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每一分背后可能是无数份试卷,无数次的挑灯夜战,无数次的焦虑及心酸。而到现在为止还有太多的家庭对专业不了解,又或者迷恋名校的光环,盲目选择导致学不下去甚至退学或者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不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我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5年之久,接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有成功也有四十不惑阶段在职场上还是个小角色,可悲的是到了这个年龄段才豁然发现原来专业选错了。
哈佛大学曾经研究过人的一生有7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普通人逆袭的机会。第一次机会在22岁-25岁,这个时段是择业。择业不说有多么深远至少会影响未来5年时间。
而择业选择是什么限制了?专业,我们在择业时除了选择地域外另外更多考虑我的专业能去哪里?所以大学专业选择现在尤为重要。
如何选择一份专业,让自己实现大学四年能够弯道超车呢?高中生应该从选择专业应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四个方面考虑
01:择己所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即我爱,自然本身的学习内在动机就强,那些个成功人士无不发挥了自己的天赋。
然后似乎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生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认为的“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兴趣。比如我接触过一个学生填报专业时非常认定要报法学,了解过后是因为看了《金牌律师》。
兴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感官兴趣,第二类自觉兴趣 第三类志取。简单来说感官兴趣就比如看了电视剧喜欢哪个职业,自觉兴趣会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志趣认为有意义值得投入获取价值。志趣才真真正的感兴趣,才是职业兴趣。
了解职业职业可以借助工具霍兰德职业兴趣,霍兰德职业兴趣通过测试找到匹配类型。霍兰德认为人的兴趣可以分为不同类型,职业环境叶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人与职业环境匹配时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测评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方向。但是我认为测试不要过于依赖,只能做为参考,因为无论怎么填,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02:择己所长
择已所长也就是看到自己能力擅长的方面,不擅长什么。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了解专业课程,知识以及背后需要的能力。大学里因为当初跟风报热门专业导致进入大学后学起来特别痛苦的人大有人在。
当然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可见的,可评估的。只要避开你真正不擅长专业即可。
能力评估工具可以参考360进行评估,360评估自己进行测评-找老师评价-找同学评价,很多时候自己看到并不客观的。比如你数学高中还不错,但是并不表示你大学中数学成绩就好,大学数学需要自己去构建系统,而可能高中数学好是因为刷题或者获得解题技巧得来的。
03择己所利
择己所利是指根据自身或者家庭资源选择,有资源对学生未来工作就业有天然的优势在,
但是这个资源是否要用还是取决学生是否真正想用或者热爱领域。
中医临床专业就非常有资源属性,如果没有资源学生就会面临着相当一段时间处于助手职位 ,因为我们知道看中医就喜欢找“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