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前亭道周庙(水梅宫) ---黄月珍

黄月珍
创建于2023-02-08
阅读 4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沿省道漳云线向东拐入前镇路,直走不到200米就可以看到前亭镇圩仔村小学。紧邻着圩仔村小学的就是前亭黄姓族人精神的圣殿水梅宫——道周庙,俗称“圣人祖庙”(也有写成“圣仁祖庙”,大概是其闽南方言音同之故吧)。前亭黄姓族人尊奉民族英雄黄道周先生为节义之祖,敬称“圣人祖” ( 又称“圣仁祖”),自建庙起,将其作为圣神供奉,所以前亭人俗称水梅宫为圣人祖庙。庙中主祀黄道周及黄门四君子(黄道周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毛玉洁),现今还配祀保生大帝,常年香火鼎盛,信众日增。

    走过庙宇左边的六角小亭,踏上宽阔的庙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庙埕上正对庙宇中门的天公炉。香烟袅袅中,黑底金纹的香炉上“前亭梅水宫”几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放眼望去,正门前的两只青石狮子精神抖擞,大有踏定沃土,寸地不让之势。

    抬头可见,庙宇正门上方端挂一块红木雕花边框的匾额。匾额分上下两行题写庙名,上行是金色大字“道周庙”,下行金色小字书写“水梅宫”。匾额下是金字“水梅宫”石匾。

匾下正门两边青石板材上金字大书两幅楹联,其一为“水聚天心浩气偕乾坤并寿,梅开岭上精华与日月齐光”;其二为“前临大海开明镜,后倚岩山列翠屏”。左右两侧门楹联分别为“节义千秋未遂志,纲常万古长遗恨”和“千秋遗训舍身成仁卫汉运,万古丹心壮志牺牲殉明祚”。边联为”忠心报国伴关羽,孝思养母追黄香”。几幅对联是对黄道周先生一生品德与情操的盛赞,言有尽而意无穷!庙宇的大门上绘着秦叔宝、尉迟恭,挺拔恭敬地守卫着这一方神圣的殿堂,更显庄严肃穆。

    庙内设一长条形大供桌,正中置一大香炉,香炉前再设三张四方桌供善男信女朝拜摆放供品之用。供桌上方高悬“节义千秋”横匾,其文取自黄道周临刑“绝命词”——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专家赞叹道周先生这一千古绝唱之倜傥风流与近代弘一法师圆寂前绝笔“悲欣交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前者带着血泪,后者带着心酸与杂味。两侧圆柱镌刻对联“自古忠贞岂烦内顾身后之事有妾图,于今节义安须外虑眼前此势唯君决”。据载此联系黄道周就义前,夫人蔡玉卿写给他的回信题诗。供桌后的高台上供奉着黄道周小型塑像,后靠墙正中间绘着黄道周及黄门四君子画像。左侧供奉保生大帝神像,右侧供奉王公与土地公伯。

    立足庙堂,举目四望,就会发现庙堂两边墙壁上不同于其他庙墙的彩绘壁画。这几十幅壁画都是黄道周故事,是根据黄灶顺先生的连环画《黄道周》仿画的,与庙堂主祀非常契合。

    仰观庙顶,雕龙画凤,中橼缀双龙戏珠,二枝飞橼雕两条青龙,八个燕尾角各雕一条青龙。琉璃瓦屋面雕“赵子龙打出万重围”和“黄道周挂帅率军杀敌”的雕饰,庄严而壮美。

    前亭镇圩仔村的村民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八月十九日一年两度举行圣仁祖生日祭祀,家家户户到庙中供奉祭品,焚香朝拜。按照惯例,二月十九日演木偶戏,八月十九日唱大戏,并抬黄道周神像到其出生地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黄道周故居(今内有黄道周塑像金身)进香朝拜(当地俗称“挂香”)。回来时,在家社众抬众神像出迎,并一起游社,虔诚而隆重。周边村镇的善男信女也纷纷前来跪拜,更不乏不辞舟车劳顿,远道而来的香客。庙宇内外香烟袅袅,鞭炮之声不绝。

    据前辈考证,前亭道周庙是中国大陆目前仅存的一座专门为黄道周立像主祀的庙宇。这座庙在延续黄道周精神、固化一方精神信仰的同时,也在时光的流转中,慢慢蒙上了岁月的轻纱,让很多人,包括绝大部分圩仔村的后人在脑海中打上了许多的问号,并渴望揭开这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追溯黄道周先生与圩仔村和前亭黄氏的历史渊源。

一、什么样的因缘际会让黄道周和前亭结下这等不解之缘?

    据考证,在中国大陆,民间真正把黄道周神化,建庙供奉,且世代香火绵延不绝的首推漳浦县前亭镇黄姓族人。时至今日,就连黄道周先生的故乡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也只是修缮黄道周故居,并在其中供奉黄道周塑像金身。而前亭镇圩仔村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专门修建庙宇,供奉道周先生。

    到底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方才成就了这段不可思议的历史宿命?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特别是今天的前亭黄姓族人心中最亟待解开的谜团吧。

    掀开尘封的记忆,重拾老一辈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及地方史料记载,可以明确,前亭道周庙乃前亭黄姓族人为纪念宗人黄道周抗清殉节以及追随黄道周节义的六十四名族人而建。

    史载南明弘光小朝廷败亡后,黄道周在浙江遇到唐王朱聿键,一起到福州。黄道周与福建海防同知郑芝龙等一同拥立唐王为帝(隆武帝),组成又一个南明流亡朝廷。黄道周任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手握兵权的郑芝龙蓄意降清,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作战备。黄道周怒斥郑芝龙,自己请求督师进征。他从福建出发,过江西、浙江,沿途招募,远近百姓响应,义军发展到1万多人。前亭黄氏族人当是此时加入义军的。在这个过程中陈鼎弼起了很大作用。    

    陈鼎弼乃前亭镇圩仔村石鼓社人,与黄道周同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同科同殿臣。

    据载,黄道周沿途招募义军时,陈鼎弼已经告老归乡,在他的热心帮助下,不仅有64名前亭黄姓族人加入义军,而且黄道周还在前亭设立了练兵处,自己亲自督军,由其门生亦是妻舅蔡春溶负责日常练兵事务。其练兵址即为今道周庙附近。当地还传说,当年义军另有一处练兵点在顶埕。顶埕村位于前亭镇北部丘陵地带,那里有一大片开阔平整的高地,据说就是当年的练兵处。当然,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有待查阅历史资料进一步考证来确定。但比较能确定的是如今修建道周庙的地方就是当年黄道周先生在前亭督军练兵时所住的三间茅草屋的旧址。据村中的古稀老人说,如今的道周庙外面那片空阔地一直到古榕之下的一大片应该就是当年的练兵场。场地下临大海,当年屹立岸崖的几棵大榕树除了荫蔽烈日外,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固堤涵土,防止塌方。而今一溜儿排开的那几棵大榕树虽然也饱含岁月沧桑,但显然不是当初的那些榕树了,因为树身上标明的树龄与这段历史不符。曾经横隔圩仔村和大社村的一片汪洋因为上个世纪的围垦造田,已经变成一片埭田。只有熟知这段沧海桑田往事的老人偶尔会在途径此处或是到道周庙参拜时,到此驻足,怀想曾经的潮涨潮落和刀剑戈戟相击的情景。

    史料明确记载南明隆武一年(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黄道周率义军在江西婺源明城里被清军骑兵包围,终因孤军作战而全军溃败。黄道周及其属下多人被清军所俘,义不降清而慷慨就义于南京东华。当时传来的消息是64名参加义军的黄姓族人皆战死沙场。一时间,举族痛哭,哀思遍野。

    直到 2015 年5月19日,江西上饶黄姓宗亲一行10人循着一代代口述传承的“狮厝”【先祖遗训,黄氏分衍地以“西(狮)”字命名。明朝闽漳黄氏分衍地有“五西“(因闽南语狮西同音,故也作”五狮”)。分别为浮南桥的西乾(今佛昙)、西厝(今前亭)、湖西、西头(今狮头)与祖居地浦西】、“梅亭”记忆,几经辗转,不远千里到前亭来认祖归宗,前亭黄氏族人才知道,当年曾有一位族人在惨烈的战斗中因重伤倒地而躲过死亡浩劫,为当地人所救后隐姓埋名活了下来,并且在当地繁衍,成为如今的江西上饶黄姓一脉。据上饶宗亲口述,他们是依据代代相传的先祖遗嘱中的祖籍地名找到福建漳州漳浦的,但是到了漳浦后发现沧海桑田,地名更迭,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狮厝”了。一开始他们是在漳浦黄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乌炮等领导带领下,找到狮(西)头,后来发现与先祖故事对不上,才折回来,到前亭(古称梅亭,又称狮厝)。原来他们的先祖名黄梅(原名黄一梅,在前亭黄氏族谱中可以查到此人。)参加黄道周的扁担兵北上抗清,到江西婺源兵败时,因伤重得以幸存,隐姓埋名潜逃到江西上饶,后在此繁衍,至今十五世,共1700多人口。先祖临终留下遗嘱:有朝一日,定要寻根认祖。自此以后,上饶黄姓族人就将此遗嘱代代相传。到2015年5月19日三百年来夙愿终于得以实现。2016年圩仔村书记黄胡仔、村长黄志远等也有专程到江西上饶去回访宗亲。时隔两年,自称黄道周第16世孙北京怀柔电视台记者黄鹏飞与其父亲一行也到前亭道周庙来采访并拜祖。

二、道周庙始建于何时?

    关于道周庙何时始建这个问题,依然有待继续研究探索。我们期待找到足够的史料佐证。就目前而言,始建时间存在民间和官方几种不同的说法。

    漳浦县政协主编的《漳浦古村落.圩仔村》和《漳浦寺庙志.前亭镇道周庙》等书中分别有关于道周庙修建时间的叙述,其内容如下:

    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1826年)扩建,文革期间被毁,1997年重建,2004年修葺,2013年装修。

    2002年仲冬编修成的《前亭黄氏族谱》中附有一张道周庙的照片,照片下方标注:梅水宫——黄道周纪念堂,原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扩建,“文革”期间被毁,丁丑年(1997)重建。

    道周庙左侧的“漳浦县文物点”石碑的后面刻着如下内容:梅水宫俗名前亭圣人祖庙,清光绪年间黄姓族人为纪念宗人黄道周抗清殉节以及追随黄道周节义的六十四名族人而建。一九五七年被拆,改建粮站。一九九七年在原址上按原样及原规模重建,于二零零四年重修。

    综上所述,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道周庙并非在黄道周先生殉节之后马上修建。因为当时清政权刚刚建立,对反清力量重拳镇压,前亭黄氏族人纵有千万般悲愤也只能强压心头,不敢以卵击石。

    其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这一说法有一定可信度。历史资料显示,黄道周死后100年,清朝的乾隆皇帝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说他“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这是对黄道周先生道德文章魅力的高度赞赏。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追谥黄道周“忠端”。作为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封建统治最高权力执掌者,乾隆皇帝的称道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实用主义的成分,实际上也是对传统道德品格和文化精神的认同。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前亭族人开始为黄道周先生立庙供奉是讲得通的。

三、道周庙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关于道周庙的规模,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说法。

    民间人士介绍,该庙坐西北向东南,高6米多,深12.15米,宽12.15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庙埕540平方米。这一说法散见于一些关于前亭镇的庙宇介绍和关于圩仔村的介绍中。虽然原先的道周庙在1957年被毁,建成粮站。但是当年粮站的地基只是几层乱石垒成而已,没有完全破坏到早先庙宇的地基。1997年重建时深挖下去,就发现了原先庙宇的地基。深12.15米,宽12.15米,当指的是这时的规模。所以才会说1997年重建是在原址上按原样及原规模重建。

    官方的说法是:梅水宫坐北朝南,占地一百二十一平方米,面阔十一米,深十一米。这一说法见于2012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在道周庙左侧所立的文物碑背面。

    因为道周庙也曾历经扩建、损毁、重建等曲折,我们很难断定是测量的误差,还是测量的时期不同导致数据的差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人民政府所立文物碑中“占地一百二十一平方米,面阔十一米,深十一米”应该就是目前道周庙的规模。

四、前亭道周庙真的是大陆唯一主祀明代民族英雄黄道周的庙宇吗?

    民间说法认为,前亭镇圩仔村的这座道周庙是我国大陆首座主祀明代民族英雄黄道周的庙宇。前亭也是大陆迄今为止唯一将黄道周神化并建庙供奉的地方。依据史料佐证来看,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史载,隆武二年(1646年4月20日)三月五日黄道周于南京东华门就义。讣讯传到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忠烈”,赠文明伯,并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一说“闵忠祠”),树“中兴大功”坊;在漳浦建“报忠庙”(一说“报忠祠”),树“中兴荩辅”坊,春秋祭奠。百年之后,乾隆皇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改谥“忠端”。由此可见,前亭道周庙应该说是现今大陆仅存的唯一一座将黄道周神话并主祀的庙宇。

    但是,如果就民间最早也是唯一将黄道周神化并专门立庙供奉这一点来说前亭道周庙当之无愧。

    在走访了解道周庙的过程中,有人告诉我,前亭除了圩仔村这座道周庙,在大社村还有道周庙。听闻这个消息,我就有了实地探访膜拜的想法了。向大社村的同学和亲戚了解得知,这个庙位于大社村山尾自然村。2017年7月14日,几经问路,我们找到了——大社村山尾“棋盘明德堂”。从墙上镌刻的“献款芳名”落款可以推断此祠堂重修成于2011年8月。祠堂分前后厅,前厅几案上的神龛里供奉黄道周和“四君子”塑像,和几案配套的八仙桌作为供桌;后厅则供奉大社村“棋盘明德堂”这一房的祖先牌位。这一点符合闽南当地祠堂“前尪后神”的风俗。也就是说受条件限制,没办法专门为村民或族人供奉的某尊佛或尪专门建庙供奉,可以尪神同供,前堂供尪,后厅奉祖。这一点也再次印证了前亭黄姓族人将黄道周神话的说法。

    “除了俗称的“圣人祖”这个称呼,老一辈大社村人习惯尊称黄道周为“老祖”。把黄道周先生奉为祖先并请进祠堂供奉,足见大社村黄氏族人对黄道周先生的尊崇与敬仰。

    据黄源美老师介绍,大社村和圩仔村黄姓族人一脉同宗,原先是共同供奉道周庙神像的。后来有感于圣人祖灵验,护佑一方安宁,所以才分香塑像,在本村供奉朝拜。

    在大社村山尾棋盘明德堂门口场地上晒东西的老奶奶对我说:“老祖非常灵验。”黄源美老师跟我讲述了一个流传在大社村的故事。据说民国初年,大社村曾经闹瘟疫,求医问诊也挡不住日渐激增的伤亡。束手无策时有人想到了道周庙里的圣人祖,于是恭请圣人祖庙中香火回村供奉,后来又将圣人祖神像由圩仔村请到大社村奉祀三天,瘟疫真的平息了。大社村人有感于圣人祖灵验,护佑全村消灾免难,所以在将圣人祖恭送回道周庙后,依然留下香火在今大社村山尾的黄氏小祠堂中供奉,将农历二月十七和八月十七定为“圣人祖生”,贡品、香火朝拜之外,照例是二月十七演木偶戏,八月十七唱大戏。当年供奉圣人祖香火的黄氏小祠堂几经岁月洗礼,于2011年重修一新,即今之山尾棋盘明德堂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黄道周精神的深入人心,一些与黄道周颇有渊源的地方,人们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代完人的尊崇与缅怀。比如黄道周的邑人就在其出生地铜山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旧居设神牌塑像祭祀;而在平和灵通山上的灵通寺南侧有个洞穴,曾是当年黄道周藏书和读书的地方。而今乃供奉有黄道周先生的灵位,龛前楹联题“大节不渝刀镬下,典型常在闾里中”,俨然已成为一座小神庙。

五、道周庙为什么在主祀黄道周和黄门四君子外还配祀保生大帝呢?

    据村中前辈介绍,庙中配祀的保生大帝早先是供奉在陈姓聚族而居的石鼓社慈济宫中的。其宫址在今圩仔村石鼓社西侧,是当年陈国器(陈鼎弼)辞官归乡后主建的。清末民初,盗寇四起,瘟疫横行,石鼓接近亡社。而今历经沧海桑田和人事变迁,石鼓社早已不复存在,慈济宫也破落坍塌,只余寥寥基石隐在四野苍茫的土地中,非得熟知当地掌故的老人家指引才能一窥其貌。庙中的黑面保生大帝像被圩仔村的一些善男信女请回村中供奉,几经辗转后搬迁至“梅水宫”。“极左”时期,“梅水宫”被拆除,村中的善男信女将这尊保生大帝像转移并藏起来,使他历经“文革”十年浩劫仍得到妥善保护。因为圩仔村的圩仔、竹围、埭岸头三社在元宵和吉日办喜事时都会恭请保生大帝接受供奉和朝拜,所以争抢之事时有发生。因此后来又增塑两尊神像。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分别为红、黑、金三种面谱,代表着慈善、威严、降魔三相。年年元宵和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抬神巡社时圩仔、竹围、埭岸头三社各请其一,天下吉日,乔迁、娶亲的人家多,也是按照各社约定,迎请本社的那尊神像到家供奉。1997年“梅水宫”重建落成后,几经辗转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被请入“梅水宫”分飨香火,所以就有了今日道周庙主祀黄道周,配祀保生大帝的格局,这种情况在各处地方庙宇中极为常见。

六、为什么选择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八月十九日一年两度举行圣仁祖生日祭祀?

    前亭圩仔村于农历二月十九日、八月十九日一年两度举行圣仁祖生日祭祀,二月十九日演木偶戏,八月十九日唱大戏。这一习俗早已为信众所熟悉并接受。但是只要对历史稍加了解,不难发现,这两个日期均不是黄道周先生的生日,也不是他的祭日。史书确载:黄道周,明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初九日出生,天启二年(1622)进士,隆

武二年三月五日(1646年4月20日)于南京东华门就义。所以前几年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黄道周故居重修,也选择于当年农历二月初九(黄道周诞辰)举行庆典。因而以农历二月十九日、八月十九日举行“圣仁祖生”祭拜活动,应该有其他某些特殊的因由才对。走访不少前辈,也没有得到确切答案。不过有个说法还是比较说得通的,就是这两个日期很可能分别是这座庙修建和重建落成的日子。 

    这种情况在民间庙宇中也是不乏先例的。如关于旧镇乌石妈祖庙的记载中就有这么一种说法:“当年八月初九,林士章举行隆重仪式,恭迎圣像登舟回乡,八月十二,圣像抵达乌石“海云家庙”,从此,乌石林氏称这天为‘妈祖生’或‘姑婆祖生’”。

    后来从前亭道周庙分香立像供奉圣人祖的大社村山尾“棋盘明德堂”则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和八月十七日举行“圣人祖生”活动。这一日期的确定是基于大社村为前亭黄氏开基之地,圩仔村族人尊大社村宗人为长,所以商定由大社村先举行“圣人祖生”。一般演木偶戏或者唱大戏都是两天,所以就确定了大社村的“圣人祖生”比圩仔村提前两天,算是约定俗成了。

七、道周庙因何又称水梅宫或梅水宫?

    前面我们有提到,道周庙门前香炉上题写着“前亭梅水宫”几个烫金大字;而庙宇正门上方端挂的红木雕花边框的匾额上题写的庙名,上行是金色大字“道周庙”,下行金色小字书写“水梅宫”。匾额下是金字“水梅宫”石匾。这样忽而“梅水宫”,忽而“水梅宫”的,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道周庙到底是又名梅水宫还是水梅宫呢?

   为了理清个中头绪,我走访了不少村中前辈,并于2017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九日)借村中庆祝圣人祖生之契机到道周庙了解情况。民众对道周庙的名称更替渊源也不是很了解,多数将1997年重建时定下的“梅水宫”误认为是最初建庙时的庙名。当初我还因此写了篇短文《前亭道周庙:“梅水宫”因何又称“水梅宫”?》专门

记述这个内容。后来又历经多方了解,才发现,我最初得到的认识确实有误。现摘录部分原文如下以作对照。

    “据地方史料记载,前亭梅水宫乃清光绪年间黄姓族人为纪念宗人黄道周抗清殉节以及追随黄道周节义的六十四名族人而建,依前亭古称‘梅亭’之意及庙宇临水之地利(当地村民都知道1962-1964年围垦滩涂造田之前,道周庙以外不远处即为海滩,潮涨潮落,水声相闻),取名‘梅水宫’。与之同理的是前亭圩仔村竹围社的祖师公庙取名‘梅竹寺’。1957年庙宇被拆,改建粮站。1997年在原址上按原样及原规模重建,2004年重修。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2004年重修后的道周庙。此时的庙宇正门上方所书庙名为‘水梅宫’,其上方还有一块匾额,分上下两行题写庙名,上行大字书写‘道周庙’,下行小字书写‘水梅宫’。

    那么,‘梅水宫’到底是什么时候改成‘水梅宫’的呢?

    2002年仲冬编修成的《前亭黄氏族谱》中附有一张道周庙的照片,虽然照片下方标注的相关内容与2012年漳浦县人民政府所立县级文物点碑记内容有所出入,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是从照片上清晰可辨高悬庙门之上的匾额所书庙名为‘梅水宫’。可见,截至2002年,前亭道周庙依然名为‘梅水宫’。联系道周庙的重建及重修时间节点,可以断定,有可能将其改名为‘水梅宫”的只能是在2004年重修的时候。

    道周庙管理人员证实了这一推断,据说2004年重修道周庙时有社会贤达极力主张‘以水养梅,故梅水宫应改为水梅宫’。”

    2017年5月7日我专程拜访前亭道周庙理事会顾问黄源美老师,请教关于道周庙的历史知识。

    黄老师坚持认为前亭圩仔村道周庙应该是又名“水梅宫”。最有力的历史佐证是庙宇正门的两副楹联。其一为“水聚天心浩气偕乾坤并寿,梅开岭上精华与日月齐光”;其二为“前临大海开明镜,后倚岩山列翠屏”。依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这两幅楹联的上下联排序是准确的。而且就目前可靠资料来看,这两幅对联均为古联。据说当年道周庙始建,两位黄姓社会贤达(其一为道周庙理事会副会长黄碧武的先祖)专程骑马到漳州府请对联专家到梅亭道周庙实地考察,根据其址前临大海,后倚岩山之妙而撰写的楹联,其上下联首字连缀起来就是庙名“水梅”。当初应该就是为庙宇定名而作的藏头联。而“前临大海开明镜,后倚岩山列翠屏”联则明确强调庙宇古早时前临大海,水在庙前之意。加之前亭古称“梅亭”,所以最初确定的庙名应该是“水梅宫”。

    其后几经辗转,历经扩建、损毁、重建、重修等等曲折。应该是在1997年重建时,同宗一些社会贤达的坚持,所以定名为“梅水宫”。

    2004年重修道周庙时基于相关考证,才把庙名又改回“水梅宫”。

虽然庙门上方所书庙名已经由“梅水宫”改为“水梅宫”,但是 “梅水宫”这一雅称早已深入人心。2012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发文并立碑确认前亭道周庙为漳浦县文物点,同样保留了“梅水宫”这一古称。

    而今,到梅水宫进香的人们,远远就可以看见文物标志碑正面所刻大字:前亭“梅水宫(道周庙)”。碑的后面刻着如下内容:梅水宫俗名前亭圣人祖庙,清光绪年间黄姓族人为纪念宗人黄道周抗清殉节以及追随黄道周节义的六十四名族人而建。一九五七年被拆,改建粮站。一九九七年在原址上按原样及原规模重建,于二零零四年重修。

    这样就出现了道周庙庙名与文保碑名称不一致的尴尬局面。前亭黄氏族人认为这种情况有损前亭黄姓声誉,多方努力想给予更正。幸得2019年8月6日原漳浦县教育局长、漳浦黄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乌炮等十多位老领导亲临前亭道周庙视察,就庙名与文保碑名称不一的情况,明确指出二者必有一错,要尊重史实,有错必改,不能延误。以此为动力,前亭镇水梅宫理事会、前亭镇圩仔村老人协会、前亭镇圩仔村村委会联合署名向漳浦县文保局等部门提交申请报告,申请在相关档案里把“梅水宫”改为“水梅宫”,并要求县文保局为道周庙重竖“水梅宫”文物保护碑。这一申请目前已获准审批通过,正着手请工匠将原文保碑上的“梅水宫”磨平,再刻上“水梅宫”。

    评论家认为,漳浦这片土地因有了黄道周而使文化基因奠定得更为厚实。他的道德与品格钢骨劲健,充盈着力度与厚度;他的文学与艺术柔韧绵延,润泽后人。

    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和文化符号的黄道周越来越为世人瞩目,道周庙的意义和价值也日益凸显。

    据了解,道周庙的管护及进一步建设发展的工作,得到了市县镇村各级领导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心,有人提出了以道周庙为中心,规划筹建农村公园的思路,计划在现有占地500平方米的基础上,纳入临近的古戏台、古榕树群。虽然目前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是我们依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道周庙能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文章品格教育的课堂,让世世代代黄姓后人以“旷世伟人,全闽师表”(清代学者蓝鼎元评价)为楷模,自律奋发、昂扬上进!

    

    参考资料:

    1.黄源美老师著《圩仔村》(漳浦县政协《漳浦古村落》).

    2.《前亭镇道周庙》(《漳浦寺庙志》)

    3.黄源美老师笔记《寻根问祖记》

                                     2020年10月于漳浦二中

后记:

    1. 我一直很好奇且不解,为什么黄道周明明不是前亭人,前亭民间却首开专门为黄道周建庙立祀之先河。我想很多人也有和我一样的好奇。而今得着这个机缘,得到黄源美老校长的不吝赐教,茅塞顿开。谨以此文,送给和我一样对道周庙满怀好奇的所有人。

    2. 2021年4月25日,恰逢农历“三月半”,我再到道周庙,发现庙旁文保碑正面“梅水宫”三个字已磨掉,改为“水梅宫”。

    3. 2022年2月13日,即农历正月十三,前亭镇大社村震威宫(俗称王公庙,供奉陈元光,据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重建重开,庙宇前厅也供奉圣人祖。

阅读 4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