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12 催眠理论介绍

意海人生
创建于2023-02-09
阅读 5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介绍催眠理论之前,我们首先对催眠中各种奇特的现象有所了解。1965年,希尔加德(Hilgard)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总结了催眠受试者七种表现。

    1、主动性反应减弱。受试者一进入想催眠状态,虽然在意识层面并未真正减弱睡境,仍然保有意识,但其意识的主动性大为降低:他不主动表现任何活动,倾向于接受催眠师暗示去表现活动。

    2、注意层面趋窄化。进入催眠状态的受试者,其知觉意识虽然依然存在,而在注意的层面上却趋与窄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不再注意,只注意催眠师的指示。如催眠师指示受试者,要求受试者只注意听他讲话,催眠中的受试者就会听不见周围其它的声音。

    3、旧记忆还原现象。受试者在清醒时,对某些陈年旧事,往往不复记忆。可是,进入催眠状态的受试者,如被询及陈年旧事,他却能陈述历历。而其所陈述之内容,多以视觉影像为主,甚至以儿童说话的口吻,描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俨然又回到童年时所经历到的现实。

    4、知觉扭曲与幻觉。知觉扭曲是常见的现象,错觉就是知觉扭曲现象中最明显的例子。错觉是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得到的知觉经验,在催眠状态下的知觉扭曲,较之错觉更为明显;除错觉之外,更会产生幻觉现象。错觉是指当事人对周围具体刺激物的失实解释,幻觉则是当事人“无中生有”或“有中变无”的脱离现实的知觉经验。根据研究者观察发现,催眠状态下受试者的幻觉有两种类型:有的可能看见面前站着一个人(其实没有),另有的可能对站在面前的人视若无睹。属于前一类型的催眠幻觉,称为正幻觉,属于后一类型的催眠幻觉,称为负幻觉。催眠状态下受试者的幻觉,可经由催眠师的诱导产生,如催眠师对受试者示意,说他耳朵听不到声音,受试者在听觉上可能就真的听不到声音。

    5、暗示接受性增高。催眠时,通常医生对病人所说的话,很容易产生暗示作用,暗示接受性是催眠的重要关键,受试者一但进入催眠状态,暗示接受性就大为提高。

    6、催眠中角色扮演。催眠状态下,受试者不仅受暗示的影响,使其知觉扭曲并产生幻觉,而且更可能进一步听从催眠师的指示,扮演与其本人原来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并表现出合于该角色的一些复杂行为。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虽可接受暗示扮演不同角色,但在行为上并非完全盲目接受催眠师的差遣。如被差遣去从事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当事人就会听从自己“理性”的抉择,不予接受。

    7、催眠中经验失忆。受试者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下,对催眠过程中的事件不能进行回忆;希尔加德发现浅度催眠的受试者,经由暗示,也可以让他在清醒后忘掉催眠状态中的家里。由暗示而产生的催眠中经验遗忘现象,称为催眠过后失忆。

    除此之外,催眠中还有许多特殊表现,如:可以发现你所具有的潜能,也可以激发你的潜能,还可以在催眠后发挥效应(催眠过后失忆)等等。潜意识是意识结构的一部分,是特殊的意识现象,它受脑的发生、进化、发展的影响,与意识的形成、进化、发展密切联系,还受到大脑皮层特有的功能特性所左右,牵涉脑结构、脑功能及意识现象的方方面面,正确解读催眠、解读潜意识难度相当大。

    对于催眠,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在进行探讨,理论观点很多,有生理学理论的巴浦洛夫学说、操作理论的信息加工学说、精神分析理论的移情说等。相对来说,下面三种理论较受重视:

    1. 部分退化理论

    催眠使受试者思维退化至某种较幼稚的阶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时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种较原始的思维方式,因而凭冲动行事并进行幻想与幻觉的制作(Gill, 1972)。

    2. 角色扮演理论

    认为是受试者在催眠者的诱导下过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受试者对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但很多学者坚持催眠是意识的另一种状态,而不是角色扮演,因为即使最合作的受试者也不会同意在不给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3. 意识分离理论

    1977年,希尔加德(Hilgard)根据实验观察,认为催眠将受试者的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分流。第一个分流是受试者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分流是受试者难于察觉、被掩蔽的意识活动,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一种经常出现的正常体验,例如长途驾车的人对路上状况作出了一些反应但多不能回忆,就是由于当时意识明显地分离为驾驭汽车与个人思考两部份了。

    对于以上所有观点,我们认为都不正确,如果说还尚有可取之处的,那就是意识分离理论,它根本算不上理论,只是对现象进行简单的印证,要真正理解意识分离现象必须从大脑皮层进化分化上找证据,把它用在催眠现象的解读上也不准确,因为,催眠不是意识分离,而是主客观分离。

    对众多的潜意识表现,理论观点越多,说明我们的认识越有差距,潜意识的各种表现其实就是一种功能现象,只能用一种理论观点进行解读,下面我们尝试用潜意识状态下“第二信号刺激中枢兴奋”的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阅读 5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