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正值早春二月,冬春交替,乍暖还寒,正是春季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开学后学生近距离频繁接触,大大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海南华海中学(原华中师大海南附中)提醒广大师生及家长坚持不懈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我国疫情防控近3年来,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性疫情的冲击,让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病毒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目前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但随着人员流动增加,未感染人群感染风险会有所增加,广大师生仍应坚持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应当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洁,常通风,清洁为主,必要时使用消毒剂;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应规范佩戴口罩。
(三)可适当储备相关药物,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须及时报告,不带病上课;可自行在家先进行抗原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且症状较轻时,居家治疗;若出现症状加重趋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四)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或具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础性疾病重症高风险人群、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不外出。“阳康”后也要做好防护,在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坚持戴口罩。
(五)此外,还需要根据国家规定注射疫苗,帮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流行性感冒
冬春之交,昼夜温差较大,易发生流感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流涕、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四、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肿胀疼痛。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六、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多在午后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患者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
七、病毒性腹泻
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病毒性胃肠道疾病,也就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该病主要以“粪-口”传播为主, 感染潜伏期短,通常为24-48小时。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粪便呈黄色稀水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无脓血与黏液。可伴有低热、咽痛、流涕。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春季传染病?
(一)饮食合理,保持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营养,多喝白开水,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二)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其次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晒被褥以免病毒感染。
(三)搞好家庭的环境卫生,早、中、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次至少30分钟。雾霾天的早晨待太阳完全升起后再开窗。
(四)平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五)衣着适量,随气候增减,注意防寒保暖。
(六)尽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
(七)如果您的孩子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手足口部位疱疹等症状出现时,千万不要带病上学,应及时就医。如确诊传染病应居家隔离,复课时需要凭患儿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的复课证明方能复课(结核病复学证明由结核病定点诊疗医院出具)。
(八)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方法治疗流感、水痘、腮腺炎等,预防传染病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