所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另一方面也为曾老师为统计学科建设、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的感激——尽管这些感激可能是远远不够,甚至微不足道的。
我是2002年进入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学习的。那年,曾老师还是我们的系主任。当时就听说曾老师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大牛”,给人感觉是高不可攀,只能远观。直到2006年有幸进入师门,成为曾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与曾老师的接触中,发现其儒雅随和,让人心生敬意的同时也是倍感亲切。
曾老师的教学方法独到,生动有趣。还记得研一上曾老师的课程时,曾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老师让我们分组做汇报,汇报完后全班同学就报告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这种讨论的形式是我们本科学习阶段所没有接触过的。准备报告的过程锻炼了同学们的信息搜集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而课堂的汇报过程则锻炼了表达及应变能力。曾老师会根据每组汇报的内容为我们讲解,并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思考,他的点评睿智且生动,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这个教学方法在我从教之后,应用到了我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有些枯燥的统计学课程变得有趣,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曾老师的治学是严谨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记得第一次收到曾老师修改的毕业论文时真是又惊又喜又气馁。惊来自于曾老师的回复速度,当天便回复我了。曾老师时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事务繁忙,但是每次把论文修改稿发去,曾老师一定会在两日之内回复我们。喜在于无论是论文结构、章节名称、图表,细致于标点符号都有批注,不禁佩服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每次按曾老师的批注修改完论文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气馁主要在于自己太不认真了,文章中存在错别字,且理论引用、语句表述上也有许多不当之处。虽说被浇了一桶冷水,但也让我因此端正了态度,踏踏实实地学理论、找数据、做文章。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现在自己备课、写作、做课题都尽量做到细致认真。现如今自己带本科毕业论文时,我也学着曾老师尽力详细批阅每一篇论文,尽可能快地答复学生,经历了才知道这是多么的耗费时间和精力。
曾老师在学术上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在生活上却又对我们关爱有加。无论是在批改我的毕业论文还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请老师帮忙,曾老师总是迅速地尽可能地帮助我、指导我,这点让我感动至今。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和蔼可亲,还经常和我们畅谈家庭,乐观向上的态度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学生。工作后,说起我是曾老师的学生,对方只要是认识曾老师,总是对曾老师的学术和为人大加赞赏,身为曾老师学生的我也感到十分骄傲,心想我一定要努力向曾老师学习。加入了师门群后,了解了老师的求学和任教的经历,对曾老师更增添钦佩之情。
今年参加会议有幸两度遇见曾老师,曾老师依旧神采奕奕、亲切随和,且仍乐于统计研究、交流及推广,和老师交谈像是又回到了学生时光,感觉轻松自然、十分高兴。如今我自己也从事高校统计教学工作,深知薪火相传的道理,虽不才,愿为任。
厦大的凤凰花依然花开花谢,白城的滩头水不改潮起潮落。点滴红烛,诉不尽师恩之情,写在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祝愿我的老师和师母幸福安康!
作者:傅玮韡厦门大学硕士、福建农林大学博士、 福建农林大学统计系
曾老师从教40周年活动感言
姜玲
导师从教40周年活动在即,近日满满的怀旧、师恩之情萦绕在心头。2006年的秋天,作为一个刚入学的研究生,我慷慨激昂地向曾老师做自我介绍,申请成为他的弟子;2007年的秋天,在曾老师的推荐下我应聘证券公司的实习生,却因对实习岗位工作内容的无知而痛失良机;2008年的秋天,我将第一篇论文发给曾老师审阅,虽然未经仔细雕琢,但曾老师依然一字一句的帮我修改。那时的自己充满激情、无知无畏,却又懵懂而缺乏经验,是曾老师给予我教育、指导,包容我、鼓励我,使我在研究生三年中迅速成长。
时光匆匆而逝,一转眼已毕业近7年,但导师的教诲依然如春风雨露,令人终身难忘。如今,我终于学会做人做事的谦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如同曾老师言传身教的那般。曾老师40年教书育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更是激励着我不要放弃最初的信念和理想,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直行走在路上。值此之际,祝愿导师永远康乐、如意。
作者: 姜玲硕士、上海市闸北区税务局
与刘小二、姜玲、白洁、傅玮韡、姚兴存在厦门大学
根根银丝映日月,灼灼热血沃桃李
张立
2016年的1月10日是我的恩师曾五一教授从教四十周年庆典的日子。身为曾老师的学生,我景仰叹服曾老师在统计学界取得的累累硕果与卓越成就,深深地敬佩曾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适逢这一喜庆而特别的日子,我满怀感恩与敬意向我的老师送上最真挚最美好的祝福。
忘不了2007年,我如愿保送到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开始硕士阶段的学习。早在入学之前,我就久仰曾老师学识广博精深,企盼能拜入门下学习深造,所以当得知曾老师愿收我为学生时,我无比激动,并立志要潜心研习。转眼几近九年,作为曾老师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我深深地感激当年恩师欣然收徒并悉心指导,深深地感谢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也深深地感恩我的恩师和师母多年来对我如女儿般的关爱和照顾。
三尺讲台,万千桃李
在我攻读博士期间,担任了曾老师开设的《学科导论》这门课的助教。这门课主要为系里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而当时本科一二年级学生都在漳州校区,每周曾老师都要先坐车再坐船再坐车,单程耗时就要一个多小时,迢迢千里跑到漳州校区授课。那时我才知道,多年来,曾老师一直坚持为系里本科一年级学生授课,而这在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中,其实并不多见。即便是中间有几年移到漳州校区授课,曾老师也从未取消过这门课程。我记得在这门课的第一次授课中,曾老师用活泼轻松的案例和经济现象引入,引起了大家对统计学的兴趣,而能有博士生导师和教授亲自授课,同学们也看起来十分活跃。曾老师的授课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当为同学们介绍近年来厦门大学在统计学科方面取得的成绩时,我看到不少学生两眼放光的样子,有了曾老师面对面的鼓励与肯定,各位刚迈入统计的莘莘学子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满怀期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曾老师作为我国知名的统计学家,在统计学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统计学界的威望也颇高,但他始终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积极促进统计学科各个方向领域的发展。不仅在统计学科建设上如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上亦是如此。曾老师时常教导我们,做研究要专心致志,抓住一个方面努力挖深做透,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就。但是对我们所选取的具体研究方向,曾老师并没有严格限制在国民经济核算或是某个具体的经济统计方面,而是给予以尊重个人研究兴趣、合理运用统计理论方法的原则,尊重和鼓励大家在各自有兴趣的领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我想这大概也是很多同门兄弟姐妹们能在各自工作研究领域取得很大成绩的缘由之一,都离不开曾老师高屋建瓴地点拨与指导,离不开曾老师长期的包容与理解,更离不开曾老师一直的鼓励与支持。而各位同门兄弟姐妹取得的杰出成绩,也是鞭策鼓励我时时追求进步的学习榜样。
严师慈父,终身榜样
2010年作为曾老师的博士生,我很幸运地参与了曾老师主持的国家统计局课题《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的研究》撰写工作。老实说,刚刚接到这个课题任务,我心里还是有一定压力的,第一次参与国家部委级的课题,担心自己的学识水平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给其他课题参与者带来麻烦。但是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间,曾老师亲自为我讲解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当遇到一些研究困难时,我也常常找曾老师讨论交流,曾老师指导我要抓住研究的难点与重点,并给我一些参考资料,供我学习提高。在曾老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下,我们的课题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在这之后,曾老师还表扬鼓励了我好几次,让我对自己在工作和学习研究方面有了更多的信心。2012年我博士毕业离开了学校,留在厦门定居工作,曾老师和师母还经常关心我的工作与生活。每次见面都对我嘘寒问暖,听我讲讲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并教导我:年轻时要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中积极承担,勇挑重任,锻炼提升自己。曾老师和师母都亲切地说,我一个女孩子在厦门,家又在外地,他们自然要为我多操点心,希望我一切都好。我听后感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曾老师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位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好老师,一位在平日慈爱细心、大爱如山的长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想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对曾老师和师母的感激、感谢与感恩之情,万语千言化作一片祝福:祝愿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活动顺利圆满,祝愿曾老师的治学理念精神薪火相传、大放异彩,祝愿曾老师和师母健康平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张立博士 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副处长
与孙蕾、张立 在天津参加海峡两岸经济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9年)
饮水思源 师恩难忘
张权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已从厦大统计系毕业三年有余。2016年初,我的导师曾五一教授将迎来从教40周年纪念,同师门的伙伴们不间断的在武夷门的微信群里发来祝福,身为学生的我也常常因老师而充满感谢和感动。
记得还在西南财大统计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好多专业课的教材都是曾老师编著的,那时候就对曾老师很是景仰。幸运的是,我后来如愿来了厦大读研;更荣幸的是,还成为了曾老师的学生。研究生期间,我每每遇到困惑的时候,总能得到曾老师的帮助和指点。曾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学术造诣、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平和达观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受益匪浅。记得在我2012年毕业前夕,曾老师在日本忙于学术交流的同时,依然抽出很多时间细致入微地帮我修改了毕业论文,让我很是感佩。
时光荏苒,如今回想在厦大的学习生活总是很怀念。依然记得,曾老师经常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依然记得,曾老师每年元旦前都会召集所有在厦门的弟子们一起聚一聚,然后拍一张欢乐的师门全家福;依然记得,每年中秋节期间,我们总会到曾老师家里看望老师和师母,老师和师母也总是对我们关爱有加,让我们倍感温暖。
毕业工作后,曾老师又把大家通过武夷门微信群聚在一起,经常和大家分享最新的生活工作点滴,师门里的伙伴们也常常在群里交流甚欢。虽然大家身居各地,但曾老师依然把大家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很是温馨和感动。
在曾老师从教40周年之际,张权也真诚地在北京向老师道一声深深的感谢,也祝福老师和师母生活幸福、喜乐安康!
作者:张权硕士、 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感念恩师 常怀于心
任涛
2010年,我从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随后便在厦大度过了5年的硕博生活,硕博都是曾老师门下。和曾老师相处的这五年,我学到了很多,也在不断成长,恩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良多。
最先知道曾老师,是我在大二修《统计学》课程的时候。从高中过渡到本科,由于已经厌倦了以前的那种高压式学习,我周围的同学对《统计学》这种计算内容比较多并且需要用脑的课程都不太感兴趣。当然,我也不例外,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我在网上开始查询统计学课程的相关资料,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便开始逐渐地接触曾老师的相关著作(其实当时看不太懂)。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统计学课程的成绩年级第一,这也开始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统计相关信息的兴趣。
后来,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同学都已经开始着手找工作的事情,我的家人则建议我继续读研。家里人一直不知道,我除了统计学这门课程成绩比较好之外,其它课程的成绩都是中等甚至偏下水平。不过,经过一番犹豫,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考研,目标则是排名全国第一的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那个时候,统计学领域,我除了知道曾老师以及其在厦大工作外,其他老师我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曾老师我是考研目标的启蒙者。
研一的时候开始选导师,那个时候我给曾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表示我想读他的研究生这一想法,第二天晚上的时候收到了曾老师的回复,内容是“可以考虑”,和其他同学的情况相比,当时我觉得这个回复其实是很明确的,这和很多老师是不一样的,也能看出曾老师为人的直爽。
研二的时候,我不自量力的选择了直博。和曾老师说这件事的时候,曾老师也没有过多地说什么,只是说“可以啊,不要太差就行”,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太明白,后来发现我读博可能真得有点让老师失望,到目前为止,我都感觉比较内疚,不像其他师兄师姐那么争气,也感谢恩师一直以来的包容。
读博期间,曾老师及其同门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恩师的指导下参与国家统计局项目《我国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研究》(这个项目目前已经进一步升级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实在做这个课题之前,我是很茫然的,对资本存量很多东西都不太懂(甚至不知道我国是没有资本存量这类数据的)。期间,曾老师多次找我谈话,并对我进行指导,给我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
有两件事我还想说一下,第一件事是系里面的谢师宴,当时外面下着雨,我去学院接曾老师,途中曾老师和我说了很多,都是那种很随意的聊天,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感觉特别舒服,每每想到那时的场景,我内心都是很幸福的。第二件事是我、李滨、晓茹谢师宴的时候,当时在临家闽南菜宴请恩师和师母,餐后,恩师和师母随性地说去海边走走,那种一家人的感觉也很特别。
值此恩师从教40周年之际,作为武夷门大家庭的一员,也作为曾老师的“准关门弟子”,我由衷地为曾老师高兴,希望曾老师和师母在未来的日子里更随性地享受生活,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作者:任涛博士、 厦门国际银行澳门分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
春风教诲,似海师恩
林晓如
如果说,有个地方烙下了我们青春的生命印记,最深刻的就是厦门大学;如果说,有个人为我们前进的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最难忘的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曾五一教授。曾老师是一位博学、睿智、严谨而又慈祥的老师。2016年1月恰逢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师门决定为老师举办一次纪念活动,随着筹备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我有幸承担了曾老师事迹的宣传工作。读老师的故事,就像品尝一杯醇厚的铁观音,轻轻抿一口,一股茶香就从舌尖沁到咽喉,让人回味无穷。无数场讲座报告、无数场学术交流、无数篇指导论文、无数本专题著作在老师从教这些年中漫漫沉淀,今天的曾老师功成名就,享誉盛名令我们钦佩,然而在荣誉的背后,我更学到了一位老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披荆斩棘,笃行治学的精神。曾老师言传身教,一直践行着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每一次荣誉面前,从不忘检查自己身上的不足,虚心学习,在治学的山峰上不断往上攀登。也许没有曾老师对统计学科发展方向的坚持与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创新,今天的我们就无法在厦门大学统计学这个学科平台上吸吮知识的雨露。在此我想对曾老师为厦门大学统计学科所做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佩与感恩。
读着曾老师的故事,我不禁回忆起曾老师与我们的点点滴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曾老师一直奉行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曾老师很少谈及自己的经历,更从不谈及自己的功名,生活中却用自己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曾老师对经济现象的解读总少不了与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讨研究方法。记得我的硕士论文刚开题时,我苦思冥想总是找不到思路,而当我跟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让我茅塞顿开,从而迅速地明确了研究方向,找到了研究方法。对于学生,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在我满怀着信心将硕士论文终稿交给曾老师后,收到的回复竟是满满的修改笔记,一字一句,语序、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愧疚不已地修改着论文,没想到老师却说,你写得很好。就是这样,老师对待学生,赞扬总是比批评多,鼓励总是比责备多。
除了学习,老师也不忘关心我们毕业季找工作的情况,老师为我们分析了各行各业的利弊以及对于统计学系的学生来说,我们应当如何去定位自己,如何择业,为我们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指点迷津。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想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在这里我想对曾老师真挚地说一声,谢谢您!我是多么幸运能跟随您学习,您对我的谆谆教诲,我定铭记在心,您传授的知识,治学的精神理念,做人做事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值此曾五一老师从教四十周年之际,我由衷地祝愿老师永远健康如意,生活幸福美满!
(原刋载在《中国统计》2016年第1期)
作者:林晓如硕士,交通银行厦门分行
致恩师
李滨
初次了解曾老师的履历还是在我备考统计学硕士期间,当时就已经为曾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所深深折服,更坚定了我考取统计学硕士的决心,同时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曾老师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成功地成为一位统计学子。
怀着一份忐忑不安的心我给曾老师发了一封邮件,大致意思是我对曾老师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希望能聆听老师的教诲,跟曾老师多学习学习。因为自己是从生物跨界过来的,担心曾老师会拒绝我,不过出乎意料的曾老师给我回了邮件,并对我表示祝贺,同意收我做他的研究生,真的兴奋又紧张。之后我就偷偷去旁听了曾老师的课,曾老师上课真的是很幽默,活脱脱一个和蔼的老学者风范,感觉很亲近。课后曾老师推荐我先把国民经济核算学好,这个我真的还是辜负了曾老师的教诲。
成为曾老师的学生后,与曾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认识。
还记得第一次去老师家看望老师,曾老师就像一位老父亲见到自己的孩子般关切地问起我们的学习生活,热心地为我们解答一些关于工作方面的疑惑,本来还有点小紧张的我也被那晚轻松的氛围融化了。至于后来在毕业论文上,曾老师也给了很多的帮助,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写作修改过程中曾老师都给予我很多很好的意见,让我感受到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曾老师的教诲,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份工作都当做自己的作品去对待。今年是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的日子,很难想象为教育事业坚守四十年需要多大的勇气,要对教育事业爱的多么深沉才可以四十年如一日辛勤地耕耘,在这里我要向一位一直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学者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虽然与曾老师相识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但是曾老师身上闪烁的诸多亮点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曾老师的那种严师慈父般的恩情我会铭记在心,同时也祝曾老师从教四十年纪念日快乐!
作者:李滨硕士、 交通银行厦门分行
与任涛、林晓如、李滨在厦门(2015年)
德艺双馨 后辈楷模
赵煜昆
2003年当时我正读大二,就在那时我第一次在《统计学》教材的封面上见到了曾老师的照片。曾老师背着个书包,意气风发,神采奕奕,给人特别亲切的感觉,当时就在心里有个小小的梦想,如果有朝一日能跟着曾老师做学问那真是十二分荣幸和幸福的事情。
时光荏苒,弹指间十年过去了,2013年经过几次不懈努力,我踏入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开始攻读统计博士。选导师时,大家都觉得曾老师声名远播,担心报他的人太多,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以至于不敢联系他。思前想后我觉得这个机会错过了将使我遗憾终身,终于鼓足了勇气给曾老师拨通了电话,曾老师简单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后,约我第二天见面聊聊。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望曾老师,曾老师跟我聊了很多,至今我仍十分清楚地记得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的一句话“你现在是学生,不用给我带礼物,如果等以后你有所成就了再给老师买礼物,那我将十分欣慰。”
曾老师常常鼓励我们不要急功近利,眼高手低,而要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珍惜时光,从研究中发现真正的兴趣,争取有所进取和收获。
曾老师对于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常说哪怕有一两个学生上课,也要认真上课,他是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记得上学期,由于之前其他同学都修过了曾老师的课程《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与研究》,只有一位同学因病补修,本来可以安排下次开课时再修或者建议选修其他课程的,但曾老师没有那样做,依然坚持给一个同学上完全部课时。本学期又坚持上完一门选修课,坚持守好最后一班岗。
曾老师德艺双馨,高风亮节,善始善终,实为我们后辈之楷模。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借此曾老师从教40周年之际,谨让身为关门弟子的我向最敬爱的曾老师和师母献上最诚挚的祝福,衷心祝愿二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乐游神州大地,走遍五湖四海。
作者:赵昱焜博士、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桃李枝头蓓蕾红
曾沙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而我敬爱的曾老师,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老师最高的评价。2016年1月10日,是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庆贺会,最开始从师兄师姐处了解到,曾老师已从教四十年,我就止不住的惊讶,四十年,人生又能有几个四十年,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而在惊讶之余我又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感激,四十年,又有几个人能四十年如一日的把青春奉献在三尺讲台上,从嫩绿的小芽到桃李满天下。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曾老师,是在拆掉重建的经院D座教学楼。在本科阶段我就了解到曾老师在统计界的地位和名望,以为成为老师的学生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所以,异常忐忑的我在知道老师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后,就在老师下课的时候成功的“撞”上了老师。在知道我的意愿后,老师很爽快的接受了我,并嘱咐我研一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师兄师姐请教。就这样我有幸成为了老师的关门弟子,大家口里的小师妹。
从2013年到2015年,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曾老师给了我很多学术方面的指导。在研二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曾老师的《项目投资决策分析》这门课程,在课上老师结合实际事例给我们讲述了项目投资决策的背景、评价方法及报告的撰写等等,在课程最后,老师让我们自行分组研究课题,在讨论和研究中巩固学到的知识。而在毕业论文方面,老师不仅告诉我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同时也认真的帮我修改了论文的不足之处,收到带有满满批注的论文稿子,我不禁为能成为曾老师的学生而感到感激。
而在生活方面,曾老师更是像一位父亲一样关心着我们。临近毕业,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老师在知道我对以后工作方向很茫然之后,细致的帮我分析了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强度,并给了我很多建议。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就是老师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在曾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庆贺会之际,衷心的祝愿曾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者:曾沙厦门大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博士
桃李不言 高山仰止
张浩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已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学习近7年,并有幸师从曾五一教授。曾老师斐然的学术成就和淡然的人生态度让我深深钦佩。
曾老师始终践行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经过这些年来与曾老师的交流,我得知,作为当年的下乡知青,曾老师在艰苦的年代仍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进入厦门大学后,非常珍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自学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等,发奋学习日语,汲取博大精深的经济统计理论,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成我国著名经济统计学家。长期以来,曾老师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弦歌不辍。就本人而言,无论是本科阶段的«统计学导论»,还是研究生阶段的«项目投资分析»,我都深深领略了曾老师理论素养之高、实践经验之丰富。特别是在«项目投资分析»课上,曾老师不仅仅教授关于投资分析的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讲求活学活用、知行合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指导论文写作时,我再次体会了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记得刚交论文初稿时,我的内心很忐忑,因为论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部分都有待充实和完善,整体完成的还比较粗糙,但第二天去曾老师的办公室讨论时,我却大为感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无论是对论文框架的调整建议,还是对文段格式语病的修改,处处见证着曾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良苦用心。从教40年来,曾老师先后承担了近30项科研课题,主持建设了«统计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统计研究»上发表33篇权威论文,共指导超百名硕士和博士。今年,由曾老师担任首席专家的“资本存量核算的理论、方法研究与相关数据库建设”课题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再一次彰显了厦大统计学科的实力。丰硕的成果离不开曾老师的苦心孤诣与精益求精。
曾老师始终坚守着“悠然自得,淡然无为”的人生境界。从教40年来,曾老师在努力攀登学术高峰的同时,不忘放慢脚步,用心享受生活。记得有一次师门聚会,弟子们提出用车子接送曾老师,但都被一一拒绝,曾老师说沿着美丽的环岛路散散步也是很不错的,年轻人在拼搏的同时也应该学会享受慢生活。是的,曾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我曾在校园偶遇骑着自行车给我们上课的朴实的曾老师,在中秋节活动时跟我们谈笑风生的和蔼的曾老师,在微信群里给我们分享生活乐趣的可爱的曾老师。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来,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许我们应该学习曾老师的闲庭信步,收获怡然自乐的人生。
韶光流转,盛世如约。值曾老师从教40周年活动来临之际,衷心祝愿庆祝活动圆满成功,祝福曾老师及师母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和和美美!
作者:张浩硕士、
与关门弟子赵煜昆、曾沙、张浩在厦门(2015年)
从教40年系列活动筹备组在讨论有关事项(2015年)
曾老师全家在40年系列活动现场合影留念。(2016年)
疫情之前一年一度在厦同门聚会已成惯例。
这是其中一次同门聚会(2010年)
在广州与部分同门弟子和广州大学张仁寿教授、贾帅帅副教授聚会(2019年)
在上海与部分同门弟子聚会(2022年)
在北京与部分同门弟子聚会(2014年)
与参加从教40年活动的同门弟子合影留念(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