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十三、井

万水千山
创建于2023-02-09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小时候水井在农村生活、生产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城市里的人们用水只要轻轻扭开水龙头,一股清澈的的水流就会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让人们尽情享用。

       农村人吃的都是井水,一般家境好一些的都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井,加上辘轳绕着麻绳,末端有一个带扣的井栓子(陕西叫法),打水的时候把桶扣上井栓子,松开辘轳把手,让桶自由落体沉入井水中,然后咿咿呀呀摇着辘轳把手把水绞上来。水桶大多是木桶,用铁圈箍着。桶用的时间长了,会炸裂,腐朽,村里就经常有走村串乡的人吆喝:“修桶、勒风箱”,大家就把坏桶拿来该换帮的换帮,该换圈的换圈。多余的捅圈,就成了儿童们整天在街道上滚动的铁环了。家境差一点的人家,就到邻家去打水,关系亲密了打完水就和主家大人谝闲传(陕西话聊天的意思),结果谝闲传连时间都忘了,家里人找过来一通抱怨,最后又都在笑骂中拎着水桶回去了。

       水井下面井壁中部一般都横向掏了洞,叫窨子。里面温度恒定,就用来储存过冬的白菜,红苕的。六十年代为了防备中苏关系恶化引发的核战争,各家的窨子又被联通做了地道用。取窨子东西的时候人顺着井壁上的脚窝下去,上面的人把箪笼(筐子)用辘轳绞着。经常下窨子是小孩,大人把小孩放在筐子里,或者用井绳绑着,给一盏煤油灯往下放。眼瞅着井口越来越小,天空越来越远,井里也来越黑暗,伴随着土块跌落到水中的扑通声,胆小的孩子们紧张极了。

       水井经常过几年要淘的。水位不断下降,井壁有时也塌陷。六十年代曾经有一年夏秋时节连阴雨连绵,麦子生芽不能归仓,稍微低洼的地里都积满了雨水,包谷泡在水里,人站在水里收包谷。那时候的井水可以站在井沿儿一猫腰就拎起来了。

       天旱了水位下降,就要淘井。淘井一般在伏天。都是村里的青壮劳力帮忙。井下的人只用穿件雨衣,带上柳条编的安全帽,临下井前喝上一口散白酒,再给身上腿上一抹就开干了。有时候还要用鼓风机个下面通风。直挖到水过了腰部不能再淘泥了,就算大功告成。主家免不了蒸凉皮,捞燃面款待大家。

       有一年跟父亲去宝鸡凤翔走亲戚,亲戚的村子在塬上面,近千人的村子里只有一口水井。问井有多深,回答说5.60丈,当时惊讶不已。绞水的辘轳有两个井栓子,一边上一边下,井口的青石被磨出一道道深槽,就觉得塬上挖口井真不容易。

       生产队的地里也有井,主要是用来浇地的。地里的井由于年代久了,井壁长满了杂草,井壁经常塌落,井口变得非常大,有时候直径超过5.6米,像一个张开嘴的巨兽。浇地的时候就把水车架在长长的木梁上,担在井口。水车是链条式抽水,一根铁管伸进水里,穿上一条间隔带橡胶垫封水的链条,挂在水车的齿轮上,再通过传动,连接杠子,由牲口拉着杠子转圈。一般是牛干这个活。大概是牛的耐力好一些吧。

       水位持续下降,地里的井有时就废弃了,久而久之四周长满了荆棘蒿草。村口地里就有一个。春天一群孩子在地里追野兔,一不留神把一个跌下去了,他弟弟一边往回跑一边喊人,由于紧张害怕话都说不清了,“把俺德德(哥哥)跌井里了”,大人们扔下碗筷,扛着梯子,拿着绳子、铁锨、锄头,跑去救娃,幸好井里没水,井底土质松软,孩子也无大碍,只是受了惊吓。

    

      长大后在甘肃一些地方,看到靠天吃饭,庄稼饥渴缺水的景象,再也喝一次窖水,和当地人说起我们用水的奢侈,看到他们羡慕的眼神,才真正体会到自然条件的的匮乏地方人们生活的艰辛。

    现在都已经用上自来水了,但是井一直深深烙印在心中。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