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修订《职业教育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现就学校2022年度质量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1.1学校概况
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与2012年搬迁至格尔木市格茫公路与机场路交汇处,在从上至下各级领导的政策支持下,加大了教学实训设备和办公设备更新力度。学校新建了化学工艺专业实验(训)室,风电场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实训室、汽修车间新建拆装实训室、新能源汽车检测实训室、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室、汽车钣金实训室等。
学校占地面积173334.2平方米,其中实际教育教学用地1333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多元。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公寓楼、餐厅、多功能报告厅、专业实训室、图书室等教学设施齐全。
我们秉承“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精品专业、培育实用人才、创建全省名校”的办学使命、“文化立校、制度治校、科研兴校、师资强校、技能亮校、特色铸校”的办学宗旨、“厚德、笃学、砺技、自强”的校训,遵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视学生为“掌上明珠”,用爱心浇灌、真情感化、智慧启迪、人格熏陶,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引知识之泉,叩心灵之门。努力办好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全国奥鹏优秀考点”“青海省中职示范校”“领导班子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招生工作优秀集体”“格尔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集体”“格尔木市先进党支部”“海西州先进集体”等近百余项殊荣。
学校设有格尔木市广播电视大学。2019年4月,由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牌成立“格尔木市高级技工学校”。2021年6月,由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批同意开展“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格尔木市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
1.2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中职学生3322人,其中全日制中职学生807人、非全日制学生2525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共1628人,占中职学生总人数的45.28%。2022年中职招生107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210人,非全日制学生860人。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与上一年度相比,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7.86%。以下为近三年招生数据对比图:
学校根据区域社会及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设有幼儿保育、化学工艺、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等9个专业,2021年新增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
1.3教师队伍
学校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为30人,教职员工总数80人,生师比10.7:1,专任教师数80人,专业教师数58人;学校取得中级技能以上证书或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36人;兼职教师比例为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2.5%,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2.19%,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7.5%,与上一年相比,教职工总人数占比增加1.26%。
1.4设施设备
目前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拥有化学工艺、电气运行与控制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保育、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六个专业部。学校占地面积约173334.2平方米,生均校园用地面积40.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7.22平方米。学校新建体育馆活动中心约2500平方米,职业安全体验馆约500平方米,场馆建设突出了现代化工HSE安全主题,根据石化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职业标准,建成集教学、培训、科研、体验与一体的体验中心。通过设置、厂内交通、动火作业、消防灭火及个人防护用品展示,现场应急救援等核心典型的体验项目,让参与者在沉浸式的实际体验中加深安全意识。同时掌握化工厂内常见作业的安全基础知识,规范各类安全的作业要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与社会和企业的安全生产。
实训基地内教学仪器设备总数达2583台套,设备总值7955.5925万元;基地内实训工位总数1846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2.35个,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17.48㎡,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为23948.2元。纸质图书数50600册。与上一年相比,实训基地内教学仪器设备总数增加193台套,教学环境大幅度改善。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满足了实践教学、学生技能提高和社会服务的需求。
2.学生发展质量
2.1党建引领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坚持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放松,领导干部自觉担当起抓好党建、管党治党的首要责任。坚持以上率下,确保学习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得到落实。要求领导班子认真负责完成组织推进学习、改进加强学习、督促检查学习、考核验收学习、带头参加学习等任务。认真执行好“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三重一大制度等制度。认真开展各类学习宣传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和学习形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切实解决党支部日常管理不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以及党支部活动缺少生机活力等问题。
(2)创新“党建+”育人模式,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①党建+理论学习,推动思想融合。根据制定的《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理论学习计划》认真学习。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学习强国APP等渠道,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建理论知识的学习。全年研究部署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专项行动等工作。班子集中学习16次、专题党课6次、党员大会2次、党员主题党日活动16次、参加网上答题4次,各小组学习累计36次。
②党建+品牌创建,深化党建联培。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创新,着力打造“一联两创三融合”校企党建工作品牌,按照“以共建促党建,以共建促合作,以共建促发展”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践行立德树人为融线,强化校企党建联培优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③党建+师德建设,立德育人并进。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教师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组织开展“高效课堂讲课比赛”活动,深化推进“党建+师德师风”融合工作,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④党建+教学实践,提升研讨质量。学校在研究教学工作时同步研究党建工作,将党小组建在教学一线,以党员教师“帮带”为载体,围绕“党建引领促教育,教书育人争先锋”,开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学科教育工作的内涵”为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把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思政课、专业教育课,推动党的精神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⑤党建+校园文化,领航育人之路。学校创新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在走廊及班级墙上布置伟人、名人画像、名言,激励学生以伟人和名人为榜样,培养高尚情操和坚定的意志品德。楼道墙壁张贴文明礼仪宣传画、学生书画作品、先进模范学生光荣榜等,发挥墙壁文化的个性色彩与积极引导作用。在校荣誉陈列室陈列室展出重要的活动照片及摆放学校有关奖状,以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实现环境育人。
⑥党建+疫情防控,筑牢抗疫堡垒。党员干部和教师主动承担学校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带头站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默默奋战在隔离酒店安置工作、隔离人员物质配送、抗疫医患后方食堂保障、核酸检测、信息摸排、物资搬运、环境消杀、甚至是加入追阳小分队。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师者先行、师者担当的精神。
⑦党建+德育思政,培育时代新人。学校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四爱三有”“一心四全八阵地+传承工匠精神”“我的中国梦”“青年大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忆初心·耀党旗宣讲团”进校园进班级宣讲、志愿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
2.2立德树人
(1)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价值追求。
学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安全、服务、质量、合作、创新”工作新思路,实施“做人与做事同学,技能与素养同修,成人与成才同步”的“三同”育人模式,把“三同”融入到课程设置、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教育、管理和活动中,以学生学会做人为前提,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了成人与成才同步的目标,引导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新思路中焕发新生机,2022学年期末学业测评中,学生文化课合格率为91.2%,经过重修补考后合格率达99.5%;专业技能课合格率为99.6%;三年级毕业生修完全部学业,学生毕业率为100%。
(2)管理育人,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成效、
创新德育工作,创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校园。学校一直以来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学校现有中职全日制班主任31名,思政课教师7名,学生工作处、团委德育职能部门工作人员5名。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
①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突出以爱岗创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②加强德育活动课程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不断完善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德育方式方法,继续开展班级班干值周制度,组织好军训、跑操运动、班际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文艺活动等寓德育于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课堂教学,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③着手制定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形成人人育德、课课育德、处处育德的新机制。
(3)服务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秉持“厚德、笃学、砺技、自强”的校训,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遵循教育部门提出的“把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精神,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4)活动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2年度,学校开展了“德育讲堂”“党史故事进校园”“校园棋艺大赛”“民族团结杯校园篮球联赛”“五人制校园足球赛”等13次德育活动,学生累计参与数3348人次。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让中国社会的先进文化占领校园阵地,为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提供有利途径。形成学校独特、立体、多元的校园活动体系,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体美润德,升华学生品质
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则是境界的升华。学校持续深化体育课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体育工作常规管理、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提升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开足体育、美育课,严格落实体育、美育课程标准,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现有体育专任教师3名,美育专任教师8名,在校807名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8%。
(6)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常态化工作。校心理辅导站继续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援助,从班主任工作为发现问题第一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阶段,我校每周五对各班级学生开展线上生命教育、情绪管理、压力缓解等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讲座进行交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体系,追求人生理想,有责任感、进取心又乐观豁达,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以上举措,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明显提升,一是具备明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号召;二是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让学习有动力,有上进心,学生学习也更加努力,更加刻苦,更加发奋图强;三是价值取向正确,精神状态健康向上,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3在校体验
学校通过组织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家长及用工企业进行满意度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讲课、专业课程的开设以及实训实习的效果等非常满意;对学校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比较高;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非常高;教师对在校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家长对学校对学生管理以及校园安全方面比较满意,用工企业竞相到我校开展面试活动,并根据工作性质等对学校提出宝贵建议。
2.4就业质量
近年来,学校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高。
(1)就业总情况和专业就业率
学校2022届285名毕业生,其中98名升学,其他182名均通过校园招聘会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就业,就业率达98%。
(2)各专业就业情况及对口就业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划分的专业类别标准,学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专业: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数14人,就业人数8人,升学人数6人,对口就业人数6人,对口就业率75%。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64人,就业人数27人,升学人数37人,对口就业人数27人,对口就业率100%。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毕业生人数87人,就业人数61人,升学人数26人,对口就业人数24人,对口就业率92%。
化学工艺专业,毕业生数26人,就业人数15人,升学人数11人,对口就业人数11人,对口就业率100%。
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数33人,就业人数18人,升学人数15人,对口就业人数17人,对口就业率88%。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数44人,就业人数32人,升学人数12人,对口就业人数30人,对口就业率90%。
(3)就业质量(初次就业起薪)等情况
①签订就业合同情况:
2022年学校182名直接就业毕业生中,有70人签订1-2年期限就业合同,占直接就业学生38%:有112人签订1年期限就业合同,占直接就业学生的62%。
②毕业生就业起薪情况:
2022年就业的182名学生中25人起薪介于1501-2000元(含)之间,占直接就业学生比例14%;有108人起薪介于2001~3500元(含)之间,占直接就业学生59%;有49人起薪高于3501元,占直接就业学生27%。数据表明,起薪介于1501元-2000元(含)之间人数所占比重最大。
③就业满意度情况:
通过对2022年就业学生中的70参加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其中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人数为62人,就业满意度达到88%。
2.5学生职业发展
(1)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通过专业概况介绍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2)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潜能分析。针对职校生对自身条件和职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把握,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作指导,以人才测评工具为依据,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潜能分析。
(3)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制定方案、作出决策等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符合自身职业潜能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规划方案。
(4)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2.6创新创业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09号)文件和格尔木市就业服务局《关于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培训班的批复》(西就字[2022]号)文件有关要求,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对20秋季班200名毕业生组织开展《SIYB》创业培训。
(1)课程目的与任务
《SIYB》培训课程,针对已经具有明确企业构思完成社会调研的学员,指导其怎样把创业构思变成现实,即用系统的知识计算、演算,形成自己的企业计划书。
(2)培训时间及人数
2022年11月4至2022年11月13日,培训人数200人,根据创业培训有关规定共分7个教学班,每班创业培训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共80课时。
(3)培训形式:
在线网络培训
(4)培训意义和作用
①创业培训的意义:提升学员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为其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创业培训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②创业培训目的:使参与者能够创办一个有生存能力或经营-个可盈利的小项目。
③创业培训的作用:一是为创业者提供系统的创办企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创办企业的开办率;二是帮助创业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性业,增加创业成活率;三是帮助创业者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衡量企业创办可能并显示赢利能力,增强融资能力;四是理性使用创业资金,提高赢利与还款能力;五是增强信用度,降低担保风险。
2.7技能大赛
学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坚持以技能大赛为助推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各级各类学生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攀升。
2022年8月,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部的李发梅、阿迎华两位同学代表青海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酒店服务”的赛项,虽然未能获奖,但这是我校向全国技能大赛进军吹响的号角。
2022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学校举行了“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2年校园技能大赛。此次大赛,各专业部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充分做到“人人尽展其才”的目的。
大赛共设置了幼儿保育、化学工艺、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6大类的11个赛项,学校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大赛,通过激烈角逐,大赛结束后产生一等奖36名,二等奖66名。三等奖87名。
各级各类竞赛平台能将教育教学成果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出来,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体现了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学校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当中,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会起很大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把“工匠精神”自然传承下去,使学生懂得“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把技能竞赛和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真正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扎实在推进理论实操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2.8升学情况
2022年,升学总人数98人,其中通过贯通培养升学人数为0、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升学人数为0、通过普通高考升学98人。升入职业本科人数为0、升入普通本科人数为0、升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数为98、其他升学人数为0。
3.教育教学质量
3.1专业建设质量
(1)学校定期面向市场、产业、民生开展调研,编制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行业人才就业状况和需求预测报告,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依据。积极申办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引导各专业部科学定位,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
(2)学校在 “三教”改革的背景下,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开展“1+X”制度试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中,继续加强书证融通、将学历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课程通过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的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有机会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2年有94名学生同时取得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2课程建设质量
(1)课程开设情况。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需要,我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等情况,明确专业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并不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选用规定教材。
(2)课程建设规划。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优化专业布局,对接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升化工技术、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民生重点领域需求,升级打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以“信息技术+”智慧教育建设,升级计算机、汽修、保育等专业课程,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实现格尔木市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3.3教学方法改革
努力打造“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校内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完成项目教学、教师答疑解惑;网上课堂传授基本知识、促进拓展学习;企业课堂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三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岗能一体化三融通”教学改革,基于岗位任务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融通、教室和车间融通、学生和员工融通,使学习内容和实际操作过程相结合,将课堂设置在符合企业真实环境的实习实训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生产过程为主线,培养学生核心技能,在校外实训和实习时,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学生就业时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3.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学校积极探索校园信息化发展需求,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的校园网络环境为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覆盖所有教室的多媒体网络设备使用率100%。
(2)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成功建立。积极鼓励教师共建共享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制定了资源奖励政策,目前上传各类资源工作正在开展。
(3)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了云立智慧校园网络平台使用、希沃一体机使用和微课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4)建设了计算机专业急需的平面设计、视频编辑、网络综合布线、1+X证书考试等实训机房。
(5)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校本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加快
学科专业资源的建设力度,校本资源库涵盖化工、电气、汽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各专业,满足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需要。努力实现学校管理档案、教案、试题、课件、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完善学校数字化图书室及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建设数字化图书室,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外都可对所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室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推动数字化实验室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6)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7)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室、学科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3.5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为30人,教职员工总数80人,专任教师数80人,专业教师数58人;学校取得中级技能以上证书或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36人;
(1)教师继续教育。参加国培、省培计划共计16人次;校本培训82人次;暑期研修培训82人次;职业教育智慧平台应用推广培训82人次。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突出教师个人成长和教学团队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完善学校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提高教辅岗教师、校聘教师收入,提升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稳定性。学校主动与企业对接洽谈,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022年我校4名公共基础课老师成功转型为“双师型教师”。
3.6校企双元育人
学校积极对接当地知名企业,建立教育与园区、学校和企业对话机制,搭建学校与产业园区、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平台。努力打造企业在学校的培养培训基地。邀请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有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校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推行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教师师傅“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为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4.合作办学质量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在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市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和关心下,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中心”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自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根据地区产业优势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加大推行“订单式”培养方式,通过校全合作、产教融合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培养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就能得到与他未来的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2022年,学校与昆仑山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八一幼儿园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续签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在课程建设、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实现了无缝对接,进一步创新学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基本办学特征,并将其推向新高度。
4.2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根据企业规摸、薪资待遇水平等条件挑选了上规模、效益好的几家企事业单位,分别召开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安排三年级学生到相关岗位上顶岗实习,联合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形成互利双赢的多元合作格局,对搭建我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安排118名电气、计算机专业学生到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进行实习。47名汽修专业学生到西安比亚迪公司实习、30名学前教育学生到格尔木市幼儿园、昆仑幼儿园、园区幼儿园、春晖幼儿园实习。
5.服务贡献质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全民终身教育。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城乡剩余劳动力转岗转业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大力提升了企业职工的技能,使得城乡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岗转业。
在2019年4月,学校由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牌成立“格尔木市高级技工学校”。2021年6月,学校由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同意开展“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格尔木市高级技术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
5.1服务地方行业企业
认真贯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国务院国资委 中华全国总工会 全国工商联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39号) 文件精神,根据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州、市人社局文件要求,为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学徒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企校双方优势,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与青海宏扬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电工中级培训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格局。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主要内容:
(1)培养对象:学徒培训对象为与宏扬水泥公司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本企业参保职工具体由宏扬水泥公司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
(2)培养目标
①总目标:通过电工中级级别专业理论和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培训对象能够掌握维修电工中级工所要求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能够熟练技能完成维修电工常用检测,维护检修工作,具有一定综合分析和。解决本职业现场生产技术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学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并辅助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
②通用素质课程方面:培养和提高学学徒的职业素养,使其了解企业情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安全从事生产或服务工作,深入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技术工人。
③专业基础课程方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适应中级电工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④操作技能课方面:依据依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培训使学徒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达到《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中级技术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维修电工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技能独立完成职业工作前准备、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常规工作和有一定复杂性(与中级级别相符)技术工作。
(3)培养期限:
1年(学时:1200课时)
(4)培养模式:
新型学徒培训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徒。具体培训任务由宏扬水泥公司主导确定,由校企双方分别承担。
(5)课程设置:
新型学徒培训班开设通用素质课:入企必读、职业素养及心理健康、工匠精神、安全生产、法律常识等,另外开设电工专业基础及电工操作技能等专业课程。
(6)课时安排:
通用素质课占总课时的20%(240课时),电工专业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20%(240课时),电工操作技能课程占总课时的60%(720课时)。
5.2服务地方乡村振兴
为切实提高我市唐古拉山镇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达到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目的,我校积极开展了唐古拉山镇生态移民保育员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从2021年12月2日开班至12月30日结业考试,为期28天,参训人数65人。本次培训为理论实操一体进行,总课时为220课时,其中理论80课时、实际操作140课时。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对前期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按照参训学员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为了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安排专业教师授课,并配一名藏族青年教师全程担任翻译。学校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的要求,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培训、引导、扶持,以培训促进技能提高,以技能提高促进创业就业,为助推格尔木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3服务地方社区
我校面向全市社区大力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创新创业培训、岗前培训、在线学习等活动,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创业培训。
5.4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
根据省委组织部、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印发的《全省“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格尔木村(社区)干部实际,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专业大专班,现有72名村(社区)干部参加学习。
5.5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
根据《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厅函﹝2021﹞581号)文件要求,我校对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员工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共有307名具备资格的考生参加了考试,认定工种有电工(初、中、高级)、钳工(初、中、高级)、保育师(初、中级)、汽车维修检验工(初、中级)。学效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工作和社会技能培训工作,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和培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5.6服务对口支援
大力宣传内地西藏中职班(青海生源)招生政策,真正让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学生和家长做好报名工作,保障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5.7服务抗疫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常态化防疫已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2022年8月13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我们的城市,面对这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动员我校教职工们参加到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教师们踊跃报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全力守护着我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在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我校有20名教职工进入一线,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前往一线的教师们,也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好各类防疫工作。在这场战疫情中,学校教师们服从各项工作安排,彰显出职教人不怕苦不怕累,勇当抗疫先锋的精神!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他们身处一线的抗疫事迹,无不时刻的感动着我们。
6.政策落实质量
6.1国家政策落实
2022年度,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市各级资助政策,严格按照各类奖助项目的评审要求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各类资助发放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资助,保证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创新资助工作方式,通过党员结对帮扶学困生、贫困生等活动,丰富了学生资助体系。
学校严格贯彻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免除了所有全日制在校生的学费和教材费,并对一、二年级在校生中农村户口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2022学年全校共798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共计85.8万元;1442人次获得国家资助减免学费,共计144.2万元;926人次获得青海省政府资助减免教材费,共计18.52万元。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各级各类资助项目,2022年度,共5名学生获得了青海省“滋惠计划”助学项目的资助,合计0.35万元;共2名学生获得了青海希望工程“羽翼计划”助学项目的资助,合计0.6万元;共20名学生获得了青海省“春蕾计划—江源春蕾”公益项目的资助,合计8万元;共17人获得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异地就读补助政策的资助,合计2.64万元。
同时,学校不断强化国家资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做到专款专用,无弄虚作假、套取资助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资助资金的情况。
6.2地方政策落实
格尔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四地”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深度践行“四州战略”,顺利开启“五个城市”建设。优化我市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扎根高原、服务产业、创新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青海工匠。同时,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内容,结合格尔木实际,2022年6月,学校制定了《格尔木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教育局审核,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该方案对学校未来总体目标、布局、产教融合、教师编制、办学自主权等提出了要求与解决方案。
6.3学校治理
学校注重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努力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1)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索以“两路精神”等符合格尔木地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方法。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打造实施“一联两创三融合”校企党建工作品牌,按照“以共建促党建,以共建促合作,以共建促发展”的原则,创新思政载体,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践行立德树人为融线,强化校企党建联培优势,有力推动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助力校企党建融合发展。
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断增强教育报国的自觉和本领。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
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一步激发。把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
(2)注重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确保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学校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要求,对教师的备课、教学进度和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坚持查岗查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时了解、准确把握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展示教学工作过程管理、教学规范、内涵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增强自我诊断、自主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校内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和文化修养,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三笔字,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加强教师业务学习能力。
通过加强学习,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如“项目教学法”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今后的教研课改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从而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得已借鉴,少走弯路,为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深远的影响。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管理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并形成了“四融合”育人体系。
一是融合思政教育,构建“四联动”思政教育机制,以理想信念引领人。一是实现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党务工作者联动。二是“党员示范岗”实现党务与业务联动。三是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四是校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校外红色实践实现红色教育联动。
二是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四位一体”心理育人机制,以育心养德关爱人。心理健康宣教、咨询服务、预防干预、资助帮扶“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疏解心理困惑;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资助育人更注重心理帮扶,开展家访,鼓励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是融合职业精神培育,形成“短期集训+持续强化”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以职业要求规范人。新生入学即接受集中职业素养培训,增强适应能力、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打开职业教育第一扇门。
四是融合活动平台搭建,搭建“职业化、系统化、多元化”的育人活动平台,一月一主题,以高频活动锻炼人。学校有4个学生社团,文体兴趣社团释放潜能,专业技能社团提升技能,志愿服务社团奉献爱心。
五是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思政教学范围,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校实施“一心四全八阵地+传承工匠精神”思政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要求,积极构建“全师育人、全科育人、全时育人、全媒育人”四个模式,坚守思政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团队活动、主题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八个育人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的一颗红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匠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学校培育和建设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六是加强德育的常规管理。首先,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对班级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学校挑选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及时了解各班学生思想动态,部署下一阶段德育工作重点。加强班集体建设,利用各种竞赛活动对班风学风建设进行全程全面量化考核,不仅使班主任管理班级有章可循,而且对班主任提高业务素质,更新德育观念大有益处,也为评选优秀班级、文明班级提供依据。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行为和卫生习惯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规范自己的言行。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加大了查处力度,达到了教育和挽救学生的目的。第三学校开辟表扬和批评专栏,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及时的评价,建立起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监督机制。第四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让家长了解学校,让学校了解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4)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①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强学生资助等专项资金的过程控制,规范会计行为,防止和杜绝虚报虚列、违规使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学校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②做好后勤服务常规工作,为教学活动提供可靠保障。严格购物制度。教学办公物资的采购工作,本着“既满足需要又注重节俭”的原则,执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制度,保证教学正常需求。学校及时对教室内的玻璃、门窗、电器,宿舍水电等进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提升学校文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因此,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更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更好地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繁荣发展。
6.4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格尔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格尔木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我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因此,优化我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设立教务处、实训部、专业部等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新设教科研室,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按学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稳定的具有教学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制定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训实习的安全教育;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科学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办法,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和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评奖励机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现状及趋势,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编制和完善学校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体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网络,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管理格局。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完成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学校长期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实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符合格尔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主动面向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高素质农牧民、脱贫劳动力、农牧区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校教师编制没有增加,学校临聘教师无法解决编制问题,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或升级专业时无师资,只能将现有文化课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但是有理论无实践,达不到合格的水平,企业技术人员嫌待遇低,不愿意到学校任教,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是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担任专职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积累,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二是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还是以理论课为主,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偏低,忽略了课程的实用性,缺乏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上,难以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到生产工作中,而课程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
6.5经费投入
各项政策性经费落实到位,生均拨款达到规定数目。专项经费能专款专用。2021年累计拨付1450万资金,2022年累计拨付2020万资金,另,学生补助经费251.6万。截止2022年学校以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示范辐射能力为目标,加强学校建设将各类专项资金全部落到实处。
7.挑战与展望
7.1面临挑战
挑战 1:
需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打通就业渠道。立足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教育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根据青海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细则,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以海西州创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区为契机,促进教育、产业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制定格尔木市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细则,全力支持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立教育与园区、学校和企业对话机制,搭建学校与产业园区、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平台。推动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
挑战 2:
学校编制少,教师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少专业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同时,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一是缺乏专业教师,临聘教师工资缺口较大;
二是缺乏基础建设的设施设备维修资金,后勤保障工作相对滞后。
完善学校教师招聘、绩效考核标准,落实中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政策。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适时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按照学校师生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完善学校临聘教师和教辅岗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提升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稳定性。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支持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专业教师,着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支持学校按规定自主聘用兼职教师,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聘用、收入分配等方面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度,激发学校办学积极性,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7.2未来展望
2022年,在学校办学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和不足。因此,在2023年,学校将以青海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为契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为校领导、为全体教职工服务的能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教学能力,高度重视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发展,把专业技术素质提升和能力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举措。继续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全省骨干教师培训,加大 “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化学工艺、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广告设计与视频制作、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从2023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届优秀“双师型”教师,并充分发挥其在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中的引领指导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思政教学范围,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努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的一颗红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匠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同时,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实训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学习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生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从而最大限度的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打造更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产业人才,更好的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支撑,为格尔木的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扎根高原、服务产业、创新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青海工匠,为格尔木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
2023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